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辽宁省沈阳市)李英杰市长在2007年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李英杰市长在2007年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 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2007年市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主要 任务是认真贯彻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研究落实市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推动 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确保“两个 不低于”目标的圆满实现。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要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 “创新年”活动为主线,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 级。全面完成“两个不低于”的总体要求,选准工作的突破口 和切入点,抓推进,抓聚焦,抓落实,重点抓好产业优化 、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区域一体和项目建设等五个环节 。   产业优化。调整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始终 是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主题。结合我市实际,今年促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加大“三个优先”的实施力度。所谓 “三个优先”,就是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 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要把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国家新兴产业基地,推动 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同时要求沈阳发挥关键性作用 ,以沈西工业走廊为龙头,建设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 区,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这是省委、省政府 对沈阳提出的新要求,是历史赋予沈阳的重任,也是沈阳 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近年来,我市装备制造业 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发展势头很好。去年 ,全市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1647亿元,增长 46.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2%,基本上是半 壁江山,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新时期 沈阳工业的重要支撑。我们要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乘 势而上,加快发展。当前,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要采取切 实有效措施。要加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 作,抓紧编制沈西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规 划,明确工作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全力抓好落实 。要加快铁西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北 方重工、沈化、北方交通、机车车辆、东药、远大等重点 骨干企业的搬迁改造,推动铁西新区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努力成为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示范区。要依托实施重大 科技专项,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自主化。重点放 在发展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石化设备、大型工程机械 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要切实增强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的发 展能力,对沈机、沈鼓、北方重工、新疆特变等重点骨干 企业,按照“一行一策”和“一企一策”的原则,逐个帮助解决 实际问题,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提 升。要注意协调落实相关重大政策。对国家和省出台的支 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逐一尽快落实到位。针 对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 支持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项目的有 效措施。在企业自主创新、土地整理和开工项目贴息等方 面给予政策倾斜,建立推进装备制造业加速发展的长效机 制。   第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 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是拉动全市经济 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沈阳要力争在全省率 先进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行列,不仅需要加快工业发展 ,而且需要服务业的大幅度提升来支撑。近年来,我市服 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体 水平不高,发展速度不快。2006年,全市完成第三产业增 加值1209.6亿元,增长13.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问题 :一是三产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7%,说明总量 不够大;二是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地区生产总值3.4个百分 点。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市经 济中的比重,对于全面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 要的战略意义。这次结合学习山东经验开展解放思想学习 教育活动,市委、市政府认真查找了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 、发展不快的差距,《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要全面提 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受到代表们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这 完全符合沈阳的发展实际。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服务 业的紧迫感,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以推进。沈 阳是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业具有特殊优势,要把 服务业发展放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大格局中审视,大力发展 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东北区域现代物流和金融中心。围 绕服务业发展,当前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要认真编制好 全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制定和出台大力发 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明确全市服务业的发 展目标、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加快制定出台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要认真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 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确处理发展服务业与发展工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传统服务业、发展服务产业与发展 服务事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搞好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不断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要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 点,分类指导,力求突破。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 中介服务;加快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包括大力发展商 品零售、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旅游休闲、文 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拥有广泛需求的服务业,方便群众生 活,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市政 公用行业等政府提供的服务型事业。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 同时,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 送、电子商务、金融咨询、中介等现代组织形式和服务方 式,全面推进物流分拨、采购中心、第三方物流业以及物 流总部建设,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和水 平。要举全市之力,着力推进金融商贸开发区规划建设。 在全国185个开发区中,上海浦东陆家嘴是唯一的国家级金 融商贸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开 发区,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 东北现代物流和金融中心,必须加快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 的开发建设,这是题中应有之意。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 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可以在华开展金融业 务的难得机遇,加大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的建设力度,积 极承接国际金融业转移,鼓励和吸引中外金融机构在沈阳 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为金融业服务的金融辅助 产业。要努力改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加强金融法制环 境、金融安全稳定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力争使沈阳 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达到全国领先,逐步与国际接轨。要努 力完善东北金融中心建设推进机制,形成建设合力。要举 全市之力,支持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加快建设,在政策、 资源、信息等方面竭尽所能地予以重点倾斜,以最优惠的 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良的环境,将沈阳打造成为真 正意义上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力争使沈阳金融商贸开发 区尽快进入国家级金融商贸开发区行列。   第三,要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高新技 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和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 大的引擎作用,直接决定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我们要把高 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撑沈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摆在突出位置,下更大决心,采取有力措施,优先加快 发展。要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进一步拓展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空间。要积极推进浑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 展,浑南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至少应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充 分发挥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要以先进制 造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软件等领域为重 点,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沈阳在软 件产业及其外包发展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东软集团是全国 最大的软件企业,然而“墙内开花墙外红”,东软却在大连得 到了更大发展。目前,大连软件业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 ,而我市仅为70亿元。今年全市要制定优惠政策,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一定要充分发挥东软的龙头作用,实行产学 研结合,通过与中外大公司、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 ,把软件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形成 洼地效应。要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研发具有自主 创新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 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要进 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技术创 新。风险投资对自主创新十分重要,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 去,去年我市举办了中国风险投资北方论坛,今后我们每 年都要举办一次。   机制创新。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实现老工业基地 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 ,推动国有资本向“三个方面集中”,即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 民经济命脉的重点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主 导产业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和 大集团集中,不断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要加快 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 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当前,要积极支持国有工业企业进 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沈机向海外投资转让49%的股权,目 前在上海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还没有落地,要加大力度积 极推进;支持沈重、沈矿联合重组为北方重工集团,在此 基础上,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战略投资者;支持中石油、 中石化、GE、、西门子参股沈鼓;推动东药加快股份制改 造步伐;支持沈机、沈矿、北方重工、新疆特变等骨干企 业走出国门,实行并购联合重组,增强发展能力;支持外 资并购我市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国内各种所有制资本参与 大型骨干企业改革、改组、改制、改造,实行跨行业、跨 区域、跨所有制重组。在推进工业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 ,还要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交通、建筑、市政公用行业等 领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尽快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去年末,我市非公有 制经济单位达到27.5万户,从业人员178万人,实现增加值 153亿元,同比增长20.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2%;上缴 税金195亿元,增长25%,占全市税收总额的30.5%,非公有 制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从总体 来看,当前我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舆论氛围还不够 浓,今年要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积极为非公有 制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要继续做大 做强远大铝业、新疆特变等非公有制骨干企业,大力发展 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