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铜山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坚持创新引领 决胜全面小康 争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排头兵 ——在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铜山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 告 王 维 峰 (2016年7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中国共产党徐州市铜山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隆 重开幕了。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区第十三次党代 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 设目标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徐州市铜山区第十四届委员会 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新 发展理念,抢抓新的发展机遇,积极作为,奋勇争先,加 快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 现在,我代表中共徐州市铜山区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 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和基本经验 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 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市委一系列重要部署 ,紧扣“双超”目标和“五区”建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落实“八项工程”,全力推进“三重 一大”,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开创了各项工作的新局 面。 ——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全面实现进位争先。主动适 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主要经 济指标增幅连续5年高于省、市平均水平,GDP突破900亿元 ,实现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排名由在全省县市 中的第11位进到第9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7.2亿元,是 2010年的2.8倍,排名由全省第14位进到第8位;城乡居民 收入提高到29522元和16459元,是2010年的1.7倍、1.8倍 ,排名分别由全省第28位、23位进到第21位、16位。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313亿元,是2010年的2.5倍。三 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7:57.1:35.2调整为2015年的 8.1:52.9:39。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第39位、科学发展 百强区第33位,实现“总量进苏南,均量进苏中,综合实 力江北第二、江苏前十强”的新跨越。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高标准建成国家级高新 区。坚持以升促建,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产 学研结合,积极推动由经开区向高新区转变,由省级高新 区向国家高新区提升。2012年8月徐州高新区成功晋级国家 高新区,融入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成为苏北首家国家级 高新区,2015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8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 产值792亿元,位居全国高新区第56位。成立“5+1”协同 创新联盟,获批全国首批省、部共建“蓝火计划”示范基 地;连续召开五届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举办首 届“一带一路”安全科技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成立中国安 全产业协会矿山分会,奠定了徐州“中国安全谷”在全国 的地位。2015年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20亿元,比 2010年翻了两番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高新区内占比 超过55%。 ——夯实“三农”基础,全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 区。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深化 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 2015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81万亩、总产80万吨,实现“十 二连丰”,设施农业占地面积42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提 高到85%以上,“吨粮田”面积占比66%,主要农作物生产 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3%,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继续走在全市前 列,样板区和示范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设施蔬菜面积、 食用菌投料量、奶牛存栏量、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居全 省第一,优质蔬菜等打入上海大市场。在全省率先开展农 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组织 培育,试点“股田制”经营,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 颁证,成立区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区家庭农场发展到 47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955家、成员总数18.9万户 ,农业适度规模比重达到70%。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前 10位,2012年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在铜山召开,铜山 农业发展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 ——全面加快融入市区,大力建设城乡统筹协调区。 紧紧围绕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对接市区3037平 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推进与主城区在城乡规划、产业发 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等方面一体化。在苏 北率先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相继建设 201项城建重点工程及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铜山城区的功 能和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 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设立铜山、新区、三堡3个街道办事 处,完成柳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创建成市级中心镇 6个、管理示范镇5个。着力改善镇村基础设施,实施县道 改造114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全面开展村内道路 “户户通”工程,2015年新建成农村水泥路74.6公里,消 灭空白村77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3%、五年提高6.1个百 分点。 ——突出绿色发展,高质量创建国家生态区。坚持不 懈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美丽铜山建设“五大行 动计划”,促进了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好转 。相继实施生态调水、二次进军荒山计划、精品园林等重 大生态建设工程,11个镇村入选省“水美乡村”,倪园村 成为全国“最美乡村”,吕梁山、微山湖、汉王三大生态 景区逐步建成,悬水湖景区获批国家4A级景区,城区河道 实现全面贯通,楚河南岸滨河绿地、汉王中心镇建设、倪 园村环境整治获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 31.4%,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5%,国家生态区创建通过 国家技术评估。在苏北率先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 运、区处理”模式,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和城乡保洁全覆 盖,全省村庄环境整治现场会在铜山召开。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高水平建设和谐幸福区。始 终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战略,以“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 ,落实“七个更”要求,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 成果。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比重超过80%,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96万人、失业 人员再就业3.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71万人,8.64万 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新农合 参合率100%,市各重点医院基本纳入我区医保定点范围 ,被评为“全省新医改先进县(市、区)”、“全国新型 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建成经适 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3600多套,建设中小学新校舍 56.8万平方米。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成为“全国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市第 一。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遵规守纪,保持了社会和谐、平稳有序。始终坚持正确 的舆论导向,加强与中央和省市级主流媒体合作,发挥 “铜山发布”等新媒体作用,推出“信义铜山•家乡美”等 一批外宣知名品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 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 建富有成效。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积极 开展人大代表评议和政协委员视察监督活动,基层民主建 设得到切实加强。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统战、民族、宗教、侨务、群团、双拥等各项工作取得 新成绩。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信访长效机制和社会治 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技防城、技防镇、技防村率先 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六五”普法任务,荣获“全国法 治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人民群众对社会 治安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推动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迈 上新台阶。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严格落实党建工 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开展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去官气、做公仆”主题活动 ,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全面完成省委常规巡 视工作任务,改进了工作作风,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 连续三年考核位居全市第一。