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江苏省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交流发言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江苏省第四期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交流发言 主题:大走访 2017年2月28日 把大走访与强基层紧密结合 中共丰县县委书记 王克华 根据省委开展“大走访”的通知要求和徐州市委“百 千万”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安排,我县在去年全面推行 “四个一”走村串户工作法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面向全 县所有村(居)派驻第一书记,夯实基层组织建设,面 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心贴心感知百姓冷暖,手握手破解 群众难题,让“一线指挥部”的红旗在每一个村(居 )高高飘扬。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实现派驻全覆盖。我县地域面积 145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下辖12个镇和3个街道办事 处,共有371个村(居)。为深入推进大走访,全县26名 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从我做起,带头以上率下,组建 15个工作组,包挂12个镇和3个街道;104家县直部门、 企事业单位择优选派345名科级党员干部,全面派驻到 371个村(居)担任第一书记,将派驻第一书记作为机关 干部接地气、转作风、提效能的窗口和平台,派驻时限 为2017-2020年。 二是坚持深入一线,摸清基层实情。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要求第一书记要紧紧依靠村 (居)“两委”成员,指导建强组织、推动精准扶贫、 兴办惠民实事、加强基层治理,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 调查问卷、帮扶“连心卡”和工作纪律提醒卡,深入田 间地头、深入家家户户,采取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形 式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重点开展 “五必访五必问”,即访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 手、贫困户、信访人,问班子运行、村情民意、发展路 子、群众疾苦、致富渠道,切实找准帮扶突破口和切入 点。截至目前,第一书记已走访家庭近万户,撰写民情 日记万余篇,收集梳理意见建议420余条,为科学决策提 供了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效。沉下心俯下身 ,才能为村(居)办实事。我们要求第一书记在派驻村 (居)始终做到“四个聚焦”:聚焦破解党建难题,协 助选优一个好班子、建强一个好阵地、带出一支好队伍 、健全一套好制度。圆满完成了村级党组织和村(居 )两委换届工作,2016年投资1700余万元,新(改)建 17个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今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 ,实施24个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聚焦决战脱 贫攻坚,坚持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计 划投资17.2亿元,实施177个帮扶项目,确保全年3.1万 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1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新八有 ”。针对果农卖果难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 分发挥大沙河集团主渠道优势,帮助果农线上线下销售 水果10万余吨;聚焦群众所思所盼,集中解决一批群众 反映集中的住房、教育、出行、看病等问题,针对我县 低收入人口中有49%属于因病致贫的现状,投资1200万元 在徐州市率先设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有效防止了因 病致贫、因病返贫;聚焦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做好送法 律、送政策下基层,指导村(居)两委健全议事、决策 、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等制度,坚决遏制优亲厚友、暗 箱操作等损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发生。指导制定村 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推动矛盾积怨 在基层化解。