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副市长在宁波市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宁波市加快推进新型社会 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通过全市上下三年的努力,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成为 我市社会各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城乡 绝大多数困难群众都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和帮扶。 2005年全市共支出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困难救助资金 3.57亿元,帮扶困难群众97.11万人次,其中低保对象共 51954户75075人,支出低保资金9598.4万元,城市低保对 象年人均救助224 2 . 4元,农村低保对象年人均救助 1068.9元;元旦、春节期间“爱心帮扶行动”支出帮扶资 金6603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万户30余万人次;资助参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8.74万人,支出资金938.0万元;救助 患重大疾病困难对象13374人次,救助资金3575.56万元 ;对城区2360户困难家庭实行住房减免和补贴并推出了 400套经济适用房;帮助6.9万名失业人员(其中低保等困 难人员就业1.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 5764个,全部用于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与此同时,司法、 广电、文化、城市公用事业等专项救助都取得明显实效。 一、三年来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回顾 (一)为民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牢固确立,新型社会救 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市委、市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谋”的高度出发,重视和推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纳入“六大联动”和建设“平安宁 波”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为民办实事 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把最低生活保障、五保集中供养 等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列入市政府的实事工程。2005年 5月14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实施意见》,就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 指导性原则、方针和措施。新一届政府把“以人为本、为 民解困”作为施政履职的准则之一,巴音书记多次就社会 救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市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毛市长,经常听取关于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召 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对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大问 题做出决策。各地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和支持新型社会 救助体系建设,党政一把手亲自调查研究、亲自协调解决 社会救助的重大政策和体制问题,作为政府部门目标责任 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全市情况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 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加强的工作领域,成为公共财政 投入的重点方向;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城乡一体 、标准有别”全覆盖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 立;“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医疗救助理念得到了确立 ;帮助就业、住房解困、帮困助学等专项救助全面展开 ,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 (二)制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救助政策进 一步完善。2003年以来,紧紧围绕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建设,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加强公 共服务,解四难、创四优”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关 于鼓励低保失业人员再就业补充规定》、《宁波市最低生 活保障办法》等20多个政策文件,市级有关部门随之出台 了一系列帮扶救助政策,这些帮扶措施涵盖了基本生活救 助、养老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 助、司法援助、社会互助等各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帮扶领 域多、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的新型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中,许多是社会救助领域自主创新的,有的还得 到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都十分重视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社会不同利益群 体和不同困难群众之间的福利均衡问题,积极为困难群众 解难排忧。慈溪市从实际出发、从困难群众需要出发,积 极探索构筑社会困难群众帮扶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各项救 助工作,慈溪市将在这方面作典型发言。随着一系列的政 策的推出,我市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已经基本纳入了社会救 助范围,实现了“四个转变”:救助对象从最困难的低保 家庭逐渐向城乡低保边缘人群、各种特殊困难居民转变 ;救助形式从传统的临时应急救助向经常性、规范性救助 转变;救助内容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向改善生活、帮困助医 、帮助就业、住房解困、帮困助学等方面转变;救助管理 从静态、被动救助向动态、主动的管理模式转变。三年来 实践证明,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政策和制度上有 所创新,是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为我市社 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及“文明城市”创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 作用。 (三)帮扶资源进一步整合,困难群众救助更加及时公 正。我市在社会救助领域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救助为主导 ,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站室为支撑,整合各部门、社会群 众团体的救助资源,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统一平台、 统一程序、统一救助标准的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机制已经 建立。一是组织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和健全。从市到县(市 )、区都建立了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 成员单位的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救助政策,督促救 助行为,起到了统一协调、总揽全局、整合资源、均衡救 助、监督落实的协调作用。各成员单位和职能部门密切配 合,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健全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管 理制度,协调和组织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二是基层管理平 台基本建立。2003年5月,市政府转发了市体改办等部门《 关于建立镇(乡)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站的试行办法》 ,对建立镇(乡)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站、完善基层社会 救助管理服务机构作了具体的规定。按照机构、人员、经 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要求,我市率先在城 区建立基层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机构,街道设社会保障与 救助服务站,社区设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配备专门工 作人员,并逐渐向乡镇、农村延伸。到目前为止,全市共 有148个街道、乡(镇)和3008个社区(村)已建立了社会保障 与救助服务站(室),配备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人员 1165人,社区(村)专(兼)职2690人。三是社会力量帮扶 更加有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扎实开展结对帮扶 工作,全市2.8万余名党员干部与1.5万多个困难家庭建立 了结对帮扶,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各地还充分利用我 市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间组织比较活跃的优势,积极支 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广泛开展社会捐助、群众互 助等社会扶贫帮困活动。1998年9月至今,全市已经建立慈 善组织16个,绝大部分街道、乡镇也建立了慈善联络站或 爱心站,市和县(市、区)两级慈善机构已累计募集资金 5.8亿元,受助人数19.7万人次,救助支出1.84亿元。各地 相继推广和建立了“爱心超市”,全市已经建立54个“爱 心超市”,累计接收捐赠物资价值达455.1万元,救助困难 群众2.12万人次,营造了帮助困难群众、关心困难群众的 良好氛围。 (四)集中供养工作取得新成果,社会福利事业有了新 的进展。2003年省政府提出了“三年内农村五保和城镇 ‘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要达到80%的目标”。为贯彻落实 省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市政府把农村敬老院建设和五保 、“三无”集中供养列入2004年市政府实事工程,确定全 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5%的工作目标,并于2004年、 2005年安排市财政700万元和彩票公益金335万元,用于 73个敬老院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开始了全市新一轮的集中 供养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关心敬老院建 设和农村五保、城镇“三无”集中供养工作,把它提上重 要议事日程或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工作。 到目前为止,全市福利机构固定资产达5.15亿元,其中 2003年以来,全市投入建设资金3.28亿元,新建、改扩建 乡镇敬老院73个,其中市、县(市)区政府财政投入 1.29亿元,乡镇、街道投入1.99亿元,基本满足了各地集 中供养需求。截止2005年12月底,全市共有敬老院151所 ,床位总数达到了12000余张,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 率从2002年的39%提高到93.99%;年平均供养标准5728元 ,达到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的79.45%。城镇“三无”集中 供养率由39.2%提高到98.91%,全市7830名农村五保和城镇 “三无”对象实行了集中供养,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确定 的目标。同时,充分发挥福利机构和“星光计划”作用 ,在完善养老机构服务制度的基础上,狠抓了“居家养老 ”等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使我市社会化福利走上新 的台阶,得到了省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工作目 标 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加快推进新 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 ,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也是社会救助工作 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清醒地 看到,虽然我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但构建城乡一体的新 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人民群 众的切身利益和公共财政的再次分配,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和挑战,困难群众的许多新旧矛盾错综交织,特别是随着 宁波经济迅速持久发展,贫富差距也日益明显,救助任务 依然繁重。一是救助面的不断扩大,既要帮扶年老体弱的 困难群体,又要帮助因特殊原因致困的群众;既要解决低 保对象生活困难,又要关注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其他困难群 体的生活,既要救助因理顺劳动关系、年龄偏大的再就业 困难人员,又要帮助归教等人员就业,社会救助的更加公 平、公正问题也日渐凸现。二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 推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实施救助的工作还不平衡;三 是社会救助法规政策的普及面还不够广,仍有不少困难群 众对救助政策不了解,以致没有及时申请,得不到及时的 社会救助。 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完善政策,强化管理,努力实现社 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新突破。结合宁波社会救助工作现状和 存在的问题,我市加快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 思想和工作目标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 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