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公开讲话汇编2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积极推行绩效管理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苗 圩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创 新行政管理方式是新形势下推动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五位一 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工业和信息化 部组建以来,结合大部门制改革和推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使命,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取得了 积极成效。   一、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对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具 有重要意义   实施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有效渠道。绩效管理 有助于加强对政府工作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考评,有助于推动决策部署 的贯彻落实。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时,探索运用目 标责任制、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绩效考评方法,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 开展工作,创新了管理方式,促进了职能转变,推动了工作落实。同 时,使社会公众广泛了解、有效监督各项工作,提升了工作透明度 ,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推进绩效管理是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有效抓手。工业和信息化 部是大部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的重要任务。如何 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行业管理范围广、任务重的特点,把管规划、 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与完善行业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是大部门制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完善市 场经济条件下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 ,强化责权利的统一,才能提高行政效能,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增强 政府履职能力。   推行绩效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的有效手段。 通过绩效管理和干部考核评价相结合、增强考评结果运用,在工业和 信息化部机关和全系统营造了讲团结、比奉献、重廉洁的浓厚氛围 ,积极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勤勉履职、开拓创新,推动行 业发展,努力创造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工作实绩。   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绩效管理   一是继承创新,循序渐进。在开展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 持继承创新、试点先行、分层深入、融合发展,注重把握好力度和节 奏,积极稳妥推进工作。2009年开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及直属 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积极开展以关键业绩指标(KPI)为核心 的绩效管理研究,为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打下了基础。2011年,开始在 3个司局试点绩效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在机关司局全 面铺开,同时研究探索将绩效管理向处室、个人和直属单位延伸。   二是量化标准,注重规范。制定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是个难 题。我们在职能分析、工作提炼、指标量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着力将 繁杂的工作凝炼为简洁直观的具体指标。2012年,围绕部中心工作 ,我们将56项部重点工作逐一细化,分解成973件目标责任制任务,提 炼出119项关键业绩指标,并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确定指标考评 的计分规范,从质量、数量、时限、进度、程度等不同角度细化责任 ,努力实现绩效指标具体、量化、易考核,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   三是突出重点,推动工作。在设置考核指标时,根据部重点工作 和各司局职责,精简数量,设置下达有限指标,大幅度提高重点指标 权重,强化了任务导向、业绩导向、效率导向,引导各司局突出重点 、攻坚克难,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难点问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后,我们按照中央“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在实施 目标责任制时,确定了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业产品 质量品牌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9大任务,为国民经济实现 企稳回升做出了贡献。2012年,按照中央“调结构、转方式”的决策 部署,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了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能 力提升工程、百项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和中小企业 服务年活动、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以 及改进机关作风年活动等“6+1”行动计划,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多维评价,着力改进。按照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考评的 要求,采取司局自评、部领导打分和司局互评的方式对绩效指标完成 情况进行测评。对计划外的重点工作、临时追加的重大任务以及奖惩 情况,由相关职能司局进行加减分评价。测评结果上网公示、接受评 议并予以通报。全年考评结果形成司局绩效反馈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从实行情况看,评价结果与平时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成为评价工 作、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   五是统筹兼顾,提高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把关键业绩指标与目 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增强了合力,激发了干劲,推动了工作,体现了 点与面的结合。把绩效管理与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和其他考核 检查结合起来,探索将司局绩效考评结果与司局级干部个人考核直接 挂钩,集约考核资源,降低考核成本,减少重复考核、多头考核,体 现了管事与管人的结合,为干部管理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三、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提 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这对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几年探 索,工业和信息化部绩效管理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工作才刚刚起步 ,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大部 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一是要加强绩效管理研究。总结工业和信 息化部经验,借鉴国内外政府的有益做法,深入把握绩效管理的规律 ,探索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 要解决绩效管理难题。加强对绩效指标设置、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的 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实绩导向、过程控制、社会评议、信息化管理上 作文章,推动绩效管理和业务工作协同发展。三是要拓展绩效管理实 施范围。探索将绩效管理逐步向岗位、部属单位、地方工业和信息化 主管部门延伸,使绩效管理与行业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密切结合,为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 支撑保障。 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 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 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我国进入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提出的重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技术进步 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和社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信息技术持续影响经济和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极为活跃。自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 以来,每隔五至十年信息技术领域就会出现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变革 ,而每次的信息技术变革,都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上世纪七八 十年代的家用电器,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本世纪初兴起的互联网等 。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创新 步伐如此迅速、发展活力如此持久、经济社会影响如此之大。时至今 日,信息技术领域硬件、软件、内容、服务创新的步伐依然迅速,创 新的系统性、集成性特征更趋突出,日益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 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从 计算、记录、显示等单一功能和简单应用,迅速拓展到经济、政治、 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深入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的结合,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 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社 会管理活动的结合,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新渠道,改 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信息技术与国防建设的融合,推动武 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改变了战争模式 ,影响了新时期各国军事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模式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 术的深入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孤立、封闭式的研发创新活动。信息 网络可以提供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情报资料,信息技术可以进 行模仿、模拟、仿真和高速运算,有效提高了创新的范围、能力、节 奏和效果。此外,信息技术还激发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模式 、医疗模式等众多领域的创新。通过总结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各 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创新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的新时代,纷纷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抢占世界科 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创新浪潮和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国际金融危 机爆发后,各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达国家重在强化核心芯片、操 作系统、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垄断地位,新兴经济体侧重生产 制造、服务外包等竞争优势培育和市场争夺。