梁寨镇针对农村丧事铺张浪费现象,充分 发挥乡贤作用,从今年春节开始,引导百姓丧事从简 ,丧葬费用由原来的平均5万元下降到1万元左右,切实 减轻农民负担,深受群众欢迎。通过走村串户和全面派 驻第一书记,初步达到了干部接地气、群众舒怨气、社 会扬正气的良好效果。 四是坚持从严从实,完善长效机制。我们将派驻第一 书记作为县委直通百姓的桥梁纽带,作为推动工作落实 的重要抓手,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成立 了以我为组长的派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第一书记联 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长兼任联席办主任,每月定期召 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群众诉求。严格派驻工作纪律 ,明确规定不准接送、不准扰民、不准吃请、不准饮酒 、不准增加基层负担,把派驻任职的过程作为联系群众 、接受教育、转变作风、融洽关系、提升形象的过程。 从严督查督办,由县纪委牵头成立督查组,通过定期调 度、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派驻工作开展情况,总 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改进工作,对不负责任、消极 应付的及时通报处理,确保派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 效。 我们将按照省委“两聚一高”和徐州发挥“三个作用 ”的要求,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强县不动摇,坚持脱贫 攻坚、丰县崛起不动摇,干在先走在前,通过全县人民 的共同努力,一定如期交出实现全面小康的合格答卷。 访出真实情 干出真实效 常熟市委书记 王飏 省委作出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部署后,苏州市委立 即开展以“六个一”为目标的基层调研活动,收集一批 社情民意、促进一批企业创新、推动一批项目建设、化 解一批矛盾问题、总结一批基层典型、完善一批政策措 施。常熟按照省委和苏州市委部署要求,深化开展“百 村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千余名干部从“案头”奔向 “田头”,呈现出“走村不落户、村村见干部”的景象 。 一、坚持访在深处,答好“创新四问”。省委李强书 记对苏州提出的“创新四问”,既是着眼苏州未来发展 的前瞻性思考,也是指导我们创新实践的可行性路径。 最近李强书记在苏州调研又强调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 升水平。常熟创新转型的突破口在哪里?带着这一问题 ,我们对全市1314家规上企业进行走访,虚心向企业请 教。常熟基础产业是纺织服装,年产服装6亿件,这几年 因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实体企业盈利下降,如何转型 升级?服装企业的“龙头”波司登集团,实行自动化改 造,生产效率提高30%,同时引进全球顶尖服装设计大师 ,与服装城共建江苏省服装设计共享平台,引领全市服 装产业向时尚创意产业转型,这为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 提供了鲜活样板。通过走访我们感到,改造修复传统动 能具有巨大潜力。我们出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4个政 策文件,通过“八个一批”举措促进存量企业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汽车产业是常熟的一个新产业,我们在常 熟高新区走访时了解到,去年高新区税收超亿的8家企业 都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产业正向全产业链拓展。特 别是在奇瑞捷豹路虎、观致汽车、丰田研发中心等龙头 企业带动下,整个汽车产业形成了创新项目集聚效应 ,建成中国智能车研发测试中心等近10家重点汽车研发 机构,支撑了汽车产业“升高长大”。通过大走访我们 进一步明确,常熟创新的重点在产业、关键在企业,必 须以实施“创新四问”行动为总抓手,一手抓传统动能 改造修复,一手抓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坚持以先进制造 为主、以特色产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做好存量创 新和增量创新两篇文章,打造常熟创新发展升级版。 二、坚持抓在细处,打造“精致城市”。精致城市的 核心是精明增长,底色是生态环境。常熟经济体量大、 环境容量小,今后发展的潜力从哪里来?在走访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全市有各类村级工业企业近7000家,用地 总面积5万多亩,这些企业环境和安全隐患多,资源利用 效率低。市委常委会分析后认为,必须加快推进村级工 业用地整合,促进集约集聚发展。这项工作早在两年前 就已经启动实施,当时基层积极性并不高,担心减少村 级收入,两年后效果究竟如何?我们实地走访调研,得 到的是一片叫好声,利用增减挂钩政策置换用地指标后 ,村一级每年增加挂账利息超过5100万元,并且通过整 合减少了污染排放和安全隐患,腾出了发展空间。