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011-2021年浏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 ——2021年2月23日在浏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 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吴新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 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中央、 省、长沙市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 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紧紧围绕全 面建设现代化浏阳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 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1)工作,攻坚克难、 砥砺奋进,开创了发展新局面。 十分感动的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上下 众志成城、并肩作战,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 公安干警、村(社区)工作者、党员干部等挺身而出、冲 锋在前;社会各界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涌现出张更姣、 周明亮等一批全国、全省先进典型。我们以“党建+微网格 ”为抓手,坚持 “两防三不 ”( 2),实施 “三量三控 ”( 3),常态化抓牢抓实疫情防控,实现了 “四无 ”(4),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低风险区,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极为不易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我们危中 寻机、化危为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实 现新突破。节约集约用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两项工作被 推荐申报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高质量发展、工业高 质量发展、质量强省、“双创”、财政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 、河长制、文化旅游八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全年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 3 . 4亿元,增长 5.33%(同比,下同),税占比达76.87%;地区生产总值、 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7%、6.3%、 9.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完成进出口总额 25.5亿美元,增长24.7%,充分展现了浏阳经济的坚强韧性 和巨大潜能。 倍感振奋的是,全市新引进项目200个,其中投资 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21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84.5亿元 ,占计划投资141.7%。投资320亿元的惠科项目主厂房提前 1个月封顶,1月23日点亮投产;泰科天润、豪恩声学一期 、韵达物流、蓝思新材料建成投产,金阳大道三期加快推 进,椒花水库工程顺利开工,长赣高铁确定浏阳城北设站 。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县域综合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 争力、工业百强县、营商环境百强县分别跃升至第9位、第 11位、第11位、第19位;获评“国家卫生城市”“2020胡润中 国最具投资潜力区域百强”,蝉联“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 县(市、区)”。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致力纾困解难、做强产业,呈现了稳健前行的良 好态势。深入开展百日竞赛活动,突出干部驻企、服务暖 企、政策惠企,率先推出15项助企措施,组建20个工作队 赴外地招工,派出564名联络员驻企帮扶;积极落实上级惠 企政策,减免企业租金、社保及相关税费10.44亿元,让企 业心更暖、劲更足。工业经济稳步复苏,15条新兴及优势 产业链总产值增长9.4%,显示功能器件、智能装备、碳基 材料、5G应用产业链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85.2%、 22.7%、12.6%、41.3%;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家、高新技术 企业130家、智能制造试点企业75家、上市(过会)企业 2家,培育省级以上“小巨人”企业33家、国家级“两化”融合 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8家;经开区、高新区成功合并 ,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和“国家再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农业经济稳中提质 ,实现总产值19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18.06万亩,年产量 55.6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含复种)63.85万亩,出栏生猪 99.41万头、家禽1129.8万羽,全面完成禁捕退捕任务,提 质改造油茶林14万亩,获评湖南综合油料大县和茶油大县 ,浏阳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浒书香村“书香龙泉 酒”荣获第105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国际)博览会(中 国区)金奖。服务业企稳回升,大力发展 “三间经济 ”(5),推进“烟花进景区”,举办红博会、消费节、大围山 杜鹃花节、首届花木博览会、省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大赛等 节会活动,获评“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张坊田溪村获评“全 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葛家金源村、淳口狮岩村、张坊富溪 村、官渡观音塘村、沿溪沙龙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胡耀 邦同志纪念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苍坊旅游区通过国家 5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新增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 ;在全省率先建成网间经济孵化器和5G直播基地,实现网 络零售交易额81.27亿元,增长18.9%;销售商品房154.97万 平方米,增长3.76%;“智慧浏阳河”“睿空间”获评国家级众 创空间。 ——致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展现了美丽宜居的浏 阳风貌。升级打造 “一体两翼、一河两岸、一城两站 ”(6)承载平台,出台《浏阳市城市建设品质管控导则(试 行)》,精准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完善“15分钟生活圈”13个 ,新建停车场15个,新改建农贸市场2个,创成“全国无障碍 环境示范县(市)”。拉通燎原路、胡家路等9条城市道路 ,推进天马山隧道改扩建工程,建成红色旅游公路,完成 浏大、浏永、开元路路面大修,新改建农村公路414.4公里 。完成百宜河主管网、长兴湖片区雨污分流和净溪河截污 工程,新建城镇污水管网116公里。建成道吾110千伏、永 和220千伏等输变电工程,累计投资25亿元完成首轮电网 “630”(7)攻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入选“国家县城新 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市)”“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 “四型 ” “两治 ”(8),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总 收入4580万元,涌现了官桥苏故村、沙市东门村以及永安 芦塘村、西湖潭村和礼耕村等一批集体经济强村。创新“首 厕过关制”,完成无害化改厕(9)10万座,实现垃圾分类行 政村全覆盖,获评“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 投入7800万元开展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实现应 登记颁证率100%。组建260个村级供销合作社,吸纳农户 2.4万户。