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西安报告1.25(公开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奋力追赶超越 决胜全面小康 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 市 ——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7年1月22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 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 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 ,聚焦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胜利完成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确定的目标任务。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 在成效。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认真落实省委 “三项机制”,从严管理干部,“四风”得到有效整治。大 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得到 增强。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开展“秦亡于 奢”警示教育,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党风政风和社 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 0 1 6年,生产总值达到 6257.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41亿元,年均分 别增长10%和15%。服务业占比提升6.58个百分点,高 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 到24%和35%。两个“国字号” 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8%,技术市场交易额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稳居副省级城市第一,荣获 “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大学区管理制、医疗卫生 服务县镇村一体化等自主改革成为全国亮点。2016年 ,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值1815亿元 ,分别是2011年的2.2倍和2.3倍。全国最大外资项目三 星电子建成投产,17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西安,西安 成为陕西自贸区核心区,成功举办2届欧亚经济论坛、 4次丝路城市圆桌会议,建成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 的内陆港,开通运行4条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班,丝 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五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累计 完成城建投资1731.7亿元,建成区面积从451.38平方公 里扩大到5 4 8 . 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7 0 %提高到 73.4%,高陵、户县撤县设区,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 化。系统推进品质西安和公交都市建设,新建运营铁路 北客站、2条地铁线路和2条高速公路,农村二级公路实 现全覆盖,李家河水库建成供水,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 增强。 群众福祉持续改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重和民 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5年超过80%,2016年,城 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630元和15191元,分 别是2011年的1.6倍和1.7倍。累计城镇新增就业63.93万 人,50.7万贫困人口提前实现阶段性脱贫。保障性安居 工程累计竣工43.58万套,完成8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和 42个棚户区征收搬迁,率先在全省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 水安全问题。基础教育配置更趋均衡,分级诊疗体系已 覆盖470万城乡居民,体育、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 、残疾人等事业加快发展,连续5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 感城市”。 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系建设,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汉长安城未 央宫遗址等5处遗产点成功申遗,南门城墙等一批历史 文化街区建成开放,成功承办2016央视春晚、元宵晚会 、中秋晚会,成功举办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第 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建成49个国家 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2016年,全市 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492亿元左右。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持续加大秦岭北麓保护力度 ,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新增城市绿地2275万平方米,建 城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 .6%,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41.21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渭河南岸景观长廊 及124公里堤顶路全线贯通,如期完成渭河西安段“三年 变清”目标,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 。 民主法治有序推进。人大和政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地方立法和人大监督有效加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 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 “法治西安”“平安西安”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全国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国防动员、双拥共建 活动扎实开展,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团 结努力的结果,是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 结果,也是中央驻西安机构、省直机关、驻地部队、武 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人民团体、 海内外朋友共同支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国共 产党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 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西安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砥砺奋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确保西安沿着正 确方向前进,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必须站稳 人民立场,不忘初心增进民生福祉,这是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盯第一要务,补发展短板推动产 业升级,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求真 务实,持之以恒抓落实见成效,这是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的主要方法;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团结干事浓厚氛 围,这是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以上率下压实两个责任,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政治保 证。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中存 在的不足和差距:对照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工 业不强、开放度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民营经济发 展不足、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较弱、金融业发展不够、 国际化水平不高、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优势不匹配、开发区体制机 制不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突出,工业和民营经济不强 、总量偏小依然是我们最大的现实。对照人民群众过上 美好生活的期盼,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减霾难、治 堵难、治脏难、办事难、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 房难、养老难等民生“九难”问题依然突出,强化依法治 市、加强社会治理和提升城市品质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干 部队伍在思想解放、精神状态、服务意识、工作标准等 方面,与“追赶超越”要求还有差距,纠“四风”和反腐败 仍需持续发力,全面从严治党任重道远。对此,必须高 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到家乡,发表重要讲 话,明确提出“陕西正处在追赶超越阶段”的科学定位和 “五个扎实”要求,是指引我们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 、实现新跨越的行动指南,给我市标清了前进坐标。 当前,西安经济总量处于副省级城市中后游,前有 标兵、后有追兵。面对城市间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市上 下要有清醒认识,应调高标尺,奋勇向前。 同时,还要特别看到西安正处在历史上机遇最多的 黄金发展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 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 势待发,为我们大开放、调结构、促转型提供了广阔空 间。