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2016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 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宁波都市圈为 “一核五圈四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从国家层面 对宁波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和功能定位予以明确,对拓展宁 波都市格局、提升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全面推进宁波都市圈建设,需要圈域内的宁波、台州 、舟山三市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强化发展共同体意识,做到战略和平台同谋共筑、交通 等基础设施共建互通、资源和产业共用共兴、公共服务和 利益共建共享、创业创新互促共进、生态环境协同共保 ,从而促进宁波都市圈经济社会文化实现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一体化发展。 一、放大优势,提高都市圈辐射力和带动力   (一)推进“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龙头 龙眼建设   《规划》提出宁波都市圈要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 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所以,宁波都市圈建设和发展 一是要按照《规划》的功能定位,结合区域优势和自身实 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 领,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环 境共保、社会共享,形成宁波都市圈的同城效应;二是要 积极谋划沪甬跨海通道,使地处宁波都市圈的宁波、舟山 、台州等城市深度融入上海“四个中心”和自由贸易区建 设,促进要素市场双向流动;三是要按照“零距离换乘、 无缝化对接”要求,建设和完善能力匹配的集疏运系统 ,加快建设宁波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公路、轨道交 通、港口、航空等市域基础设施与舟山、台州的全方位对 接;四是要把宁波—舟山港打造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南 部港群。充分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争取 上海方面的金融支持,利用上海航运中心的地位,争取港 航服务方面的支持,实现甬舟一体,共同培育国际门户。 要着力形成以宁波市区为极核,舟山、台州市区为副中心 ,比邻县市为紧密层的宁波都市圈,建成分工明确、联系 密切、结构优化的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际贸易物流中 心和国家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成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 “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二)加快推进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杭州湾、三门湾、象山港保护与开发建 设,实现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在宁海、象山 、三门接壤区域,共推三门湾开发,合理布局海洋特色产 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共同保护好水域、滩涂 湿地、海岛、岸线、山地等资源,预留都市生态空间。二 是在跨海大桥两岸,依托嘉兴滨海新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 ,推进区域产业链对接,实现贸易往来和城市服务共享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杭州湾滨海区域产城融合大平台 。三是发挥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和宁波海 洋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科研院所和创 新平台。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 纳入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大平台,将宁波航 交所、甬商所等建设提升到省级重大功能性平台。四是建 议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宁波梅山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支持力 度,推动梅山新区成为浙江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并强化与 舟山群岛新区的协同联动,以国际化、高端化、生态化为 导向,将梅山新区建设成为适应国际投资贸易新规则的开 放创新引领区,打造成为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 门户,成为浙江省的重大开放新平台。   (三)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 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   以甬舟共创自贸区、甬台共建三门湾、甬绍共保四明 山、甬嘉共融上海大都市为重点,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 和平台。一是以宁波—舟山港一体化为载体,整合优化各 类综合保税区、对台贸易实验区、口岸开放区、经济开发 区的集成布局,推动甬舟共建自贸区。二是共同建设港口 经济圈并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融合一 体。促进宁波港集装箱航班、航线向台州延伸,加快推进 邮轮始发港或停泊港开发建设,在相对成熟港区连点成线 ,开辟东海特色邮轮航线。综合发挥水水、水陆、陆陆中 转的集疏作用,提升整个港群的国际地位。通过港口经济 圈推进宁波、舟山与上海联动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口岸开 放。完善跨关区“大通关”协作机制。宁波都市圈合作实 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加大海关监管设 施建设和通关服务力度,推进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四是突出北部杭甬复线通道上杭州湾南岸滨海区块的产 业集群平台的发展定位和产业体系之间的协调,合理控制 滨海围垦范围及港口安排,加强区域交通通道的线性对接 以及建设功能区块的协同。