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4.湖北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 ——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6月25日) 蒋超良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 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 时的殷殷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湖北“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新征程。   一、“五个湖北”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坚强领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 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 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 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圆满完成了各 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富强湖北建设,经济实力稳步 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1.96万亿元增加到3.23万亿元 ,由全国第10位升至第7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 1470亿元增加到310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 13.1∶50.1∶36.8调整为10.8∶44.5∶44.7。民营经济占 经济总量一半以上,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千亿元产业由9个增加到17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 到1.5万亿元。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 市由4个增加到9个。建成一批重大项目,湖北持续发展的 基础更加坚实。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创新湖北建设,改革开放取得 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全面展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局良好,非行政许可 审批事项全面取消,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纪检体制 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督察落实机制创新得到党中央 肯定。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 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 设立,对外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 业达到257家。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 增加值由2326亿元增加到5575亿元。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产生一 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法治湖北建设,民主政治不断 进步。人大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地方立法工作实现市州全覆盖。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积极推进。爱国统一战 线巩固壮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 不断加强,援疆援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法治政府建设深 入推进,执法司法公信力不断增强,成功办理一批重大专 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 挥。基层民主稳步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位居全国 前列,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国防动员、军 民融合、双拥工作扎实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更加巩固 。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文明湖北建设,社会文明程度 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广泛开展,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富有成效 ,武汉、宜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道德模范、“湖北 好人”不断涌现,“东方之星”号客轮善后处置中体现出 来的“小城大爱”精神广为传颂。战胜特大洪涝灾害,彰 显了伟大抗洪精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荆楚 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重要 成果,长江沿岸环保整治强力推进,“绿满荆楚”行动持 续开展,生态省建设初见成效。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幸福湖北建设,人民生活显著 改善。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左 右,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民生需求。 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 增长59.9%、84.5%。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共减 贫411万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保障性安居工程惠及700余万 城乡居民。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持续 优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 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重要成果,广大党员“四 个意识”更加牢固。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 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市县乡集中换届圆满完成 。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科学化水平得到提升。落实“两个责任”,管党治党从 “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 委六条意见,“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深化政治巡视 ,实现巡视全覆盖。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反腐败 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克难奋进、砥砺前行的五 年,是“五个湖北”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获得感 不断增强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省委不懈努力和全省 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 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团结奋斗的结果,是驻鄂解 放军、武警部队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第十届湖 北省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湖北改革发展稳定的同 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湖北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 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践 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必须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全省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良好的政治生态 。   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清醒认识到:湖北总体发展水 平还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创新创业活力不足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任务较重;践行绿色发展 理念自觉性不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差距;民生改善与人 民群众期盼还不相适应,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少数党 员干部精神状态还需进一步提振,抓工作的作风和抓落实 的力度亟需加强;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四风”问题 和腐败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治。对于这些不足和问题,我们 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二、开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我们,加快 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 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不 断取得新成果,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对湖北的殷殷嘱托,为湖北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 前进方向,我们要始终牢记并为之奋斗。   未来五年,我们将实现新的历史跨越。湖北即将进入 中等偏高收入行列,步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正处于 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 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 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我们党成立一百 周年时,湖北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好步、开好局。   未来五年,我们有着许多重大发展机遇。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为我们更大范围配 置资源开辟新渠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为我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 建设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有力实施 ,为我们加快支点建设搭建新平台;国家设立中国(湖北 )自由贸易试验区,赋予湖北体制机制创新任务,为我们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展新空间;我省在交通、产业、生态 、科教、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为我们加快 发展提供新支撑;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风清气正的 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为我们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新保障。   未来五年,我们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深 刻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压力加大,政治安全、文化安 全、网络安全等面临新的考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 矛盾不断凸显。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发展格局日趋分 化,湖北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我们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 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 无所作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奋力开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新征程!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解 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 “四个着力”,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建设“五个湖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而奋 斗。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 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 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8.5万元。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 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 。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 到4.5万元、2万元。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中国梦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素养明显提高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公平正义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治 理井然有序。