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066-2021年济源市政府工作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1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在济源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济源市人民政府市长 石迎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 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 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省政府和示范区党工 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 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奋发有为推进高质量发 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风险挑战,统 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 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经济持续恢复 向好。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03.2亿元,增长 3.4%、居全省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8.4亿元、增 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居全省第三位。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科学应对疫情,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疫情来袭,我们扛牢责任、闻令而动,快速阻断病毒 传播,在省辖市中发生病例最晚、确诊病例最少、百分之 百治愈。我们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 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应急管理指数全省排名第一,有 力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对疫情冲击,我们 锁定目标、精准施策,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基 础上,出台应对疫情影响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等 措施,科学推动复工复产,全力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把疫 情影响降到最低,新增市场主体1.2万余户,经济企稳向好 态势不断扩展。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守望相助、众 志成城,凸显了济源人民的硬核力量,彰显了愚公儿女的 家国情怀! (二)加快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面 对发展困境和区域竞争,我们对标先进、主动作为,着力 提高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经济 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工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中国白银城 、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3家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服务业加快复苏,成功举办 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新型民宿成为旅游消费 的亮点,中兴物流园区、柿槟物流园区入选省多式联运示 范工程。农业提质增效,粮食总产达2.46亿公斤,为20年来 最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省政府嘉奖,省农业产业强 镇项目建设推进会在济源召开,阳光兔业、丰之源入选“国 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提升功能品质,城乡面貌格局持续优化。面对 人民期盼,聚焦城乡功能品质提升,突出补短板,着力塑 造特色风貌、提升环境质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 动城乡开发建设。“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复审,城市路网快速 提升,古轵公园、蟒河公园开园迎宾,沁北供热工程、第 三水厂正式投用,城区河流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美丽乡村 建设扎实推进,1.7万余户农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283个村完成户厕改造,大峪王庄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城乡互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形成。 (四)深化开放创新,发展动力活力显著增强。济源 海关揭牌运行,成功获批济源保税中心(B型),进出口总 值达233.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增长59.9%、居全省第一位 ,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中国白银城深圳时尚珠宝 之夜招商推介、钢产品深加工产业专题推介等活动,先后 签约落地山立集团、金顺福饰品等一批优质项目。济洛深 度融合加快落实,18个签约事项加快推进,两地旅游年票 实现统一,对开城际公交班线正式实施。纳米中心、豫光 冶金、清水源分别在技术装备、平台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 破,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五)牢记为民宗旨,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改善。我们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巩固脱贫成果,在贫困村全部退 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础上,严格落实“四个不 摘”要求,59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达1310万元,贫困 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16203元,农旅融合案例入选“世界旅游 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榜单,龙头企业“联镇带村”产业扶贫 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全省推介。我们坚持标本兼治,持续 改善环境质量,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12 .4%、 15.6%,优良天数增加51天。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 做好民生各项工作,民生领域支出55.5亿元、增长5.8%,新 增城镇就业1.7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75人,社会保 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安全生产、扫黑除 恶、市场监管、信访稳定等工作稳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 和谐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建设,深化全民 国防教育,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驻济人民解放军、武 警部队、预备役人员、民兵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双拥 氛围更加浓厚,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强化。第七次人口 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妇女儿童、民族宗教、残疾人、红 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对台、统计、 史志、档案、气象、水文、河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要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 监督,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 议,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开展重点工作常态化跟踪审计 ,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和 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坚 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全市人民最根 本的福祉,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上,在爬坡过坎中奋力前 行,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十三五”规划目 标任务总体完成,决战脱贫攻坚赢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这五年,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市生产总值连续 迈上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三个台阶,人均生产总值 达到1.48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突破40亿元、50亿 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人均指标、高质量发展考核持续 位居全省前列。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洛阳都市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实施 ,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济源在全省大局中的作 用更加凸显。 