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实行五 项工作直接考核到村,创新了基层党建工作顶层设计,明 确了村级职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字”好干部标准选 拔任用干部,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近三年干部选拔任用满 意度测评都在97%以上。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 作,加大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着力健全惩治和预 防腐败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了风清 气正的发展环境。 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 信心和决心,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概括起来 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善于把上 级决策部署与铜山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 思想的不断解放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五年来,区委坚持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高目标定位,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 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确 立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双超”目标和建设强富美高 新“五区”的任务。我们围绕“双超”目标和“五区”建 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咬定发展不放松,扎实推进 “八项工程”,用足用好国家“一带一路”、省全面振兴 徐州老工业基地、“两个五年不变”和支持铜山跨越发展 、高新区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充分发挥机遇叠加和政策放 大效应,用创新的举措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形 成铜山新的发展优势和工作特色。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牢牢抓住发展 的主动权,从而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赢得竞争新优势。 (二)必须始终坚持好中求快、转型发展,紧紧抓住 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 主线,努力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五年来 ,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推 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工作主线,推动总量指标进位、速度指 标领先、结构质量指标提升,在转型发展中促进经济平稳 健康运行。持续开展推进跨越发展创新奖评选活动,引导 和鼓励各级各部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创一流,在经 济、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 革举措,激发了全区上下创业创新的活力,增强了经济社 会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定 不移抓好经济工作,才能带动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 快发展。 (三)必须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增 活力,以开放拓空间,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 题,不断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 创新作为破解一切难题的总开关,成立了区委全面深化改 革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小组,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改革 精神,提出“建设和谐幸福区”的改革发展主题,在行政 审批制度改革等领域重点突破,带动了其他领域改革。梳 理了74项国务院和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公布了徐 州高新区管理权限目录,出台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 ,精简了3/4的审批事项。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锐意 改革,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活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 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改善民生作 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安排一批民生实事工 程,千方百计促进创业就业,大力开展扶贫攻坚,积极开 展社会救助,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解决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充分享 受改革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铜山”的强大合力。 (五)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 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形成铜山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 牢牢抓在手上,贯穿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创新工作思 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教 育广大党员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切实增强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保持铜山和 谐稳定。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政治强、业务精、作 风正、敢担当”成为铜山干部的鲜明特质。实践证明,只 要我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就一定能带领全区人 民不断创造铜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辉煌。 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铜山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困难与挑战。总的来说 ,我区经济结构总体偏重,外向型经济比较薄弱,稳增长 、调结构、促创新的压力明显增大;财政持续增长的支撑 力不足;资源承载压力日益沉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 存在;各地发展仍不均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加大 ;有的干部思想作风、能力水平和精神状态有待提高,全 面从严治党还要付出更大努力。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 识,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以奋发有为的 精神状态,更严更实的举措,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 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铜山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攻 坚期,是全面融入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建 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决胜阶段。 今后五年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科学把握“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铜山”总揽全 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第一 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现创新发展、 全面融入市区、统筹城乡发展、增进民生幸福、全面从严 治党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区、城乡统筹、 绿色发展、开放带动、民生共享“六大发展战略”,努力 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铜山 。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争当 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排头兵,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 社会,综合实力实现“全国三十强”。具体目标是:到 2020年,人均GDP达到10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到4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5%以上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保持同 步增长,如期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建成创新发展先导区、 产城融合示范区、宜业宜居幸福区,成为全市“一中心一 基地一高地”重要的支撑板块。 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今后五年我们工作 的总目标、总纲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 紧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牢牢把握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 题,牢牢把握全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主动适应和积 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趋势机遇,用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振兴徐州老 工业基地等重大机遇,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要 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业强区上。大力实施“工业立区、产 业强区”战略,积极对接“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 ,集中力量推动产业扩量提质增效。要在主导产业发展上 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拳头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 新链高端攀升。要在新兴产业发展上争创优势,打造更具 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后发赶超,加 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要集中精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 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成果转化,推动项目建设加大力度、 加快速度、赶超进度,让项目建设“次第花开”,让科学 发展“提速发力”。要把 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驱动上。创 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跟随发展永远在后,低端竞争 没有出路,铜山在发展新产业上要与先进地区同台竞争 ,创新领域要不甘人后。