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生态环境部领导公开讲话汇编1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 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大会体现 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项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 大理论成果,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 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 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篇闪耀着马克 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 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篇闪耀着马克 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讲话阐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 想的核心要义,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 性变革,总结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汲取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顺应了世界各国应对环境与 发展挑战的时代潮流,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 治家、理论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高超智慧、人民情怀和领 袖风采,诠释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 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 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 。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 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 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 进行报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 律谁也无法抗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 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继承应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理 论与实践关系的普遍原理。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的 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生态环 境保护看得很重,历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 且善于将实践经验升华为思想方法,再用于指导具体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尊 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观点。无论是认识世 界还是改造世界,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又都必须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规律,并以这种规律性 的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在实 际中的具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发展 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开辟了以高 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全 新视角和实现路径。   要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重大战 略判断,坚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要准确领 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坚定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 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 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 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经济、社会 、环境、民生诸要素在内的发展全局,作出的精准、客观、全 面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又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 ,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 、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 题接踵而至。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 化。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和形势不容乐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 境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 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率先垂范,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全党全国贯彻生态文明理 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同时,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 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宏观经济环境 更加有利。此外,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和积累,为解 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红利逐步释放,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在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坚决打好打胜污染防 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要谋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落实 地方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强化各项保 障措施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是要全面 把握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部署,谋划打好 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 话全面部署了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任务,清晰描绘 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必须坚持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 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防控生态环境风险为底线,以压实地方 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责任为抓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 紧盯住焦点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综合运用经济、 法律、行政手段,打好组合拳,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 不能变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突破常规战法,集中优势 兵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总体推进。到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 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 效管控,确保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 应,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本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全面 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领导,落实地 方党委、政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打好污染防治 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 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 的政治责任。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 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 境质量负总责,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 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根本是要不断 强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攻坚任务落地 见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 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非常规性关口。要提高对打 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不断强化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资金保障、科技支撑保障、机构队 伍保障。   原载于6月22日《人民日报》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近日出版发行,要学好用好 这部重要著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其中,建设美丽中国,关乎 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 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 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 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 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 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宽阔的国际 视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 ,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 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 了思想指引、实践遵循和前进动力。   一是必须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 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 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 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 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 立的思维束缚。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 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坚持和贯彻 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 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是必须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基 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日益广泛,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必须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 生态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 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必须把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 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 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 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 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 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实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 、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五是必须遵循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 ,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 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 度和法治的引导、规制等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 保障。   六是必须胸怀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 想。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 身事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 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 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 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二、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历史性 变革   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 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党的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 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取得 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 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 显改变。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 保护作为机遇和重要抓手,下决心解决产业、能源、交通等问 题,努力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之路。越来越多的 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依法排污治污、 保护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正在形成。绿色消费、共享经 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 加自觉。   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 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推进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 能工作力度,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GDP能耗不断 降低,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 化,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环境基础设 施建设加速推进,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最大的 国家。   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 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 ,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充分发挥福建、江西、 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综合平台作用,开展重大制度 创新试验。开展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实现31个省(区、市)全 覆盖。   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 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 安全法等多部重要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 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特别是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 境保护法从2015年实施以来,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力度空 前。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份数和罚款数额大幅增长 ,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处罚款、移送拘留成为遏制 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   五是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京津冀、长三 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 均下降30%以上。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 30%左右下降到了7.2%。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增加 到67.8%,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6%,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 改善。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 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 者、贡献者、引领者。   