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李强:聚力创新 聚焦富民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6年11月18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砥砺奋进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 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 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两个率先”,深入实施“八项工程 ”,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经受住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考验,胜利完成省 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取得重大进 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突 破7万亿元,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8000亿元,年均增长 9.5%。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 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取得新的成效 ,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高 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超过40%和 30%,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区域创新能 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 一体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节能减排超额完 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空气和水环境质量逐步好转,林木覆盖率达到 22.8%。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9.3%和10.4%,城镇新增就业每年超过百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 以下的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实现全覆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明显提升,体育、青少年、妇女儿童、 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 民主法治有序推进。人大和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地方立法工作有 效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水 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 展,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文化建设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新时期江苏精神大力弘扬,群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事业产业加快 发展,文艺创作更加繁荣,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有序展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 主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 初步成效,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等改革力度加大。积极参与“一带 一路”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果,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进 程加快,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新的提升。 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市县乡三级党 委换届圆满完成。理论武装持续加强,从严管理干部不断深化,“四风 ”顽症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强力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 步形成。 五年的砥砺奋进,不仅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第一,坚决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在全面落实中创造江苏特 色。始终坚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中央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 指南,特别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江苏工 作的重要指示和2014年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实际,认真 对标、展开布局,深化部署、狠抓落实,推动江苏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 台阶。“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见成效”,成为江苏工作的鲜 明基调。第二,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着力创新中促进经济转型升 级。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利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倒逼压力,把 创新作为江苏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核心战略,积 极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千方百计稳增长、调结构、促转 型,加快发展动力接续转换,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努力由经济大省向 经济强省跨越。第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在纵深推进中增创体制 机制优势。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积极先行先试、大 胆探索,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 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加快 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拓展江苏发展新空间。第四,始终坚持以人 为本、执政为民,在共建共享中创造美好生活。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每年兴办一 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更大力度推 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打好脱贫奔小康攻 坚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第五,落实责任抓好党的 建设,在全面从严中强化根本保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责任 牢牢扛在肩上,严明政治纪律,强化作风建设,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 省委十项规定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 争、充分发挥巡视巡察利剑利器作用、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等方面 ,强化制度建设,锲而不舍推进,努力做到管理更严格、纪律更严明、 干部更清正、政治更清明。大力弘扬优良作风,选树先进典型,创造良 好环境,提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五年的砥砺奋进,充分展现了江苏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示了全省上下团结拼搏的巨大力量。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打下的工作基 础上各级党组织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体江苏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在 此,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 、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苏部队和武警部队,向 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区市驻苏单位,向长期关心支持江苏发展的海内外 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领导和推动事业发展 的能力水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特别是对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 要求,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自主创新能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 平都还存在明显短板;对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目前群众富 裕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 程度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各级党组织对于深 入推进正风肃纪、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上都 还存在不足。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始终 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在江苏大地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二、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我们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一 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内在条 件和阶段性要求的新变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广泛而深 刻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交汇,外部的诸多风险挑战与 国内的改革发展稳定难题交织叠加,宏观形势更加复杂。我省经济持续 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物质要素投入边际效益递减,解决发展起来 以后的问题比过去更为迫切,解决先发地区较早遇到的问题比其他地区 更为艰巨。总的来看,今后五年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全省各级党组 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顺势而为,趋利避害,不断 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 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积极引领 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七大发展战略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 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 诺。江苏是东部沿海省份,当初小平同志正是以苏州发展为例证,系统 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多年来 ,全省上下为圆梦小康孜孜以求、扎实奋斗,创造了丰硕成果。2014年 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为我们勾画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 好蓝图。近两年来,全省上下紧扣这一定位,积极展开实践,赋予全面 小康建设新的内涵。我们要在已经凝聚起强大力量、迈出坚实步伐的基 础上,坚定不移地以新江苏定位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 、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主要体现在六个 方面: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 翻一番,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现代 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竞 争力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 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有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 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基本形成设区市城市到南京1.5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城 镇社区形成15分钟的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城乡居民逐步 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绿色发 展成为鲜明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 效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 量明显好转,努力使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文化发展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 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加 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文化精品力 作不断涌现,形成更多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城乡区域更加协调。