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王一鸣: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应对策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和应对策略 在我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中,对“中期”还缺乏明确的时 间界定。通常情况下,“短期”主要是指季度或年度,“中长 期”主要是指5年或更长的时间段。从这个时间尺度上把握 ,“中期”大致可以界定为3年。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3年 ,“中期”大致覆盖“十二五”时期的后3年。今后3年,我国经 济增长正处在阶段性变化之中,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增大 。分析这个阶段的经济走势,研究应对策略,不仅有利于 增强短期“稳增长”政策的针对性,而且对于更好地把握中长 期经济增长趋势,有效应对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一、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态势 本世纪以来,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扩大开放效应和深化 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 长的上升期。经济增速由2001年的8.3%上升到2007年的 14.2%。但随着经济增速不断加快,各种矛盾也逐步凸显出 来,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 的“三过”现象,通胀压力也明显增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 出矛盾,我国在2005年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 政政策。2007年年中又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从紧 的货币政策,200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止经 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 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宏观经济政策 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随着宏观调控效应逐步显现,在2007年2季度经济增速 达到本世纪以来季度增长率最高点14.8%后,2007年3季度以 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放缓,这既有利于缓解“三过”问 题,也是宏观调控期望达到的目标。到2008年上半年,随 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向金融危机演变,外需拉动作用逐步 减弱,加之国内接连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和经济的周期性回 调,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增大。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等 美国五大投行倒闭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性危 机,并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迅速扩散,由发达国家向发 展中国家蔓延。与此同时,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出口 订单大幅回落,加剧了经济下滑态势,2009年1季度经济增 速回落到6.6%。从2007年2季度到2009年1季度,8个季度经 济增速下降了8.2个百分点。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底我国出台了一 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以遏制经济增速下滑态势,2009年 2季度开始,经济增速强劲反弹,但随着一揽子计划的能量 逐步释放,2010年1季度后经济增速又开始放缓,从2010年 1季度的11.9%逐步放缓至2012年3季度的7.4%,11个季度放 缓4.5个百分点。在2012年5月起陆续采取“稳增长”的政策措 施后,当年第4季度,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比2011年下降1.5个百分点,为 199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 总体上看,2007年后经济增长态势的变化大体呈现为 不完全对称的“W”型,经历了两次放缓和两次回升。第一次 放缓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随后在一揽子计划作用 下经济增长强劲回升;第二次放缓比第一次放缓要更加温 和,到2012年4季度重新确立回升态势。从内在动因看,不 同于以往的经济波动主要是受周期性调整和短期需求变化 的影响,这一轮经济增长态势变化已隐含着结构性因素和 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特别是第二轮放缓,虽然有国际 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收缩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原来 投资和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潜在增长水平 已趋于下降。 2012年第4季度经济增长7.9%,经济增长确立回升态势 ,但这并不表明经济又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而是相对 温和的回升。从目前多数机构的预测看,2013年我国经济 增速略高于8%,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速,很可能是围绕 8%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上下波动。我国经济正在由过去两 位数的高速增长转向8%左右的“新常态”。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期趋势 从中期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仍有许多有利条件,但 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将趋于回落。 (一)从需求面看中期经济增长趋势 从需求方面看,今后3年,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需求 减弱,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居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水 平提高,消费增长将保持平稳;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外需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有所减弱。 1.投资需求将有所放缓。从中期看,经过“十一五”时期 特别是2008年实施一揽子计划以来,东部地区的铁路、公 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规模较大,中西部铁路、公路 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短缺程度明显,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已有 所减弱。金融危机后外需市场大幅收缩,制造业产能过剩 矛盾趋于突出,继续扩大产能的空间缩小,企业的投资意 愿也将减弱。总体判断,随着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需求 减弱,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大约拉动经济增长4.0~4.5个 百分点,比“十一五”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从中期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 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我国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特 别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将进一步释放农业转移人口消 费潜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27%,城镇人口约为 6.9亿人,但其中有2.5亿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市民化。