与此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苏州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 统,运用大数据对企业亩均效益进行评价分类,倒逼企 业绿色高效发展。近三年,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1200多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5万亩,新增耕地近万亩 。实地走访见证整合效果后,我们更加坚定了推进 “263”行动的决心和信心:实施“263”行动,不仅是 一个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创新富民问题,常熟老百 姓既希望“富口袋”,更期望“富生态”。我们把推进 “263”行动作为打造精致城市的有力抓手,制定出台总 体方案和10个子方案,清单化目录化推进,结合大走访 开展常态化督查,精心呵护绿水青山,再现江南水乡特 色。 三、坚持干在实处,建设“幸福镇村”。干部只有 “沉下去”,民情才能“浮起来”,满意度才能“升起 来”。拆违清障向来是农村环境整治的一大难点。我到 挂点联系的联泾村参加农户代表会议,与村民共商建设 美丽村庄,经过充分协商,村民终于在“先拆违再整治 ”上达成了一致。通过村民自治、共建共享,去年以来 全市农村共拆除各类违章搭建近5万平方米,建成30个组 团174个美丽乡村。走访中我们发现,一些村庄存在“整 治—回潮—再整治”的怪圈现象,主要是少数农民文明 素养没有随着环境面貌改变而同步提升。为此,我们按 照“百姓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要求,启动实 施幸福镇村建设工程,把蒋巷村作为标杆,围绕农民幸 福感受展开工作,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程,建立村 民社情档案,制定自治责任清单,构建党建引领、村民 自治、乡风文明、美丽乡村相融合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模 式,推动农民文明素养与镇村环境面貌同步提升,促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大走访,我们深切体会到,接通地气才能号准脉 象,脚步向下才能越走越稳。我们着力建立以“六个一 ”为目标的走访机制,在大走访中推进“两学一做”学 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采取划区分组、领导负责等办法 ,满怀真情下去,找到办法上来,切实把大走访大落实 上升为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在常熟落地生根的重要 路径。 走下去才能实起来 扬州市委常委、宝应县委书记 王炳松 我们按照省、市委部署要求,围绕“两聚一高”目标 任务,扎实开展县、镇、村党员干部大走访活动,取得 了较好的政治、社会和工作效果。 一、用心走基层,摸清实际情况。下基层,首先心要 下去。在大走访中,我们紧扣走深访透要求,力求在 “走”中摸清实情,在“访”中解决问题。一是突出领 导带头。结合县四套班子领导联系点制度,26名县领导 分别明确1个走访镇、1-2个社区、1家企业,进村入户调 查摸排农村资源、农民收入、农业发展、百姓诉求、社 会矛盾和企业需求等情况。二是突出上下联动。我们将 活动扩大到县、镇、村三级党员干部,要求走访村民 “户户到”、企业“家家到”。同时建立农户台账,做 到“四个清”,即村民情况了解清、问题矛盾排找清、 落后原因调查清、富民增收思路清。目前,全县党员干 部走访26000多人次,征求意见建议3000多条。三是突出 标本兼治。走访中,我们积极回应基层诉求,能解决的 早解决、快解决。同时,对征求的意见建议逐一梳理 ,分类汇总,转交相关部门处理。对面上的共性问题 ,县委、县政府适时召开专题会议会办解决,并强化定 期回访、跟踪督办、落实反馈。 二、用力解难题,助推经济发展。宝应的发展虽然不 断取得新进展,但产业转型升级慢、企业要素保障难等 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为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把大 走访的过程变成谋实招、解难题、促发展的过程。一是 以创新转型解产业发展难题。通过走访,我们进一步聚 焦重点、打造特色,突出输变电装备、光伏制造与应用 两大主导产业,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实行专业化 推进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目前生态渔业 光伏发电“领跑者”示范基地创建已通过国家技术评审 ,一批重大光伏制造项目落地。二是以要素保障解企业 发展难题。在走访中,我们深切感到融资难、“两证 ”办理难是企业发展的两大“绊脚石”。为此,由县政 府设立5亿元的成长性企业引导基金,有效缓解了中小企 业融资难题;对企业“两证”办理难的问题,我们既严 格把关,又稳妥解决,目前219家企业已顺利拿到“两证 ”。三是以环境优化解共享发展难题。针对企业、群众 反映的办事难问题,我们倾力打造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 体系,县政务服务中心部门进驻率90%以上,一般事项办 理授权率100%,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三、用情补短板,强化为民服务。去年全县城镇、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省均低13000多元、 700多元。