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第一书记”与破解基层难题案例选登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更多内容,欢迎加入“公文共享群”QQ 号: 578165979 《“第一书记”与破解基层难题案例选登》 传统文化扶心扶志引领村民自强自立 ——河南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第一书记”文化扶贫纪实 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位于县城北 8公里处,有 17个村民组、2150 人,耕地 3500多亩。以种植业为主,无支柱产业,农民收入低,曾经是典型的贫困落后 村。2012年 10月,宋瑞被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党组派往息县弯柳树村驻村 扶贫。三年多来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干,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2015 年 8月宋 瑞第一轮扶贫到期时,在乡亲们的恳切挽留下继续留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 准扶贫。该同志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 坚持“文化引领,道德育人,改善风气,产业跟进,共同致富”的工作思路,使 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村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脱贫、自信之路。 找准立足点精准识贫 宋瑞初到弯柳树村时,全村无水泥路,雨雪天泥泞难行,村民出行困难,灌 渠年久失修。村子里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河渠坑塘中,处处是成堆的垃圾,散 发着刺鼻的臭味。村民打麻将赌博成风,生活懒惰散乱,邻里纠纷斗殴不断,村 “两委”班子瘫痪,只有村支书和村主任两人,党员会都开不起来。村中多为老 人、病人、留守妇女儿童,村民“等、靠、要、懒、怨”思想严重。当宋瑞为村 里争取的第一笔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的科技扶贫资金批下来时,村民却用 来改善生活而不是经营种植或养殖项目,对此,宋瑞多次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掌 握村情民情,最终摸清实情,抓住根源。在扶贫工作中,宋瑞带领村民实现物质 富裕的同时,净化人心、改善民风,在基层群众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实现乡风文明和谐。 找准着力点精准治贫 面对弯柳树村的现实,宋瑞深深意识到:心灵的贫瘠比物质的贫穷更可怕。 他及时调整扶贫方向,提出扶贫重在扶心扶志,先解决村民的精神状态问题。几 年来,通过创建孝心示范村,进行正心励志教育,重塑村民价值观,唤醒亲情。 一是培育核心价值观,凝聚脱贫致富精气神。开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立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带领村民学习做人的八个德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改变 人心。开展争做“孝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强”的新农民评选活动, 增强贫困户依靠自己脱贫致富的信心,变过去被动的“要我脱贫”为积极主动的 “我要脱贫”。二是设立道德讲堂,培育新型农民。针对村民大多信仰基督教、 矛盾不断的状况,2014 年发动息县企业家捐资 30万元,设立息县第一个村级道 德讲堂,开展多种形式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教育讲座, 开设幸福人生讲座等课程。每周进行光盘教学,播放专题片、教育片等。制定“村 民学习公约”,引导村民争做学习型、创业型,有道德、有文化的新农民。三是 创建“中华孝心示范村”,弘扬德孝文化。为解决村里儿女不赡养父母问题,通 过讲孝道、树孝风、定孝制、评孝子等活动,唤起村民孝亲敬老、知恩感恩良知。 2014年 8月底由“中华孝心示范村工程”组委会授牌,弯柳树村成为全国第十 七个、河南第一个“中华孝心示范村”。四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 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县乡两级党委的支持下,选出三名有一定群众基础和影 响力、有开创精神的创业成功人士进入村班子。建立弯柳树村外出务工人员微信 群,每天通报村内活动和发展动态,拓展在外务工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渠道。基 层党组织的建立完善,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各项扶贫工作的扎实 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找准结合点精准扶贫 宋瑞找准切入点不断积聚力量,转变成果,把“心灵力量”转化为“帮扶力 量”,推动弯柳树村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一是成立村民德孝义工团。 