在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 设施建设布局方面,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并实施了宽带战略 ,到今年底将有超过150个第4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出商业服务。近年来 ,国内也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 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 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产业规划,加强 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正在出现以信息 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人 类处于技术群体性重大突破的前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 新的基础和动力,为知识的快速扩散、网络型研发组织发展以及商业 模式创新等提供了载体和手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 互,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加速走向智能 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智能电网、太阳能 发电、分散式离网发电技术实现突破,未来还将形成能源互联网。信 息技术与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使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 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各技术领域创新不可或缺的 重要动力和支撑,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 键所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产业界和理论界对第 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主导产业、产业模式等尚缺乏统一认识,但都 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创新势头不 减,促进了研发设计活动不断加快、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模 式不断变革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体力 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现 代产业新体系的建立,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 发展。我们应当敏锐捕捉和把握信息技术变革打开的历史机遇窗口 ,特别是利用好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特点,以应用来引导,积极迎 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 ,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新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用武之地。新 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及其强大的计算、存储、信息交换能力 ,能够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信息技 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应用,促进了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 和综合利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 用,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装备、营销服务信息化水平,加 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 的应用改进了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 少环境污染,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 还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 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经 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既催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 产业不断涌现,也带动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产业等快速发展,使 其成长为先导性、支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云计算改变了信息资 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不必再把所有资料、数据存储在自己的硬盘 内,而是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服务,形成庞大的云服务市 场,同时带动相关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信息服务等新产 品新业态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培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实现 经济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有利于培育新的投资消费热点。如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 求拉动,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汽车、住房等消费热 点的逐渐降温,消费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寻找高质量、可持续的 投资新亮点,形成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 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 以优化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各类应用平台的投资建设,优化企业 的投资结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 务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扩大信息产品和内容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内需特别 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支点。   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艰巨。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 整合信息资源,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行政监管效能,推动政民互 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流动 人口动态监测、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水网、智能 电网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减灾救灾等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 和改善民生。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可以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 、传播先进文化提供重要通道。   四、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抓好战略布局和任务落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涵盖通信、计算机、软件 、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产 业支持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基础和大国大市场的独特资源,为现代信 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 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处于创新突破可期 和掉队风险亦存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机遇,着眼长远,发 挥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实现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战略谋划,确立竞争新优势。着眼国际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凝聚战略共识,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发展现代信息技 术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完善组织管理和 协调推进机制。立足应用引领,推动融合发展,确保自主可控,力争 在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确立国家竞争新优势,并为迈向信息社 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 先导、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广泛应用为目的、以安全可控为保障的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精髓所在。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强。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 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国家 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新型显示 、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 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支撑能力。加强示 范应用,营造良好应用氛围,以服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 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动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挥信息技术渗透 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全面覆盖,创造市场 空间,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 合,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提 高经济信息化水平,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经济 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带来的 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健 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   培育信息投资与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 费需求带动。认真贯彻落实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拉动的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把信息投资与消 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 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服务,带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 等终端消费,带动网络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网络文化 、数字家庭等信息服务。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下一代互 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下一代国家信 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移 动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化等应用平台建设,为信息消费和服务提供 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加快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 和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努力形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 投资消费热点。