数字的差距,既是我县与全面小康的工作距离 ,更是我们对全县人民的情感短板。为此,我们把办民 生实事、补民生短板,作为大走访的关键来抓。一是把 增收富民作为基础。坚持稳定就业、扶持创业“两条腿 ”走路,在走访排查基础上,举办新春大型招聘会,新 提供就业岗位1.28万个,意向就业3343人次;持续推进 小微企业“两创”示范计划,今年以来新增企业215家、 个体工商户437家。二是把精准扶贫作为重点。至目前我 县共有未脱贫低收入农户9102户、18534人,我们同步推 进产业扶贫、结对扶贫、政策扶贫,因人因户落实帮扶 措施,确保年内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全部 脱贫。同时,扎实推进新一轮经济薄弱村帮扶物业、产 业项目建设,确保今年村村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上。 三是把信访难题作为突破。突出呼应群众诉求、化解社 会矛盾,县镇村三级干部下沉到信访问题一线,面对面 沟通,一对一化解,同时建立县委常委会、各镇党政办 公会每月听取和交办会办信访突出问题制度,解决了 30多件长期困扰基层和群众的信访难题。四是把公共服 务作为保障。在区域供水全面覆盖、农村区域医疗中心 全面建成、公园体系全面推进的基础上,今年又启动新 建生态体育公园、县人民医院等民生实事项目,建成后 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五是把优美生态作为品 牌。放大国家生态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以开展 “263”专项行动、规划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为契机,统 筹推进生态廊道、生态屏障建设,全力打造13.6平方公 里的宝应湖生态中心和旅游度假区。 四、用劲改作风,提升干部形象。大走访活动,检验 着全县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展现着全面从严治党 新形势下的干部队伍形象。我们以此为契机,扑下身子 、干出样子,努力推进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在大 走访中紧绷纪律之弦。县委明确要求,县镇村三级干部 必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各项 纪律规定,轻车简从,清爽走访。活动开展以来,无一 例违反纪律规定的情况。二是在大走访中树立务实之风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基层群众反映的一些问题,有的 虽然已经出台过政策或意见,但没有落实到位,这对我 们进一步精准施策、抓好工作落实,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三是在大走访中履行为民之责。县镇村三级干部普遍 感到,此次走访目标明确、载体务实,真正走进了群众 、了解了基层,更加坚定了“紧扣两聚一高、决胜全面 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本人也感到,“如人饮水,冷 暖自知。除非亲身感受,我无法理解凌晨四点进城卖菜 的群众对路灯的渴望,也难以感知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 的瞻望。”而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克己奉公、执政为民 的情感指引和情怀导向。 我们将按照大走访活动的部署安排,在抓推进、抓督 查、抓落实上下功夫,确保活动扎实开展,以实际成效 取信于民。 走到群众心坎里访出发展新天地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陈金虎 去年以来,江阴持续开展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跑镇 村、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到基层接地气、找灵感 、解难题,累计走访群众7.6万户,梳理解决问题4800多 个。通过大走访,大家普遍感到受益很大、收获很多。 主要有四个体会: 体会一,呵护好企业家的实业之心,再严峻的形势下 也能稳增长。近两年,江阴围绕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 地,大力传承工商基因、弘扬工匠精神,加大对实体经 济支持力度,全面实施领导干部挂钩走访企业、挂钩服 务项目制度。走访过程中,企业家们讲的两句话让人印 象特别深刻,一句是“只为政府添光彩,不给政府找麻 烦”,一句是“有的企业家在忙着移民,我们在为发展 拼命”。企业家有这么好的境界、这样高的热情,政府 没有理由不全力支持他们。我们聚焦两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是让政策更给力。设立“四个100亿”的产业强市基 金,出台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企业降本减负 32条,上门帮企业解读政策、用好政策,仅去年就兑现 政府奖励近20亿元,为企业减负49.8亿元。二是让服务 更暖心。