据 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61元,农村居 民现金性消费支出4734元,两者的比值是3.2:1。换言之 ,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使其平均消费需求扩大 3.2倍。总体上看,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大约拉动经济增 长4.0~4.5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十一五”时期的平均水平。 3.外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国际金融危机将引发 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市场结构深刻调整,世界经济 由危机前的快速增长期转入深度调整转型期,短期内难以 重现危机前快速增长态势,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低速增长 期,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从中期 看,我国贸易顺差将有所收缩,外贸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在0~-0.5个百分点。 (二)从供给面看中期经济增长趋势 从供给方面看,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发储蓄率、 劳动力供需条件等宏观经济变量逆向调整,将导致资本、 劳动等基本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加之技术进 步的贡献短期内难有明显上升,土地和能源供给对经济增 长的约束加剧,使支撑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各种条件发生 结构性变化,从而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 1.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向下调整。2011年我国储蓄率高 达51.8%,比1978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42个百 分点。今后一个时期,决定储蓄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是人口 抚养比上升和体制政策调整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减少。实证 分析表明,储蓄率与人口抚养比呈逆向变化关系,抚养比 每上升1个百分点,储蓄率约下降0.8个百分点。随着人口结 构变化和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趋于下降。与此同时,社 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居民用于养老、 医疗和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趋于减少。这些变化将促使 高储蓄率向下调整,并直接引致投资率下降。 2.“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低成本劳动力的充分供给是过 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但随着“80后”、 “90后”等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劳动年龄和他们的父母进入退休 年龄,劳动年龄人口在越过峰值后将出现绝对减少。根据 国家统计局资料,2012年我国15-59岁(含不满60周岁)的 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 口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表明劳动力供需形势将 发生变化,“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农民工中青壮 年比例不断下降的情况看,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的 趋势更为明显。 3.全要素生产率难有明显提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 素很多,如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体制变革,但对处在高 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 生产率部门转移,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我国 第二、第三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通常是第一产业的 5~7倍,但随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率明显下降 ,其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已逐步减弱。与此同时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逐步缩小,技术引进的“外 溢效应”也在减弱,而自主研发又受到人力资本和体制条件 制约,短期内难有大幅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难度明 显增大。 4.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持续强化。过去30多年,我 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与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是 分不开的。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大,资 源和环境硬约束将明显强化。以能源为例,2004年制定的 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 30亿吨标煤左右,而事实上2009年就突破了这一目标 ,2010年达到32.5亿吨标煤左右,比2000年的14.5亿吨标煤 翻了一番多。2000-2010年平均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大约 为1.7亿吨,即使今后10年将每年新增能源消费量控制在1亿 吨以下,到2020年也将超过40亿吨标煤,这样大规模的能 源消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综上所述,随着储蓄率和投资率向下调整,劳动年龄 人口绝对减少,资源约束还将加剧,潜在增长水平将趋于 下降。根据最新数据测算,在考虑供给因素和资源环境约 束的情况下,今后3年我国的潜在增长水平大约在8%左右 ,已经难以保持过去30多年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三、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如同其他经历过高速增长的国家一样,我国在经历了 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 ,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对中期稳增长提出了新 的挑战。 (一)我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经济体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 增长后,势必要出现一个经济减速和调整转型的变化。通 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到,在高速增长持续二三十年后,多数 国家增长速度从第三个10年开始明显下降,到第四个10年 ,大多数国家则进入了低于4%的增长时期①。还有的学者 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经济减速进行实证研究。日本 、韩国都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转变过程 ,日本的拐点大致发生在1969年,韩国大致在1988年。如 果以这两个年份为界分别统计日本和韩国前10年和后10年 的平均增长率,日本由10.4%下降到6.3%,韩国由10.0%下降 到7.6%,分别下降了3.1和2.4个百分点。日本在经历1973年 的石油危机,韩国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高速 增长过程基本终结。 我们利用Conference Board世界经济数据库(前身为麦 迪逊数据库)进行大样本统计,对高速增长国家经济减速 时的人均GDP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5000国际元以 下出现经济增长急剧放缓的占14.4%,5000~10000国际元 时为40.4%,10000及以上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