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向国家发改委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汇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向国家发改委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汇报 中共XX市委 XX市人民政府 (X年X月X日) 尊敬的孔司长,各位领导: 今天,孔司长一行莅临XX考察指导工作,我谨代表中共 XX市委、市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 ,就XX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有关情况,作个简要 汇报。 一、“两型”试验区获批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自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 ,在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 正确领导下,在省“两型”办的统筹推进下,我市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路径,先行先 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济社会发生 了积极的变化。发展方式在转变。更加注重发展的内生增长能 力,注重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环境的可承受度 “三度”紧密结合,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经济 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管理体制在创新。充分运 用先行先试权,全力推动八大改革试验,重点在行政管理体制 、土地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医药管理体制、水务管理体制 、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制度活力开始显现。 质量效益在提升。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财政总收入 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2.8%。资源环境在优化。坚持资 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全面整治和保护环境。万元GDP综合能 耗由2007年的1.96吨标煤下降至2009年的1.67吨标煤,两年下 降幅度超15%,二氧化硫、镉、砷等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提前完 成“十一五”目标,城乡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改善。城 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007年的12482元、5227元增加到 2009年的16109元、6782元,年均增长13.6%和13.9%,就业稳定 增加,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覆盖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全市上下“两型社会”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 两年多来,我们重点从七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 (一)围绕“两型社会”怎么建,精心谋划顶层设计 “两型社会”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概念。什么是“两型社 会”?如何建设“两型社会”?刚开始时很多人的认识不一致 。为此,我们致力做好顶层设计,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 ,聚高端之识,用一年时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顶层设计。 1、高端设计。聚高端之智于顶层设计,努力使设计成果全 面体现前瞻性、权威性和财富性。聘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 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新加坡裕廊国际公司等国内外 一流研究设计机构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同时,聘请国省有关部 门、知名高校的23位专家担任“两型社会”建设顾问。 2、全民参与。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以“两型社会”建设为 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求计问策活动。围绕改革发展中亟待 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采取“一个研究课题、一名市级领导牵 头、一个主管部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的研究团队机制,开 展了战略产业发展和产业基地建设、投融资路径探索等20个重 大课题研究,将吸纳意见、吃透市情、突破难点有机结合起来 ,使顶层设计真正成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成果、XX人民 的行动纲领。 3、全面规划。坚持改革方案与建设规划同步编制,总体改 革方案与专项改革方案,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 配套,形成了以“两型理念”为引领的全覆盖、宽领域、多层 次的规划体系。编制完成市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 “2+12”规划体系和总体改革方案等“1+12”改革方案体系。 同时,编制完成了《XX火车站核心区规划》等10多个重点区域 控制性详规修编,实现了重点领域和重要地段控制性详规全覆 盖。 通过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将XX定位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 范区、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经济强市、长株潭城市群向西辐射 的城乡服务中心、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型工业城市 和文化旅游名城”,形成了“规划三级空间、实施六大工程、 推进八项改革”的总体思路,凸显了XX在不同层面的战略地位 ,对于拓展改革发展的试验空间、吸聚和催生重大项目,发挥 了重要作用。已策划开发147个项目进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 会”建设重大项目库,总投资5200亿元;策划开发了65个重金 属污染治理项目进入省规划笼子。 (二)围绕老工业基地转型提升,着力构建“两型”产业 体系 XX是一个重化工业特征十分明显的老工业基地,全市主要 污染物排放80%来自工业,而工业污染80%来自冶金、化工、机 电、建材、皮革等五大行业。根据这一市情,我们按照“存量 转型提升、增量创新发展”的思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推 动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转变。 1、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按照两型“产业化”、产业 “两型化”的要求,把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项 目作为优选方向。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及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精 品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产业 ,将其打造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预计今年四大战略 产业将完成工业增加值24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60%以上。这四大战略产业的培育壮大,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 “三高一低”产业结构,搭建起推行“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 平台。同时,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现代物流、职业教育 、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四大产业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基地建 设方面,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84家,具有国家A级资质 的达10家,我市将依托这一基础和“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 范城市”平台,加快建设湘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基地,打造 千亿元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则按照建设“大韶山、大旅游 、大景区”的思路,依托韶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 程”和我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大力发展以红色旅游 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近期着力开发中国红色文化旅游博览 园、毛泽东成长之路等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重大项目。职业教 育产业基地主要利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全国高级职业技 术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省内领先、辐射中 部地区的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突 出基地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全力推动粮食、生猪 、湘莲、竹木四个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隆平论坛 ”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超级稻示范基地、国际性农业科技论 坛和高效农业示范区。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把“调高、调轻、调优”作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加快冶金、机电等传统优势产 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和高新化,进一步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做 优。