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向XX副秘书长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汇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向XX副秘书长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汇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年X月X日) 尊敬的省委XX副秘书长,各位领导: 今天,XX副秘书长一行莅临XX督查指导工作,我谨代表中 共XX市委、市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 ,就XX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有关情况,作个简要 汇报。 一、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长株潭城 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改革建设的实施意见》(湘 发〔2009〕25号)文件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先行 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进一步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XX正在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一 是各级领导空前重视“两型社会”建设。二是“两型”理念深 入入人心。三是发展方式在悄然转变。更加注重以“两新”促 “两型”,以“两型”带“两新”。四是体制机制在不断创新 。充分运用先行先试权,全力推动八大改革试验,重点在行政 管理体制、土地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医药管理体制、水务 管理体制、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度活力开 始显现,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在明显提升。地区生产 总值从2007年的526.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9亿元,年均增长 13.8%;财政收入从2007年的3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8.1亿元 ,年均增长23%。城乡环境在不断改善。坚持资源保护与集约节 约利用,全面整治和保护环境。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7年的 1.96吨标煤下降至2009年的1.67吨标煤,两年下降幅度超 15%,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提前完成“十一 五”目标,城乡环境不断改善。老百姓的收入增加较快。城乡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2482元、5227元增加到 2009年的16109元、6782元,年均增长13.6%和13.9%,就业稳定 增加,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覆盖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全市上下“两型社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亿元,同比增长 14.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6.7%;财政总收入增长34.2%;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4%;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 增长11.7%和11.8%;COD减排4100吨,是去年全年减排量的近 2倍。 2009年以来,我们重点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 (一)围绕落实“两型社会”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规划体 系和执行机制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在编制 完成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2+12”规划体系和总体改革 方案等“1+12”改革方案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 和执行机制,全面编制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重要地段的控制 性详规,以规划统领全市的“两型社会”建设。 1、加大了下位规划的编制力度。围绕湘江流域综合治理 ,编制完成了《湘江XX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湘江经济 风光带概念规划》和《XX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 ,并均已通过专家评审。围绕示范区发展建设,编制完成了《 九华示范区总体规划》和《天易示范区(XX)总体规划》,《 昭山示范区总体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围绕城市建设规划落地 ,编制了一批片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湘乡市、XX县两个县级 片区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完成了《长株潭铁路客运西站 (XX火车站)核心区规划》等10多个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实 现了重点领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详规的全覆盖。 2、加强了规划的管理实施。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 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XX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实行规划民主 决策和重大建设项目公示制度,开辟政务公开窗口,加强了规 划的宣传引导,强化监察监督和规划执法。 (二)围绕老工业基地转型提升,着力构建“两型”产业 体系 XX是重化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根据这一市情,我们按 照“存量转型提升、增量创新发展”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 高新化、“两型”化转变。 1、大力发展“两型”产业。坚持把发展低能耗、低污染、 高效率的产业项目作为优选方向。重点发展壮大精品钢材及深 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及清洁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 息等四大战略产业,去年四大战略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6.9亿 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的55.8%。湘钢宽厚板、湘电风能 、吉利汽车三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清洁能源、新 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集群化初具规 模,已形成湘机风力发电等60多个重大裂变项目,生产能力达 500多亿元。同时,打造现代物流、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现代 农业等四大产业基地。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4家,具 有国家A级资质的达10家,加快建设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 地,打造千亿产业,XX已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依托韶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和我市“中国 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文化旅游 产业,正着力开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博览园、毛泽东成长之路 等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全国职业技术人才 培养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内领先、辐射中部地区 的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全力推动粮食、生猪、湘莲 、竹木四个主导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隆平论坛”项目建设 ,打造世界级超级稻示范基地、国际性农业科技论坛和高效农 业示范区。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把“调高、调轻、调优”作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 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高新化,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做 优。近3年来,我市投入工业技改资金达460多亿元,启动实施 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使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如湘钢通过推 进十大节能技改形成了每年约30万吨标煤的节能量,高炉煤气 回收率达到99%,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污染排放合格率达 到96%;韶峰全部淘汰原湿法工艺;湖铁通过改进低碳铬铁生产 工艺每炉电耗降低2000千瓦。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 融合,全市9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32家企业 成为了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我市成为全国制造业 信息化重点城市。 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分步实 施的原则,坚决执行“五小”企业退出政策,近几年全市共关 闭“五小”企业118家,企业自备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确定 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对某些重要节点,实施区 域产业退出,重点推进了竹埠港地区的产业转型,目前正在抓 紧实施“退二进三”,已淘汰和关闭竹埠港化工区19家企业。 