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黄山市徽州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实施“四大战略” 提升“十大行动”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美 好新徽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黄山市徽州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6年6月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黄山市徽州区第五届委员会,向大 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黄山市徽州区第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区 上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喜迎建党95周年之际召 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 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 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动 员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展现 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 裕和谐美好新徽州而努力奋斗。 一、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区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 导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 ,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 任务,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蜜 蜂之乡、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全国青少 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区县、全省民生 工程绩效评价先进区县、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区县等荣誉称 号。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徽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 年,是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产业结构调整最优、城乡面貌 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党的建设成效最显 ,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 一是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 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镇扩容、文化兴徽“四大战略 ”,优先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十二五 ”末,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6亿元,增长68.3%;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 呈两位数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9.59亿元、14.4亿元和 3045万美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87倍、2.41倍和2.22倍。 全区规上企业达到89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7家,税收 超千万元企业6家,先后有7家企业成功挂牌上市。坚持工 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7.5平 方公里扩大到13.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5%,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管理投资48.61亿元,完成永 佳大道、黄山路等一批市政综合改造工程,完成丰乐河、 颖溪河等一批河流的治理及景观改造,城市道路、亮化绿 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区三园”的 格局基本形成,园区承载力大幅提升,累计完成园区固定 资产投资70亿元,清理闲置低效企业72户,完成处置面积 1331.99亩。“十二五”末,园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 132亿元,税收2.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倍和1.9倍。 二是经济结构越来越优。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主动 调思路、转方式、优结构,力促产业提质增效。“十二五 ”末,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五年前的8.6:70.6:20.8调整 到6.7:61.2:32.1,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了11.3个百分点。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政策扶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近三 年来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35个,投产83个,完成投资 30亿元。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 )企业9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 “专精特新”企业7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中华老字 号1个,安徽老字号4个,省著名商标23件,省名牌产品 20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率先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路径 ,把全区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成功创建古徽州文化旅 游5A景区,“徽州农舍”乡村旅游品牌初步形成,徽州绿 道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十二五”末,全 区旅游接待量达416.9万人次,较五年前增长72.3%,旅游 总收入达到27.4亿元,是五年前的2.8倍。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快,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1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 、家庭农场46家,富民家庭农场获“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富溪乡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称号。绿色发展更 加深入人心,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项目扎实推进 ,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森林村庄21个,建 设森林长廊30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5.8%,全社会单位 GDP能耗下降2.49%,“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 目标全面完成。 三是改革开放步伐越来越坚实。围绕简政放权、放管 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建立政府权力 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行政审批、公共资 源交易管理、预算管理、商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医 药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农村土地、林权改革稳步 推进,政务、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职权等重 点领域信息公开取得实效,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强化问题 导向,积极探索古民居产权流转、政府购买服务、素质教 育等改革,“山区孩子快乐成长”做法得到各方肯定并在 全市推广。坚持招商引资 “一把手”工程,累计引进内资 项目365个,到位资金228亿元;累计完成外商直接投资 1.12亿美元,年均增幅17.3%。持续壮大外贸主体,全市唯 一一家公用型保税仓库——天玺保税仓库投入运营,2户企 业获得海关高级认证,11户企业获得一般认证,位居全市 第一。 四是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坚持民生第一义务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五年累计完成民生支出39.94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3%,其中民生工程投资 12.47亿元,始终走在全省前列。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累计 脱贫人口3750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二五”末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87元,较五年前增长 81.49%,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223元,较五年前增长78.91%,年均增长12.3%。坚持就 业优先,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健 全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 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应保尽保。坚持 共建共享,扩大社会保障面,在全市率先为70周岁以上无 固定收入老人发放高龄补贴,为三级以上残疾人发放基本 生活补贴,为纳入城乡低保的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补贴。 “三线三边”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获2013年 全省皖南片第一名。 五是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壮大。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 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大力学习宣传 党的创新理论,突出抓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的学习宣传。坚持从娃娃抓起,从身边人、身边事着眼 ,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好德徽州 ”品牌,先后评选出各级各类好人295人,有6人荣登“中 国好人”榜、4人荣登“安徽好人”榜。以提高市民文明素 养为核心,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职党员进社区步入 常态化,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大力弘扬,有3336名市民注册 成为志愿者,90个区直单位与132个居民小区结对开展文明 创建,并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先后建成使用,岩寺新四军 军部旧址纪念馆建成开放,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 覆盖,累计投入7.87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和徽州古建筑 保护利用工程,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 范基地,新增市级以上“非遗”项目6个、“非遗”传承人 40人,4家企业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百强。 六是社会建设越来越和谐。