绿色发展呈现新成效,长江生态修复取得决 定性进展,生态环境全面改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基 本形成,湖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党的建设达到新水平,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巩固,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党的领导能力明显增强,民 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担当“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落实 “四个着力”的工作要求;必须把握重大机遇叠加期和转 型升级关键期,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 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转型 升级两大任务;必须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全面加 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党中央对湖北的发展寄予厚望,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 充满向往。我们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负嘱托、不辱使命 ,以宽广的视野谋划未来,以坚定的信心拥抱未来,以扎 实的工作创造未来!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关键一步,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要全面落实新 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 判经济形势,加快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推动经济保持中 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紧盯新兴产业、环境保护、 民生改善、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抓好项目谋划,狠抓招 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适应发展升 级,重点推动服务、信息、绿色、时尚、品质和农村消费 ,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健全 外贸企业孵化培育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 物流链,加快培育出口企业集群,促进外贸出口较快增长 。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 北行动纲要》,加快质量强省建设,建成全国重要先进制 造业中心。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培育一批在 全国乃至全球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 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绿 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创建,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 然风险能力。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促进生产性 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 化、个性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 地和研发设计基地、长江中游金融中心和商业功能区、中 部地区电子商务中心。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旅游经济 强省。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全面振兴实体经济,加大政策 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一 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细分市场领 军企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发展 共享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集 成电路发展工程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 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数字创 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创新投融资 方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和协同创新,推进海工装备、北斗导 航、新型航天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济的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上思想更解放一些、力度更大一些 、办法更多一些、实效更明显一些。不断完善支持民营经 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民营经济发展短板。培育名 企名家名品,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 展、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发展潜力大的民 营企业。坚持“亲”“清”原则,坦荡真诚与民营企业家 交往,解决民营企业审批难、融资难、创业难等问题,让 湖北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   (二)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坚 持协调发展,加快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发展、协同并进的 局面。   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在全省发展格 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 态化大武汉,支持武汉规划建设国家级长江新区,优化长 江主轴。强化主中心、复兴大武汉,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 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 、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对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 龙头带动作用,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 地位。   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以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 市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为重点,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 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 重要绿色增长极;支持宜昌加快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 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推进“多极”协调发展。支持黄石、十堰、荆州、荆 门、孝感、黄冈建设成为区域性增长极,支持咸宁、鄂州 、随州、恩施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仙桃、天门 、潜江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支持神农架林 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适应经济转型升级 的变化和要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谋划、布局 和发展县域经济,支持20个左右发展后劲足、承载能力强 的县(市、区)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力争更多县(市、 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先进行列。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协调推进新型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创新完 善城乡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绿色、人文、智 慧的现代化城市,打造一批以产业为支撑的宜居宜业特色 小镇。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支撑。加快高铁建设,构建以武汉 为中心的高铁“米”字网,实现所有市州通快速铁路。全 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解决农村公路联网升级问题。推 进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支持武汉打造中部国 际航空门户枢纽。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宜昌三峡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武 汉新港等港口建设,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多式联运 ,提高通江达海运输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地质灾害 防治、清洁饮用水源保护、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快鄂北 水资源配置、四湖流域综合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全面提 升汉江通航、防洪、灌溉能力。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绿满 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家园。   狠抓长江生态大保护。坚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 压倒性位置,持续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实施湖北长江经 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优化长江两岸国土空间布 局,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长江生态环境重大 修复工程,有序开展退田还湖还湿,强化三峡、丹江口、 清江等库区和洪湖等重点湖泊的保护。支持在环梁子湖区 域建立湖泊治理国家示范区,支持在大别山、武陵山、秦 巴山、幕阜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化神农架国家 公园体制试点。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 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面落实环境保护 责任制和河(湖)长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责 任追究和成果运用。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 管住污染源头为重点,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战役。全力 恢复江湖自然联通,推进“治污水、净湖水、保江水、促 节水”工程,消除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水体黑臭现象,全 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有效改善空 气质量。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 管理利用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 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确保整改事项件件落实 见效。加大环境监管、督察和执法力度,以零容忍态度依 法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湖北蓝天长驻、青山长在、 碧水长流。   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 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循环低碳 发展的产业体系。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强化约 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 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实行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深入开展 生态省五级联创,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 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四)提升湖北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建设文化 强省。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开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大主题宣传 ,大力宣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湖北的成功实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 风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荆楚文化,弘扬红色 文化。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大力加强高校思想政 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动全民阅读,加 快建设“书香湖北”。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培育湖北精神,凝聚湖北力量。   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 化惠民工程,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繁荣发展 大众文艺。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注重培养名师大家 ,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实施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新型智库和理论工作“四大平台 ”建设。支持地方戏曲剧团发展,拓展“戏曲进校园”活 动,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 展,形成立体多样、优势互补的现代传播体系。建强文化 产业发展支撑平台,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 的新型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