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王一鸣: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点睛之笔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点睛之笔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的失衡现象和深层次矛盾,从根 源上都可以追溯到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经济结 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清除束缚经济调 整和转型的各种障碍,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战略性 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既要 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要为实现更长期、更健康、 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不仅比以往 更加复杂艰巨,而且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 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调整经济结构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选 择。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经济体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金融 体系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问题,世界经济面临增速放缓、需 求结构调整和治理模式重构的多重挑战,经济复苏将是一个 缓慢、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外部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难以恢 复到危机前水平,我国稳定出口和增加国际市场份额的难度 加大,扩大国内需求和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压力明显增大。 发达国家抢占绿色能源、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技术和新 材料等经济科技制高点,并通过“再工业化”实现传统产业在新 技术基础上的复兴,我国面临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传 统产业技术进步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更加紧迫。 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发展进程中相互交织的新老矛盾 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 以来30年持续较快增长后,我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的发展 阶段。新阶段结构调整面临的新挑战是,在以科技进步和创 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尚未确立的情况下,面临生产要素低 成本优势减弱的严峻挑战;在信息技术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 情况下,面临国际上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在传统产 业节能减排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面临发展绿色经济和低 碳技术的巨大压力,在主要产业核心竞争力尚不具备的情况 下,面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艰巨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的新课题 从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 求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新 课题。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部需求增长在较长时期内难 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的条件下,如何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 是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 能力,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改变经济增长 对外部需求的过多依赖。 在产能过剩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的条件下,如 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制造业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 本含量,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强 度,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工业规模扩张的过多依赖。 在资源、土地和劳动力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开始减弱、 生产要素成本趋于上升的条件下,如何加快培育以科技创新 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价值链上高附 加值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高强度 投入的过多依赖。 在城乡、区域差距扩大的态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 ,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欠 发达地区发展,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落户,促进 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 发展新格局。 在利益格局更加复杂多样、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的条件 下,如何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对已经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 格局进行新的调整,加快推进收入分配、财税体制、金融体 制、垄断行业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结 构调整的体制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任务 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面 临的新课题,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 结构调整。“十二五”时期调整需求结构,重点应是扩大消费需 求,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 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城 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中等 收入消费群体;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减少预防性 储蓄;鼓励以“住行”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发展文化 、旅游和职业培训等新兴消费领域,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切实 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大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基本住房制 度和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同 时,适应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明确政府公共投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投 资行为,积极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 稳定和拓展外需,促进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增长机制。 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产 业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在三大产 业结构中,工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 ,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 高达40.1%,服务业比重则明显低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 工业内部结构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决定市场地位和附 加值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名义比重提高 较快,但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基本上集中在价值链低端;重化 工业产能扩张过快,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从企业组 织结构看,大企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 多困难。 “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由调整产业比例关系 转向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制造业附 加值,必须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信息 服务和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 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 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竞争格 局的新变化,还要着力培育新一代信息网络、新能源和节能 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核心技术―战略产 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 的制高点。同时,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 传统重化工业,加快传统产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产业重 组和优化布局,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素质,在实现传统产业的经 济增长效应的同时,增大社会、环境和国际分工效应。 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 要素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了较快增长 ,2004~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 29.2%。人力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每年毕业大学生超过 600万,几乎超过北欧芬兰、挪威的总人口。但与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仅占6.5%,研发经费支出仅占企业主营 业务收入的0.61%;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上述两个比例分别仅 为24.9%和0.84%。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态势尚未形成,创新 型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低成 本比较优势向培育以自主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