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徐匡迪:在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新型城镇化中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在首届全国名镇论坛暨中国名镇志丛书出版座谈会上 的讲话 (2016年5月12日) 徐匡迪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看了中国名镇志文化工 程宣传片,又看到第一批名镇志成果,十分欣慰。用中国 独有的文化载体——地方志书来记录名镇,记录新型城镇化 历程,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 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值得肯定和鼓励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城镇 化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对城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 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进行了顶层设计。要通过改革释放城 镇化发展潜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 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重要内容。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正处于重要历史节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 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已经达到56.1%,成就举 世瞩目,城镇化为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了 巨大平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四个全面”战 略布局,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其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 ,首先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四化互动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发 展、合理布局的城镇化,是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的城镇 化,是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城镇化。在看到我国城镇 化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的“半城镇化”人口 大量存在,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资源、资本、人才和 科技等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乡镇发展迟缓;大城 市中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凸显;不少历史文化和 自然遗产遭受破坏,某些地方甚至动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根基。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正是为了回应和解 决这些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 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才能为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可靠动力,才能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和 时代要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 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 见水、记得住乡愁;既要融入现代化元素,更要保护和弘 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 更舒适理念,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传统的中 国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因此,中 华传统文化根在农村、乡镇。制度文化方面,有农村生产 生活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规民约等;精神文化方面 ,有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物态文化方面 ,有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 民族服饰等;行为文化方面,有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 统文艺、传统节日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底色,篆刻 着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与中国的传 统文化进行无缝对接。现在,大城市千城一面已经成为严 峻的现实,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 的精神枯竭和城市文化知识的贫乏。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 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 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