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黄守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着力落实“六保”任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着力落实“六保”任务 黄守宏 今年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做好政 府工作,要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 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 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 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 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此,《报告》作出了重点突出、精准有力的部署安 排。 一、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我国有上亿户市场主体,这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 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吸纳90%以上的 城镇就业,关系亿万家庭生计,在这次疫情中受到冲击和 影响最大。只有尽力帮助这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防止出 现大规模倒闭,经济增长才有基础,就业才有支撑,人民 生活才有保障。《报告》对此提出了有力的政策举措。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报告》按照强化阶段性政策与 落实制度性安排相结合的思路,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减税降 费举措。一是继续执行2019年出台的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 业养老保险费率政策。由于这两项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是 分别于2019年4月份、5月份开始实行的,今年全年实施 ,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二是延长前期出台的阶段性 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今年以来,为对冲疫情影响,我 们出台了一批6月前到期的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 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 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 、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 费,这些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对受疫情影 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 限由5年延长至8年。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市场主体 中占大头,也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各项惠企纾困政策要 倾斜支持、及时覆盖。今年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 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相关税费政 策实施期限。三是围绕稳企业保就业新近推出一些减税降 费政策。比如对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缓缴社保费、对 电影等行业给予税费支持等。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 过2.5万亿元。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报告》从推动降低企 业用能、用网、房租、物流等成本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和农业用电价格相对较低,但一 般工商业特别是大工业用电价格偏高一些。这两年,我们 已连续出台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降低10%的政策。今年我们 又出台降电价政策,明确从2月1日至6月30日,将除高耗能 行业外的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户电价降低5%。《报告》 明确,这一政策将延长到今年年底。最近几年,我国持续 推动网络提速降费,不仅使群众普遍受惠、企业广泛受益 ,也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今年要在近几年资费 大幅度降低基础上,实现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低15%。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行业领域企业、商户经营困难,但房 屋租金等刚性支出压力凸显,甚至成了一些中小微企业和 个体工商户不可承受之重。为此,《报告》提出减免国有 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并予以政策支 持。同时,要求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防止“按下葫芦 浮起瓢”、各种乱收费死灰复燃。 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当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 业现金流极为紧张,维护资金链安全是稳企业最迫切的任 务。为此,《报告》提出了几条重要举措。一是继续延长 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执行期限。在疫情发生 后,有关部门出台了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 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 偿还安排政策,即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中小微企 业贷款本金及利息,最长可延长至2020年6月30日偿还,并 免收罚息。鉴于当前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情况,《报 告》明确,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到明 年3月底,其中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 难企业贷款由企业与银行协商延期。二是鼓励和支持金融 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投放、扩大覆盖面。长期以来 ,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企信息不对称 ,企业缺乏合格抵质押物。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 要促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并要求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和大 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对小微企业大幅增 加信用贷款、提高首次贷款比例。大型商业银行全年普惠 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过去银行往往要求企业先 还本再续贷,考虑到企业经营困难、资金紧张情况,《报 告》要求大幅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无还本续贷,以防止随意 抽贷、断贷、压贷,避免造成资金链断裂。针对目前政府 性融资担保的规模和占比较低、费率较高等问题,《报告 》提出要大幅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 。在鼓励银行增加对企业贷款的同时,要支持企业扩大债 券融资。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鼓励银行敢贷、愿贷 、能贷,《报告》要求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包括要完善银 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落实尽职 免责条款,阶段性放宽银行资本、拨备和不良资产核销等 要求,有效增加中小银行低成本资金来源。加强监管,防 止资金“空转”套利、脱实向虚或“垒大户”。为保市场 主体,《报告》强调,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 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疫情对部分行业特别是住 宿餐饮、旅游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带来重创,企业停工 歇业现象增多、用人需求减少。《报告》要求,加强对重 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占新成长劳动力 的一半以上,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是 做好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比上年增 加40万人,达到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留学人员回国就 业人数也明显增多。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 求下滑、求职面试受限、选择余地明显收窄。《报告》对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出了安排。主要是,促进市场化社 会化就业,对增加高校毕业生招用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扩大基层服务项目等招聘,包括增加“特岗计划”“三 支一扶”招募规模,拓展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 ,增加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招聘数量,提高各级事业单位 空缺岗位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增加硕士研究生招 生规模;扩大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规模;高校和属地政府 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报告》对做好退役军人、农 民工等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和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 难群体就业工作也提出了要求。要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 ,防止和纠正性别、身份、地域等就业歧视。现在我国灵 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各类零工、企业 非全日制用工、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也包括近年来快 速增长的电商、快递等新业态的就业人员。这些人员流动 性大、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缺失,受疫情影响较大。针对当 前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困难,《报告》提出了相关扶持措 施。今年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 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城镇小店小铺、早市夜市 、流动摊贩等服务业是群众生活所需,事关很多家庭生计 ,不能以保持市容整洁等为由一禁了之、一关了之,要合 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为其提供便利、留足空间、引 导规范支持发展,以众多微就业托起百姓大民生。当前我 国就业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 需缺口达2000万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 统筹考虑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在 2019年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超过1500万人次、高 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基础上,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 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 长实现人生价值,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 才支撑。 二、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当前困难 情况下,保住市场主体并努力稳定其活跃度,是“六保 ”的重要任务。这要靠深化改革,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其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生产要素的聚散、发 展动力的强弱。这些年,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使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经济社 会发展形势越是严峻,越要千方百计优化营商环境。要在 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对前期采取的一些应急管控措施 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清理取消的清理取消 ,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市复业。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 负面清单,制定和完善行政许可事项等清单,清理规范备 案、登记等管理措施,坚决防止变相审批。经营场所是企 业登记注册的核心条件之一,目前一些地方对中小微企业 、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时提出的经营场所要求过高,增加 了创业难度、抬高了创业成本。《报告》要求放宽登记经 营场所限制,便利各类创业者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 策。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使企业更便捷拿到营业执 照并尽快正常运营,克服“准入不准营”的现象。推动更 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可办。公平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只有公平竞争,才能使市场活而 不乱,实现优胜劣汰,否则就会“劣币驱逐良币”。公平 竞争有赖于公正监管。要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体系,创新公平公正的监管方式,严格规范行政执法,以 公正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 国际化营商环境。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不仅 包括发达的商品市场体系,还要有健全的要素市场体系。 