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区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在区委四届三次全会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区委常委会工作报告 ——在区委四届三次全会上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 省委、市委全会要求,专题研究部署富民工作,动员全区 上下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富民 导向,创新富民举措,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 ,根据省委、市委对江北新区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立足 新起点,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全力落实下半年任务,圆 满完成全年目标,深入推进“四个生态”新浦口建设,以 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下面,我代表区委常 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主要讲两个方面内容: 一、全力打赢聚焦富民主攻仗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 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前不久召开的省委、 市委全会,都对富民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省委全会强调 ,在目标任务上,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2010年翻一番。在总体要求上,做好提高收入、增加福 祉的“加法”,做好减轻负担、减少烦忧的“减法”,做 好充分释放富民乘数效应的“乘法”,做好破除富民制约 和束缚的“除法”。在路径方法上,要着力抓好发展富民 产业、推动自主创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打好脱 贫攻坚战、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制度供给 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市委全会指出,要确保到2020年全体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全市人民的民生福祉显著 增加。 聚焦富民是省市委的明确要求,也是浦口发展的现实 需要和自觉行动。“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富民放在 更加优先的位置,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016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4万元,在全省 97个县(市、区)中列28位,成绩是显著的,但在苏南坐 标系中,浦口排在39个县(市、区)中第28位,处于中等 偏后位置。对照“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 6万元”的市定目标,今后四年年均增速必须达到11.8%以 上,而我们近三年收入的年均增速只有8.9%,如期完成目 标压力很大,需要加大力度、创新方法、有效突破。 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不 相称。近三年,扣除物价因素,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速低于人均GDP 4.1个百分点,从一定意义上讲,群 众还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去年 浦口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20.16万元/人,低于全市21.67万 元/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经济增长的质量相对不高,一方 面新兴产业尚未取代传统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产业层次低,就业收入也低;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淘汰落 后产能导致职工二次就业,但其自身素质技能不高增加了 再就业的难度,影响收入的稳定增长。二是财产性收入偏 低。去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 59.5%,经营性收入占22.8%,转移性收入占14.7%,财产性 收入占3%。财产性收入占比最低,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6个 百分点,其中城镇人均居民财产净收入仅为1098元,比全 市平均水平少4237元,这一状况和居民财产实际拥有情况 相比显得不合逻辑。“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拆迁面积 超过1500万平方米,获得大额拆迁款或是几套安置房的居 民较多,但资产没有通过流动增值创造更多财富。三是城 乡之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缩小为 2.1:1,接近合理区间,但绝对值差额由2011年的1.6万元 上升到2016年的2.4万元,且呈逐年扩大趋势。其中,转移 性收入包括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惠农补贴 等,人均绝对值差距为5464元,城镇是农村的4倍。四是公 共服务水平低成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目 前,我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布局不够均 衡,优质资源尤其缺乏,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 的刚性支出负担仍然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增收的 步伐。 综合以上分析,全区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增长速度趋 缓、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优、均等化 程度低。总体来看,问题不少,任务很重,难度很大。全 区上下必须把聚焦富民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贯穿于 各项工作之中,目标定位再聚焦,工作部署再聚焦,思路 举措再聚焦。 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做好富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 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 立“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省党代会“两聚一 高”主题和市委“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鼓励创业扩大就业为 主要抓手,以发展服务业为有力支撑,以盘活资产为有效 路径,以实现精准脱贫为重点任务,以增强公共服务为基 本保障,推动富民增收与经济增长互促共进,让人民群众 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建成体现高水平要求、惠及全区人 民的小康社会。 