三、勇担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   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要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生态环 境保护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一是勇于担当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排头兵。进一步增强 “四个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扛起生态 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努力做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 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表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 环境保护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实现美 丽中国目标。   二是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并严守 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 大红线,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能源生 产和消费革命,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开展全民绿色 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是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 ,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 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 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 整治行动。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 处置,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四是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 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 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 控制线划定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构建生物多样性 保护网络,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五是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统筹抓好中央已出台改革文 件的贯彻落实,谋划推动好新的改革举措。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制度,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 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 、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坚决遏制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行为。   六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 ,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 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 ,引进先进理念、人才、技术装备、管理经验和资金。推动生 态文明理念走出去,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 者和引领者。   (原载于12月4日经济日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党的十九大取得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和历史性贡献,是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 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党的 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阐 述,特别是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党 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 要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我们要深刻认 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重 点任务,勇当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排头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 量。   一、深刻认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因自然 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 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 本方略,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习近平总 书记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在闽浙工作期间,他就大力 推进生态省建设,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 发展道路。到中央工作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切、叮嘱讲到 哪里,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 大问题,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既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也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 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中国 特色。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九大报 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过去 “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环境美 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涵。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 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成为社会 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才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 兴的必然选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 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 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对大 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 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是在不断夯实中华民 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 美丽世界的方向指引。生态危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 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 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 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清洁美丽世界。   二、准确把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内涵 和实质作了高度凝练的集中表述,并与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交互贯通,多维度、多层 次阐释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了我们 党对新时代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 确把握。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人类秉持合理性 、友好性、保护性地开发利用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和恩惠常常 是慷慨的;当人类以毁坏性、盲目性、掠夺性的方式向自然索 取时,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也往往是无情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 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发 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保护生态 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 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经济 社会发展的优势,绿水青山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 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 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增加优 质生态产品供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 历史检验,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 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 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必须按照自然生态 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 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 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 平衡,维护生态功能。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 制度、依靠法治。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 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 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 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 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挥制度 和法治的引导、规制功能,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为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前,我国越来越接近 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我国能够为解决事关人 类发展与安全的重大问题发挥更大作用。坚持环境友好,与世 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将更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增 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以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 体系,解决好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 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全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新局面形成之 时,就是清洁美丽世界建成之日。   三、进一步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任务   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 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 治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中华大地上成为生动实践。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构建并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 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建立三大红 线硬约束机制。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壮大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 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 环链接。   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 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 合治理。扎实推进净土行动,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污染地 块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建 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强化固体废弃物处置和化学品 环境管理,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有效防控环境风险。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 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筑牢国家生态 安全屏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 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 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全面推开省以 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排污许 可证核发、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 法机构试点,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 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全民绿色行动。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 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 ,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强 化企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 会公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节约 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判,承 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界各国 、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推 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 家的环保合作。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 减排承诺。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全球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原文刊载于12月15日《求是》杂志)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格局。这是党中央立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 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 践意义。   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对生态文 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叮嘱讲到哪里,作出一系列重 要讲话、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总 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有 机组成部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 基石。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看,生态环境的 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留下根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 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 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的更加突出位 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 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指明了实现 发展与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保护生 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 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 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 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 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期盼享有更优美的 生态环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污染 防治攻坚战,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良好优美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 全感。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 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人的 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 的命脉在树和草。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 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 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 ,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习近平总书 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不能越 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必须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 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 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 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发 挥制度和法制的引导、规制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 制保障。