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沈志定: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适应经济新常态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沈志定   一、当前我县农村产业及结构现状 自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若干政策措施》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农 村和农业经过几轮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农 村产业发展呈现出“五个转变”的显著特点: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由粮食种植向粮食和多种经济 作物种植转变。我县在稳定粮食种植基础上,不断扩大经 济作物种植面积,果品、时蔬、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快速发 展。2014年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42.98万亩,实现总产值 4.66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加7.66万亩、1.55亿元,增长 21.68%、49.83%。 二是农业发展格局实现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全 面发展转变。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 发展条件越来越好,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8.32亿元 ,较2010年提高16.52亿元。农林牧渔业之间的结构不断优 化调整,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升。 畜牧业迅猛发展,连续八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 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14年,全县发展生猪257.2万头、羊4.16万头、家禽 835.5万羽,水产放养面积14.5万亩,均创历史新高。 三是农业发展形式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 色农业转变。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由过去单一种养为 主向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加。果 蔬、花卉、苗木、油茶、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来势 看好,并涌现出流泽玉竹、团山黄花菜、双凤东方雅玫瑰 、简家陇新康尼油茶、石株桥葡萄、周官桥新屋农庄花卉 苗木、范家山蔬菜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四是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包干到户粗犷作业向规模化 、集约化、机械化生产转变。农业区域布局由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向多个乡镇产业连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 展迅猛,2015年全县共注册各类专业合作社301家;土地流 转面积逐年扩大,2014年全县流转土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农 业大户25家、1000亩以上的9家、10000亩以上的大户有2家 (火厂坪多特农业、秋实合作社),流转总面积8.04万亩 ,流转比率达37%,较2010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农业机械 化程度不断提升,至2014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76017万 千瓦,机耕率、机插率、机收率分别为96.2%、19.03%、 63.2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2.68%。 五是农村产业结构实现由一产为主向二、三产综合发 展转变。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 17:47:36调整为2014年的16.4:48.4:35.2,二、三产业比重 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的大发展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解 放,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流动 ,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商贸业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业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达 125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全县建有各类稳定 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6万余亩。城镇化建设加速,城镇和农 村商贸大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全县 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4年的46.63%。农村经济 不断活跃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7186元提高到2014年的13501元。 二、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 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近 几年来,农民收入虽然不断增加,但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 不牢固,缺乏可持续性,制约农民增收的各项因素并未消 除。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 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仅影响地区城镇化、工 业化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平。新时 期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战 略性和规划性,确立新理念、理清新思路、探索新途径、 拓展新领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种植业比重过大,结构效益低 一直以来,种植业的产值在我县农林牧渔业产值中所 占的比重持续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60%以上。林业、牧业 、渔业在广义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种植业的产值要超 过林、牧、渔业产值的总和,说明在目前,农业仍是我县 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因为种植业其本身固有的弱质性 ,比较收益低下,同时受自然生产条件和经济波动的影响 巨大,种植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严重影 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看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中第 一产业比重较大,特别是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虽然经过几 年的调整,但仍然未有明显改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 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较低,工业化进程相对 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严重偏 小。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已经完成了为二、三产 业的资本积累,但由于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较慢,不能发挥 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缓,造成农村经济素质较弱和产出功 能落后,导致农民增收进入缓慢阶段。 (二)粮食作物比重大,经济作物发展空间小 我县粮食作物目前占农作物的比重偏大,而经济作物 仅占不到20%。我县特色蔬菜、油茶、西瓜、玉竹、黄花菜 、中药材、葡萄、杨梅等经济作物地域性强、经济价值高 、技术要求高、商品率高。近年来,尽管我县在蔬菜、中 药材等经济作物上政策有所倾斜,但受地域限制和农民对 粮食的土地情结影响,大部分农民还是愿意在自家土地上 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空间较小。 (三)资源优势未发挥,林业、渔业发展缓慢 各乡镇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 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林业、渔业发展缓慢。我县 现有林地面积108.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3.15%,森林蓄积 量为295万立方米。虽然我县近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等重 点工程,不断壮大林业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但林业占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较低。我县境内有邵水、蒸水、测水 三大地表水系,有中型水库9座、小Ⅰ型水库26座、小Ⅱ型水 库91座,有效库容2.07亿立方米,在地处内陆的县并不多见 ,这么多的水域和水库在调解自然气候、净化环境、防洪 防汛的同时,我县的渔业却一直发展缓慢。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小 当前,我县的农村经济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产 业化程度低,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总体上仍为家庭联产 承包制,家庭农场也只是刚刚处于萌芽状态。以家庭为基 本生产单位、自产自销、独立经营的模式,积极推动了产 业初期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的不断加剧、新 品种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种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模 式也暴露出它的种种弊端。这些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不能 形成有效的组织,所以市场竞争力较弱。他们无法建立起 完整的网络体系,信息比较闭塞,对市场现状、供求信息 动态等了解相对较少,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另外,无序竞 争,交易成本高,货物安全、运输担保、服务质量等保障 程度低,加之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这种较低程 度的产业化削弱了我县农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农 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科技含量不高,相关的资金、人才、技 术和信息服务等尚未开发。 (五)区域化布局不明显,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当前,我县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的 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业结构调整没有与本地资 源优势、区位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 整就结构调结构,该宜山没宜山,该宜水没宜水,总是跟 风跑,导致浪费了本区域的优势资源,更阻碍了其它产业 的发展。 我县虽然扶持建成“一乡一业”专业乡镇5个、“一村一品 ”专业村11个,也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形成了8个经济 作物产业带,但都规模不大,品牌不响,带动能力不强。 (六)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集约化程度低 虽然我县近年来下大力气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但受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缺乏龙头企业引领、政策滞后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农 村土地流转比例不大、增长缓慢。据统计,我县流转土地 面积在50亩以上、流转水田面积在2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共 778户,流转面积共8.04万亩,土地流转比率2009年为 20%,2014年上升到37%。土地流转困难,造成农业产业化 企业缺少足够的原材料基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壮大,是致使我县农业集约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首先,我县人多地少,农村就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 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很慢,致使农村本身就业空 间狭窄;其次,过去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乡镇企业大 多不复存在,一批经济效益差、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乡 镇企业都被关停,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大幅降 低;再次,不少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城市剩余劳动力增加 ,也使得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重返故土,单靠仅 有的土地从事第一产业不可能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此外 ,我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掌握科技知识和应用新 技术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只能从 事初级的、粗放的、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同时,我县农产 品综合价格已经很高,有些品种单价已高出市场价格很多 ,单纯靠提价增收,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许多农产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