近3年来,我市投入工业技改资金达460多亿元,启动实施 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使传统产业焕发了生机。湘钢通过推进 十大节能技改形成了每年约30万吨标煤的节能量,高炉煤气回 收率达到99%,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污染排放合格率达到 96%;韶峰全部淘汰原湿法工艺;湖铁通过改进低碳铬铁生产工 艺每炉电耗降低2000千瓦。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 合,全市95%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改造,32家企业成 为了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我市成为全国制造业信 息化重点城市。 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全面清理、突出重点、分步实 施的原则,坚决执行“五小”企业退出政策,近几年全市共关 闭“五小”企业118家,企业自备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确定 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对某些重要节点,实施区 域产业退出,重点推进了竹埠港化工区的产业转型,目前正在 抓紧实施“退二进三”。 4、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XX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为契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的快速扩张。全市已建立1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级 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3.9%,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 52%。深化产学研合作,成功组建了风电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 业两大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兴市和标准化 战略,专利申请量和工矿企业授权量位居全省前列,近两年列 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超100项。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 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863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和国 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三)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速推进新型城市 化 围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共进 的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 1、健全完善城镇体系。坚持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方向,按照 “北拓东连、西进南延、点轴支撑、网络完善”的城镇发展策 略,加快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在中心城区优化提质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了韶山市、XX县、湘乡市等次中心城市建设,分层 次、有重点地推进了一批小城镇建设,初步形成了市域中心城 市区、次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四级布局、协调 发展的网络化城镇体系格局。 2、构建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长 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着力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芙 蓉大道、红易大道在去年竣工通车,湘江风光带、东二环、五 大桥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XX及湘乡火车站改扩建、沪昆客运 专线XX段、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正在加速启动和推进 ,潭衡西线、长湘高速顺利推进,覆盖城乡的5条市域干线公路 全面铺开,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 3、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统筹“一江两岸”发展,突出加强 对长株潭“绿心”的保护,全面开展绿色城市建设行动,大力 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对城市所有主次干道 绿化、公园、绿化庭院等全面进行提质改造。2009年,建成区 公共绿地面积已达577公顷,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45.4%,城市 品位有了较大提升,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与此同时,加 强了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对城区64个文物景点实行了重 点保护和开发,正在抓紧城正街和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建 设,万楼新城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文化特色和生态特征交相辉 映。 4、统筹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6个一体化,在 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切实加强了城乡基础设 施的统筹建设,两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突破1000公里,通村公 路硬化率达到95%,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突出 了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城乡统筹 发展。加强了城乡中小学校建设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基本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了全 市乡镇卫生院的升级改造,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率先在全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XX被 列为首批“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近两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人数9.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率先在全省 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工作获国家民政部“探索创新奖 ”,XX被列为全国两个社会救助工作试点示范市之一。率先推 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率先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资 金入股经营模式、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费发放制度、入驻企业劳 动用工及本地农民定向培训制度,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加强。 (四)围绕“一江两水”更清澈,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江两水”涵盖XX全境5015平方公里的土地,是300多万 XX人民的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如何治理流域环境,切实提高 水质,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强化统筹规 划、突出体制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污染防治,把重点放 在源头控制上,全力推进污染减排,促进了流域生态环境的改 善。 1、全面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减排。制订《XX市节能减排科 技发展规划》及其《支撑行动方案》、《XX市循环经济发展规 划》、《XX市湘江湾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XX湘 江段重金属污染治理规划》,通过覆盖全区域、各领域、多层 次的规划体系,统筹推进“一江两水”治理,着力实施“蓝天 碧水”工程。 2、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执行 “五小”企业退出政策,共关闭“五小”企业118家;企业自备 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确定30户重点能耗企业逐步停产或关闭 。实施区域产业退出,重点推进竹埠港地区产业转型,淘汰和 关闭竹埠港化工区19家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企业小 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模式,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 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实现节能减排,湘钢中水回收利用工程等 循环经济项目先后投入运行。着力创新资源环境体制,大力推 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定出台了《XX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积极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关闭了城区57家自备地下水源 ,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3、加大科技攻关,推进工程减排。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1126工程”,即重点攻克10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 10项实用技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