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农业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XXX同志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县“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集中教育培训刚刚结束 ,县委第一时间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基于两个考虑:一来 “三农”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如何加快“农业强、农民富、 农村美”历史进程,需要我们上下同欲;二来全县254个村的“领头 雁”参加了本轮教育培训,以“三干会”形式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 作,更便于推动当前和今后各项工作。刚才,张超书记对2014年的 工作情况作了总结,对2015的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讲了很好,我 表示赞同。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新常态下要有新思维 关于经济新常态概念,我们大多耳熟能详。这是习总书记基于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 于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科学判断。省委李鸿忠书记概括了新常态 必然性、历史性、决定性、过程性特点。新常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新常态下,我们的资源利用方式 ,要走绿色、低碳和环保发展道路;产业结构要逐步以第三产业为 主体;需求结构逐步要以消费需求为主导,过去排浪式、模仿性消 费要逐步变成特色化和个性化的消费;城乡结构要逐步缩小差距 ,那就是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生态空间要 山清水秀。在新常态下,人民群众也有了新的盼望,盼富盼美盼小 康更加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全面拉开,我们既要 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平常心”,也要强化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 ”,更要增强机遇意识保持“进取心”。从宏观上来看,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发展,去年相继出台了新型城镇化、户籍制 度改革、土地流转经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融支持“三农”发 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近期中央 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 度改革试点意见,以及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导 意见。而且,中央对下阶段“三农”工作的方向、重点和要求更加 明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五个重大问题”:即促进农 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 对的重大考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破解这些难题,是 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 1、农业发展处于调整期,重在提质。从微观上看,我县“三农 工作”进入了调整期。从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我县第一产业在GDP中 的比重持续下降,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40:34,与2008年我 才到竹山时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的 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整体不错。今后随着城镇化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 移,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会下降,二三产业的发育程度和发展空间 将继续走高。从农业产业结构分析,2011年、2012年、2013年,全 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同比增长6.6%、5.8%、5.4%,去年是7.3%,这说 明我们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加大了力度。200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 增长47.8%,2011年增长6.1%,去年增长了4.4%。传统的种植业增速 放缓了,比重下降了,“一主四特”产业体系在市场调节中逐渐衍 生了链条,展示特色和生机,农民群众在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惠 ,这就是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新特征。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作为 内陆山区的贫困县,我们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生产成本持续 抬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金融服务农业水平有待提高,种种问题 给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乡村两级干部应是感 同身受。习总书记讲,当前农业发展面对不少新挑战,主要农产品 价格顶到“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也在刚性抬升,农 业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资源环境亮起“红灯 ”。形势急人,也逼人。我们必须适应新常态,坚定不移把加快转 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唯一出路,顺“势”求“质”,尽 快推动农业从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效 益与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农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的集 约发展上来。 2、农村建设处于转型期,重在破难。“四化同步”是趋势,农 村是主战场。新常态对以人为本的城乡一体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建房子、做盆景,而是要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 时,还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转型时期,农村发 展是一个大课题,怎么让农村更像农村?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 ?尤其在人口流动加快、社会步入老龄化的阶段,如何促进社会治 理?对我们都是挑战。经过多年来的新农村建设,我县城乡一体化 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竹房城镇带一线的城镇化率应该超过 全省平均水平,但在较偏远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 还很薄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很困难。2014年全国城镇化率为 54.77%,湖北省是55.67%,十堰市是51.5%,竹山只有37.2%,远低 于 全国、全省、全市平均 水平。这是我们 的差距所在,同时也是我 们的潜力所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间 ,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带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拉动投资 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竹山城镇化 率要达 到全省平均水平,需要提升18.5%,就可转移8-9万农村人口进城入 镇,带动经济增长,拉动投资和消费潜力巨大。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于民。推进新 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服务为基础,通过社会 建设实现城乡统筹。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域统筹、宜居城镇、现代 管理、协调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城镇建设精细化、城镇管理人 性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 民生活品质,改善生产空间结构,推动乡村与城市交相辉映,实现 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让农民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社会 进步的主力,城镇建设的主角。 3、全面建设小康处于关键期,重在攻坚。党的十八大提出到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 老乡”,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 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 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 生活得更好。回顾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正是竹山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由远及近的过程。小康社会有10条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恩 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 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对照这10条标准,2014年我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94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94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6900元,恩格尔系数46.8%,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6平方米 ,城镇化率达到37.2%,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15%,大学入学率 80%,每千人医生数2.0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85%以上。