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随着信 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 、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 产生活,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影响国家安全。要加强统筹协调,一 手抓信息化发展,一手抓信息安全保障,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 安全。加强部门间分工负责和协调合作,健全横向覆盖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纵向覆盖 技术、产业、标准、法制等领域的管理体系,确保重要基础设施、重 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 ,提升网络空间预警和网络攻防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按照深化行政 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 安全与发展、产业与应用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 大中型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 小微企业发展,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政府的推动 作用,遵循产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 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 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调动企业积 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宽带中国”、核心技术研发、 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 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尊敬的万钢副主席、陈清泰理事长、徐冠华主席、解振华副主任 、郑栅洁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年度论坛。在此,我 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对 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 谢! 百人会自成立以来,在促进产业发展和跨行业交流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其智库和平台的作用及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天,汽车及相关 领域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研讨交流,我非常期 待大家的真知灼见和宝贵意见建议。在这里,我也就我国在新能源汽 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与大家 做一个交流。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李 克强总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张高丽、刘延 东副总理也提出明确要求。马凯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 作。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加快推广应用、充电设施建设等指导意见。各 部门也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 的落实,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我们起步并不早,我们是从2009年开始 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的示范推广工作,到2012年共推广 1.7万辆,2013-2014年推广应用10.1万辆,2015年跃升至37.9万辆 ,2016年生产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 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 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20瓦时/公斤 、价格1.5元/瓦时,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1.7倍、价格下降60%。驱 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到2.0千瓦/公斤。纯电动汽车主流车型动力性 、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大幅提升,基本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 ,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 三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 ,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 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中原四大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 四是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比亚迪、吉利、北汽等企 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国产新能源客车技术水平世界领 先,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并实现了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协同 “走出去”。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零部 件供应商。 五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企、民企积极参与,众筹建 桩、“互联网+”等创新商业模式涌现,公共场所、单位内部、居民小 区、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目前,2016年新建公共充 电桩10万个,累计新建达到15万个。北京、上海、深圳等建成规模化 充电服务网络。 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凝聚形 成了广泛的行业共识,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决心 。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形势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 于发展初级阶段,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产销市场规模实 现快速增长,但动力电池核心技术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 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社会各界参与 热情高,推动了一大批新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项目建设。目 前,在新能源客车、货车企业领域已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 高端产能不足、低端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此外,还出现个别企业违 规谋补骗补、扰乱了市场发展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 们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逐一推动解决。 一是针对结构性过剩苗头,加强产能调控。修订了新能源汽车生 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提高技术门槛,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 “散小弱”发展。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合理规划产能。 二是针对动力电池技术水平较低,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组建 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组织行业发布动力电池技 术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引导社会投资。 三是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新能 源汽车推广应用专项督查,严厉打击骗补行为。调整完善补贴政策 ,降低部分车型补贴标准,提高技术门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 监管制度,加强产品一致性核查。 通过上述措施,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秩 序进一步规范,2016年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质量提升年,实现了 平稳快速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绩喜人,但挑战仍很严峻。当前,新一代信息 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深刻变 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产 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的产品形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 、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 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汽车生产从过去的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 方式,向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可 能成为未来的趋势。二是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老龄化和新 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共享出行 、个性化服务成为主要方向。三是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深刻调整,产 业边界日趋模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企业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企 业和新兴企业竞合交融发展,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 。 2016年,国际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 新的高度,汽车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扶 持力度,国际汽车企业集团也在加速布局,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将 日趋激烈。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面临复杂的产业环境,如何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 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验。我们要树立危机与忧患意识,撸 起袖子一起干、加油干,形成产业合力。 在顶层设计上,遵照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凝聚 行业共识,牵头编制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发 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明确了2020年、2025年的发展目 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 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 总销量比例达到20%,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新能源 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 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建立安全可控的汽车零部件体系,我国争取迈入 汽车强国行列。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拟做好以下 几项工作: 一是要完善政策体系。根据技术进步与市场发展,加强标准体系 建设,建立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作用。 