在村“两委”领导下,发挥村民代表作用,补充村“两委”管理力量。分片包干 义务打扫、维护村内环境卫生,组织村民学习,带头做好人好事,帮助留守、孤 寡、病患老人。二是“孝”文化力量感召,社会力量主动结对扶贫。2014年 5 月成立“村孝爱基金”,县乡领导带头捐款,带动企业及社会各界爱心捐赠,目 前已收到各界捐款、物品共计 90多万元,用以帮扶贫困孤寡老人、常年维护村 环境卫生。感召企业反哺农村,已有北京、郑州 10多家企业牵手 10 个特困户帮 扶,有两家企业在村承包耕地投资生态农业。三是依托孝爱文化传播公司,培育 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脱贫。通过组织村民 500 元入股,成立村文化公司,农户把家 中空房改造成“农家客房”,用以接待游客。50户入股村民增加收入 12万多元, 入股农户平均增收 2000多元。四是鼓励村民加入合作社,调整种植结构,培育 支柱产业脱贫。引导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适度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动员 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开发生态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以《互联网+》推动精准扶贫 ——山东济南市历城区西营镇白炭窑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实践 白炭窑村地处济南市南部山区,全村农户 130 家 463 人,其中贫困户 14 家 19 人。2014 年 9 月,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文海生到该村担任“第一书 记”,围绕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经信部门职能和优势,运用网络 信息技术手段,探索“互联网+党建、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的做法,真 正打通阻隔山区发展的路障,带动了贫困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互联网+党建”让群众真正成为扶贫主体 “第一书记”文海生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抓在手上,围绕抓 班子、带队伍、建制度,创新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有效激发了村 里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协调福生佳信有限公司研发“党建微村” 手机 APP,将白炭窑村的人、地、物、房、田、组织等各类数据纳入平台,将基 层党建、惠民政策、扶贫动态、“三务”公开等各类信息相融合,引导村党员干 部群众随时随地依托平台学理论、学政策、学技术。特别是开展建档立卡、精准 识别工作以来,村“两委”依托这一平台及时在网上公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标准 要求、评议结果等内容,并通过手机信息及时推送服务咨询,使每一名村民都能 第一时间知晓,确保各类扶贫信息公开透明。同时,借助这一平台,对贫困户家 庭变化和收支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动态维护、及时调整,全面掌握贫 困户脱贫工作动态,增强了识别精准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互联网+旅游”让青山绿水变“金山银山” 白炭窑村周边风景秀美、环境优越,但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换不来金山银山。 经过走访调研,文海生渐渐理出了头绪,村庄发展的制约在于基础设施薄弱。为 了改变这一现状,先后从市县有关部门争取各类资金 20 余万元,清淤河道、整 修道路、修建花坛、新建广场等,解决了村头村尾的“三大堆”问题。聘请旅游 部门的专家进行设计规划,环水库、沿河道打造“一环一带”的特色乡村旅游。 组织河道两侧的贫困户建豆腐坊、粉皮坊、草药坊、铁匠坊、面条坊等特色小工 作坊。环水库周边筹资开建了民宿、农家乐、生态养殖观光基地,开挖了虾塘、 蟹塘,并在村头的白炭泉养殖野生锦鲤供游客垂钓、赏玩。为了更好地推介旅游 资源,还专门邀请山东彩泥公司的 10 余名大学生创业者以村里的实景为素材, 手绘 12 面 3D文化墙,增加村里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创新运用 PPP模式, 协调山东思创公司设立无线网络接入点,实现村庄 wifi全覆盖、无死角。同时, 将无线接入主路由器引入广告,游客到村里上网首先浏览的是村内的特色景点、 特色美食、特色产品,村民无线上网时看到的是农资、农具、农技、就业、贷款 等信息,网络广告收益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互联网+农业”让贫困村脱贫致富路更宽 白炭窑村有丰富的小米、板栗、花椒等原生态、无污染农产品,但因信息闭 塞村民一直为销路发愁。为这些农产品广开销路使村民尽早致富,文海生与济南 “好点生活”等多家互联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利用“互联网+”手段打开了销 路,同时也使电商扶贫成为脱贫摘帽的“新引擎”。一是搭建电商平台。协同济 南拓云公司建立“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