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田学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牢固纽带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田学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维护 世界和平的牢固纽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人文交流思想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田学军 (2017年12月7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习近平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 ,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 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 实力。”把人文交流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确立为 新时期我国对外交往工作的三大支柱,是习近平总书记洞 察国际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完 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在更高站位、更大 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更多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 国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交流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中 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领会和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通过“抓民心 、倡理念、讲故事、促合作”进一步做好我们的工作,推 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国 际环境,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 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都具有十 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是正确回答“世 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重大问题,着力破解“和平 、发展、治理”三大赤字,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 有力文明支撑的必然要求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民心是 基础,抓住了民心,就抓住了一切。我们需要为民族复兴 、人类进步、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夯实社会民意 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对外交往工作时强调:“关系 亲不亲,关键在民心。”并真诚希望:“让所有的人民免 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 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得民心的前提是“识民情、接地气”,这是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大鲜明特色。2017年1月 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围绕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涉及全人类前途命运的 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近100多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相继提出 的三个方面最迫切的愿望、呼声和诉求:一是上世纪上半 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 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二是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 脱枷锁、争取独立。三是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 ,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把战争比 喻为“魔鬼和梦魇”,把和平比喻为“空气和阳光”,强 调“一切有良知、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 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 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 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 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 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我们怎样才能有效破解和平、发展、治理这“三大赤 字”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加强世界各国人文交 流,促进不同文明包容互鉴,为人民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 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这是推动人类 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牢固纽带。习近 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 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 意合。”“如果说政治、经济、安全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 发展的刚力,那么人文交流则是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 的柔力。只有使两种力量交汇融通,才能更好推动各国以 诚相待、相即相容。”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上积极倡导 加强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不同文明包容互鉴,说到底 就是要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科学普及,消除不同国 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偏见、仇视,让和平的薪火 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 辉,进而形成有效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 力量。而这样的目标,最终指向的是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 世界各国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历史进程中持续推动人 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如果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创造祖国美好未来而共 同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那么,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则是凝聚各国人 民为解决和平、发展、治理这三大赤字而坦诚沟通、相向 而行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 人文交流,推动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多彩、平等、包容的 文明观,蕴涵着人类社会未来方向的共同价值,是我们加 强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互鉴,必须始终秉 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近年来,为了把中外友好的桥梁筑得更宽更牢,我们 建立了中美、中俄、中英、中欧、中法、中印尼、中南非 、中德等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人文交流也日益深化,交流领域涵盖了教育、科技、 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妇女、青年、智库、新闻传媒 、地方合作等各个方面,立体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格 局正在形成。   人文交流的核心是文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 出并推动落实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是近年来我国 中外人文交流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指针。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 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 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相互包容,不同的发展模式可以相 互合作,不同的价值文化可以相互交流。实践充分证明 ,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 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也是让世界变得更 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我们倡导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就是要推动不同文 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而决不能唯我独尊、 肆意贬低其他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 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 国人早就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国家和 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 本色、长处、优点,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交流互鉴 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决 不能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做法。如果看到别人的 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不舒服就要千 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进而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这样的企图注定了只是 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仅不会成功,而且会给世界文明 带来深重灾难。历史和现实也告诉人们,只有尊重和维护 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甚至 相互攻击、相互贬损,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 盎然。   ——我们倡导尊重文明的平等性,就是要推动不同文 明在“各美其美”的同时,能够自觉做到“美人之美,美 美与共”,平视而不是俯视其他文明。当今世界有70亿人 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5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多姿多彩、各有千 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 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 之分,只有特色之别。换句话说,世界上的每一种文明在 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时,既要自觉珍惜和维护本国本民族 的文明成果,又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的国家和民族思 想文化的长处与精华。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平等和尊重 是文明相处之道,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要想真正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就必须秉持平等、谦虚 的态度。反之,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 透这种文明的奥妙、感悟这种文明的光芒,而且会与之格 格不入。   ——我们倡导尊重文明的包容性,就是要以比天空更 宽阔的胸怀,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中不断为各种文明注 入蓬勃生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种族、肤 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组成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 ,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们倡导尊重文明的包容性,就是主张在对外交往中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的 新理念,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 展道路、价值信仰等方面的选择,推动不同文明共同发展 进步,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 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 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 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俗 话说得好:“合则强,孤则弱。”“独行快,众行远。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开创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关系新模式 :在对外交往中,如果能够与对方志同道合,这是最好的 方式;反之,能够与对方求同存异,这也是不错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 是伙伴。”“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 做大事。”换句话说,“朋友多了,路才好走。”只要我们 秉持这样的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 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要努力推动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 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实现交流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 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 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我们要牢记“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 族在融合中共存”,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明在内的人 类文明永葆生机和活力。   应当看到,在五千年未曾间断的文明史上,中华文明 不断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获得丰富营养,同时也为 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近代以来,中外文明交流互 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 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 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在加强同其 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国将始终做一个虚心学习的 国家。他说,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同世界先 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面对和破解的发展 难题依然很多,任重而道远。中国人民为自己取得的成绩 感到自豪,但不会骄傲自满、止步不前,而是要有海纳百 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心态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中国古人关于“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观点,强调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 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 、埃及文明、两河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 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 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 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 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我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论述,正是我们在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条 件下,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尊重和推动落实多彩、平等、包 容的文明观,切实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交流 互鉴,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以“四个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积极扩大 国际话语权,让中国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得到国际社会 的广泛理解和高度认同,是我们完善中外人文交流布局、 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需要正确把握的要义    中国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 深刻变化。在“中国道路”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中国 威胁论”“中国搭便车论”等奇谈怪论也时有发生。这其 中也许有认知上的误读,但不排除少数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甚至恶意诋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 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 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这是我们在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不同文 明包容互鉴的各项工作中,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 题。我们需要增强国家软实力,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