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年度生产新能源汽车 达标比例要求,为2020年补贴政策退出做好衔接,建立新能源汽车市 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是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出台《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条例》 ,明确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问题企业惩罚性赔偿和 市场退出等机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 级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监测体系。清理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为,以 市场化机制推动产能资源整合。 三是加大研发支持。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 ,加大对电池与管理系统、电机与电力电子等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动 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集中行业优势资 源开展协同攻关。 四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督促各地出台并落实专项规划 与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有效利用资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发挥行 业中介组织及产业联盟等作用,推动充电设施互操作性的检测与认证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五是鼓励国际化发展。组建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 业海外发展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 产能合作机遇,明确目标市场,加强品牌培育,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国 际工程项目“协同出海”,选择重点发展地区建设产业园区,加快 “走出去”的步伐。 六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促进跨行业合作。发展智能网联汽 车,要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载体。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攻关 ,完善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出台测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其他泛在网 络的信息交流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 女士们,先生们,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 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的重要举措。推动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全 行业共同努力,通过控总量、优环境、提品质、创品牌、促转型、增 效益,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 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即将临近,在此,提前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朋友新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苗圩:努力提高政治站位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牢 固树立“四个自信”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首要政治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努力提高政治站 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 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 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真正把认同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 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顺应了时 代要求、反映了全党心声、体现了全党意志,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进 一步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这 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历史 学上的时代划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角度提出来的十分正确的重 大政治判断,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理论判断。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中央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这个时代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要加快迈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最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丰富、更加完 善的时代。   新征程激发新干劲。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目标,是我们 党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提出的战略部署、描绘的发展蓝图,是我 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接续奋斗、持续发展的方向标,也 是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干事业、做工作的目标牵引和行动指南。 “两步走”目标更加符合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更加具有目标导向作 用和实践指导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强大信心 和坚定决心,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   新体系指引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美好未来、围绕奋斗目标、着眼 中国实际,运用战略思维、体系思维、创新思维,统筹经济发展各方 面因素,对经济建设作出的总体谋划和科学布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 、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是指引我国 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必然。 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着力在更加均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 更加开放上狠下功夫,为构建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做出我 们的贡献。   新风气保障新航程。建设好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 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使我们党永葆 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推进“四个伟大”、引领 中国人民伟大梦想航船破浪前进的根本保证。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 体责任的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持之以恒抓好 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真 正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为推动伟大梦想航船胜利驶向光辉彼岸付诸我们的行动、做出我们 的贡献。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 苗圩: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法治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正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结合工业转型 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 任务,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科学界定管理职能、加强法律制度 建设、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依法监督权力运行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工 业和信息化领域法治水平。   立良法树好规,夯实法治建设基础   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集中力量推进电信、无线电、网络 安全等事关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立法项目,高度重视中 小企业、稀有金属、工业节能、质量促进、技术改造等有利于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法制建设。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相 结合。立足于工业、通信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云计算、大数据、新 型智能设备等普及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及时开展前瞻性立法问题研究 ,提出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制度建议,为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奠定 坚实基础。完善制度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 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确保立法体现行业特点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法治建设与深化改革 相结合。对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修订,配套法律制度建设以及事中事 后管理措施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进程 和改革决策紧密衔接、确保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进行。   严格规范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加强对电信、无线电、民用爆炸物品等重点领域监管,积极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等监管,严厉查处破 坏市场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依法监 管网络信息服务,不断完善适应网络融合趋势的市场监管机制,依法 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切实转变职能,明确法治政府边界   做好“减法”。一是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 ,最大限度地缩小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审批、核准、备案范围 ,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二是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有关行政管理 “负面清单”,公开列明禁止进入的领域和需要政府事先批准的事项 。三是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依 法履行工业和信息化管理职责划定明确边界。做好“加法”。对于取 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加强事中事后管理,通过加强政务公开、利用 信息技术手段、市场行为监管以及违法处罚等形式,提高依法治理水 平。对于交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资质资格类事项,要加快制定相关标准 和监督检查制度,指导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开展社 会责任建设。更加善于运用市场和法治的手段,化解产能过剩,淘汰 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强化权力制约,筑牢法治“篱笆”   在行政决策环节,进一步健全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事项行政决策规 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 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 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违法决策、决策不作为等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 影响的责任。