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文章写作十二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文章写作十二题 怎样写文章,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 传的。何况,写文章的人各有各的偏好和路数,“文章是自家的好 ”。因为是同行同业,同甘共苦,我讲些个人的零星体会,共十二个题目,长短不 一,有些意见,是感想式的,只能叫做漫谈。  01  文章怎样才算好  对写文章,历来有不同看法。有说是雕虫小技的,有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 盛事”的(曹丕《典论论文》)。不管怎么说,文章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反映着现实,也记载着历史。  写文章不是少数人的事,凡是知书识字的人,几乎都要写文章。决议和决定,报 告和讲话,论文和专著,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乃至书信、公告、通知、合同、广告 、便条,以及手机短信之类,都是文章,只是体裁和载体不同。  研究室是参谋和助手班子,是以调查研究和文章写作为职业的。我在国务院研究 室工作期间,听河北省政府研究室的同志说,有一个顺口溜:“研究室,体改办,拎 个破包到处转,厚着脸皮蹭顿饭,写成文章没人看。”  我说,这是表扬研究室和体改办。“拎个破包到处转”,说明艰苦朴素,工作勤 奋;“厚着脸皮”才能“蹭顿饭”,说明没有特权;“写成文章没人看”,可能是别 人不爱学习,也可能是文章写得不好,只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文章怎样才算好,也是见仁见智,不容易一两句话说清楚。甲认为好,乙可能不 以为然;乙认为好,甲可能不以为然。这和个人欣赏偏好有关。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要求。不能把会议通知或者工作报告写成抒情散文和 学术论文。  虽然这么说,对于什么是好文章,还是有共识的。文章的好坏,读者还是能分辨 的。经过千百年筛选淘汰而保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像《古文 观止》中的许多文章,《唐诗三百首》中的不少诗,《红楼梦》、《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四大名著,长久流行而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古人讲义理、考据、辞章。义理就是讲道理,有见解;考据就是材料要准确;辞 章就是要有好的表现形式,这涉及文章的语言、章法和风格等许多方面,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文笔要好。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 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 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现在许多文件的缺点是 :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 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 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作经济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时候,不但要注意准确 性,还要注意鲜明性和生动性。不要以为这只是语文教师的事情,大老爷用不着去管 。”  还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 是调查和研究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准确性、鲜明性 、生动性,以及逻辑和辞章问题,都是写好文章和文件的根本要求,是从认识论的高 度阐明调查研究和思维过程的很经典的观点。这里所批评的现象,现在也还普遍存在 。  可以说,好文章的要求,是正确的健康的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形式的统一 ,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文章不仅要有内容方面的追求,也应该有形式方面的追求。   文章的风格与流变,和文章内容、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文章内容是否正确取决于 立场、见解和知识,首先是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和对中央精神的把握。思想僵化,没有 见识,内容贫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里我着重讲的,是表达形式和文风方面的问 题,而不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02  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   文章首先内容要好,这是毫无疑问的。形式也很重要,好的内容需要有好的表现 形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不讲究内容,但不讲究形式也 不行。文章的起码要求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不能准确遣词造句 ,连达意也做不到。文章写作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要像 重视文章内容一样重视文章的形式。  中国有重视文章写作技巧的传统,名篇佳作代有流传,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能 够长久流传的,都是好的内容和完美的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文章。赋和骈体文是极其讲 究写作技巧的,虽然后来浮华靡丽走到极端,内容空洞而徒具形式,不再适应社会生 活的需要而衰落了,但讲究写作技巧的精华之处还是应该肯定和继承的。旧体诗能够 长久流传不衰,和完善的表现形式有关。