这五年,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步伐加快,中国白银城、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 产业园扎实推进,豫光再生铅、济钢大棒材等重点项目建 成投产,有色、钢铁、化工、饮料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 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 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愚公移山干 部学院、王屋山道境广场、那些年小镇等项目带动效用明 显,民宿经济、夜经济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品牌不断叫响 ,现代物流、金融、餐饮、商贸等产业规模持续做大,服 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8%,较“十二五”末提高6.3个百分 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先后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 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国家级出口蔬菜种子质 量安全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等,农业产业化重点 龙头企业达49家,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 这五年,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化率达64.6%,较 “十二五”末提高6.58个百分点。济阳高速、济洛西高速建成 通车,南一环、西一环、愚公路等城市干线道路全面提升 改造,二环实现合围。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竣工,成功实 现“引黄入济”,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连通、河道生态治理、堤 岸美化亮化工程全面铺开,基本实现清水常流。中心城区 空闲土地生态修复全面完成,新建一批高品质城市公园 ,形成了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互为补充的公园 体系。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 、户厕改造深入推进,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国家级 生态镇7个,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100%。 这五年,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挂 牌运行,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又一次跨越。先后获批国家 级、省级改革试点37项,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营商 环境持续优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这五年,人民生活大幅改善。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0%左右。聚焦 民生期盼,每年坚持梳理十件民生实事高质量办理。在全 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城区公交全免费、公办普通高 中免学费,出台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农村小学生免 费营养餐、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等惠民利民政策,各项社 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矛盾 纠纷化解处理机制不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 经过五年努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 点上,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济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这五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 的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这是省委、省政府和示范 区党工委、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 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勇争先、奋力拼搏的结果,凝 聚着历届领导班子、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 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 职工、驻济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各民主党派、无 党派人士、工商联、外来投资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 支持济源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的成就,充分展现了全市干部群众大力弘扬 愚公移山精神,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和坚定信 念,充分展现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精神和创新创造 能力,极大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明显提高 了愚公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百倍努力、 奋勇前进!现在的济源,人心向上、人心思进,只争朝夕 、加快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拉高坐标、进位争先成为高 扬的主旋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注定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只要我们坚定必胜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够于 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在全省乃至全 国高质量发展的赛场上脱颖而出、勇往直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经济持续向好的态 势还不稳固,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服务业特别是旅游 业恢复相对较慢,仍需进一步谋划一批支撑未来发展的大 项目、好项目。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环境容量接 近饱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步伐亟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 展相对滞后。三是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力度仍需加大,老旧 小区改造力度还不够,济东新区建设较慢,优质教育、文 化、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相比群众期盼还有一些差距 。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创新意 识、担当精神、能力素质仍需增强。对此,我们一定勇于 面对,努力加以解决,不负人民重托。 二、2035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 要目标任务 当前,济源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 新征程,走到了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站上了可以大 有所为、为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在这一历史 方位下,济源战略机遇叠加期、动能转换加速突破期、新 型城镇化深化提质期、生态环境深度攻坚期等阶段性特征 明显,我们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 念,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 ,提升斗争本领,强化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 得未来。根据《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关于制定济源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 议》,市政府编制了《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 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建设又富 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综合经济实力、创新能力 、区域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经济 体水平,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经济总量、居民收入、城 市能级迈上新的大台阶,建成中原城市群最具活力的高质 量发展示范区。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乡体系、现代市场体系 和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更 加完善。 ——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平安济源建设达到更高水 平,军民融合深度推进,基本建成法治济源、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 显著增强,教育、体育、健康等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省前 列。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 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济源。 ——基本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 际化的营商环境,参与区域竞争合作的优势充分彰显。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并趋于总体平衡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享现代化建设的丰 硕成果。