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 行政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执法监督环节,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 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积极配合、支持人民法院行使审判 权,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 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对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 建议。在队伍建设环节,完善学法普法制度,定期开展法治培训,使 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工业 发展、维护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能力。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以 “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和惩治腐败,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 行。   (本文刊登于《紫光阁》杂志2014年第12期,作者为工业和信息 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全面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写在修订后的《无线电管理条例》施行之际   2016年12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修订施行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无线电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重 要成果,为推进我国无线电管理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 199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条例》,对于维护空中电波秩 序,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事业有序发展,发挥了积 极作用。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已领取电台执照的无线电台(站 )达到了403.8万个,较2010年增长了50%。与此同时,我国无线电频 谱资源日趋紧张,无线电干扰也日益增多,擅自用频设台特别是“伪 基站”“黑广播”等问题突出,原《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无线电管 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亟须修订。   深刻认识《条例》修订的重大意义   这次修改《条例》,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 治国等决策部署,围绕无线电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主要制度进 行了全面修订,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适应无线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条例》修 订工作从完善无线电管理体制、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维护空中电波秩 序出发,围绕无线电频率、台站、设备和安全等核心问题,修改调整 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了无线电管理的法制环境,为促进无线电事业 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法制保障。 其次,是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无线电频谱 是国家的战略性稀缺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 载体。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对 资源尤其是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日益突出。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 车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无线电广泛应用于 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亟须通过立法为频谱资源有效开发、利用 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条例》修订过程中,从供给侧发力,始 终抓住频率管理这一核心,科学设计相关制度,提高利用效率,加速 “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纵深推进。 第三,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条例》 修订过程中,坚持简政放权,修订后的《条例》取消、下放、调整了 部分审批事项,完善审批流程,有利于利企便民;在科学设定各项审 批条件、程序的基础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管得住、管得好。   准确把握《条例》立法精神和主要制度   《条例》修订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科学配置、有效开发 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和防控无线电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对 主要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具有几个方面的显著 特点: 突出科学性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条例》,对原《条例》几乎所 有的条款都作出了修改,条文数量也由原《条例》的49条扩充到85条 ,增加了70%。修改过程中,重点围绕频率、台站、设备、秩序等四大 核心问题,调整了主要管理制度,并就各项内容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 ,增强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资源的利用效率。《条例》强调频谱资源的科学规划,明确 制定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应当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以 及频谱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确立“行政+市场”的资源分配制度,对 于地面公众移动通信使用频率等商用无线电频率,可以采取招标、拍 卖的方式实施许可,促进频谱资源效益最大化;防止资源闲置和浪费 ,完善频率收回制度,推进频谱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条例》确立 的相关制度为今后创新无线电管理方式,有效平衡不同业务、不同行 业间的用频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 突出简政放权要求。新修订的《条例》集中反映了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的成果,如取消了研制无线电发射设备用频核准等审批项目,下 放了大多数无线电台(站)的审批权。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也优化了 审批程序,规范了审批条件,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范围。对于业余无 线电台、公众移动通信终端、微功率短距离发射设备等与群众关系密 切、数量众多的无线电频率、台站和设备,分别取消了相关审批要求 ,给市场主体松绑,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突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较之原《条例》,新《条例》加大了违 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例如:对于擅自用频、设台的,罚款上限由过去 的5000元提高到了50万元;对擅自转让频率、违法使用电台的,设定 了吊销许可、没收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下罚款等处罚措施。对于非法 的无线电发射活动,赋予了无线电管理机构暂扣设备、查封电台、技 术阻断等强制措施,增强了震慑效应,提高了违法成本。 突出理顺体制机制。《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无线电管理工作在国 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国无线 电管理工作由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无线电管理 机构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系统(行业)的无 线电管理工作,规划本系统(行业)无线电台(站)的建设布局和台 址,核发制式无线电台执照及电台识别码,对分配给本系统(行业 )使用的航空、水上无线电专用频率进行管理。各部门既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协作配合。   切实抓好《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下一步,我们要依法全面履行《条例》赋予的监管职能,形成并 不断强化无线电管理工作合力,推进《条例》条文的落地执行,切实 抓好《条例》的施行工作。 抓好《条例》学习宣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贯彻落实新《 条例》,学习好、宣传好是基础。要通过编制《条例》释义、组织培 训、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要 使广大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和执行好新《条例》,同时 ,增加社会各方面对《条例》的认识、理解,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加快完善配套制度。《条例》是无线电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做 好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刻不容缓。其中,频率使 用许可、电台设置使用许可、边境地区频率协调、发射设备型号核准 等制度,还需要通过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原有的无线电 频率划分、电台执照管理、检测机构认定以及铁路、民航和渔业等系 统无线电管理规章制度,也要根据新《条例》以及无线电事业发展的 需要进行完善。 加强严格执法。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作为《条例》的执法主体 ,对于《条例》赋予的行政审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等 职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行使,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条 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协作配合。无线电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涉及多个部门。各 级无线电管理机构要加强与军队电磁频谱管理机构的协调沟通,不断 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频管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积极同 有关部门无线电管理机构和公安、工商、质检、城乡规划等部门配合 ,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合力做好无线电领域的监督管 理。 此次《条例》的修订,是当前无线电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重大修 法成果,也是一次顺应无线电发展趋势的改革举措。随着新《条例》 的发布施行,我国无线电管理将进一步开启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的新局面,无线电管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 位将进一步凸显。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 围,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进无线 电管理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护法规权威,促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应用 ,开创无线电管理事业的新局面。 