新体诗至今没有被多数人所喜爱,没有找到 完美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原因。  中央一贯重视文章写作。1951年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 、报告、指示、决定中等文字缺点的指示》。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 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当天发表经毛泽东修改的社论:《正确地使用 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1958年1月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 案)(大多数条目是毛泽东所写,个别条目是刘少奇所写),其中有好几条是专讲文 章和文件写作的。  第四十七条说:“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没有知识 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  1996年5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 例》。2000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公文是文章的一种 ,对工作正常运转有重要意义,比其他文体的写作相对容易,但有些人还是不大注意 。  写作不是少数舞文弄墨者的事,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不仅文学作品要重视写 作技巧,理论文章、调查研究报告、会议文件和讲话,各种体裁的文章也都要讲究写 作技巧。讲究不讲究,技巧的高下,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现在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基础训练重视不够,不少人文理不通,“写手”更成了稀 缺人才。不少高中甚至大学毕业生,写不出通顺的文字,甚至连封信也写不好。有些 做研究工作的青年人,学问和见解不错,但因为文章写得不好,不善于表达,不能尽 展其才,是很可惜的。好几个部长向我反映,现在最缺的,是懂业务、文笔又好,能 写点东西的人。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察和认识没有止境,文章内容没有止境,对于写作技 巧的追求也没有止境。文章从题材、体裁到语言,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常琢磨 各类文章的写法,把写好文章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  我举个新的大变化的例子。  电脑和网络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就写作来说,在采集信息、整理资料、提高效率方面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 ,可以给人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对写文章是非常有利的。  但同时也给一些偷懒的人提供了方便,例如不分析情况和研究问题,整段下载材 料,东拼西凑,敷衍成文,很容易造成重复和雷同。现在写文章似乎也进入了工业化 生产的时代,如何保持“手工缝制”的个性化特色,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03  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是说文章选题。选题很重要,选好题目,文章成功一半。  初学写作者写大题目往往不容易成功,因为大题目涉及内容广泛,不大容易把握 。比较好的办法是小题大做。  小题大做不是抓住鸡毛蒜皮无限夸大上纲,而是把题目范围定得小一些。这样做 ,分析容易细致深入。大题小做也有成功的,这要求具备很广博的知识和很高的概括 能力,一般人很难做到。  我举两个例子: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背面是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的碑文,碑文总共114个字,分三段,每段只有一 句话: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 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里三个一句话的排比句式,很准确地概括了中国近代史几个大的阶段,三句话 的结尾都是“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很切合碑文的要求,是一篇好文章。  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是1927年在广州的一次演讲。这 样大的论文题目,鲁迅没有摆开架势,时代背景,一、二、三、四,而是根据史书和 《世说新语》之类著作的记载,讲许多故事,通过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价,说明魏晋 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气,以及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学流派的关系,具体生动,比看抽 象的论文印象深刻得多。  在这篇演讲里,鲁迅把汉末魏初的文章风格,概括为“清峻”——简约严明和 “通脱”——随意或随便。这个时期的文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文章写作者知道的,应该比写进文章的东西更多,这样写起来会轻松自如,绰有 余裕。如果自己不懂得那么多,硬着头皮写大题目,会感到吃力,甚至给人以声嘶力 竭的印象。  我一向主张初学写作者,特别是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人,要小题大做。这样有助 于找准聚焦点,对某个具体问题作深入研究,把道理说透彻。没有对于所讨论问题的 深刻认识,没有对于全局的把握,写大的题目容易陷入空泛,大而无当,你说的别人 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你没有说。  04  粗枝大叶  粗枝大叶只是个比喻,古时用来形容汉代文章的粗犷大气,与六朝文的华丽细腻 相区别。  