成立项目督查办公室,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观 摩、一月一专报、一季一通报,助推项目早落地、早投 产、早见效;召开千企大会、重点骨干企业座谈会,对 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大张旗鼓地宣传,真金白银地奖励 。这些政策干货和“店小二”式的服务,有力助推了实 体经济做强做大,去年我市有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 500强,13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新增上市 公司7家,新增入库税金超千万元企业23家、总数达 335家,新增市场主体2.2万户。 体会二,不补齐相对贫困这个短板,再好看的数据也 没有说服力。我市南闸街道的老汤,儿子患脑瘤,妻子 无工作,自己又残疾,家庭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但每次 去走访慰问,他都不提要求,只说感谢党和政府关心 ,这既让我们感动,更促我们反思。江阴居民收入在全 省同类城市中虽然名列前茅,但我们不能因平均数而忽 略极少数。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1.5倍的标准,江阴还有 7655个困难户,他们不脱贫解困,高水平全面小康拼图 就不完整。扶贫既要拉高平均线,又要抬高地平线;既 要“输血”送温暖,更要“造血”给出路。为此,我们 立下“愚公志”,结下“帮扶亲”,去年出台了特困家 庭深度救助实施办法,分类施策、精准帮扶,对有劳动 能力的,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 ,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款实施政策性兜底保障;对因病 致贫、因病返贫的,设立5000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建立 城乡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村级互助 五级保障网,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体会三,只要下定决心直面问题,再硬的骨头也能啃 下来。去年6月底7月初,我市连降特大暴雨,不少地方 被淹,江阴论坛、微信圈经常能看到群众“雨天看海 ”的调侃、指责和批评。接触交流中,群众也纷纷抱怨 :你们年年表态年年淹,责任推给老天爷。批评尖锐处 ,就是工作改进处。我们下定决心不让今年受淹的地方 明年再淹,用2周时间对全市城乡所有易淹易涝点全面走 访、排查摸底,整合排定了67项防汛应急工程,总投资 超过11亿元。把每项工程的项目名称、实施范围、挂钩 市领导、责任单位和开竣工时间,在《江阴日报》、微 信上公布,让社会监督,给自我加压,倒逼所有工程在 今年汛期前全面竣工。我们坚持特事特办,只花了1个月 时间,就完成了过去要3个多月的审批手续。可见,只要 决心足够大,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还把这种做法推广 到群众批评意见较为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 殖场关停整治、打通城区断头路等工作,让久拖不决的 民生难事真正做实做到位。 体会四,把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了,再难的事也能 办得成。去年,因群众强烈反对而搁置了五年之久的锡 东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重新启动。该项目紧邻江阴长泾镇 3个村,把这锅“夹生饭”做成熟饭,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但我们坚信,政策贴心,群众就舒心;群众得利,工 作就顺利。我们把大走访作为做通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 ,白天研究、晚上入户,先听意见、后定政策,网格负 责、梯度推进,将376名党员干部划分为18个工作网格 68个工作组,累计走访村民6832户次,平均每户走访 3.8次,最多的一户走访10次以上,结合群众提出的12大 类5600多条意见,在拆迁安置、福利保障、困难帮扶、 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一揽子政策,努力把项目建成 安民工程、亲民工程、富民工程,把“邻避效应”转变 为“邻利效应”,最终村民签约支持率达100%。我们还 把划网格、听民意、定责任、促落实,推广到全国文明 城市创建、“263”专项行动、社会治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构建了一张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协同 配合的工作网格,把服务管理的触角覆盖到每个角落 ,延伸到群众身边,群众的心结解了、抱怨少了,干部 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深化大走访活动,做到全员参与 、全程纪实,连心富民、联企强市,以大走访促大落实 、大发展,为打赢“两聚一高”主攻仗作出新的更大贡 献。 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检验工作的“晴雨表” 泰州市高港区委书记 顾 萍 我们是去年12月份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的。