苗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扎实推动 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将团结带领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 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迅速动 员、系统谋划、持久落实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 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迅速动员抓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 上来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 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 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贯 彻着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创新品格,给人以信 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胜利的信心。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 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局面的实践中所创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写进了党章修 正案,对进一步统一和凝聚全党思想、行动、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 义。   (二)迅速部署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 党组迅速行动,于10月26日上午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 大精神,研究审议了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意 见》《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工作方案》,之后召 开全系统干部大会,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 干部。   (三)认真组织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精神。部党组 将迅速动员和组织部系统各级党组织以专题学习、专家辅导、集体研 讨、集中轮训、讲党课、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迅速兴起学习贯 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并通过网站专栏、微信微博、报刊专题、 简报资料和主题展览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营造浓厚学习氛 围,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主题,深入学习领会 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入学习领会我国社会矛盾发生 变化的新特点,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深入学 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 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部署,深 入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章修正案的内容和意 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 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和“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立即行动抓谋划,切实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任 务表时间表路线图编制出来   (一)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提出新时代深入推进制 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任务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深 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 深度融合;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 “三去一降一补”等要求,坚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研 究提出工作任务和落实举措,为推动实体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 有力保障。   (二)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提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的工作举措。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 体要求,研究提出在推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 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创新思 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和举措,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 撑。   (三)围绕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研究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 大各项决策部署的思路措施。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培养造就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 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 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 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落 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部职责进行认 真梳理研究,提出任务体系及贯彻思路和落实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四)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研究提出深入落实主体责任的 各项任务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 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新部 署、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 的建设总要求,研究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总体思路和 工作规划,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持久用力抓落实,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 求落实下来   (一)深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制造与服务 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培育壮大新兴 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 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扎实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深化制 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 革。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研 发应用,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数 字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三)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推动完善有利于工业和 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 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解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推动资金 、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 “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公信 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减轻 企业负担,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和制造业人才 培育。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扩大工业和通信业对外开 放,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 选人用人导向,扎实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不断提升党员干 部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 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五)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实心、牢 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自觉地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六)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强化纪律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 终把纪律挺在前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织密制度 笼子;切实发挥部党组巡视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进 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弘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深化交流合作 共绘亚太中小企业美好未来   时隔13年,我们将再次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精神,为了亚太中小企业的持续繁荣,相聚在中国,共同探讨中小企 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对策,共同谋划中小企业创新合作 的新蓝图、新目标、新愿景,这对亚太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 引擎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适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自1989年建立以来,APEC持 续推动着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促进亚太 地区的贸易投资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小企业是亚太最 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从19954年开始首次举办 ,是APEC框架下为数不多的、每年都举办的专业部长会之一。中小企 业部长会议始终致力于寻找影响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域,协调 政策措施并讨论如何加强合作,推动各成员经济体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通过交流成功经验、加强能力建设,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 境,为促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的共同成长与繁荣,为推动形成亚太地 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APEC各经济体,中小企业都在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创新 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和支持中小企 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各经济体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今世界,新 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 不断取得成功,创新的步伐在加快,中小企业创新的紧迫性在增强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创新是成为中小企业的生命之源、生存之基 。