全省发展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南北区域优势 互补、融合互动格局进一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推 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社会治理更加完善。“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深入推进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 ,诚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既保持 和谐稳定又充满旺盛活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要义就是发展水平要更高、群众获得 感要更强。围绕这一要求,今后五年我们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 指向,都必须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就是:聚力创新,引 领发展转型升级;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 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省的发展转型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正在经受着调整的阵痛。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 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 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 能成为主动力。在这一阶段,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必须以只 争朝夕的紧迫感,快马加鞭持续推进。要紧紧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 系和发展方式。要推动全面创新,着力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等全方 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让改革创新贯穿全省一切工作,成为江 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各级党委、政府要营造创新环境,各类企业要勇 挑创新重担,各方面人才要施展创新才能,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 求和共同行动,激发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 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现在我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 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工作追求,千方 百计加快富民步伐,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帮 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 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顺应民生需求新变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 方面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要 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作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 要内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增进人民群 众的生态福祉。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都要强化民生导向,实现政 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 民幸福生活。 聚力创新,大势使然;聚焦富民,民心所盼。这是我们最应干、能够 干、必须干好的事情,也是我们今后五年要打赢的主攻仗。全省上下要 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在这两个方面求大突破、见大成效 ,打开发展新天地,展示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硬成果。 三、奋力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未来五年,我们要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 环节,实现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突破,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1. 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需要 足够的定力和韧劲。要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加快产业 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要把发展的基点放 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 、最具优势的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高新区、开发区和各类创新载体 ,推动区域内创新组织的集成联动,大力吸引海内外各类科技人才和各 类高水平研发机构落户我省,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向关键创 新领域聚集,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推动关键领域 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是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领军人才的关键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平台作用,大力推动产学研协 同创新,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形式把各种力量聚合起来。依托特色 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展会品牌。集中力量建设苏南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等重大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加强分工 协作,推进机制创新,打造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当前经济发展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在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的 同时,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免疫力,认 真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要坚 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价格杠杆等多种手段 ,通过技术、质量、环保、安全、用地、能耗等标准的倒逼,着力减少 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最终要落到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构建上。发 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聚焦细分行业和领域,积 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创意经济 、分享经济、新金融等新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坚持高端化、智能 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的方向,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 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制造业 布局,加强历史经典产业保护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 集群和知名品牌。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 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 。积极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和引领产业转型发展。实体经济发达是我省 的鲜明优势,在经济转型升级中,要把做强实体经济作为重要取向,大 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加 大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发挥资本市场撬动作用,推动企业重组整合 ,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使 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要顺 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发挥南京特大城市带动作 用,推动宁镇扬等板块一体化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 合发展。城市发展要树立精明增长理念,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更加注重自然保护和历史传承,更加注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推动特 色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要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 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 施,为我们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苏南地区要着眼 形成更多引领型发展,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机制上率先突破 ,为全省转型发展提供示范。苏中地区要重融合、创特色,深入推进陆 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 。苏北地区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各自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 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统筹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海 、沿东陇海线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 建设,对沿宁杭线地区的发展作出谋划和推进。要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推进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海港建设,加大沿江、沿海港口 整合力度,提升航空运输水平,特别是抢抓高铁建设的历史机遇,突出 苏中苏北这个重点,统筹布局,加快建成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在推 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对口支 援工作。 2. 着力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 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对农业农 村投入力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持续强农、惠农、富农,努力实 现农业现代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农业结构调 整和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 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严守耕地红线,确保供需平衡、口粮自给。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加 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发展多种形式 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推广 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 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支持农民自主创业、转移就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发 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乡村经济,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推进农村集体 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确保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高水平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要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努力减少相 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确保包括低收入群体在内的全省人民一道迈入 小康社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生活、就业、教育等扶持力 度,着力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对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集 中连片困难地区,实行重点帮扶,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