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济宁市任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 达到536亿元,年均增长4.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69.6亿元,年均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分别年均增长7.2%、5.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43620元、19156元,年均增长6.5%、8.1%,两次 入选“综合实力、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四 个全国百强区。 (二)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 6.1:34.3:59.6调整为4.7:27.7:67.6,“十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 到29%,“四新”经济占比达到19%。工业加快转型升级。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38家,预计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5%。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85%,33个项目入选市百项重点 技改项目。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发 展到115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获评“山东 省重点服务业城区”,电商产业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 型数字经济园区”。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270家,10家全国性 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地方性银行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获 评“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区”。76家企业在齐鲁股权 交易中心挂牌。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开工建设,“运河记 忆”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省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济州古 城文化博览园稳步推进,新华书城文化综合体加快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入选省技术转移先进区,荣获“中 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 6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1%。建成省级院士工作 站3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2家。出台人才新政“黄金十条”,累计引进院士8人、国家 重点工程人选7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687人、“双一流”高校 毕业生228人,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人。 (三)发展支撑更加有力。投资拉动持续增强。累计 实施过亿元项目395个,其中过10亿元项目106个。累计招 商引资到位资金352.9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亿美元。新 签约“十强”产业项目42个,26个“500强”项目落地。获批地 方政府专项债项目55个,列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库项目 37个,新基建项目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172个、新能源 充电桩320个、特高压项目3个。园区承载力显著提升。运 河经济开发区大部制、全员聘任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成效明 显,“亩产效益”评价、“标准地”出让、“落地即开工”等改革 措施全面推开。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3个,新建标准化厂房 37万平方米,“九通一平”面积达到46.2平方公里,56个项目 成功签约,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63家。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成立全省首家市辖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 批”。15个镇街全部建成为民服务中心,304个村(社区)服 务站投入使用,网办率达到97.6%,一次办好率达到100%。 在全省率先建设“15分钟政务服务圈”,获评“2020年度中国 十大民生决策”奖项。337项业务实现“零跑腿”,办理时限平 均压减97.9%。推行新设立企业“三免费”政策,签订跨省、 跨市通办协议,政务服务实现跨域通办。对上争取实现新 突破。累计获批各类专项补助资金58.14亿元、各类债券资 金126.08亿元,到位棚改基金1.5亿元、城市发展基金10.9亿 元,争取省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81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 地9410亩,盘活闲置土地1500亩,有力支撑了全区经济社 会发展。 (四)城市加快扩容提质。“西跨北进中优”迈出坚实步 伐,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密 集实施。鲁南高铁济宁北站加快建设,内环高架、西二环 、北二环西延、国道327任城段建成通车,古槐路北延、琵 琶山路北延、红星路西延、洸府河堤顶路等道路实现贯通 。车站西路升级改造全面完工,梁济运河西岸道路加快建 设,运河新城形成“五纵八横”路网框架,打通城区断头路 35条,“外联内通”的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四小工程 46处、公交枢纽4处、公共停车场12处。完成道路管网雨污 分流22条,建设改造城区公厕140座。棚改旧改提速突破。 累计实施棚改安置片区43个,改造户数3.4万户、征收面积 66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棚改三年攻坚行动,累计整治老旧 住宅小区143个,惠及居民5.3万户。实施“4+N”老旧小区改 造和融资模式,获批省财政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典型 经验被省住建厅发文推广。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助力 济宁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彰显了任城 担当、任城贡献。整修主次干道60条、背街小巷189条,渠 化路口25处,改造城区积水点40处。新增停车位4636个 ,24处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地错时对外开放。 (五)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都市型农业更具特色 。建设高标准农田20.15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区面 积达到16.9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7亿斤以上。新增新型经 营主体1018家,认证“三品一标”产品88个,培育农产品区域 公用品牌6个、企业产品品牌20个,入选“济宁礼飨”农产品 25种。人居环境更具品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 面完成,建成运营污水处理设施166处,完成139个村的生 活污水治理。建设改造农村公厕187座,300户以上自然村 全部完成公厕无害化改造。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 改建农村公路347.8公里。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个、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6个。完成南四湖自然保护区池塘退 养2.1万亩,建成森林乡村示范村20个、重点村100个,农村 环境更加宜居。乡村发展更具活力。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 ”27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406人。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分 )中心、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 (六)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 成。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帮扶行动,建立健全“动态监测、 即时帮扶”机制,597户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完成;住院费用 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一站式”结算;学前教育到大学教 育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工通水 ,农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2个,覆盖 贫困家庭1192户。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8067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力开展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中央、省环保督察及 “回头看”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强力推进“四减四增”,压减煤 炭消费32.22万吨,关停“小散乱污”企业222家,小燃煤火电 机组、35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取缔,完成气代煤、电代煤 9万户,353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空气质量综合 指数改善36.6%,优良天数比2015年增加52天。危废规范化 管理合格率达到9 0 %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完成湿地修复1.69万亩,治理采煤塌陷地3.09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30.24%,获评“全省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 化解综合机制,企业担保圈风险逐步化解,银行不良贷款 率、政府全口径债务率逐年下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形势 持续稳定。 (七)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企业 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实现“十六连涨”,城乡低保标准实现 “十六连增”。新增城镇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 在3%以内,获评“全省首批创业型城市”。养老服务信息平 台建成使用,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45处,改造敬老院5处 ,建设幸福食堂10处,被确定为“山东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 务创新实验区”。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实施解决大班额项目 47个,新增学位3.5万个。组建9个教育集团、30个学区,教 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完成5所公立医院改革,建成16个医 联体,家庭医生累计签约140.5万人次。获评“全国健康促进 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 ”。仙营、南苑、越河、南张入选“国家卫生乡镇”,安居、 南苑获评“首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街道”,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大幅提升。社会治理精准高效。推行“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 中心体系,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进多网融合 ,建设全科网格,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络”。建成智慧 安防小区61个、应急救援站点28处。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 争,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5起。 (八)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 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树牢“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党中央和 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 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45件、政协提案1297件,办复 率100%。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切 实履行“一岗双责”,高质量完成省市巡视巡察反馈问题集中 整改任务。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 进,国企改革初见成效。“七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被授予 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古槐街道铁塔寺社区获评“全 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阜桥街道小闸口社区获评“全国模范人 民调解委员会”。 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寻常,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 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 坚决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第一时间成 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15个疫情防控“先锋突击队”、 4860名党员干部、6500名医务工作者、1347名网格员集结 防控一线,严格落实全面排查、精准流调、集中隔离、封 闭管理、应急保障等防控措施,迅速形成统一指挥、全面 部署、立体防控的抗疫格局。疫情防控转为常态化后,我 们严格落实“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 常态化防控机制,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严 防严控交通场站、商场超市、养老院、学校等重点场所 ,全链条管控冷链食品等关键环节,制定全员核酸检测应 急预案,实现重点人员应检尽检,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 。“六稳”“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准确把握疫情形势变化,及 时按下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快进键”,落实各项纾困惠企政 策,为市场主体减税降费8.5亿元,减免社保5.52亿元,落 实各类企业扶持资金1.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 技能提升补贴6492万元。坚持头拱地、往前冲,掀起“百日 攻坚”热潮,主要经济指标全部由负转正,民生保障更加有 力,经济发展好于预期,生产生活有序恢复。在这次疫情 防控中,我们的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机关干部 、公安干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网格 员和志愿者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勇 于担当、建言献策,热心企业和群众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广大群众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合力构筑起阻击疫情的 钢铁防线。 二、“十四五”时期目标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爬坡期、新旧动能 转换的突破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 临深度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大 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战略机遇叠 加,城市“西跨北进中优”全面突破,鲁南高铁加快建设,运 河航运蓬勃发展,区位交通更具优势;数字经济、新兴产 业加速成长,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开发区体制机 制更加优化,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放管服”改革的一批制度 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突破显效期。我 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 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 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 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 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根本目的,围绕建设“富强美丽文明幸福新任城”的目标 ,聚焦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智 慧城市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协调联动、开放带动 “三大战略”,着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培育、城乡高品质打造、 文化高水平引领、民生高标准保障 “四大工程”,主动融入 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区 域特色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区开好局、起好步。我们将围绕“富强任城”“美 丽任城”“文明任城”“幸福任城”建设,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 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质量、均量 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发展质效位居鲁 南经济圈前列,实现“区域当排头、全省争一流”目标。 ——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突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构建起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 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城 市先进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实体经济 、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调提升 ,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城乡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城市高品质建设更有 成效,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济北 新区、高铁新城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商务商贸、教育医 疗、康养宜居功能更加完备。运河新城整体打造成型,核 心片区建成显效。老城区形象品质大幅提升,更加精致时 尚、宜居宜业。乡村建设行动取得突破,城乡融合发展的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生产生活循环低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湿地建设、河道景观塑造、采 煤塌陷地治理统筹实施,少康湖、马场湖等五大明珠建设 梯次推进,天朗气清、水绿交融的生态美丽任城形象充分 展现。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运河文化影响力更加 彰显,文明任城、仁义任城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 践活动常态化、精准化、丰富化开展,向上向善、诚信仁 义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文化特色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等一批特色景点景区建成开放 ,“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成,形成“三街六巷”运河 文化展示格局,“运河之都·济州古城”品牌更具影响力。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 基本同步,收入结构优化、差距缩小,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实现基本优质均衡,社会保障 制度更加完善,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法治 政府基本建成,政府公信力充分彰显。更高水平的平安任 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群众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三、2021年工作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区加快高质量发 展、实现跨越赶超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富强美丽文明幸福新 任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协调联动、开放带动“三 大战略”,攻坚突破园区发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乡村 振兴“四项重点”,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文化旅游、运河物流 、智慧城市“四大优势”,坚决守牢生态环保、安全生产、风 险防控、民生保障“四条红线底线”,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培 育、城市高品质打造、文化高水平引领、民生高标准保障 “四大工程”,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化、发展绿色 化、治理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 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 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 6%,其他经济指标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实现争先 进位。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支持企业 自主创新,力争2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6%。支持卡松科技申报国家级创 新平台,培育省市级创新平台6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 强人才队伍支撑力。持续推进“智汇任城”引才工程,落实人 才新政“黄金十条”,开设“名校人才直通车”,引进重点产业 紧缺人才220人。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省重点区域急需 紧缺人才”培育。增强质量品牌竞争力。实施质量强区、品 牌强区战略,争创山东高端品牌2个、市长质量奖2个,参 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5个,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推动制造业成链集群发展。立足打造都市型工业样板 区,启动实施“3511”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形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3条主导产业链。新一 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发展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 交通、智慧农业等终端设备。高端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 矿山装备,推动“整机整车+零部件”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 矿山机械生产基地。依托四通机械、家庆机械等龙头企业 ,重点发展中小型起重机及配套产业,实现产业链企业协 同发展。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针状焦、炭微球、中间 相沥青和特殊碳材料,围绕碳纤维基础材料延伸产业链 ,形成以挥发性有机物吸附材料、军工防化材料为主导的 碳产品生产基地。改造提升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印刷 包装、环保板材5个传统制造业,推动煤炭减量替代,加强 与山能、济能发合作,促进煤炭企业非煤转型;推进工业 企业退城进园、园区“僵尸企业”退出,有效盘活土地资源。 聚力突破数字经济。启动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 计划,探索成立数字经济管理服务机构,强力推进数字产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