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蓝绍敏:走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走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蓝绍敏 (2019年3月1日)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 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 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的 首位,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 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 自主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提升制造业 自主可控力,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央和 省里的最新部署要求,都为南京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提出了新要求。南京将坚定不移地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扛鼎之举,以“产业地标”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在全省建 设“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走在前列,并走出一条 具有南京特色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地标代表着产业的区域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代 表着产业的发展高度和强大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南京立 足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集群化为发展方向,围绕“4+4+1”主导产业方向,加快构 建产业定位清晰、比较优势明显、集聚效应突出的现代产 业体系,推动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规上 工业增加值增长8%,创近两年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 . 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 1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时南京制造业也还存在着一 些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比如产业发展聚焦度依旧不够 ,在细分领域、细分行业上还没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 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拳头”产业 和“高峰”产业集群。如何在“4+4+1”主导产业基础上,加快 提升南京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如何在已有若干特色优 势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 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形成南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后劲 ?这些都是南京新一轮发展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 会精神和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工作的最新要求,全力 推进产业地标建设,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全球的竞 争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力争到2020年,在新能源汽车、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地标培育领域,产业链、创新 链进一步补齐,若干产业原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 跑水平,产量产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在全省、全 国的排名明显前移,成为全国著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到 2025年,产业链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 产业集群基本成型,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自主可控的产业 体系,成功打造三个以上“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 响力”的产业地标,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创新 发展高地。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 展路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更新与变革,实现“六个转变 ”。 一是从宽泛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紧扣“4+4+1”主导产业体系,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定 位和主攻方向,汇聚整合有限资源,在最有特色优势和成 长性的领域重点投入、聚力突破,扎扎实实打造一批目标 定位高、产业影响大、核心创新能力强、综合经济效益好 的产业地标,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南京优势、南京 特色、南京标志。 二是从粗放支持向精准引导转变。改变“大水漫灌”“雨 露均沾”式的产业支持方式,进一步提升政策指向的精准度 ,紧扣产业地标重点培育方向,逐一深入研究、科学规划 ,明确目标、找准抓手,制定出台差别化、精准化、持续 化引导政策。进一步优化政策设计与执行的着力点,更加 注重功能性政策运用。重点在解决产业发展最迫切的共性 需求上下功夫,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有效弥补市场机制缺陷 ,努力为产业地标培育营造最优生态环境。 三是从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紧扣产业地标培育 领域,进一步突出龙头引领、补链强链、集聚集群,引导 企业之间纵向配套、横向协同,构建公平高效的专业化分 工协作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 势。依托科教人才优势,推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对接,建 立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打造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规模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 四是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推动制造 企业从以生产产品为中心向以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型,加快 实现制造业服务化的动态演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 步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 ,在研发设计、定制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全生命 周期管理等方面延伸服务链、提升价值链,努力推动制造 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 ”转变,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 率全方位提升。 五是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围绕产业地标培育 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以企业装备升级和互联网提升为抓 手,进一步加强智能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加快建设一批示 范智能车间,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制造 发展水平。深度对接产业地标发展需求,推动装备、自动 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大 力研发一批智能制造软件、硬件系统集成产品,重点培育 一批专业性强、行业特色明显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 ,为产业地标“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六是从跟随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打造产业地标,是 一个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如果按部就班推进 ,则难以达到所需的高度和速度。必须把产业地标打造放 到解放思想、对标找差的大框架下来考量,进一步树立更 高标杆,强化赶超意识、争先意识。聚焦产业规模、创新 能力、基础保障、发展环境、企业培育、标准制定等各个 方面,全面梳理各产业当前位次、薄弱环节、重点任务 ,一项一项补缺补短,全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实现产业发展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在明确思路、选准路径的基础上,我们将聚焦目标产 业,逐个制定行动方案,狠抓工作推进和落实,做到“五 个形成”。 一是在总量上形成规模。依托一批龙头企业和旗舰企 业,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 ,确立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地位。 二是在创新上形成优势。当好科技创新保护者、创新 政策制定者、创新平台搭建者、创新文化倡导者,加快营 造有利于提升创新浓度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在影响上形成声势。围绕产业发展和要素集聚 ,积极争取举办1—2项具有高含金量、国际影响力的特别 重大活动,加快搭建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行业平 台和活动阵地。 四是在招商上形成攻势。聚焦产业链条、重点区域、 龙头企业,主动出击、主动上门、主动对接,大力引进更 多重特大项目、高精尖项目和关键环节项目。 五是在发展上形成协同。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坚持定 期会商,协调破解难题,不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的组织水 平。强化规划引导、利益引导、行政引导、市场引导,加 快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格局。 在具体实践中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从区域优势、发展形势、 未来走势出发,对产业体系、产业链条、产业布局等进行 科学规划,确保在产业地标打造上实现相对的分工、合理 的布局、产业的联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打造江北新区 (含浦口区)、江宁区、溧水区、南京经开区四个产业基 地。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在全国城市排名 前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成为全球极具影 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城市和应用先导城市。集成电 路产业加快构建“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