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我市经济社 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 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 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 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 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 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 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弘扬愚 公移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坚持工业强市、旅游富民、 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着力推进产业转型,着力推进城市 提质,着力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推进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发展 高质量,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确保全 面建设又富又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济源开好局、起好步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中奋 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济源出重彩的绚丽篇章 。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济源发展的基础条件 和机遇优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 和创新相统一,《纲要草案》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 目标: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主 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 元,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持续 提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全省前 列。主要人均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与经 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提高,济洛融合优势更加彰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大幅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的提 升,社会大局平安和谐稳定,为全国同类中小城市推进产 城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经验、提供示范。重点在推 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智 慧宜居城市、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华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创造人 民高品质生活上示范先行、走在全省前列。这些目标顺应 了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将大力弘扬愚公 移山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坚持工作上的高标准,敢于向 先进地区对标看齐,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单项工作争第 一、整体工作创一流,着力在“求强、求精、求好、求新”上 狠下功夫,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实干担当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用坚定的信心、更 大的决心、十足的底气、争先的勇气,加快走出一条符合 济源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发展凝聚全民力量,以发 展提升济源形象,以发展重塑济源新的辉煌!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济源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我们要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 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 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拉 高坐标、争创一流,拿出开局决战、起跑冲刺的昂扬斗志 ,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 入增长6%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 ,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5%以内。 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毫 不动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基础 上,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基本盘,为未来 发展争取主动。 强力推进十大工程。一是开工建设人民医院东院区项 目,拟设置2000余张床位,按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划建 设。二是开工建设济源产教融合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 区)项目,满足2万名本科生办学要求。三是开工建设文化 (篮球)小镇项目,打造以篮球运动和中原文化体验为核 心的特色小镇。四是开工建设济源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 集商业、娱乐、体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设施。五 是开工建设清源古街项目,建设文化展示街区,配套酒店 、休闲广场等设施。六是开工建设沿太行高速等4条高速公 路建设工程,全力打造“三纵三横一环”的市域高速公路网。 七是开工建设客运枢纽站及黄河大道西延工程,高品质打 造促进产城融合、城乡发展的交通通道。八是开工建设引 黄调蓄工程,蓄水量78万立方米,为城市生态用水和农业 灌溉发挥重要作用。九是开工建设中国白银城国际时尚产 业园项目,打造集总部办公、工业旅游、产品展示于一体 的高品质工业旅游目的地。十是开工建设小浪底荣盛一品 原乡项目,发展集生态廊道、高端会晤、健康旅居、休闲 度假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高端文旅产业。以十大工程为引 领,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蓄积发展后劲! 扎实开展项目攻坚。继续坚持领导分包、集中开工、 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观摩点评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深入 实施“5163”工程,全年实施项目500个,突出抓好160个重点 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建立项目谋划储备“1+N”机制 ,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制度,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联动推 进机制,提升有效项目储备数量。持续加强土地收储,推 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 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坚 持从严从全源头管控,优化要素供应,制定产业准入目录 ,针对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刚性制约 ,制定要素利用评估办法,精准调配要素供应。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让利政策 ,密切关注国家阶段性政策调整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完善 政策措施,努力为企业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成本、综合成本,促 进企业降本增效。深入开展“四项对接”,解决企业政策落地 难、订单接续难、资金融通难、要素保障难等现实问题。 持续开展“两个健康”提升行动和“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 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办好“企业家沙龙”,倡 树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培育提升消费能力。实施促消费计划,利用节假日开 展“促消费”“购物节”等活动,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实施放心 消费街区示范工程,开展“诚信经营、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系统改善建筑风貌、提升环境景观、改造夜景灯光,在 5个街道分别打造一条示范街区。培育发展电商经济,积极 推进网络零售、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线上消费,鼓励 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打造新兴消费业态。完善农村流 通体系,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加快餐饮业转型发展 ,积极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 、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坚持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 ,强化对经济运行先行指标的监测,关注经济形势变化 ,关注经济结构、质量、效益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倾 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 理区间。坚持“电量日监测、价格周报告、运行月分析”机制 ,做好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监测分析,完善 “企业服务110”系统,靠前调度,有效调控,确保工业经济 平稳发展。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 持“工业强市”不动摇,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基础优势,强 化创新驱动,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构 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 ,持续深化“三大改造”,实施“设备换芯”“机器换人”,大力 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巩固强化有色产业的优势地位 ,壮大提升钢铁、化工产业的实力。强力推进中国白银城 、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纳米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延续优 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瞄准重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