有 些指标已经提前完成,有些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行百里者半九十 ,竹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提速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群众对小康生活水平有了更强 的向往和追求,现在的农业农村工作不仅仅只是增产增收等经济问 题,同时也包括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公平正义、权益保障等新问 题。小康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靠村级班子,靠广大农村党员 干部广泛发动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全程、全域、全面 小康。国家启动了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省委、市委组织推动以 “四双”为核心的精准扶贫,对相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用新 常态下的新思维来应对、去化解。 二、新常态下要有新突破 新常态下的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形势正在发 生深刻变化。如何适应新常态、转型谋变、提质增效、实现农业现 代化目标?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县委下发的1号文件是做好 “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一)突出调整主线,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 式,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 、调优品牌”的思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着力培育 壮大特色产业,推动特色农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1、在生态农业上体现竹山特色。绿色生态是最硬优势,绿色 崛起是最佳路径,绿色繁荣是最大期盼。要始终恪守绿色决定生死 法则,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把竹山绿色资源转为生态红利。良好 生态是竹山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品牌优势。要按照绿色发展、生态 转型的要求,综合考虑规模效益、结构效益、生态效益,将产业布 局由耕地向林地拓展,把产业空间由陆地向水域延伸,让产业模式 由扁平向立体演进。在品种上要培植特色,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实 施特色产业培植工程,立足竹山实际和产业基础,加快形成以茶叶 、禽畜、中药材、林竹特产、油料为主的“一主四特”优质特色产 业品种;要在品牌上打造特色,打造竹山特色的“有机茶、放心肉 、优质油、有机果菜、小杂粮”等优质产品;要在品位上彰显特色 ,广泛应用新科技、新设备、新工艺,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 ,提高生态农业产出值和附加值。省委巡视期间,张振二组长与我 交流了山区农业转型发展问题。张组长说,竹山地处鄂西北边陲 ,是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重要生态功能区,县境位于地球最神秘 北纬32度景观线上,生物资源富集但发展相对滞后,山水辽阔但耕 地量少质差,生态区位独特而环保任务艰巨。建议我们坚持立体开 发思路。竹山是山区贫困县,山地特色明显既能彰显山地经济地理 特质,又能助推现代农业行稳致远。怎么体现生态特色?我想,就 是要强化“绿色、环保、循环”价值伦理,凝聚“富裕、优美、生 态”价值追寻,把握“规模、市场、效益”价值标准,推广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复合种养模式。强化自然修复、生物降解、 污染防治等生态链建设,利用林地空间,繁育发展竹山打鸡、郧巴 黄牛、武当金参等名特品种。省委巡视组有关领导建议我们推广生 态循环模式,利用生物群落空间,在保护中华蜜蜂特种基因中培育 黑豆蜂蜜、腊梅蜂蜜产业。这些建议,我们要认真研究,就生态产 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 2、在规模农业上打造集群效应。农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但农 业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县人口多 、底子薄、人均农业资源少。要解决产业富民这个问题,必须发展 规模经营。过去我们坚持“一统三分”发展了一批规模基地,尤其 是“两山一岗”茶叶基地显示了规模效应。近年我们实施了“四个 百万”和“四个一批”工程,集中集成打造九里岗、谭家河等十大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虽然全县特色产业基地 规模接近百万亩,但是连片板块基地不多、建设标准不高、管护措 施不够、产出效益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广袤的山场利用开发不够 ,林下林间规模开发起步不大。我们有的村守着青山绿水,到现在 还是空壳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有的农户由于没有产业带动,自 然外流现象严重。实现规模经营就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市场 化手段经营产业,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农科、农工、 农商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打破行政区划和地域限制 ,通过乡镇联合、村社联合,实现“一村一品”、“多村一品”、 “多乡一业”,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集群,让农户通过产业建设成为 “职业农民”。在规模基地建设上,一方面要巩固老基地,强化功 能配套,就地提等升级。另一方面还是要突出主导品种,不能五花 八门,茶叶、核桃、药材要形成规模,能够覆盖的要实现无缝对接 ,把基地打建成特色版块。 3、在品牌农业上增强市场认可。同样的东西,有品牌与没有品 牌,价格差异非常大。品牌的价值,就是软实力,就是软黄金。在市 场经济的今天,品牌就是打通市场的通行证和通向国际的绿卡。要 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 我多、人多我新”,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 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充分利用对口协作、招商推介、新闻媒体、展 销会等平台,加大对郧巴黄牛、郧阳大鸡、圣水绿茶、十星红茶等 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叫响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 牌,提升“有机茶、优质油、生态鱼、放心肉、小杂粮、源头水、 山野菜”绿色系列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按说竹山的茶叶、核 桃、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在全市都有知名度,但经济效应没有达到我 们理想要求,原因在于我们的特产有产量无产品、有品质无品牌 ,各级各部门要强化品牌意识,担起品牌创建的重任,加大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申报、认证力 度,提升竹山农业品牌知名度。 4、在安全农业上赢得社会信任。民以食为天,不管吃什么、喝 什么,都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当今时代,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也越来越追求品质和健康。竹山地处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我们 的土壤、水、空气、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都是一流的,因而我们生 产的农产品当然也必须是安全的。要坚定不移强化工业点源、农业 面源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 使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必须珍视难得的农业原生态资源 ,加强生产、流通领域监管机制的完善,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经营者 利益引导机制、诚信管理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负面清单制度;探 创新农资使用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追溯管理机 制,用过硬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保证竹山产出的农产品都能贴上绿 色、环保、有机的合格标签,增强社会对竹山农产品安全的信任度 。 (二)突出增收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三农”问题的核 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要始终把加快农民增 收致富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多渠道提高农民收 入水平。 1、要以流转为导向促进持续增收。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 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县乡村三级土地流 转服务平台和管理网络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加强土地流 转用途管制和服务管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稳步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用活土地使用权的金融功能和作用,缓解 农民融资难题;发挥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权利,将虚化 的产权量化到户到人,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中新的稳定增长部分。 根据全省统一安排,今年要持续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我县文峰乡已完成了3个村的试点。土地确权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