全区教育、卫生事业取得 长足发展,先后投入1.5亿元完成3所城区学校和4所农村学 校建设,顺利通过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国家认 定;投入7250万元用于公立医院硬件建设,积极探索医养 结合模式,市三院成功晋升“二甲”医院,我区荣获“省 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区”称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 举办首届黄山徽州马拉松赛,先后举办两届中国徽州国际 乡村慢步大会、两届徽州区农民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运 动会、首届丰乐河龙舟赛、首届广场舞大赛,成功承办黄 山市第20届“黄山松杯”暨第4届“古徽州行”门球邀请赛 ,连续五年夺得黄山市“新安江”龙舟赛冠军。坚持稳定 第一责任,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两个中心、两个工 作站”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持 续开展平安村居、平安学校等基层平安创建,巩固提升治 安保姆、信息员工作法、“四位一体”大联勤、党员干部 大巡防等典型做法,创新实施“乡村法官”、“检察对联 123”、“一村一警”和区“两代表一委员”编组联村等社 会治理服务新模式,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步入多元化。率先 实施“党政同责”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我区安全生产目 标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获“黄山市安全 生产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尤其面对历史罕见的 “13630”特大洪灾,我们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战胜灾害,重 建家园,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伟大的 “抗洪精神”成为徽州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是民主法制建设成效越来越显现。坚持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创新代表议 案建议办理,增进监督工作实效,积极改进代表工作,充 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研究出台区委《关于加强人大工作 和建设 充分发挥人大作用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区人大工 作会议,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 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丰富 政治协商形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拓宽参政议政渠道 ,尤其加强委员的学习培训,议政建言能力和水平有了新 提高。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和 对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 优势和作用得到极大发挥。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巩固深化 “阳光村务工程”,在48个村、4个城市社区建立村(居 )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决策“四议两公开”。加快推 进依法治区,“六五”普法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政府机 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不断深化,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逐步提 高。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 预备役和双拥共建工作得到新加强。 八是党的建设越来越科学。坚持党建第一工程,突出 思想建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 三实”专题教育,启动实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用党 的创新理论尤其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 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三个自信”,自 觉对标看齐,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弛而不息纠“四 风”,强化正风肃纪,注重标本兼治,研究出台7类32项制 度,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和服务功能,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动车组”工程,研究出 台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农村 党员“三亮”、乡村干部 “三账联建”,探索实施 “千 名党员大培训”、党员积分制管理,完成8个软弱涣散村党 组织整顿,统筹推进机关、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各领域基层党建,连续三年在全市基层党建目标考核中名 列第一,进一步浓厚了“节节激活、节节发力、节节作为 ”的实干兴区氛围。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 ”要求,健全完善干部任用制度,发挥党组织领导把关作 用,注重基层一线挂职锻炼,强化优秀年轻干部接续培养 ,形成重基层、重实干、重担当、重作为的用人导向,在 2015年干部选拔任用“一报告两评议”中,党员、群众对 区委选人用人工作总体评价等四项指标满意率均为 100%,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建立 人才专项资金,先后与黄山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 学建立地校战略合作,实施各类合作项目36个。深入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防火墙”工程,研究出台落实党委主体责 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施细则及3个配套制度,持续加强惩防 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全 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得到强化,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 任人职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立足抓早 抓小,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综合运用监督执纪问 责“四种形态”,让纪律和规矩成为不可触碰的底线。加 大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一些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受到严肃查处,反腐倡廉取得 新进展,全区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 良好执政环境进一步得到巩固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 难和挑战。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够优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战 略性产业发展不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综 合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些企 业投资信心缺乏,项目储备和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居民收 入增长乏力,部分群众生活依然困难,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业、教育、医疗 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 存在;少数干部把守规矩与敢担当对立起来,庸政懒政怠 政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干部民主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不强;挺纪在前、纪严于法的要求还没有在广大党员干部 中扎根,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离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要 求还有差距。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出实招、下大力认真 加以解决。 五年的接续奋斗,筑就了徽州跨越赶超、科学发展的 坚实基础,也为今后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这 就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记发展第一要务不 动摇,把心思用在发展上,把鼓点敲在转型上,在加快发 展中破难题、惠民生、促和谐;必须坚持一张好的蓝图画 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 对区情的认识中不断完善发展思路,与时俱进推进徽州科 学发展;必须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 展新常态,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努力在调结构 、转方式、促升级上下功夫,在打基础、补短板、增后劲 上见实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松劲,把激活内力与借助 外力有机结合,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潜力,打造政务 服务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树立绿水青山能成为金山银山 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民之所盼为施政所向,重视民情、保障民本 、改善民生,多办利民之事,多解群众之忧,不断增强民 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必须坚持综合施策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坚持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始终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把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同问 责,做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着力打造坚强领 导班子和高素质执政骨干,不断优化执政环境。 五年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 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全委会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 结果,是区四大班子力同心、携手共进的结果,是历届班 子历任领导打下良好基础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 、无党派人士肝胆相照、精诚合作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 部群众鼎力支持、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黄 山市徽州区第五届委员会,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所 有关心支持参与徽州区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 二、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就是进入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 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这就告诉我们 ,未来五年,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 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动力上的变 化愈加显现,但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 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谋定而后动,蹄 疾而步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上级精神、贴近我区实际、 彰显徽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必须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 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 要讲话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 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转促”为总 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 脚点,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区、 三产活区、城乡一体、文化兴徽“四大战略”,加快提升 “十大行动”,努力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和发展方式,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创富裕 和谐美好新徽州建设新局面。