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考察报告 根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县政协牵头组织部 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赴碧江区、惠水县,就易地扶贫 搬迁工作开展了专题考察,并深入 花山、龙家、敖溪、龙 溪、子营等5个乡(镇、街道)10个安置点走访、召开座谈 会,详细了解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及安置 点建设等方面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区一县”可借鉴的经验 (一)惠水县“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 发展。惠水县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和迁入地资源 ,积极创新,形成了“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 发展。一是盘活“三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建立助民 增收机制,促进搬迁农户增收。二是衔接“三保”(低保、医 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助民增福机制,织牢低保医保养老 安全保障网。三是统筹“三就”(就业、就学、就医),建立 助民脱贫机制,保障搬迁群众就读有学校、患病有医院、 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平台。四是建好“三所”(经营性场所和 农耕场所、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助民解忧机制,让搬迁 群众居住习惯、生活方便、就业安心、幸福快乐。五是用 活“三制”(集体经营、社区管理、群众动员),建立助民管 理机制,增强搬迁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 。 (二)碧江区探索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五化”服务新 路。 碧江区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型治理机制改革 ,探索“组织、关爱、服务、诉求、产业”五化工作法,形成 政府统筹、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 ,促进易地搬迁群众脱贫。一是“四个覆盖”(党群组织、思 想教育、主体参与、春晖行动)实现组织全域化。二是“三 个阵地”(社区服务站、文体活动广场、关爱服务中心)实 现关爱人性化。三是“三类保障”(解决好“三就”难题、衔接 好“三保”政策、落实好“三项”扶持)实现服务惠民化。四是 “三项机制”(构建包干帮扶、双向交流、共商共治机制)实 现治理民主化。五是“三大驱动”(产业推动、龙头带动、就 业拉动)实现产业融合化。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困惑 余庆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占全县贫困人 口22000人的36%,远远高于其他县,如桐梓县为17%。安 置在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5400人,占全县易地扶 贫搬迁贫困人口8003人的25%,占县城人口60000人的 9%,都远远高于其他县。搬迁后的困惑主要体现为“七个不 适应”。 (一)心理不适应,需要疏导。搬迁户从农村到县城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群众大多有故土难离的情结,他 们对现居住地归属感不强。加之一些政策不明晰,在县城 没有主人翁的自豪感,还有贫穷人的心理障碍。如对户籍 迁转问题,仍处于观望态度,目前很少有搬迁户把户籍迁 入社区。 (二)习惯不适应,需要培养。搬迁户来自于不同的 地方,完全打乱了以地域或宗亲方式为纽带的传统管理模 式,可能一些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被打破,生活习惯、生 活方式都不适应,在农村农具可以随意放,上下楼不用坐 电梯,干不干活自己说了算,在企业和厂里面上班必须是 按作息时间,觉得走亲戚吃酒等不方便。 (三)技能不适应,需要培训。安置点的搬迁群众致 贫原因千差万别,但大多数群众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 新生事物能力较差,工作技能缺乏。如在西部新城安置点 的搬迁群众,90%以上的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 年龄较大、无技能、随意性强,就业不理想。 (四)就业不适应,需要指导。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 众对用工企业的期望值高,70%的搬迁群众对上岗就业月薪 要求3000元以上,还希望企业“包吃、包住、包接、包送 ”,但他们自身无文化、无技能,且年龄偏大,企业无法满 足,造成就业难。 (五)机制不适应,需要创新。由于易地扶贫搬迁群 众都是贫困人口,搬迁到县城来后基本上无固定工作,从 而无固定收入,水、电、燃料等费用增加,让群众很不适 应。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在管理上不区别对待,将会给安置 点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设施不适应,需要改善。县城教育资源承载已 达上限,“大班额”问题突出。目前县城区小学平均班额60人 ,最大班额70人;实验中学、城关中学等初中平均班额 70人,最大班额85人。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在短 期内无法投入使用,直接影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学 。 (七)管理不适应,需要加强。搬迁群众中还有一部 分等靠要思想较重,甚至还有少数不良习气的贫困群众 ,对于这些贫困群众,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否则将给小区 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后续发展的建议 借鉴碧江区、惠水县的先进经验,结合余庆实际,建 议我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 方法,努力实现“四好四高”目标,确保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群 众能发展、快致富工作目标。 (一)就业有好路子,搬迁群众收入高 在就业方面,突出“四个一批”,促就业创业,不断增加 搬迁群众的收入。 1.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一批。坚持“控制总量、适度开 发”的原则,腾退城镇管理、卫生保洁、保安等政府公益性 岗位,每年调剂一定指标,配合有关单位有序开发公益性 岗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落实就业。 2.产业带动解决一批。出台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 园区企业,优先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