要强化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中心 地位,推动制度、科技、文化、模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以 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走上一条质量更好、效益更高 、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要把更多的精 力放在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上。环抱市区既是铜山的区位特 点,也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要从全市发展大局出发 ,主动全面融入市区,加快城市形态、业态向现代化主城 区转变。要持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覆盖,努力使镇村的功能更完备、特色更突出、环境更 宜居、发展更可持续。 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增进百姓福祉 上。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要始终坚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 展的根本导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致力发展为民、普惠于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 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建成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道路上 ,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质量更高。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 全面从严治党上。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在思 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 高度一致。通过全区上下五年的共同奋斗,努力使铜山的 实力更强劲、创新更突出、城乡更繁荣、生态更宜居、百 姓更幸福。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主要工作 任务和重点举措是: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夯实经济基础 坚持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基本导向,紧紧围绕徐州 市“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建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侧管理“两端”发力,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促 进产业高端化、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先进 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改造提升主导产业。牢固树立“工业立区 、产业强区”鲜明导向,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 ,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积极落实 《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着力推动装备制造、食 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车辆制造、冶金等优势主 导产业高端化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做 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拉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培 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数控装备普及换 代和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提升转变,提高产业技术、质量、品牌和标准化水 平。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成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 制造模式新、集群合作紧的高端装备制造创新中心,逐步 实现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 (二)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贯彻落实《徐州市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围绕“3+5”重点领域,优先发 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培育发 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医药和医疗器械、物联网 和安全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成长性产业。围绕 产业链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产业带动作 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活力强的中小企业,全面建成 国家安科园、汽车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三个新兴产业集聚 园区,对接上海创新溢出和产业转移,规划建设中法合作 产业园,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升对经济发展 的带动力和支撑作用。进一步理顺徐州高新区管理体制 ,强化科技创新功能,集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和 安全科技产业集群,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首家安全科 技产业基地,进一步彰显徐州“中国安全谷”品牌和带动 作用。 (三)高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 代服务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333”体系,即现代物流、 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三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文化 旅游、健康养老三大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服务、平台经济 、软件与服务外包三大新兴服务业。以拓展产品功能、增 强集成能力、满足深层需求为重点,大力推动制造业由生 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 全区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积极适应消费方式新变化,结合 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质 量和效益,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 展。高度重视平台经济,重点建设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及 成果转化、商品营销、金融服务、双向开放等平台,打造 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平台企业。要突出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快建设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到 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生产性服 务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四)优化发展平台和载体建设。围绕整体规划、片 区发展,制定生产力布局规划,实行板块领动,大力发展 园区经济。徐州高新区要瞄准一流国家高新区目标,立足 科技引领、特色发展、融合发展,进一步壮大综合实力、 提升发展层次、优化管理服务、做实六大功能园区,发挥 好全市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铜山省级经济 开发区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梯次发 展”的思路,采取“多规合一”方式,加快修订完善总体 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做 大循环经济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 开发区发展动力转换,力争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 示范区。维维产业园要发挥特色,壮大综合实力。要结合 国家“一带一路”和省沿东陇海经济带建设,推动镇产业 集聚区(园区)发展特色化,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平台 。要积极谋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开放口岸、跨境电商、服 务外包等开放平台,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 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淮海经济区科技研发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 和工作推进力度,构建“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政策 ”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铜 山”建设,构建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新一代 信息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本土互联网企业 。突出抓好互联网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跨界融合与创新 发展,实施“数字兴区”、“科技兴产”工程。大力发展 电子商务,加快构建B2B、B2C等第三方专业化电子商务平 台及开放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 设,扶持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 ”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物联网试点和推广,培育一批物 联网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重点企业,推动装备制造 由机械化向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加快打造物联网应用示 范区。 (二)突出高新区的产业创新引领作用。抓住用好国 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中关村政策全面推广的机遇,复 制上海自贸区经验,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科技金融结 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集聚等先行先试,放大国 家创新政策红利。充分发挥徐州高新区创新载体平台作用 ,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平台和开放式公共技术研发 平台,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一批高科技龙头项目 ,培育千亿元、百亿元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积极打造 科技创新谷、智慧谷,建好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推进 关键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产业化,建成铜山产业技术升级 的“推进器”、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和重大创 新成果的“策源地”。拓展众创空间,加强众创空间规划 ,以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为依托,以徐州高新区大学创业 园为载体,加大创客空间建设,引导创业创新平台和载体 集聚发展,加强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中试基地和专业性孵化 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更多运用天使投资、创投、 风投、产业投资基金和政府科技引导资金等支持创新创业 ,加快引进一批科技银行和股权投资基金。 (三)深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速推进创新 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政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