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荆门市委书记在荆门建市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三十而立 只争朝夕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30年沧桑巨变,30年春华秋实。 今天,我们迎来了荆门市 30华诞。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 我谨代表中共荆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全 市 300万人民致以美好的祝愿!向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各级 领导、各界人士、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1979年,国务院批复设立县级荆门市。1983年,成立地 级荆门市,从此,这座年轻的城市与国家改革开放新时代 同步成长。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钟祥、京山(屈家 岭)的加入,掀开了荆门历史崭新的一页。2012年,全市 迈上“千亿经济总量、百亿财政收入”新台阶;工业总量 跻 身 全 省 第 四 位 , 在 同 类 城 市 中 领 跑 ; 城 镇 化 率 超 过 50%,步入城市社会。 30年弹指一挥间,古老的荆门焕发新春。如今,而立之 年的新荆门,正在奔向全面小康,阔步迈向现代化,朝着 更加美好的前程扬帆起航。 三十而立,经济发展大跨越。建市之初,地区生产总值 16.6亿元,财政收入 1.67亿元,农业占据全市经济的“半 壁江山”,综合实力在全省排第 12位。现在,经济总量和 财政收入已是 1983年的 60多倍;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脊 梁”,农产品加工、化工“两大千亿产业”蓬勃兴起,新 能源、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中省企 业和地方企业共兴俱荣,荆门石化等 3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 新洋丰等 9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县域经济成为重 要支撑,东宝区、钟祥市、京山县连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 20强,钟祥市、沙洋县连续三年位居全省三农综合发展前 10名。 三十而立,改革开放大突破。我们既经受了改革开放的 洗礼,也享受了改革开放的红利。这 30年,发展活力充分 释放。农业实现由计划种植到自主种植的转变,延续几千 年的农业税全部取消。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后生机盎然。 这 30年,“荆楚门户”全面敞开。1983年,全市没有一家 外资企业,出口创汇为零。现在,中集、中粮、中海油、 中储粮、联想、华能、宝成、李宁、福耀、汇源、中兴等 一大批“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荆门,新洋丰在全国布点, 京山轻机在海外办厂,我们还与美国里奥兰曹市等结为友 好城市,“引进来”与“走出去”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这 30年,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一核六片十五园”开发面 积达到 130平方公里,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主要载体和对外 开放的前沿阵地。 三十而立,城乡面貌大变化。建市之初,中心城区面积 14平方公里、人口 8.2万。如今,中心城区面积扩展到 53 平方公里、人口 52万,规划建成区面积超过 40平方公里、 人口超过 40万的新城区,几年之后将在漳河新区崛起,现 正在加快建设。“三环八射五隧”大城市交通路网体系, 围合 300平方公里的城市大外环框架正在启动建设;高速铁 路连接线正在抓紧衔接,不久将开工建设;二广、随岳、 沪蓉高速穿境而过,即将开工建设的枣石高速将结束沙洋 县城不通高速的历史;汉江石牌港、沙洋港已经规划建设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正在变为现实。城乡互化、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的土坯 房、旧平房大都换成了“小洋楼”。去年,中心城区和京 山县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县城。 三十而立,人民生活大改善。全市正在从总体小康向提 前全面小康冲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8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近十年稳居全省第二。城 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 保尽保,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读书免学费、养老不 用愁、看病能报销、困难有人帮”已经成为现实。群众文 化生活丰富多彩,读书学习、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外出 旅游成为新的消费时尚,移动电话、宽带上网、高清电视 大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不会忘记,党 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为荆 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不会忘记,历届领导班子风 雨同舟、薪火相传,为荆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不 会忘记,社会各界朋友热情关心、鼎力支持,为荆门发展 增添了重要力量;我们不会忘记,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 团结拼搏,为荆门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对此,让我们深 情地道一声:感谢大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回顾 30年的发 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掀起更新理念、 激荡智慧的“荆门风暴”。30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思 想不断解放的历史。从“白猫黑猫”到“姓资姓社”,从 “解放思想,开放崛起”到“打开荆门还是关闭荆门”, 一轮又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激发和碰撞出了耀眼的思想 火花。解放思想是一场没有止境的“灵魂革命”。我们必 须打好思想解放这场“持久战”,掀起一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