粗枝大叶,当然绝不是说,写文章可以粗心大意,文章可以有疏忽和漏洞;而是 说,要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  要先把文章大的结构和布局搞清楚,把文章大的框架立住。就像一座房子,四梁 八柱立住了,才坚固而牢靠。或像一个人坐在一个很结实的四条腿大椅子上,就显得 大气而稳当。  文章有不同的风格,不论是清峻还是通脱,是豪放还是婉约,框架都要立得稳 ,才能站得住。当然,这种框架构思,不一定形诸文字,也可以只是个腹稿。  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有中心,写起来才不致 “节外生枝”。框架立不住,观点和材料的取舍就会无所依据,就不会有逻辑和条理 ,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纲举目张的说法,用在文章写作上是合适的。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几个方 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粗线条地摆布停当,文章 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 。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 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粗枝大叶,注重大的轮廓和脉络,不是不注意细节和交代事实。该说明的事实还 是要交代清楚,不要省那几个字。有的文章,讲了一大篇道理,读完了不知道是怎么 回事。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读者都知道,中国人知道的外国人一定知道。  用简明的语言把事情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并不容易,有时候比发议论还难,说得多 又容易啰唆。叙事是写文章的基本训练,中学生写作文都是从记叙文开始的。  中国古代小说很注重交代事情和人物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清清楚楚。理论文 章和调研报告,可以从古典小说借鉴简要交代事情经过的做法。有的大块文章,开始 头绪比较多,有的线索在讲述过程中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像《三国演义》中的徐庶 ,其实是可以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法交代清楚的,只要细心,并不困 难。  05  标新立异   文贵创新。“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 后行。”(戴复古)创新就是标新立异。随人脚后,人云亦云,不可能创新。  谈判要有妥协,与人相处要寻求共同点,都是求同而存异。与此相反,搞研究 ,写文章,要存同而求异,研究性的文章尤其如此。如果讲一样的话,复印散发就可 以了,何必再写。网络上有各类文章的标准版本,满足官样文章的需要,一个程式 ,八股腔调,套话连篇,不可能有新鲜创造。  曹雪芹所批评的“千部一腔,千人―面”,是文章大忌。古人说:“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欧阳询《艺文类聚》二十五引梁简 文帝萧纲语)所谓“放荡”,就是要放得开,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要有新鲜的见解,也要追求不同于别人的更 好的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即使同样的主题,同样的题材和体裁,在表现 形式和语言上也要追求“新”和“异”。  毛泽东的文章,鲁迅的文章,即使不署名,细心的读者也能辨认出是谁写的。同 样的题目,不论是论文、散文还是诗歌,不同的作者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而且各具 特色。  标新立异的根据,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生动活泼的创造,是对中外优秀思想文化遗 产的继承,而不是无根据地说些惊世骇俗的大话,用片面性、绝对化的言词哗众取宠 。  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是他的艺术追求,也 是文章之道。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锤炼语言要下功夫 ,不是追求怪诞。  06  深入浅出  文章有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浅出是最高 境界,也最难。没有对所论事物的深刻认识做不到“深入”,没有 深厚的文字功底不可能“浅出”。深入深出的“深出”固不可取,但“深 入”还是好的。  实际上,在某些专业领域,也很不容易做到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在某些场合,例 如文化普及和通俗宣传,也是需要的。唯有浅入深出,卖弄博学,故作高深,用人人 都难懂的语言讲述人人都知道的意思,变成小圈子人的“自产自销”甚至是自言自语 ,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是文章大忌。  深入浅出一向是文章大家所追求的。毛泽东的文章,老一辈学者梁启超、胡适、 冯友兰、吴晗、费孝通的文章,胡乔木、胡绳的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模范。有些科 学家,例如华罗庚和钱学森,文章也写得深入浅出,为读者所喜爱。  高手们的文章写得好,不仅是因为有独到的见解,也因为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写作 技巧,能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所谓平白如话。  古往今来,能够流传的好文章,都是深入浅出的,没有哪一篇是装腔作势、佶屈 聱牙的。读唐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完全是本色语言,最普通的字和词 ,没有任何生僻的地方,但意蕴深远,成为千古绝唱。  做到深入浅出有文字技巧的

编号:202206

类型:VIP专享

格式:docx

大小:47.73KB

上传时间:2022-06-28

总页数:12

提示:数字产品不支持退货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