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马骏公开讲话汇编2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谈电信市场准入制度改革   一  自然垄断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市场失灵,需要进行政府规制。 有人指出该理论中的进入许可是不必要的,因为自然垄断行业不会有 新的企业进入。该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实践中要考虑几种因素:一是 新的市场可能会同时有许多企业进入,因为未来“鹿死谁手”不确定。如 果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兼并重组和退出成本高,还会形成市场分割 和恶性竞争。二是许多国家由于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不完善,企业存 在非理性行为。因此,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许可在许多国家还是必要 的。    (二)规制的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侧重于研究政府规制的程序。该理论有两个假设 :一、规制是政府的资源,可以被利益集团利用;二、经济行为人是 理性的。该理论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管制对于不同群体的影响是不 同的,人均收益较多或组织更好的利益群体对政府规制影响较大,规 制一般有利于有实力的厂商。规制者自身愿意利用规制获取好处,收 取“过路费”。    公共利益理论指出了“市场失灵”,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政府失灵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失灵是必然发生的,政府失灵则因各国的 制度和文化状况不同而程度不同。实践中,各国需要结合本国的制度 实际进行权衡,选择合理的规制范围。    三 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主张取消自然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该理论认为 进入的威胁既可以提高市场效率,减少政府规制,又不损失规模经济 。    该理论对于电信业的垄断环节意义不大, 因为潜在进入者存在成 本和服务质量的劣势,巨大的沉淀成本容易套牢进入者。外部的潜在 威胁不大。    四 事前与事后监管理论    该理论假设潜在违规者都试图影响监管者以获取私利。该理论认 为:事前监管比事后监管面临的破坏性小。事前监管虽然会增加被监 管者的成本,但是相对较小。事后监管由于违规已经发生,违规者常 常要面临较大的损失,因此愿意付出较大的代价来破坏规则。事前监 管与事后监管的效果取决于一国监管者的能力和独立性。如果监管者 的独立性较差,监管规则容易遭到破坏,事前监管是相对较好的选择 。    许可制度是事前监管,取消许可就意味着更多依靠事后监管。该 理论对于电信市场准入尤其有意义,电信网络投资的沉淀成本巨大 ,背后还涉及到大量的用户利益,事后监管常常会失效。    综合以上理论,一国的电信市场的准入政策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电信业务的技术经济特性、市场结构、制度状况等。    电信产业特性与市场准入政策    假设制度和市场是完善的,企业行为是理性的,这里仅仅从电信 产业特性的角度分析市场准入制度。    无线通信业务需要实行许可制。无线通信业务的许可实质上是频 率资源许可。频率资源具有稀缺性,一个地区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 运营商。频率资源的许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拍卖、选美、特许经 营等。取消许可的条件是频率资源不再稀缺。    固话业务的准入政策依赖于市场结构。固话业务具有两种竞争性 的市场结构:一是本地业务垄断模式,即允许本地网垄断,但是对主 导的本地网运营商进入其它竞争性业务要进行限制。在对本地网实施 一定的管制的条件下,鼓励其它环节的竞争。二是数网竞争模式,即 通过分拆或不对称管制政策形成数家综合性的固话运营商。对十前种 模式,需要对本地业务主导运营商实施进入许可规制。后种模式无须 进入限制。    增值业务无须许可制。属竞争性业务,无须实施许可。    中国电信业的    市场结构与制度基础    一 市场结构与竞争    固话业务是“双寡头垄断”,但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异质竞争。经 过多次市场重组,特别是2002年对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固话市 场明确了数网竞争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综合固话运 营商公司分别垄断南北市场,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参与固话竞争。尽 管固话业务本身没有形成2002年分拆改革预期的有效竞争,但技 术进步已经对固话业务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无线通信网络成本的 直线下降导致其对固话的竞争日益增强,IP技术的应用给长途业务 带来了充分的市场竞争。异质竞争已经导致了固话业务收入增长的停 滞。    无线业务是“双寡头竞争”。移动业务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 家寡头竞争,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无线市话”业务具有一定的移动性 。    卫星业务与其它业务竞争性不强。    增值业务充分竞争。尽管实施许可制,由于监管部门积极放松许 可,进入企业达到4000余家,竞争比较充分。    二 监管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监管机构的能力弱。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力资本,监管 政策滞后;监管决策容易受利益集团和政治因素影响,监管的独立性 和权威性不强。    互联互通问题未真正解决:企业间无法达成合理的互联协议,联 而不通现象时常发生,互联双方呼叫数据相差悬殊等等。    合理的普遍服务机制未建立。当前依靠运营商内部交叉补贴的普 遍服务机制不利于市场竞争,也无法保证普遍服务的质量。    