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 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 。优美生态环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需要全社会共同建设、共 同保护、共同治理。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 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 国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 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危机 、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 其身。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 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 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 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 、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准确把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 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 目标和新部署,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 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准确把握新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显著”,作为过去五年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十 个方面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 保护进入成效最好的时期,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 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 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为我们进 一步推动工作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准确把握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 要内容予以集中阐述,同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的千年大计,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牢固树立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观等新论断,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 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准确把握新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 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新变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统领当前和未来生 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的根本要求。   准确把握新目标。到2020年,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特别是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 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这是振 奋人心的新目标,也是催人奋进的新号令。   准确把握新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 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部署 ,力度更大、措施更严、要求更高,既有硬性任务安排又有制 度性设计,既明确统筹推进又兼顾重点突破,对改善生态环境 质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必将产生 深远影响。   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社 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 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加快构建国土空 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 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调整产业结 构,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 产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 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实现生 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开展 煤炭消费减量行动,稳步提高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构建 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全面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确保各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不断减少,坚决 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流 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亲水环境 。扎实开展净土行动,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土壤 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大力整治农村“脏乱差”。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和 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全面推开省以下 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动排污许可 证核发、环境监测事权上收,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 点、设置跨地区环保机构试点。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 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绿色金融体 系。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 态补偿机制。   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示范作用,完善企 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 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生态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强化企 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测并向社会公 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引导生态环境保护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原文刊载于12月8日《学习时报》)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大力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 水平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干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 意志的集中体现。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环境保护 部党组和领导班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载入宪法以及 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等宪法修改内容,完全赞成 、坚决拥护,并将认真领导和指导部系统、地方各级环保部门 坚持依宪行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中国 。   这次宪法修正案共有21条,其中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涉及建设生态文明和 美丽中国,是本次宪法修正案中的一个突出亮点。   一是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问题 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 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 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 和空间。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写入宪法,有利于更好 地发挥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指 导和约束作用。   二是“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修 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 文明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 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探索取得的重大 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再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入 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 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 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有利于生态 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 环境保护。   三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强调,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 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到2035年,生态 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 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宪法修正案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 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 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是“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 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 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是各级政府及其 有关部门的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 责。宪法修正案写入这一要求,赋予国务院领导和管理生态文 明建设的职权,有利于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 境保护“一岗双责”“属地管理”的责任,强化管发展必须管 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境 保护责任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 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五是增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这为促进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 序指明了方向,为引领全球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等环境问题挑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开辟了广阔 空间,有利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 、清洁美丽的世界。   全国环保系统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 神,把学习贯彻宪法修正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宪法观念,自 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 实施,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 守,廉洁奉公,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宪行政作出贡献。   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全国环保系统宣传好贯彻好 落实好宪法修正案,坚决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 ,更好发挥宪法治国安邦总章程的作用。二是坚决打好污染防 治攻坚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 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重中之重是打赢蓝天保卫战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是积极推动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开展区 域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学校、社 区、家庭、企业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活动,动员公 众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持续深化生态环 保领域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载于3月14日《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略有改动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 ——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全体会议暨 环境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环境保护部部长 李干杰 (2017年12月10日)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各位新老朋友在北京相聚,围绕“生态文明在行 动:面向绿色发展新时代”的主题,共谋中国环境与发展事业 大计。首先,我代表中国环境保护部对各位委员和嘉宾的到来 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这里,我就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 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大家交流探讨。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 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 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今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将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 方略的重要内容,将污染防治作为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集中体现了中 国政府加快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 心和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中国政府 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位置。中国国家 主席习近平多次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对待生命 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 重要战略思想,带来了发展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深刻转变,为正 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思 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 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认识程度之深、治理力度之 大、政策举措之实、执法督察之严、环境改善之快,都是前所 未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从十个方面 对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了 总结,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全国贯彻绿 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 状况明显改变,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在 工作格局上,从环保部门的“小环保”到党委、政府主导的 “大环保”转变,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在工作目 标上,从主要抓污染物总量减排,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 心同时兼顾总量减排转变;在监管对象上,从以监督企业为重 点,向监督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监督企业的“督政”与 “督企”并重转变;在监管手段上,从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 主,向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一起抓转变;在工作方 式方法上,从以自上而下为主,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 转变,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二是坚决向污染宣战的成效显著。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 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完成燃煤 电厂超低排放改造6.4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 68%,减排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烟尘 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洁发电体系。