目标任务是:“守住一个底线”,就是到2020年让低 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不让一名群众、一个家 庭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提升两个水平”,就是提升居 民收入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到2020年,全体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 达到并超过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围绕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上要突出“三个并 重”:挖掘潜力,坚持借力借势与资源整合并重。以开放 的理念、合作的态度推动富民,既要善借力量,争取省市 部门、驻区单位、社会资本等支持;又要整合资源,营造 更加开放的创业创新环境,集聚更多优质高端富民要素。 抓好两头,坚持重点群体与少数弱势并重。就是要一手抓 重点群体增收,瞄准科技人员、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 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群体,强化服务支撑和 能力支撑,以创业带就业,不断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手抓精准脱贫,一人一策、一户一策,确保在小康道 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集成经验,坚持深化改革与提 高组织化程度并重。既要抓住引领性强、撬动力大的关键 性改革,对外地先进经验进行集成创新,对行政审批、农 村产权制度等加快试点探索,不断增加有效制度供给,带 动富民取得突破性成效;又要提高工作组织化程度,集中 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以政府的推和帮促进广大群 众的干与创。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产业结构决定地区劳动力结构,劳动力结构与收入水 平高度相关。要全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带动高收入人群 落户。一方面,强化主导产业链的培育,立足集成电路、 汽车机车、膜材料等产业基础,放大清华紫光、台积电、 上汽、久吾等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链两端拉长 ,增加高工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敏锐捕捉未来科技发 展前沿信息,在光纤传感、人工智能等产业起势阶段把握 好窗口期机遇,强化重大项目、研发中心的引进,集聚一 批科技产业技术人群,引领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此外,要 加大传统制造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分类推动转型 升级,全面提升居民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 要为提高就业技能创造更好的条件。加快推进桥林新城 1500亩职教园区落地,突出公共服务和公共技术平台的统 一规划、统一建设,大力推广“订单式”“学徒式”人才 培养模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相得益彰。 发挥浦口中等专业学校引领作用,探索建设以社区为载体 的培训中心,重点开展本地居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引导居 民面向市场需要追求终身教育,建立就业辅导的常态化机 制。按照省市要求,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引领去产能 的企业妥善安置职工,促进分流职工提升技能、转岗就业 。 二、强化创业带动,千方百计拓宽致富渠道 加快创业是实现经营性收入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但 目前全区创业还存在氛围不浓、政策含金量不高、责任不 落实和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创业 富民这个“牛鼻子”,推动形成大众创业的浓厚氛围。 创业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抓住重点、分类指导,针对 不同关键人群的需要和困难,精准帮助,着力扩大创业人 群数量。对于大学毕业生,要抓好中科创新广场、酷立方 等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每年资助一批优秀创业项目,同时 在交通和生活配套等方面提供更有“体温”的服务。对于 科研人员,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政策,通过 期权、分红权等方式促进职务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企业 骨干,探索建立相关奖励机制,激发创业创赢的热情和潜 力。对于海外回国创业人员,通过承办国际性创业大赛等 形式,让他们认识、汇聚、服务浦口。对于返乡创业者 ,通过区工商联、青年商会等平台,及时了解他们生产经 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精准化服务帮助闯过难关。 提高创业初期成活率和最终成功率,公共服务平台极其 重要,要把“四个平台”作为科技人员创业的载体支撑。 拓宽公共技术平台服务范围,聚焦产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 ,建立完善集成电路、光纤传感等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 研发、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公共财 务平台服务能力,瞄准企业资金需求,通过共建产业基金 等方式,引进专业财务机构,提供融资财税等各项服务。 延伸公共交流平台服务触角,探索组建跨区域创客联盟 ,扶持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提供便利化、功能 全、跨界交流的开放式综合服务。提升公共政务平台服务 效能,完善政府管理服务手段,为初创型企业提供“一站 式”办结服务。 创业要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当前依托互联网、立足美 丽乡村、发展分享经济的创业,空间大、机会多,我们要 突出重点领域的引导,推动大众创业站准风口。要把发展 民宿作为带动农民创业和房产增值的重点,引导群众以土 地、资金、房屋和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在财富形成中增加 农民的贡献份额。大力支持农业电商提升创业能力,整合 云田数码、慧农云仓等企业资源成立区域电商联盟,把浦 口的苗木、螃蟹、茶叶、莲藕等特色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 市场。