狠抓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创建国家、 省卫生镇18个,大瑶南山村、永安坪头村入选全国文明村 ,4家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城乡精细管理和文明程度不 断提升。 ——致力精准突破、加固底板,取得了攻坚战役的关 键进展。深入开展脱贫质量“回头看”,建立“三表一单 ”(10)机制,持续推进“个十百千”(11)产业扶贫工程和 “15公里就业圈”建设,贫困劳动力域内转移就业10506人 ,就地就近就业率达71.2%,贫困户李忠国获评“2020年全 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对口帮扶邵阳县、龙山县茅坪乡,高 质量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新阶段扶贫试点 工作扎实推进。以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统揽,扎实 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顺利通过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浏阳河成功创建全国首 批示范河湖,出境断面水质均值保持II类;捞刀河、南川河 出境断面水质均值达 I I I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宝山河市控断面稳定达标,铁山桥断面稳定向好 ;污染源普查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浏阳河湿地公园晋升国 家级湿地公园。加快推进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平台公司 市场化转型工作,组建浏发集团、金发集团,交建投获 AA级信用评级;建立市镇村债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三类 债务之和下降32%,风险稳定可控。 ——致力办好实事、增进福祉,交出了温暖实在的民 生答卷。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新增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9%。改 造农村危房396户、棚户区1245户、老旧小区24个,新建公 租房3244套,完成租赁住房市场发展房源筹集4644套。新 改建学校23所、幼儿园40所,创建标准化学校43所,新增 学位10310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面消除,高考质量 评价蝉联长望浏宁四县(市、区)“十三连冠”。公共卫生服 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中医医 院危急重症大楼、集里医院门诊综合大楼项目顺利推进 ,共建医联体56个,获批省级重点专科7个、长沙市深化医 学重点建设专科5个,创建二级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发展 经验获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推介。完成市社会福利中心主 体工程,发放低保金1.5亿元、特困供养金1亿元、其他各类 救助资金0.6亿元;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2.55亿元、支付医保 资金14 . 9亿元,贫困人口住院综合保障后报销比例达 90%,获评“中国社会保障百佳县市”。建设标准化村(社区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举办“薪火相传”中国健康跑、全 民读书月等活动,开展送戏下乡、经典剧目惠民演出、文 艺大讲堂、欢乐浏阳河等群众文化活动180余场,入选 2020年全国“书香城市”。在全省率先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孵化基地,退役军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全国学习“枫桥经 验”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着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市。全力推动烟花爆竹 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一证多厂”顽瘴痼疾专项整治任务,安 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纵深推进扫黑除恶,持续深化禁毒 人民战争,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6个,查破涉毒案件 576起。深入推进“最多访一次”改革,全市信访总量下降 31.8%,实现各特护期进京非访“零登记”。 ——致力从严治政、优化服务,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 厚氛围。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办理人大建议293件,满意 率94.9%,较去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办理政协提案151件 ,综合满意率98.7%。全面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和省委巡视反 馈意见整改任务。依法审查政府文件554件、政府合同 112件,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54件、行政应诉案件88件。 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建设“五零城市”(12),提供政务服 务300余万次,帮代办事项44万件,办理市长信箱、 “12345”反映事项3.2万件,顺利通过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标 准化国家级试点验收,“三集”(13)审批机制获评中国营商 环境特色评选50强创新案例奖。大力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 性支出,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审计收缴财政资金2028万元 。严格执行作风建设规定,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333起 ,干事创业更加优质高效、风清气正。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人民武装、新闻出版、融媒 服务、数据资源、民族宗教、统计、消防、外事、侨务、 关心下一代、老龄、文艺等工作迈上了新台阶,武警、烟 草、国资、气象、移民、森林公安、供销合作、公积金、 水文、盐务、邮政、供水、电信、移动、联通、石化、花 检、海关等单位取得了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 联、工商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 作出了新贡献。 各位代表,2020年主要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三五”规 划圆满收官。回首“十三五”,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发展为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实干为基础,自加压力 、砥砺前行,不断刷新成绩、超越目标,看到的是可喜变 化、收获的是累累硕果、积蓄的是巨大能量。 ——这五年,“浏阳速度”更快。地区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8.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4%,规模工 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服务业 增加值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2%,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8%,金融机构存贷款年均增长 13.3%、15.8%。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县域综合发展从第 28位跃升至第9位,实现“五连跳”。 ——这五年,“浏阳动能”更强。15条新兴及优势产 业链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成势。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制造 等产业快速崛起,“芯屏器合”(14)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烟 花爆竹产业加快升级,累计颁布12项国际标准和1项技术报 告。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总量突破11万户;高新技术企 业由22家增至300家;新增上市(过会)企业5家,总量稳 居全省县(市)第一。经开区(高新区)综合竞争力领跑 全省产业园区,两型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累 计引进项目1022个,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惠科、 DITO触控传感器、蓝思3D、华域视觉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 工建设、竣工投产,发展势头强劲、活力充沛。 ——这五年,“浏阳现象”更热。高质量完成农村土 地制度改革等15项中央、省级重要改革试点,创新实施“最 多跑一次”“涉农资金整合”“就医一卡通”等改革,打造了“无 改革、不浏阳”品牌,获评“全国县域综合改革十佳城市”。 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走深走实,成员单位由10个扩展至 24个,签署专项协议40个。累计获得上千项国家级、省级 荣誉,长沙对浏绩效考核稳居县(市、区)前列,21次获 国务院、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扬,浏阳工作、 浏阳作为、浏阳经验备受关注、广受赞誉。 ——这五年,“浏阳品质”更高。浩吉铁路建成通车 ,荷文公路、西北环线等有序拉通,全市新改建城乡道路 65条、农村公路3000公里。道吾、长兴湖等片区崛起,新 建公园3个,提质提档社区18个,改造老旧小区24个、棚户 区1.1万户。建成35千伏以上输变电工程20个,建设污水处 理厂14个、污水管网205公里。创建国家级重点镇、历史文 化名镇、特色镇5个,国家卫生乡镇5个,城镇化率达 66.2%。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超额完成改厕任务,基 本实现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城乡更美、品质更高。 ——这五年,“浏阳民生”更实。三大攻坚战纵深推 进,累计偿还债务291.4亿元,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稳定 脱贫15744户、49387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浏阳最鲜 明的底色。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877元增至 45840元;新改建学校60所,创建标准化学校324所,新增 学位4.6万个,化解“大班额”774个;新人民医院建成投用 ,新建乡镇卫生院6所,改扩建卫生院5所,标准化村卫生 室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县 。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 ,得益于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 勤与智慧。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 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浏部队、 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 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浏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 和崇高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中还存 在不少问题和困难: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仍然偏少,产业 转型升级任重道远,现代服务业短板突出;企业研发投入 强度偏低;教育、卫生、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有待 进一步健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生态环保 、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不少风险点;少数干部理念观念、 担当精神、服务意识、干事劲头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不敢负责、不善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 度重视,着力破解。 “十四五”时期目标与任务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浏阳的关键时期。放眼 全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纵观国内,经济发 展长期向好、韧性强劲,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尽管机 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审视 浏阳,发展机遇更好、发展动力依然强劲,美好未来令人 期待。从区域形势来看,长江经济带、“一带一部”(15)、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三高四新”(16)等战略加快实施,湖 南自贸区顺利启航,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提速,长 株潭一体化纵深推进,长沙“一体两翼”格局有序构建,政策 红利的叠加增添了浏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交通区位 来看,浩吉铁路联通南北,长赣高铁、长浏轨道交通、湘 府东路东延线有望建成,国省干线联网畅通,金阳大道直 通省会,便捷高效的交通路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优势。 从产业发展来看,七大产业集中区(17)布局科学,新兴 及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 、烟花爆竹等重点产业齐头并进,蓝思科技等龙头企业竞 相发展,惠科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多点支撑的产 业结构开创了多极发展的新局面。从创业环境来看,“无改 革、不浏阳”品牌进一步打响,行政审批更加规范、便捷、 高效,人才保障日益完善,引才、聚才氛围日趋浓厚,广 大干部群众忧患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发 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 未来五年主要预期目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 破2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达6.6万元,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改革开放形成 新局面,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民 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在此基础上再 奋斗10年,到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 为“中西部首善、现代化样板”。重点抓好七大任务: ——突出制造强市。聚焦“三主四特两新”(18)产业集 群,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加速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 大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好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构建高端化、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先进制造业体系,打造1个千亿级 、2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核心组团 和关键一极。 ——突出科创兴市。坚持“四个面向”(19),围绕产业 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卡 脖子”和颠覆性技术攻关,鼓励高校院所、社会资本共建科 研平台、共促科研创新、共享科研成果。加强创新人才队 伍 建 设 , 多 渠 道 引 进 和 培 养 人 才 。 到 2 0 2 5 年 ,R&D(20)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高新技 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和技术交易额实现翻番 ,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1%,成为创新型城市 。 ——突出开放活市。坚持“在区域谋发展、在全国争地 位、在全球引资源”战略,进一步优化对外交通设施,推动 长赣高铁建成通车和长沙市域轨道交通东延,构建贯通东 西的大通道。提升高水平开放格局,积极参加“一带一路 ”(21)、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主动融 入湖南自贸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 ,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25年,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 枢纽城市、营商环境“三化六最”(22)城市,全市进出口总 额达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成为中部崛起 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突出生态美市。