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陈彤依法治国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设法治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法学院 陈 彤 依法治国、依法治疆的纲领性文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自治区党委八届八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疆建设法治新疆的意见》 中央的《决定》和自治区党委的《意见》,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疆 的纲领性文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 安总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目 录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依法治国、依法治疆的总目标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五、依法治国下的依法治疆:《意见》的新疆特 色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历史的深刻启示和经验总结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 问题。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 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无数历史 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法律的规范,伟大的人也会出偏差;没有法律的制约, 权力会出边界;没有法律的指引,工作就会出纰漏;没有法律的保障,事业就 会出问题。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开放的重要保障 小康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和抉择需要法治。1 市场经济需要法律去规范。2 效地监督和制约权力,反腐败需要法治。5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法治。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靠法治。3 保障社会民生需要法治。4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需要法律 。7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 考虑 1. 制度文明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一整套的体制和机制,需要规范性的力量。 3. 全面深化改革是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动力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治理能力和治 理体系现代化,而两个现代化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4.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已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法治发展道路,具备了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四)法治国建设当中的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立法上的问题 (文本上的问题) 观念上的问题 (思想上的问题) 执法和司法上的问题 (手段上的问题)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治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张春贤:六个区情决定依法治疆是基本方略 一是新疆是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必须纳入法治国家的整体格局; 二是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 多元文化的地区,只有法治才能提供统一的准绳和标尺; 三是新疆信教群众比例高, 一些地方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严重, 惟有依靠法治 才能保护合法、 制止 非法、 遏制极端、抵御渗透、 打击犯罪; 四是新疆是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 五是新疆社会发育程度低, 工作基础比较薄弱, 只有讲法治才能有秩序观念,只有坚持法治思维, 才能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是新疆正处于 “三期叠加” 特殊时期,暴力恐怖活动的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阵 痛期。只有讲法治,才能有效地反暴力。 二、依法治国、依法治疆的总目标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疆总目标 ——着力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努力建设法治新 疆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5/23/20 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 242 部法律, 738 部行政法 规, 90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一万多部地方政府规章。 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此实现方略(依 法治国)——方式(法治体系)——目标(法治国家)的三位一体。 法律体系是“静态的文本体系”,法治体系是“动态的综合体系”。 法律体系强调法律的完备,法治体系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中国法治国建设的伟大跨越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领会贯彻总目标必须澄清的几类问题 1.“ 法治”与“法制”的区分问题 2. 权力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此法治与彼法治的区别问题(法治的中国特色问题) 4.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隐患问题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5/23/20 1. 法制是静态的法律制度的组合体,而法治是动态的统一体 2. 法治与人治相对立,而法制则可能蜕变为人治的工具与手段 3. 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4. 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 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法制是一个状态,法治是一种境界,法治体系比之法律体系,更具有复合性与联动性,包括了法的文本、实施、监督、 法治队伍、法治信仰等诸多方面的有机统一 “ 法治”与“法制”的区分问题——“水”治与“刀”制的区分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5/23/20 1.笼子是什么?是制度的笼子,法律的笼子,而不是未经加工的“民意的笼子”、“舆论的笼子”、“民主的笼子”。当民意、民主、 舆论等,没有经过法律的提炼和梳理之前,它们并不能成为“笼子”,它们也要在制度的笼子里被整合、被提炼、被浓缩。 2.“ 关进”怎么理解?“关进”不是“囚禁”,是为了有效地制约权力,使权力的运行更加有序化和规范化,发挥权力的最佳效能;而 不是彻底地封闭、放弃、否定甚至诋毁权力。权力既不能唯我独尊,也不能作茧自缚。 3. 是主动还是被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有法律的外部作用,也包涵权力的自我约束、自我净化、自我更新。 总之,对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客观、全面、准确、积极地去理解。不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理解对了,释放 的是正能量;理解错了,释放的是负能量;理解偏了,释放的是暗能量。我们要释放正能量,排除负能量,警惕暗能量。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理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5/23/20 第一是当代中国,这个根本不能忘。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空规定性。 第二是社会主义,这个旗子不能倒。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治性规定。 第三是党的领导,这个权威不能弱。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规定性。 坚持党的领导不仅要理直气壮地讲,还要大张旗鼓地讲,要避免将“依法治国”异化为 西方政治法律体系的翻版,要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表明中国的态度,给依法治国奠定基 调。不给那些试图模糊甚至否定这一真理的人以想入非非的空间和浑水摸鱼的余地。 第四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个底座不能丢。这是社会主义法治在基本政治制度上的规定性。 第五是法治实践,这个环节不能缺。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在实践上的规定性。 “此法治”与“彼法治”的区别问题(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的 5 个规定 性) 二、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05/23/20 1.对权威的挑战——法律不是权力当然的敌人,制约权力不等于对抗权力,更不能等同于诋毁权力; 2.对治理结构的挑战——对权力结构和体制机制的深层次调整,有阵痛也有混沌; 3.对公权力实施者的挑战——行政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思维与传统管理思维的冲突; 4.对公众人文素质、文化传统和法律意识的挑战——法治社会对公众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水平的高要求 ; 5.对举国法律信仰的挑战——对法律和法治的高度的认同和由衷的信赖,从被动的依从到主动的相应 ; 6.