与商品市场相比,我国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存在市场 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要 素价格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这影响了市场对资源配置决 定性作用的发挥,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短 板。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 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今年 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 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就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促 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 素市场运行机制等进行了全面部署。《报告》对推进资本 、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提出了要求。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国有 企业在保障物资供应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引 领作用。今年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活 力和效率。要加快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 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要完善以管资本 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行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管理 。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年基本完成剥离办社 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 构调整,聚焦发展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要通过 改革,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 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技术 创新的重要主体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要全面落实党中 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营造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平等保护的 法治环境。要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 ,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坚决纠正侵害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要限期完成清偿政府 机构、国有企业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的任务。《报告 》强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要健全政企沟通机制,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 ,及时帮助民营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振企业家 发展信心。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国家 经济的骨架,代表着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是全世界 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总体 上看,制造业大而不优、大而不强,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 中低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投资增长低 迷、生产成本上升、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亟待加快转 型升级。《报告》要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 补齐制造业产业链短板,优化供应链布局,提升产业基础 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 。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制造业向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发展研发设计、现代 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近些年,我国新产 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成长,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 、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不仅便利了群众生活,也为扩大 就业提供了支撑。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电商网购、在线服 务等新业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新业态,疫情 期间实行居家抗疫、隔离观察、小区封闭等很多管控措施 都会增加难度。《报告》明确,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 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 论是抗击疫情,还是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促进高 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 创新的源头和先导。从世界科技发展史看,凡具有颠覆性 、突破性的重大科技创新,都是基于基础科学的长期积累 。这些年,我国在应用技术领域进步迅速,一些方面走在 国际前列,但基础研究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这是我国原始创新成果少的重要原因。《报告》提出 ,要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 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各级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基 础研究投入,完善基础研究经费拨付和管理办法,大幅度 提高稳定支持比例。当然,基础研究不能由国家包揽,世 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是仅靠政府投入的。据统计 ,韩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占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的 50%左右,日本是30%左右,美国是20%左右。过去10来年 ,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仅占1.5%左右。要落实和完善相 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形 成支持基础研究的合力。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 体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广泛汇聚和利 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 惩罚性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科技创新本 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围绕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 造性,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畅通创新链,营造鼓励创 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报告》提出,要实行重点项 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英雄不论出处 ,要在更多领域把需要攻关和转化的重大项目张出榜来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人力人才资源,广大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新创造潜能 ,只要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 报告》提出了促进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包括支持创业投 资和股权投资发展,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 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等。这些年,我国 很多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包容审 慎监管方式。《报告》强调,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我们既要支 持探索创新,又要注意防范风险。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 物,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不能削 足适履,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对有些一时看不准的 ,也要多观察,不要一上来就管死。对那些潜在风险大、 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严格监管,发现问题 果断出手。 三、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居民消费正 在优化升级,拥有超大规模并极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 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有效投资需求潜力很大。这二者结 合起来就形成了巨大的内需潜力,是我们大国经济发展的 最大优势所在。只要把这个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就能形 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而强劲的动力。《报告》提出了实 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系统框架和路径,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 、相互促进。 推动消费回升。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是影响消费的重 要因素。《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 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要优化消费环境,提供消费便利 ,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 发展,改造提升步行街。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 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新零售,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过去 相当长一段时间,汽车消费持续增长,对拉动消费增长发 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0多辆,不 仅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仍有提 升空间。近几年汽车消费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 停车位严重不足。《报告》提出,要促进汽车消费,大力 解决停车难问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亿,且以每年几百万人的速度 增长,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 ,托幼服务需求猛增,而供给严重不足。要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加快发展养老、托幼服务。健康是人民 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 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 。我们要因势利导,发展大健康产业,增加健康产品和服 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 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把健康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 业。近几年,农村消费较快增长,仍有很大潜力。要支持 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只要解决好民生关切 ,消费潜力就会不断释放。 扩大有效投资。我国发展中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扩大 有效投资空间广阔。《报告》立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考虑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 劲,提出了把“两新一重”建设作为投资重点。一是加强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旨在激发新消费需求、带动新兴产 业壮大、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报告》提出了两个方 面的重点。一方面是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 建设数据中心,这有利于壮大数字经济,促进信息消费、 智能消费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对数字生活 的新需求。另一方面是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 新能源汽车。近些年,为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我 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新能源汽车产业较快增长。目 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 但充电桩建设不足、充电不方便,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消费 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科学规划充电桩布局,提高城市郊区 、高速公路充电桩密度。二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 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现 在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县城就业安家、安排子女上学。 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扩大容量、增强功 能。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公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