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心得体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 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 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 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是我们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夺取新时代的伟大胜利、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的今天,进一步厘清马克思 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的基础上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这也是深化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必须将目光重新放回到历史,尤其 是回到中国的近现代史,重新梳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 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语境。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文化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的大批知识分 子急于寻求一套新的价值与观念体系,推动社会的变革与秩序的重 建,从而帮助中国走出落后挨打的历史困境。在康有为、梁启超等 人的论述中,已经出现了一种新的历史意识,那就是吸纳了西方启 蒙史观与朴素社会主义文化因子的未来主义历史信念:即历史不是 循环的而是进步的。在此之后,以严复的《天演论》为代表的进化 论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这就使得未来主义的历史信念逐步走向 了世俗化。随着大批英美自由主义思想论著的译介和引入,以功利 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开始形成。《新青年》所倡导的“民 主”与“自由”的新文化思潮,则进一步激发了个人主义思想的觉 醒。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思想史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 思潮话语的竞相激荡。不过,不论是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 主义,还是进化论……它们对于中国的冲击虽然很大,却始终难以 真正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 义与社会主义的理论话语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最终成为了最具影 响力的社会思潮。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它在此后的中国革命与 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创造了一个又一 个伟大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   那么,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超越其他诸种理论,最终在中国的 文化土壤中落地生根,并指引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 展道路呢?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这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文化转型背后 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文化心理与理论渊源这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来看,此前的诸多文化思潮,更多地 带有一种英美自由主义的色彩,或者说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启蒙主义 现代性方案的特点。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从根本上 撼动了西方启蒙理性的神话,也使得深受道德理想主义文化传统浸 染的中国知识分子惊觉:一个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 基础的竞争式的社会形态并非未来的理想蓝图。他们希望寻找另外 一种理论资源来推动社会变革,并提供价值理想层面的身心安顿之 地。因而,他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中 ,历史是一个趋向未来与解放的世界图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更具社会感与历史感的共同体构造。在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述中 ,更是充满了道德与理想的辉光。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以 贯之”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强烈共鸣,可以说,这种 内在文化基因、文化诉求上的共鸣与共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根本前提。正是因为如此,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知 识分子与革命领袖都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投向了社会主义。 这样一种历史选择、道路选择的背后,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 知识分子从未间断的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   其次,从思想渊源而言,马克思主义脱胎于德国深厚的思想传 统。它的本体论以及思想和哲学的基础,是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存 在,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等自由的存在物。这样一种理论背后有 着一整套的价值关怀,并且指向一个终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