对中国特色的挑战——西方法治文化和法治观念的渗透,借鉴与批判,移植与改造,继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法治面临的挑战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一)法治中国的五项原则 五个 坚持 坚持 党的 领导 坚持人民主 体地位 坚持从中 国实际出 发 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合 坚持法律 面前人人 平等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一)法治新疆的“六个必需” 1.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 必须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4. 必须坚持“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 5. 必须强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6. 必须坚持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结合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二)五大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 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 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 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 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 体系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三)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个共同推进是从治国、治党、治政的角度讲法治的层次性; 三个一体是讲法治的覆盖性,尤其是法治社会的提出,将法治从国家、 政党和政府的层级和层面推及到了社会和民众的层面,丰富和扩大了法 治中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四)四个实现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个实现必须有党的领导和参与: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说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五)两个现代化,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如何理解 问题导向 如何定位 如何区分——“管理”与“治理”的差别 如何选择——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如何运用——以宗教事务法治化为例 05/23/20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如何区分——“管理”与“治理”的差别 其一,权力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 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 其二,权力的性质不同,管理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磋商的。例如:宗教法的立法定位, 例如宗教事务条例而非“管理条例”, 其三,权力的来源不同,管理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非国家强制 的契约。例如,对宗教行为,宗教自律是第一条防线,社会自治是第二条防线,政府行为是第三条防线,而法律 规定是第四条防线。我们要注意的是,法治不是唯一的防线。 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运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 行的。 05/23/20 三、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与具体目标 如何运用——以宗教事务法治化为例 改革以合法为基础,发展以奉法为宗旨,稳定以倡法为必备,管理以明法为前提。依法治疆应当是以“立”为主,更加 强调法律的规范作用。在宗教事务管理、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及其暴力恐怖活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过程中,应当 把法律的规范效力放在首要位置。 其一,关于宗教法的立法定位问题。关于“管理”和“治理”的问题 其二,关于宗教法的基本原则问题。我国和自治区的宗教立法应当将“宗教法治原则”作为首要原则,并将这一原则置 于“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之上 其三,关于宗教工作的治理体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应当用现代的“治理”模式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治理”模式包 含法律规范、行政管理、文化认同和社会协同等诸多方面。作为治理体系,它包涵底线治理(靠法律的力量)、中线管理 (靠行政的力量)和高线梳理(靠文化的力量)这样三个层面。相应的,所谓治理能力也包含规范力、执行力、包容力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共生系统) 以此而论,我们目前在存在的问题是:相对薄弱的法律规范,高度密集的行政管理,不尽和谐的文化认同,有待生成 的社会协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法律的确定性与规范性。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一)科学立法方面 1.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2.宪法日和宪法宣誓。 3.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4.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 化。 5.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6.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二)在法治政府、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方 面 1.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权力有边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则自由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集体讨论;倒查 机制 3.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减少市县执法队伍种类,重点领域综合执法,执法效果与利益 脱钩 4.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取消执法“零时工”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优化政府权力配置 6.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阳光普照公众,谣言止于公开。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三)在公正司法方面 1. 正确理解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与“司法独立”的区别 2.审判长负责制,明确公正司法的法律责任 3. 关于“审执分离”,关于巡回法庭与跨区办案。 4. 法官逐级遴选制度。 5. 建立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6.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罪行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 7.司法机关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8.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 9.坚决破除各种司法潜规则,决不允许法外开恩。 05/23/20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三)在公正司法方面: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不同于西方的“司法独立” 我们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一种特殊样式的司法独立。其特殊性表现在: 其一,系组织独立而非官员独立。 其二,系技术独立而非政治独立。 其三,准确理解四中全会《决定》 “ ” “ ”中的 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 、 谁办案谁负责 。 1.还权于独任庭、合议庭是前提 2. 明确责任承担制度是核心 3. 确定责任承担方式是重点。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四)在全民守法方面 1. 法治信仰 的构建 2. 法治社 会建设 05/23/20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法治信仰的构建 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及全民法律信仰的问题。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便形同虚设。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 构建法治信仰的核心价值在于,使群体国民的信仰体系从抽象到具体,在举国民众的信仰体系中注入现实性的因素,更 新、改造乃至重塑国民的信仰体系,抵消先验信仰(例如宗教信仰)对公民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为法治国建设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奠定精神基座。 05/23/20 法治社会建设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1. 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 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转型的基本要求。由控制模式—— “ ”法治模式的转化,由被治 ——“ ”自治 的转化。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 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和具体部署 (五)在法治队伍方面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