说实话 ,最初我还是信心满满的,认为不会有太多矛盾问题。因 为这几年高港发展态势很好,连续七年在泰州“四个文 明”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群众收入水平在泰州、在苏 中也是数得上的。但走访下来,我有三个“想不到 ”:一是想不到意见建议那么多,二是想不到困难群众 还不少,三是想不到有些好政策群众还不“领情”。三 个“想不到”给我浇了一盆冷水,我不停地在走访中反 思,在反思中走访。这里,我想用刻在脑海里的一组表 情,来汇报自己的体会。 第一个表情,是一户困难家庭的“愁容”。我走访的 第一家,是许庄街道马厂社区的一户困难家庭,14岁的 小秦姑娘,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家里几乎没有收入来源。奶奶身体不好,躺在床上流 着泪,拉着我的手跟我讲着家庭的不幸。那个孩子很内 向,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听着老人的诉说,我既为他们 家的遭遇感到心痛,也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感到担忧。虽 然低保补助和孤儿补贴已经到位了,但是不是这样党委 政府就没有责任了?离开小秦家,老人和孩子的“愁容 ”始终萦绕在我眼前。高港是人民海军诞生地,革命战 争年代老百姓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 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毫无保留地拥护和支持我 们。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却还有一些群众依然这么贫 困,我感到很愧疚,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大走访 ,不是去施恩,而是去报恩,而是应该带着对人民群众 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走下去、沉下去。目前高港还有 贫困家庭1483户,这些家庭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家庭 状况也各不相同,简单地建档立卡、给钱给物解决不了 问题,用同一把钥匙、同一把尺子也解决不了问题。我 们把14类救助政策重新修订、提高标准,对不同的困难 家庭开展了送医疗、送教育、送养老、送技能、送岗位 、送项目的“六送”活动,做到一户一个挂钩干部、一 户一个解决方案,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松手。 第二个表情,是一个老大爷的“怒容”。在城东社区 走访时,远远看见一个老大爷,正站在冒着浓烟的垃圾 池旁边发火,嗓门很大。上去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家就 住在旁边,黑烟直往家里窜,而且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老大爷告诉我,前几年搞村庄环境整治,老百姓很高兴 ,但是没想到,后来管护人员有时图省事,偷偷烧垃圾 。我感到很诧异,我们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作为村 庄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每个村还建立了8-15人的管护队 伍。为什么我们投了这么多钱,配了这么多人,垃圾处 理还不到位,老百姓还不满意?我们的很多工作,不能 满足于做了,而是要看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做到位,千 万不能干部很有成就感,到头来群众却没有获得感。目 前,我们正在对已出台的各项惠民政策进行梳理,对落 实情况进行回头看,看看到底有多少还“在路上”,到 底有多少卡在了“最后一米”,到底有多少是“虎头蛇 尾”,确保落小落细落到位。 第三个表情,是一位孤寡老人的“笑容”。在走访界 牌社区时,薛兴富老人告诉我,没有其他困难,就是一 个人生活,吃饭不方便,经常煮一次吃几顿,村里像他 这样的还有好几个。我随即与社区商量,能不能建个助 餐点。一周后,助餐点建好了,我专程去看了,20多位 老人有说有笑、正在吃饭。老薛告诉我,一顿饭只要3块 钱,菜还天天不一样。老人的笑容,让我很开心。是啊 !老百姓的幸福其实是很具体很简单的,你帮他换个家 门口的路灯泡、疏通一下小区里的下水道,甚至在路上 跟他握个手、问个好,他都能高兴一阵子,都能记住你 的好。那么群众的笑脸从哪里来?我觉得,就是从一个 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来,就是从面对面、手拉手的交流 沟通中来,就是从过去现在的变化中来。目前,我们正 在研究助餐点建设的标准和模式,打算推广到全区有条 件的村居,并且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困 难,也在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次大走访,全区已 经收集了3526个问题,大多数是个性问题,已经解决了 2960个。