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创新、合作 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创 新要素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支持创新的政策和资源,提高自身 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必须抓住机遇,直面 挑战,通过改革和创新,获取新的发展驱动力和竞争力,为亚太地区 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引擎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发 展机遇,适应新的挑战,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共同 任务,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相聚才更加具有意义,本次中小企业部 长会将聚焦创新,围绕“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增强中 小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环境”、“推动中小企 业创新发展”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中国愿以自身的改革开放为亚太的繁 荣提供机遇,中国也高度重视APEC框架下的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 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工商界作用,愿意倾听工商界意见和建议,为 工商界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深入便利参与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搭桥铺路 ”。亚太中小企业地缘相近、市场相接,尽管发展的程度不同,但相 互之间有许多可以借鉴交流、互助共赢的机会。我对APEC框架下深化 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合作充满期待和信心。中国愿同亚太各方携手努 力,共同为中小企业的美好未来而努力。为此,我愿意分享几点想法 :   第一,推动改革,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通过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努力,亚太大市场初具轮廓,但亚太地区 中小企业创新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亚太经合组织应顺应创新要素 跨地区流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的趋势,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亚太地 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 壁垒,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为亚太合 作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创新理念,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   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是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 的创新,理念创新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可以挖掘市场潜能,拓宽中小企 业发展领域。亚太应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增长,抓住绿色经济、互联 网经济、蓝色经济、城镇化等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支持将中小企业整 合到大型企业全球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大中小企业间的协作 水平。   第三、深化合作,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APEC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和领域,应加快建立相 关机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借鉴和吸收各经济体的创新成果。在产 学研合作、信息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信息 分享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愿与各经济体共同采取措施,为APEC各经 济体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提供融资支持。搭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支 持平台,为各经济体中小企业分享政策经验、信息化最佳实践、提供 信息化解决方案咨询。   第四,加强交流,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环境   亚太各经济体在探索和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过 程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各经济体应加强政策对话,形成交流 密切、取长补短、互鉴互助的良好机制。同时,应采取共同行动,支 持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产业分工,提升亚太地区中小企业价值链 和产业链。中方愿同各方相互借鉴、平等合作,分享鼓励中小企业创 新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亚太各经济体联系紧密、利益交融,中国是亚太经济发展的受益 者,也是推动者。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审时度势、下 最大决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为了推动中国 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使中国的发展对亚太,对 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具备 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我们愿意同亚太各经济体共享发展机遇。    9月5日,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就将在江苏南京举行。我们诚挚 地欢迎各经济体中小企业部长和各方宾客齐聚南京,希望各位通过会 议的交流,充分分享各经济体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 验,充分汇聚大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构建亚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合作 的框架,进一步提升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 合作发展的美好未来。 深化制造业开放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 西方有句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有句格言“众人拾柴 火焰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 40周年。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结合,逐步从 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 共赢的重要领域。 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 、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 体系,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 额达到4.1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 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 次和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 。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17年 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 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 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 96.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 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 电子等众多领域,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例如,2010年吉利公司 收购沃尔沃后,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到2015年沃尔沃全球共销售 50多万辆汽车,创下该品牌建立88年来的历史新纪录,助力沃尔沃走 出困境并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过程中,吉利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 ,并通过协同和规模效应与沃尔沃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合作区域不断拓展。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 ,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980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陆续来到深圳,并通过这个窗口打开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场。时至 今日,大众、西门子、苹果、英特尔、三星、丰田、塔塔等世界500强 企业的身影已经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获得了良好 的投资回报。近几年,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资 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企业境外投资从 过去主要投向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到其他区域,很多企 业积极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国同 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对接 规划和项目,一批沿线国家急需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大 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稳步实施,一批境外产业园区相继落成,为相关 国家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开放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 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 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如中法企业达成共建“中法工 业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意向,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将在动态仿真、增材 制造、多机器人先进制造等领域与中方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未来制造 业创新技术孵化平台。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 ,同比增长11.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7.9%、71.1%和 28%。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中国对 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 1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在进入“全球产业20强”的中国工 程机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等企业几乎都在欧洲 建立了研发机构。 合作渠道日趋常态化。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中 国主动对接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利用各种多边、双边合作机 制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与德、法等国在战略对接、标准制定、园区 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涌现出许多中外合作典范。目前 ,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欧共 同投资基金、中墨投资基金、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基金等,旨在 促进双边制造业合作发展。同时,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 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互联网技 术、标准、联盟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又如,中德在智能 制造领域围绕产业、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