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认真审视我区“十三 五”规划,未来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人均 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目标与“十三五 ”规划相一致,到2020年,全区经济实力更加壮大、产业 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建设更加靓丽、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市民素质更加文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党的建设更加严 实。 我们坚信,经过全区上下的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我 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徽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三、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 康较快发展 发展不快、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始终是我们的最大区 情,加快徽州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必须准确把握 我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法则,把创 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调结构、稳市场、防风 险、提效益、增后劲,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实施省、市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厚植发展新优势 ,为强区富民夯实强大物质基础。 (一)积极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以质量和效益 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增量、优化存量、主动 减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 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 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 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优先支持发展实体经济,不断 壮大龙头、延伸链条,促进新型材料、机械电子、农副产 品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推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包装、绿色食品精 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积极争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服 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提质增效,争创省 级服务业集聚区。坚持“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行 业融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扶 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旅游 项目。积极推进“旅游+”,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 链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发展为总抓手,开展绿色增效、品牌拓展、科技推广、主 体培育、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健全完善农业产业 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 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 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和村集体持续增收。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崇尚创 新的发展观,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成为提质增 效的不竭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扶持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和 工程化平台。深化地校战略合作,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积极增品种、提品质 、创品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 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 ”发展道路。实施“互联网+”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创新 驱动作用,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促进互联网和经 济社会融合发展。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和面向中小微企 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搭建更多的平台,支持万众创 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 (三)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发展。遵循“一尊重、五统 筹”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 重点,深化城乡户籍改革,抓好“三权落实、五有并轨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坚持规划龙 头地位,按照产城一体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分区 ,促进“多规合一”。积极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海绵城 市”改造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快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加大 棚户区改造力度,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强化 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综合管理,健全完善城市各类公共设 施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打 造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促进产 、城、人、文“四位一体”融合发展。完善城乡互动、协 调发展机制,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提升岩寺镇 、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小城镇建设水平。统筹推进 美丽乡镇、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实现“以点为 主”向“由点到面”的战略转换。 (四)深化拓展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钉钉子”精 神,把各项改革的政策措施落准、落细、落实。加快财税 体制、国企国资和金融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 用。实施“营改增”,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积极发展现 代金融,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通道,全面推行“政银担”新型担保合作模式和“税融通 ”业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财政投融资 机制,积极推广PPP模式。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业经 营体系、农村产权制度、现代要素支撑体系,推进供销合 作社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 合、优化服务,规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 收费清单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效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先照后证”、“三证合一”、 “一照一码 ”、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等。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清 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降低实 体经济企业成本。 (五)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 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调整完善产业地理布局。 坚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导向,推进“一区三园 ”生态化建设,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行企业循环 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 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 理体系。组织实施第二轮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健全完善 长效机制。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倡导绿色消费,全面 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及相关法规 ,推行“双随机”制度,加大环境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强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 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考核问 责。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 地制度,统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突出盘 活存量,坚持分类施策,持续推进园区低效闲置土地清理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严 守林业生态红线,加强水生态保护。 (六)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按照“一区三园”的 布局,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安全环保,彰显产业特色,提 升园区专业化发展水平。坚持园区拓展与集约发展并重 ,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力 。坚持引资引技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