把老山有氧三项运动基地作为适应新消费需求的创 业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引导企业设计精准的服务 模式,确保游人吸引来、留得住、还再来,更为全民创业 注入新动能。 三、注重服务业发展,挖掘就业和创业的潜力 服务业种类多、门槛低、岗位量大、收入较高,对富民 增收带动力强。但是现阶段浦口服务业总量供给不足,增 加值占GDP比重远低于全市58.4%的平均水平。传统服务业 占比大,仍然以房地产、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为主,新兴 服务业规模偏小。发展基础比较薄弱,附加值较低,竞争 力不强,品牌企业少,规模化载体少,对企业辐射带动效 应有限。辩证地看,这也反映出浦口未来发展服务业的市 场容量较大,是就业创业的潜力和优势所在。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企业某些生产环节专业化社会化入 手,提高生产率的关键,能够吸纳更多的人群就业创业。 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主 导产业,依托各开发园区和众创空间,加快研发设计、技 术引进转化、科技咨询等配套,提供科技金融和创业孵化 等服务。要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支持街道突出主题产业 ,以片区、楼宇、楼层为载体开展精准招商,围绕企业的 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公共租赁、会议会展、知识产权等专 业性服务。要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七坝港区岸线可建设 36个5000吨级以上泊位,资源不可多得,要以南京及周边 地区的新材料、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为支撑,建设 集仓储、加工、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打 造专业的物资集散基地。 生活性服务业更强调满足人的需求。随着浦口高层次 人才的集聚以及城市社区的扩大,我们要加快引进品牌企 业,加大家政服务等方面的优质供给,推动社区服务业向 精细化发展,带动更多本地居民就业创业。要提前规划、 合理布局商业中心,加快常发宝隆时代广场、悦象城等一 批城市综合体的建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相对集聚、品 质化发展。要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依托求雨山文创园 ,探索成立专项投资基金,以项目孵化推动名品、名企集 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加快旅游业开发,整合老山、 温泉等自然资源,推进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汉舍•汤泉国 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宽居民就业渠道,把生 态的绿水青山变成富民的金山银山。 四、有效盘活资产,增强流动性实现财富性 合理的资产配置能够稳步提升财富收益,我们要通过 制度改革和模式创新,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多 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方面,加强个人资产的运营增值。积极探索农村土 地确权颁证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支持通过土地经营 权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让农民从承包地上获得更大收益。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 设“三个机制”,特别是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居民以成立 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入股,鼓励群众以自身创业、收取租金 、获得股权收益等方式,参与运营并分享收益。善于把市 场带到群众身边,立足西埂莲乡等珍珠村的资源,促进群 众就近就业提高务工收入,开办农家乐提高经营性收入 ,销售农产品打造“后备箱经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 验,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 ,进入城镇和新型社区居住,以资产流动增加财富。抓好 居民拆迁补偿资金保值增值,探索通过购买市政债券、银 行理财产品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合理流动,引导居民合 理有效地管理财产。 另一方面,加强集体资产的有效管理。加快集体资产 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借鉴苏州枫 桥经验进行村社分设试点,推动购置商业设施获得收益 ,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用好用足2%的留用地政 策,尝试建设人才公寓等载体,让集体增资产、群众增收 入。注重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成立“住宅合作社”,推动 二次分配,提高集体和居民的资产收益。鼓励各街道按照 法律规定,尊重历史现实,分权分类处理“小产权房 ”,提高财产性收入。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 整治、建新、连接、基础、提升五大工程,推进乡村整体 面貌改观,在此基础上加强土地整理、水面资源开发,通 过级差地租形成资产的可持续收益。 五、突出精准施策,确保低收入人口脱贫 全区目前仍有5757名农村低收入人口,我们要紧盯有 资源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围绕“政府主导、放大杠 杆、鼓励自助、形成机制”的思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 脱贫。 打好扶贫攻坚战,政府有主导责任。要分类指导,制 定低收入农户脱贫手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建立脱贫 致富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既有扶贫政策的评估,有效的要 延长深化,效率不高的要整合调整。发挥并放大杠杆效应 ,制定能让企业有热情积极参与的制度设计,形成扶贫合 力。要人性化地制定低收入人群保障退出机制,对就业创 业后家庭收入略高于标准的采取缓退方式,保护好贫困人 群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让低收入人口真正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是实现稳定 脱贫的治本之策。要特别关注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加强 “早干多支持”的政策设计,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 、以岗定培等机制,让他们站起来、干起来。以扶“业 ”为先,找准特色产业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在现有农业 园区、农业龙头企业挂牌低收入项目区,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