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牢牢守住生 态安全边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和生产方 式,探索生态经济产业化发展路径,建设无废城市、低碳 城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2025年,实现 单位GDP能源消耗年均下降2%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 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6.2%以上,实现生态系统 质量稳定提升、持续向好。 ——突出品质塑市。对照“四精五有”(23)标准,深入 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为导向,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继续做精“一河两岸、一 城两站”文章,加快建成浏阳河生态文化产业带,不断提升 城市品质,提高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聚焦打造现代治理 样板,以“党建+微网格”为抓手,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 向基层下移,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宜居、智慧、文明的现代城市 。 ——突出文化润市。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居民素 质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文化 引领力和凝聚力。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构建优势明显、特 色鲜明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 造世界花炮之都、国际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 ,让浏阳成为独具魅力、极富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网 红城市”。 ——突出民生立市。围绕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目标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扩大优质教 育资源覆盖面,引导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建设高质量 教育体系;以打造湘赣边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全面推进 “健康浏阳”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安全 指数,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智慧化;逐步 实现劳有厚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 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 福感、安全感。 2021年工作重点 2021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 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 ,深入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紧紧围绕“引领中西部、迈向 现代化”目标,坚持“在区域谋发展、在全国争地位、在全球 引资源”战略定位,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做好稳增长 、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推动 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 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规模工业增加 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单位地区生产 总值能耗下降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实现,我们首要抓好常态化疫情 防控工作。坚持“两防三不”策略,加强重点场所、行业、人 群与时段管控,抓好入境人员和进口货物防控管理,强化 精准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确保疫情防控常态 化措施落实落细;精准开展疫情监测研判,完善应急预案 ,强化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紧急医疗救援能力;加强疾病 防控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 力,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全力筑牢疫情防线,坚决巩固来 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制造强市,催生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耕智能制造,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坚持扩增量和提 存量并重,抓紧抓实“七大工程”(24),壮大新兴及优势产 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蓝思科技、惠科光电、 泰科天润等骨干企业的磁吸作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千 亿级迈进。依托尔康制药、天地恒一、博大科工等重点企 业,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 兴产业向五百亿级进军。聚焦数字产业化,着力打造长兴 湖移动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布局5G应用、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产业,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大力培育单项 冠军、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厚植传统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打造世界花 炮之都目标,进一步厚植烟花爆竹产业本土优势,用更多 资源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持续安全,迈向高质量 发展;全力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花炮产业研究院 落户浏阳,持续推进落后产能淘汰、监管升级、技术革新 “三大工程”,提速文化创意、文旅融合赋能增值,促进产业 向安全化、科技化、精细化蝶变升级;强化产业高质量供 给,进一步畅通烟花爆竹对外出口通道,擦亮“浏阳花炮”世 界品牌。同时,加快推动家居建材、浏阳蒸菜、浏阳夏布 等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提质升级。 做优园区平台,加速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经开区 (高新区)“三主两特”(25)、两型产业园食品产业发展水 平,完善以亩均投资、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为主的考核 体系,主动做好产业配套服务,有效承接高端产业转移 ,促进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三高四新”战略的重 要承载区。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快 “八大应用场景 ”(26)落地,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金阳、智慧 环保、智慧支撑平台等系统建设,提升智慧园区水平;增 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设立高层次人才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推进土地二次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提升电网供电和服 务能力,支持两型产业园争创湘赣边区域合作农业示范园 、文化产业园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创新生态 链,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60家以上、发明专利100件以上,力争6个以上重大创新技 术入围省“五个100”(27)、10套以上新的重大技术装备进 入国家补贴。建立科技创新经费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 引导资金投入,力争2021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 2.05%。强化企业创新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