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落实,换来了老百姓一张张 的笑脸,高港各类信访量同比下降了28%,很多群众说 ,共产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这次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我最大的体会是:做好群众 工作没有捷径可走,一家一户地走访、一个问题一个问 题地解决,看似一个笨方法,但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 方法,也是我们党永远少不了的传家宝、好传统。过去 是领导干部少数人走访,这次是全体党员干部大走访 ;过去是选个点跑一跑,这次是村村、户户、企企全覆 盖;过去更多的是访贫问苦,这次是摸清创新创业、富 民惠民的短板,更加注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群众的表情是最生动、最真切的,群众的“表情包 ”,就是检验我们工作的“晴雨表”。我们将按照今天 会议的部署要求,特别是李书记的讲话精神,把大走访 大落实活动,作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作为日常工作的 一部分,在推进“两聚一高”的生动实践中,让群众的 愁容越来越淡,怒容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多,把高港 打造成党群干群关系最密切的样板区。 带着问题下去 提出思路上来 中共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 刘泽宇 我们淮阴区有三张名片:一是千年古县,二是母爱之 都,三是革命老区。2013年底,我从洪泽县县长调任淮 阴区委书记。三年多来,我坚持把走访调研作为开展工 作的“金钥匙”,在“走”中了解实情,在“访”中完 善思路,每年组织各类专题调研走访20多次,收集问题 200多个。通过广泛调研和召开务虚会,找准了制约全区 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淮阴区要想实现跨越赶 超,必须做好以下“四个必答题”。 第一个必答题:面对国家级高新区授牌的历史机遇 ,淮阴的高新产业怎么培大培强?对于淮阴区来说,今 年以来最大的喜事是淮安高新区被国务院授牌为国家级 高新区,如何让国家级高新区更加“名副其实”,一直 以来,我们聚焦一个“新”字,抢抓新机遇,应对新常 态,拿出新举措。我们在全区开展了“百名公仆服务百 户企业”活动,317名副科职以上干部结对317户企业 ,开展个性化服务,并明确要求挂钩干部每个星期要走 访挂钩企业1次,每季度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 个 ,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我们注重专业招商、 全民帮办,所有重大项目全部挂钩到人,并明确提出一 周一过堂、一月一会办的工作要求,通过对总投资150亿 元的淮安德科码半导体项目的帮扶,塑造了优质的亲商 环境,在2月3日全省领导大走访活动中,台湾客商主动 承诺,正在与其他省份洽谈的2个投资超百亿元的12寸晶 元项目将继续落户淮安高新区,连同总投资130亿元的江 苏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项目,半导体产业将在今后3-5年 成为淮阴新兴产业的代表。我们克服路径依赖,坚持生 态优先,走产镇融合之路,构建了以国家级高新区为主 导,五个新型乡镇产业园区为支撑的“1+5”园区发展新 格局,做到节约集约高效发展。我们注重投资拉动 ,2017年共编排项目226个,年度计划投资389亿元,其 中工业投资203亿元。今后三年,我们确保每年有百亿元 项目开工、有百亿元项目竣工。 第二个必答题:面对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光荣使 命,淮阴的农民收入怎么有效提高?截至去年底,我区 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3447元,全省平均是17606元,从 数字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低是淮阴实现更高 水平小康的最大短板。通过调研,针对农村成年劳力外 出打工多、不愿种地问题,我们创新组建了以行政村为 主体的农村土地耕种服务社,解决农村“谁来种地、怎 么种地”问题。截至目前,全区21个乡镇已注册登记村 级土地耕种服务社100多家,服务农户近万户,实现了农 户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在全市 推广我区创新做法。我们建立了淮阴在外务工人员“数 据库”,为百姓就业和企业用工提供点对点、一对一服 务。我们大力推进整乡整村新型城镇化,实施三个10万 亩高标准农田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 。我们整合利用空关商业用房、闲置厂房、校舍等资源 ,建成淮阴大学生创业园、创达电商园、码头农民创业 园等各类创业基地,增加群众创业性收入。同时,为了 把乡镇的注意力聚焦到富民上,我们探索实施了目标差 别化考核,鼓励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把乡镇引导到壮村富民等特色亮点工作上来。 第三个必答题:面对群众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殷切诉 求,淮阴的城乡功能怎么加快完善?每次下去调研走访 ,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聚焦在住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