4、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XX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为契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的快速扩张。全市已建立1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 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52%。深化产学研合作,成功组建了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 业两大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兴市和标准化 战略,专利申请量和工矿企业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近两年列 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超100项。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 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和国 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三)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 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共进 的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1、健全完善城镇体系。坚持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方向,按照 “北拓东连、西进南延、点轴支撑、网络完善”的城镇发展策 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优化提质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了韶山市、XX县、湘乡市等次中心城市建设,分层 次、有重点地推进了一批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市域中心城 市区、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布局、协调 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格局。 2、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长 株潭城市群融合发展,着力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芙蓉 大道、红易大道在去年全线竣工通车,湘江风光带、东二环、 五大桥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XX及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沪昆客 运专线XX段、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启动和推进 ,潭衡西线、长湘、长韶娄、娄益等高速公路顺利推进,覆盖 城乡的5条市域干线公路全面铺开,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 圈”加速形成。 3、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统筹“一江两岸”发展,突出加强 对长株潭“绿心”的保护,全面开展绿色城市建设行动,大力 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对城市所有主次干道 绿化、公园、绿化庭院等全面进行提质改造。2009年,建成区 公共绿地面积已达577公顷,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5.4%,城市 品位有了较大提升,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与此同时,加 强了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对城区64个文物景点实行了重 点保护和开发,正在抓紧城正街和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 设,万楼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态特征交相辉 映。 4、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 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6个一体化,在全省率先编 制完成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加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 设,两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突破1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达 到95%,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突出了教育、文 化、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发展。加强 了城乡中小学校建设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基本构建了 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市乡镇卫生院 的升级改造,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率先在全省 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XX被列为首批“全 国创建创业型城市”,近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5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率先在全省建立临时救 助制度,社会救助工作获国家民政部“探索创新奖”,XX被列 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之一。率先推行新型农村 养老保险试点,率先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资金入股经营 模式、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费发放制度、入驻企业劳动用工及本 地农民定向培训制度,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四)围绕“一江两水”更清澈,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江两水”是XX人民的生命之源,发展之基。我们通过 强化统筹规划、突出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污染防治 ,把重点放在源头控制上,全力推进污染减排,促进了流域生 态环境的改善。 1、全面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减排。制订《XX市节能减排科 技发展规划》及其《支撑行动方案》、《XX市循环经济发展规 划》、《XX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XX湘 江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通过覆盖全区域、各领域、多层 次的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一江两水”治理。着力实施“蓝天 碧水”工程,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防 控和污染治理,突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了“湘江 枯水期保水安全”专项行动。 2、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 照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模式,通过资源循 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湘钢中水回收利 用工程等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入运行。着力创新资源环境体制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定出台了《XX市节约用水 管理办法》,开展城区自备水源关闭和应急水源建设改革,积 极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关闭了城区57家自备地下水源,有效地 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3、加大科技攻关,推进工程减排。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1126工程”,即重点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 10项实用技术,开发20个科技新产品,实施6项重大集成应用示 范工程,已创造节能和资源回收利用经济效益总额达到4.2亿元 。实施河东污水处理工程等“十大减排工程”和XX发电有限公 司脱硫工程等“十大监管工程”,2009年,五个县(市)区污 水处理厂全部提前竣工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城镇污 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城市节能工程建设和 节能技术的推广使用,城市中心区主要建筑地源热泵中央空调 推广使用总面积已超过20万平方米,节能达35%以上;太阳能 LED照明在城区大面积推广、并在部分村庄示范推广。 4、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减排。建立“立体环保”机 制,推进XX环保“数字化”管理,建成XX省首家地市级集环境 信息中心、污染源在线监控中心、环境应急指挥中心三合一的 自动化多功能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污染源在线 监控,占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80%以上的41家国控重点企业纳入 了在线监控范围,是国家环保部下达我市重点企业在线监控任 务的2倍。严格落实“问责制”、“区域限批”和“一票否决 ”制。减排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2009年,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镉、砷排放分别削减6.2%、7.6%、47.8%、 33%;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达标率达到95%以上,空气质量达标 率达89.11%。 (五)围绕破解发展瓶颈,大力探索要素市场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