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 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在北京、天津、保定、廊坊建成 上万平方公里的“无煤区”,很多地区告别长期燃煤取暖历史 ,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累计淘汰黄标 车和老旧车1800多万辆,销售新能源车辆140万辆,拆解老旧运 输船舶1.7万余艘。12.6万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9亿农村人口受益。污染治理的强力推进,不仅取得了良好 的环境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 ,今年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清理整治 “散乱污”企业6.2万家,改善了环境质量,促进了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行业发展中劣币 驱逐良币状况得到较大改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打的是污 染防治攻坚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也是解决突出环境 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攻坚战。   三是“四梁八柱”性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 具体改革方案,一批具有标志性、支柱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 。协调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宁夏等15省(区、市)生态 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基本完成火电和 造纸行业5190家企业、“2+26”城市钢铁和水泥行业排污许可 证核发。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 产离任审计、国家公园体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改 革试点。   四是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最严格的执法督察高压态势。环 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 防治法已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2015年开始实施 最严格的新环境保护法,查封扣押、停产限产、按日连续罚款 、移送拘留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实 现中央环保督察31个省(区、市)全覆盖,累计向地方交办群 众举报10.4万件。地方已办结10.2万件,直接推动解决8万多个 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 台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北京、陕西、河北等9个 省(市)组建环保警察队伍,环境司法保障得到切实加强。   五是推动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2016年,全国338个地级 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 15.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均下降30%以上,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18%;全国酸雨面积 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7.2%。地表水国 控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 8.6%;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2017年 1月-1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 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 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 方米。   在解决国内问题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大力 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 文书,为全球南南环境合作提供支持,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号角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擘画了一幅激动人心的 生态环境保护蓝图。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 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 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 面提升。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 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方位、全地域、全 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 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 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我们将全面优化产业 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最大限 度地降低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和总量。推进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压减燃煤消费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 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幅降低重点 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   二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 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将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以解决 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 ,全面加强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实施大气污染 防治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开展清水行动,加快水 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 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山水 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 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 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   三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 严明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将改革 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立和完善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 督察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 究。加快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深化环境信息公开,全面实行生 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绿 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部门联合惩 戒激励。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市场化、多元 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激励机制。按照源头 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与 刑事司法衔接,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四是开展全民绿色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应该作践行者、推动者。我们将积极发挥政府引导 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构建 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 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 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 机关。强化企业排污者责任,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开展自行监 测并向社会公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 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 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健康有序 发展。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生态危 机、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挑战。我们将深度参与环境国际公约谈 判,承担并履行好同发展中大国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加强与世 界各国、区域和国际组织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 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主动 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分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理念和方 案,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各位委员、各位专家!   今天上午,我们通过了第六届国合会章程,正式启动新一 届国合会工作。希望新一届国合会承继历届国合会的优良传统 ,立足推动解决中国和全球环境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 挑战和问题,积极分享知识、经验和智慧,为加快建设美丽中 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国合会2017年年会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北京 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不断提升环境管理水 平 环境保护部部长 李干杰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顶梁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环境监测改革。2017年5月 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近日由中办、国办印发。这是继《生态环 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 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党中央、国务院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就深化环境监测改革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 部署,为理顺环境监测体制、解决环境监测中的突出问题、切 实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 性、促进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提供了重要遵循和保证。   一、深刻认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意义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是客观评价环境 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 据。当前,地方不当干预环境监测行为时有发生,相关部门环 境监测数据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弄虚作假 屡禁不止,环境监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环境监测数 据质量问题突出。深化环境监测改革,切实提高环境监测数据 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环境监测是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加速推进 ,环境监测逐步实现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 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深刻转变。深化 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与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 作用。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内在要 求。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环境监测的基础性支撑。一方面,需 要根据监测数据,对生态环境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及时调整目 标、出台措施。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最终也会反 映到环境质量上,通过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表现出来。深化环境 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对于准确判断形势、制定 实施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推动环境 质量不断改善至关重要。   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随 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 众期盼有更优美的环境,对环境质量的关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 部分。一段时期以来,环境监测数据与公众切身感受存在差距 ,个别地方发生数据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深化 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客观真实反映环境质 量及其变化,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增强人 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准确把握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目标要求   《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 测数据质量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确保环境监测数据 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要实现“全面”,就要做到三个“全”。一是点位全,扩 大环境监测覆盖面,落实“全面设点”要求;二是指标全,瞄 准管理需求,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和指标;三是功能全,充分运 用互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 动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实现从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 转变,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科学评价。   要实现“准确”,就要做到校准、精准。一是校准,监测 仪器设备由于本身存在系统误差等因素,需要监测人员按照严 格的规范进行校核,但绝不是人为干预,更不是人为造假;二 是精准,采取最规范的科学方法和最严格的质控体系,力求环 境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结果和结论都精准,经得住事实的检 验和历史的考验。   要实现“客观”,就要避免人为主观影响和不当干预。一 是监测点位设置、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过程要尊重自然规律 ,以科学规范为准绳,切实反映实际情况;二是监测仪器设备 安装、使用、运行维护和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避 免受任何形式的主观偏见、不良习惯和不当行为影响,确保数 据的客观准确。   要实现“真实”,就要做到求真、较真。一是数据要真 ,要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向真实值无限接近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追求真数据;二是勇于较真,坚持和捍卫数据的 真实性,要实实在在提供真数据,反映真情况,坚决打假,切 实解决环境监测数据与公众感受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   三、细化落实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各项举措   《意见》提出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6项创新举措。一 是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二是大力推进部门环境监测 协作;三是严格规范排污单位监测行为;四是准确界定环境监 测机构数据质量责任;五是严厉惩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 为;六是加快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监管能力。要坚持依法监测、 科学监测、诚信监测,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不折不扣抓 好各项举措落实。   构建责任体系。地方党委、政府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 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建立约谈整改机制;环境保护、质量 技术监督部门及公安机关依法对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有 关部门对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进行管理。排污单位对数 据质量负主体责任,开展自行监测,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环 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监管部门加大弄虚作假行为查处力度,严格问责,形成高压震 慑态势。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的,环境保护、质量技 术监督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排污单位弄虚作假的,环境保护、 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直 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创新管理制度。实行干预留痕和记录。制定全国统一的环 境监测规范,统一发布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建立排 污单位自行监测与环境质量监测原始数据全面直接上报制度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