协调宁波宁海县与台州三门县 两地解决岛屿权属争议问题,尽快明确田湾山岛开发建设 方案,并纳入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近期开发计划。   (四)加快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建 设   1.加快码头航道共建。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工程、 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等已开工项目建设进度,要确保按计 划投入生产;加快推动上岙集装箱码头、外钓30万吨油品 公共码头、小洋山北侧集装箱内线码头工程的前期工作 ,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共同推进金塘、六横、小洋山北侧 围垦区、黄泽山—双子山区域等海联运服务中心重点区域 的开发建设。   2.共建航运信息服务系统。依托现有的港口电子数据 交换(EDI)系统和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实现甬 舟两市涉海、涉江、涉船、涉港等相关数据资源的交换共 享,建设江海联运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完善江海联运 信息与数据服务体系,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提供信息 资源支撑。   3.建设物流配套和交易区。探索“飞地”保税物流合 作,谋划建设大型物流园区,谋划建设建材、工业原材料 、船舶、水产等多个交易区。   4.优化联运服务水平。加快布局一批大宗商品江海联 运中转码头,开展江海联运船舶修造服务,重点聚焦江海 联运船舶修造和研发,增强在长三角地区的竞争力,同时 合力建设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二、补齐短板,增强都市圈引擎力和集聚力   (一)发挥宁波极核作用,打造都市圈功能强大引擎   1.注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互联互通,是都市 圈协同融合发展的基础。要抓紧编制都市圈通勤同城化、 物流网络化交通规划,强力推进都市圈高速公路、铁路、 城际轨道交通和交通枢纽站建设,加快构建都市圈完善的 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以优化网络、构建枢纽、提升功能、 支撑发展、服务民生为发展方针,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港 口为龙头,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 式协调发展,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要推进都市圈公 交、轨交、城际、停车、公共自行车等一卡通建设,宁波 市要率先让周边城市市民享受同城待遇,形成处处都有景 、处处显特色的交通环境,实现“行在宁波”和“游在宁 波”的有机结合。   2.提升创业创新功能。要努力在创新平台、创新主体 、科创产业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都市圈创业创新的引擎 ;要高水平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国 家大学科技园、杭州湾创新中心等重要载体,扶持一批众 创空间、创业园和特色小镇;要引进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 究院和产业创新中心,发展“科研+产业+资本”的院所共 建模式,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要加快培育海 洋高技术、生物医药、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引领性产业 新业态,让高端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成 为支柱。   3.提升城市的风格品位。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水体资 源,江、河、湖、海俱全。要借鉴杭州的经验,让城市中 的水清起来、活起来,精心雕琢水体沿岸的空间,为居民 提供亲水的休闲空间;要挖掘开发邻近水体的历史、文化 、景观、商业等各种资源,使水体资源与周边的资源整合 联动,增强魅力。海景是宁波水文章的短板,要借鉴厦门 的经验,打造一条展现宁波海景魅力的滨海景观路,沿途 力求临海见海,并辅以绿化、小品、串联景点等,形成具 有宁波特色的滨海景观带。要依托宁波的三江优势,打造 水上巴士系统,带动水体周边的旅游资源,展现水上宁波 的风貌。   (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经济新增长 板块   1.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要加快建设宁波都 市圈技术交易市场,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之间的紧密衔 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形成;要以客户为中心,统筹 、整合宁波舟山两市大宗商品交易资源,建设中国(浙江 )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要以该平台为基础,扩展产业链 ,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台州与宁波智能家电、汽车制造 、航空装备、高端船舶修造等行业的对接,推进关联产业 协同创新;要谋划推进核电关联产业发展,联动推进石油 、天然气储运;要协调拓展都市圈产业空间,为上海国际 经济、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的打造提供基础,并拓展空间 。   2.共建共享科技资源和创新平台。举办创新驱动院地 合作交流活动,鼓励台州、舟山企业与宁波高等院校和科 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宁波都市圈协同合作的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 术研发平台建设。联合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建设科 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宁波都市圈创新能力的融合,共建 科研院区等协同创新体系,共用科研设施,加强科研成果 转化、技术转移和人才交流,支持科研人才“走出去,请 进来”,避免“闭门造车”、“研发和生产脱钩”的局面 。   3.加强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