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在“八个相统一”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八个相统一”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9-10-08 来源:党建网微 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 政课)建设工作,2019年3月18日亲自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办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同时 针对思政课建设方法论问题,提出“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要求 ,为思政课教学研究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八个相统一 ”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宝贵的经 验总结与智慧结晶,表明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 和把握进入新境界。 一、因时而进,融思想宣传与思政教育两种话语体系 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学理是科学阐释政治思想的理论范式,政治思想只有 具备学理逻辑上的“彻底性”才能令人真正信服。思政课具备 学理性,强调讲清政治思想、政治主张背后的学理支撑 ,做到用学术讲政治,把政治理论的本质精髓和其中蕴含 的逻辑关系讲透讲清,让政治主张具有显著的学理特征。 如若没有关于政治内容的学术框架分析与说理,仅仅以政 策宣传和感想感悟的口吻进行讲授,都不足以让学生从理 性上真正认同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原则和观点,甚至会产 生反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 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其他 专业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担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功能。强调政治 性,就是要强调高校思政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毫不动摇,在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毫不动摇,通过 教学中深入浅出的学理分析和事实支撑,实现高等教育为 人民服务、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服务的根本目标;强调学理性,就是要强调运用马克 思主义观点、理论和方法论解析说明政治问题的说理水平 和学术态度,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理逻辑,通过摆事实、讲 道理的严密逻辑说理让人信服,使学生在平实明白的话语 体系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的真理魅力。高等 院校担负着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学 须结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总体要求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做到因时而进,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中融思想 宣传与思政教育两种教学话语体系为一体,为大学生提供 更具专业针对性、更具特色说理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 在生动鲜活、能听懂的道理分析和学理论证中,感受到思 政课所带来的“亲和力”与“获得感”。 二、因势利导,寓价值观培育于教学内容之中,实现 教材内容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育教学一方面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 面是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仅有知识习得不等于实 现了价值观塑造与引领的教育目标,而价值观培育只有与 知识、素养融为一体,才具有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生命 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办好思政课,培养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思 政课教学在教材内容的知识传授上下功夫,也需要在教材 大纲所承载的价值引导上下功夫。“德智体美劳”本身既是一 个关涉教育目标的整体概念,也是包含价值观培育的科学 理念。以美育为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院老 教授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 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 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为此,应 科学把握美育同思政教育在价值观引领与知识传授上的本 质一致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有关美育的内容。这 就需要在遵照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 的同时,更加注重寓美育、德育、体育等在教材大纲之中 的“校本”内容准备。本着因势利导的教学思路传道、授业、 解惑,以广阔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艺术学、历史学 视野的多维剖析,更全面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道 ”,更贴切地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业”,更精准地解 答学生内心之“惑”。 三、因事而化,正反两方面辩证剖析时事案例问题 ,实现价值观引领的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破”与“立”是事物矛盾运动发展中展现出的一种辩证关 系,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不破不立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破则无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改革的侧重点在于“破”,破是立的前提。直面各种错误观点 和思潮,扫除大学生心头的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想苗头,实 质上就是一个“破”的过程,要以“破”字为先,真正把学生思 想价值观深处不敢说、不愿说、说不清的问题根源找出来 、摊开说、讲明白,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照本宣科。通过“破 ”的思想祛昧为“立”的观念灌输创造条件,在“破”与“立”的 辩证思维中正确把握思政课改革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相统一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高校思 政课教学的目标指向是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 论和伟大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引领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自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看待和解决问题 ,自觉辨析甄别各种意识形态思潮中的错误观点。这就要 求思政课教学要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剖析包括政治时事 、经济时事、社会时事等在内的案例问题,答疑解惑、因 事而化、有效防范、亮明观点,理直气壮地讲明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同时,本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目标导向,积极实施 “案例链”教学法,从案例提出、问题互动、案例拓展到学生 问题意识养成,通过时事案例导入的教学方式创新,构建 正反两方面案例问题之间的逻辑链条,在批判与建设的“破 ”与“立”中完成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做到“批判”有靶向 ,“建设”有依据,使相关理论观点切实内化于心,让学生在 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四、知行合一,构建多元长效学习实践机制,实现思 政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 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 斗者。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任 务,坚持理论性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把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 主义学说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深入结合起来,特 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马克 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学深、学透、讲清、讲好。当前,思政 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集中在课程讲授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 的观照与回应,现实问题的理论“代入感”弱、解释力不强 ,客观上导致一定程度的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突出实践性 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显著特征。须注重创新 “理论+实践”的“大思政”教学机制,构建多元长效学习实践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