“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 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核心区和新一轮西部 大开发等一大批国家战略在西安叠加推进,全面深化改 革、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利陆续释放,特别是省委支 持大西安建设,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将有效拓展 发展空间、创新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放大辐 射效应,使西安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大 西安的格局和体量。 今后五年,西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正站 在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节点上 ,正奋力奔跑在向万亿级城市迈进的征程上,正挺立在 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潮头上。省委、省 政府寄希望于进一步发挥大西安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 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带动关中城市群发展,引领陕西参 与国内外竞争。我们必须把“追赶超越”作为当前最重要 的大局,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以只争朝夕的精 神抢抓机遇,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埋头苦干,为实施国家 战略和陕西追赶超越作出西安贡献。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 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来陕视察 重要讲话,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 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落实“三项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大 西安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建西部经济强市,创西部城市最佳,奋力谱写具有历 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聚焦“三六九 ”,振兴大西安。具体讲: “三”:就是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过万亿、 建好国家中心城市三个目标; “六”:就是紧盯上述目标,做强西部经济中心、丝 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 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 ”等六维支撑体系; “九”:就是扎实抓好未来五年九项重点任务,促进 经济社会在九个方面实现明显提升。到2020年,如期完 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建好国家中心城市。 到2021年,全面完成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目标任务 ,工业经济、开放经济、创新能力、民间投资、区县域 经济、文化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主要指标分别比2015年 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进出口总 值达到600亿美元;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专 利申请量超过10万件;民间投资达到5000亿元;远郊区 县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 元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以重点指标翻 番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整体提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以 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 上。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000亿元以上。 ——创新活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到2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 5.6%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 ——开放水平明显提升。进出口总值达到600亿美元 ,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以上,世界500强企业 达到200家以上,临港经济突破发展,自贸区平台支撑 作用显著增强。 ——文化实力明显提升。新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文 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 到9%。新建杨官寨等6个遗址公园、陕西大剧院等8个剧 院(剧场)、丝路会展中心等30处博物场馆。 ——交通枢纽明显提升。国际多式联运线路达到 10条以上,民航客流量突破5500万人次,空港货运量达 到45万吨,陆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2万箱,高铁实 现与周边8个省市联通,地铁营运里程达到243公里以上 ,“米”字形国家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完备建立,大西安 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功能明显提升。大西安格局初步形成,城 市新轴线、新中心、新形象展现新姿,智慧城市、海绵 城市、公交都市、综合管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化 率达到76%左右,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成为宜业 宜居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在 48.03%以上,新增生态水面1万亩、湿地面积1.5万亩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0天以上,万元GDP能耗 累计降低19%,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 能力130万吨/日以上。 ——人民生活明显提升。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经 济增速,分别达到5.48万元和2.45万元以上。转移农村 劳动力就业300万人次,全市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7.5张,养老床位数超过6.5万张。 ——社会治理明显提升。“法治西安”“平安西安”建 设深入推进,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社区共治机 制基本建立,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人 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大幅提升,成为平安之城。 今后五年,我们的战略核心是: 全力推进大西安建设。坚持系统性思维,跳出“城墙 ”看西安,加快省市共建大西安步伐,全力支持西咸新 区发展,发挥西咸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引领作用,创新城 市建设管理和发展方式,形成多轴线、多中心,发展新 业态,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大西安的 城市品位、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按照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 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八同”思 路,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打通西安、西咸新区、咸阳 城市功能,推动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向咸阳市区延伸 ,支持咸阳主城区加密城市路网和西安、西咸公交无缝 对接等,强化大西安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关中城市群发 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发挥对全省追赶超越的核心 引领支撑作用。 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功 能定位,提升综合服务、产业集聚、物流枢纽、开放高 地、人文凝聚、国际交往等功能,建设大交通、做优大 环境、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建西部经济强市,创 西部城市最佳。 到2021年,基本建成“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即 ,建成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 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等六 维支撑体系,担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职责,向建党 一百周年献礼。 到2049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 都市,向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全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推进“环境立市”,突出“三 个环境”建设,以一流的环境吸引一流的人才和技术 ,兴办一流企业和项目,使西安真正成为人才、技术、 资本等要素聚集的“福地”,成为投资创业的“天堂”。 优化投资服务环境,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开展市 场环境专项治理,强化服务,当好“店小二”,为企业提 供“五星级服务”;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强力推进“四治一 增”,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优化生活品质环境 ,着力破解民生“九难”问题。创西部最佳社会治安环境 、最佳投资创业环境、最佳旅游购物环境、最佳文化教 育环境、最佳科技创新环境、最佳休闲居住环境,使西 安成为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业宜居之城。 全力推进“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和“八大平台 ”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等3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 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等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文化、旅 游、现代物流、金融等4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建设30个“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特色 小镇,形成支撑西安大发展、大突破、大跨越的新增长 极。 “三廊”:就是建设以高新区为引领、“高新区+航天 基地+沣东新城+大学城+科研院所”等区域为依托的科创 大走廊,打造“创新增长极”;以经开区为引领、“经开区 +高陵组团+临潼组团+航空基地+富阎板块”等区域为依 托的工业大走廊,打造“工业增长极”;以曲江新区为引 领、“曲江新区+楼观道文化展示区+白鹿原+临潼景区 ”等区域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产业增长 极”。 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 —曲江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 角”,打造“金融增长极”。 “两轴”:就是建设延伸纵贯西安钟楼南北方向的古 都发展轴,壮大以主城区为基础的传统城市中心;建设 串接西咸新区沣镐遗址的新区发展轴,培育以西咸新区 为依托的城市新中心,打造 “服务业增长极”。 “两带”:就是建设秦岭北麓和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 ,打造 “绿色增长极”。 “一通道”:就是建设以“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 灞生态区”等区域为依托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 “开放增 长极”。 “八大平台”:就是深化开放平台建设,发展开放经 济;深化创新平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军民 融合平台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金融平台建设 ,发展金融产业;深化文化平台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 业;深化城市功能平台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深化综 合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深化特色小镇平台建 设,发展特色经济。 三、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奋斗目标的实现,是靠干出来的。今后五年,我们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 ,聚力“九加快”任务,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产业强则西安强。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 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 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家、名品的“三换三名”工程 ,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以大产业支撑大西安。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方向,一产抓特色促跨越,二、三产抓结构上规模 ,努力向产业中高端迈进。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构建以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 业为主体的西安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实施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 制造(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卫星应用、新材料 等9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集中力量确保三星闪存芯片 、手机智能终端等17个总投资2241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项目投产见效,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6个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支柱。2021年,战略性新兴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努力打造第一个 万亿级高新技术大产业。 做强先进制造业。发挥在装备制造业上形成的竞争 优势,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互联网 +、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四个行动计划,加快 推进通航产业园等15个总投资1123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重 大项目,打造10个以上100亿元龙头企业,建设全国先 进制造业中心,努力使先进制造业成为第二个万亿级大 产业。 做优现代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 细化、高品质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市场 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加快中省 市级服务业试点聚集区建设,推进25个特色重点商圈和 一批特色商业街建设,建设西部时尚消费中心。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金融和科技服务等4大支柱性 服务业,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信息服务及电子 商务等5大重点服务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教育培训 、检验检测、特色旅游、家庭服务和健康服务等6大新 兴服务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科技金融、能源金融、 文化金融、大数据金融等新兴金融产业,支持我市企业 挂牌上市,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加快建设西部区域 性金融中心。 实施“物流业倍增计划”和“电子商务倍增计划”,推 进西安新筑铁路物流基地、长安航空营运基地、西咸新 区现代服务贸易企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推进西咸新区大 数据和云计算项目建设。2021年,建成服务业聚集区 60个以上,过亿企业150户,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100亿 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建设西部商贸物流 中心,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个万亿级大产业。 2.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各开发区是我市经济建设 的主战场。进一步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适时优化整合 ,使开发区从产业聚集向能级提升转变。 坚持高位发展,加大开发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和优 化调整,紧盯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强化 “一区一主业”,强化项目考核,提升对全市经济增长的 贡献度。 3.壮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 。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加 快有效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紧盯外资、 内资、民资、央资、融资等“五资”抓招商,强力推进“招 大引强行动”,吸引大项目、好项目落户西安。 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使实体经济焕发新活力。继续开展“千名干部 助千企”活动,争当五星级“店小二”,营造尊重企业、亲 近企业、服务企业的好环境。 围绕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强化工业投资、民间投 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始终让实体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动力 。 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间投资,实施“民营经济倍 增计划”,民营企业数量和投资显著增加。 全面落实中省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 施、金融服务、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参与国有 企业改制重组。做大骨干民营企业,推动企业建立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创建更多知名品牌。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注重民营企业家创新 精神培养,结对服务民营企业,搭建企业家论坛,畅通 培训渠道,提高企业家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弘扬企业 家精神,以企业家的高素质实现本土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 5.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实施“远郊区县域经济倍 增计划”,充分发挥远郊区县发展空间优势,实施“土地 招商+楼宇招商”,提升产业规划水平,积极承接城区产 业转移,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县域经 济板块,7个远郊区县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城区注重“楼宇招商+土地招商”,要大力发展高铁经 济、空港经济、服务经济、总部经济、互联网经济、智 慧经济、信息经济、旅游经济、地铁经济等城市经济 ,转变中心城区经济增长方式。 实施开发区与区县结对行动,有效整合区县各类园 区,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多赢。 6.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互联 网+品牌农业”,做强“农业两区+特色小镇”。 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抓 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合理水 平。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和壮大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生产、加工、 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用好电子商务致富平 台,做优做强周至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培育一批有全 国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 加快生态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 科技等融合发展,壮大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推动现 代农业建设上台阶。 (二)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丝路科创 中心 必须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抓得紧而又紧,让创新 成为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区和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西咸新区国 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大力实施“创新 能力倍增计划”,形成具有西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 系,推动西安制造向西安智造、西安创造转型,努力在 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1.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先行先 试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深 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创业人才聚集、产城融合 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 造西部硅谷,力争进入全国前三位。 协调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立法工作,建立中省市协 同推进机制。出台科研人员创业创新、人才引进、众创 空间建设等支持政策。支持建设光电子先导技术研究院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智能制造等一批创新型 示范项目。 支持高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高新 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 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 作先行区,加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军民融合是国 家赋予西安最鲜明的改革试验任务。要在军民融合体制 机制创新、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军 民融合服务体系、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西安模 式,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城市。 加快建立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军方、军工单位共 同推进的军民融合机制。推动军民融合共享和创新平台 建设,支持军民合作共建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 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陕西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和陕西 省高新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军转民、民融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 ,全力推进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 园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更多企业和重大项 目聚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到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300亿元。 3.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围绕“科教强市”,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健全以科技大 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特 色的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依法依规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 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 、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强 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一批科技小巨人成长壮 大。 做强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众创、众包、众 扶、众筹平台发展,构建“5552”的成长格局,以高新、 曲江、碑林、长安、雁塔等五区为主阵地,以校区、院 区、园区、街区、社区等五区联动为主要途径,建成 500个以上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众创空间面积达 到2000万平方米以上,全面完成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做强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强力推动以大学科技园 为骨干引领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系,加快建设中国西部 科技创新港,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双向开放,复 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改革经验 ,转化一个创新成果,培育发展一个企业。 做强成果转化平台,抓好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 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 易中心建设,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 基金作用,促使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西北人才大市场 、技术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聚集融合,营造更优的创业 创新环境。 4.建设国家创业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实施“人才强 市”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吸引更多国内外领军人 才和创新团队,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以人才优势增创发展优势。 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5531”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和 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50名左右,国家级领军人才300名 左右,地方级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同时建立重点工程 技术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100个,引进优秀创业团队 和创新团队1000个,人才竞争力和人才贡献率居于全国 副省级城市前列。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吸引更多海内外高端人才 和年轻人。同时,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留住在 西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使西安成 为海内外青年人才创业创新的“天堂”。 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贴心 贴近、精准细致地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让天下英才爱西 安、创业创新在西安。 (三)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型改革开 放新高地 “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变西北地区开放格局,使西安 迈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我们要找准定位,提升格局 ,完善通道,做实平台,向开放要活力,实施“开放经 济倍增计划”,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1.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战略也是 古都西安再现繁荣盛世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古丝绸之 路的起点城市和新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城市,西安必须 肩负起向西开放的龙头重任。 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好东进西拓、 南下北上开放文章,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中原 、成渝等城市群战略互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提 升西安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口岸等四 大平台功能,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粮油及冷链物流基地 ,最大程度发挥中转枢纽港作用。 加快推进国家级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亚商 贸物流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建设。优化进出口结构 ,发展新型外贸业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支持开发区及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建设海外 仓、境外国际合作园区,培养本土跨国公司,拓展“海 外西安”发展空间。 要抓紧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用好物流中心、保 税区、出口加工区和自贸区平台,用好欧亚经济论坛平 台和品牌,办好丝博会暨西洽会等展会,加快铁路公路 建设,推进西安加速融入欧亚合作发展,加快同沿线国 家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结交更多友好城市,加快 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开设领事馆和办事机 构,推进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 构。 2.全力推进自贸区建设。西安自贸区是陕西自贸区 的核心区,担负着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经贸合 作和人文交流的主要责任。 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自贸区建设倒逼改革 ,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