三 社会处于转型期    分类制定市场准入政策    电信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应坚持促进市场竞争的原则和保持电信业 稳定发展的原则。政策制定要考虑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中国电 信业的市场结构和制度条件。由此,可以将电信业务分为三大类,分 别制定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许可制、过渡性许可制和取消许可制。    一 无线业务频率资源 在未来较长时间保持许可制    这是电信业的特性决定的,世界各国的电信监管都保留了对频率 资源的许可。取消该类许可的前提是技术的进步使得频率资源不再稀 缺。    二 对于基础网络的运营在一定阶段内实施许可制,将来随着改 革的深入取消许可    一些人主张学习欧盟的做法,取消许可制。但是,中国的电信业 发展状况和制度基础与欧盟国家不同,仍然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对部分 业务实施许可制。    首先,取消许可制并不能促进市场竞争。固定业务已经有4家企 业竞争,本地业务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并没有被打破,原因:一是入户 网具有独占性,入户网建成后用户无法选择运营商,固话用户基本被 瓜分完,只有少量高用户密度区域存在竞争。二是互联互通没有解决 ,限制了新运营商的发展。长途业务竞争已经较充分。固话业务的竞 争主要来自无线业务。    第二,许可制有利于减少混乱和冲突。如果取消许可,会有大量 企业在新建小区建设入户网,因为这是独占性资源。在互联互通监管 没有解决前,大量新进入企业必然会与垄断企业在互联互通上发生冲 突,公众的利益受损。许可制可以循序渐进地开放市场。    第三,许可制有利于服务的稳定。在解决互联互通障碍后,新进 入者一般会采取“撇脂”行为,即在盈利业务和盈利地区进入。主导运营 商因此会失去普遍服务的补贴来源。市场竞争的前提是解决接入亏损 和偏远地区的建网亏损。    第四,许可制可以减少非理性进入,非理性进入的原因是国内产 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不完善。    第五,许可制有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许可协 调规划技术标准,促进网络的统一性。还可以利用技术标准和技术壁 垒等手段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如果没有许可,事后监管效果差,因 为监管部门能力弱,网络一旦建成就会变成既成事实。    实施许可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 ,容易受利益集团和政治因素左右,难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总之,在一定阶段保留许可管制并不是封闭市场,而是为渐进式 改革创造条件。在监管能力、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等问题解决后,可 以取消许可制。    三 对增值业务取消许可制    属于竞争性业务,许可规制缺乏依据。许可制理论上有助于事前 监管,以维护安全或政治目标,但实际上效果有限。关键是加强事后 监管。    为了克服许可制带来的弊端,建议制定市场开放时间表。对于无 线业务,可以制定增加新运营商的时间表;对于其它基础电信业务 ,不仅要制定增加新运营商的时间表,还要制定取消许可制的时间表 。制定时间表,既可以促进规制改革,又有利于企业调整经营战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马骏 国际化战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信息产业是全球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在我国,信息产业是开放时 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和参与全球分工程度最深的产业。近年来,我 国信息产业企业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探索出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特别 是在国际化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笔者选取了海尔、联想、TCL、 华为四家企业作为国际化战略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这四家公司是国 内信息产业的领先企业,在中国电子百强排名中居于前列,其国际化 战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多样性以及企业国际化战 略的背景和条件。   国际化战略呈现多样性   国际化战略的多样性源自于企业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背景。四 家企业的国际化实践反映了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多样性。总体上看,四 家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理性和务实的。   行业背景不同   首先,行业技术特点不同。海尔、TCL、联想处于技术相对成熟的 产业环节,华为则处于技术快速发展的产业环节。因此,前者重视生 产和供应链管理环节,后者重视研发和服务环节。在国际化战略中 ,前类企业重视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投资和布局,后类企业重视研发 和销售服务的全球投资和布局,以提高公司竞争力。   其次,产业结构不同。四家企业面对的全球市场基本上都是跨国 公司寡头竞争市场。从产业链看,海尔和TCL在国内逐步形成了从部品 、成品到营销和服务的产业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产业的发展。 联想和华为对产业链的影响力较弱,产品的关键核心部件要从国外公 司采购,产业发展由国外企业主导。因此,从国际化战略看,海尔和 TCL倾向于依托国内资源优势,逐步开拓海外市场。联想和华为高度重 视海外资源,如投资海外的技术和人才市场,与上游企业建立战略联 盟关系,以提高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国际竞争格局不同。由于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要素价格相差 悬殊,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家电、计算机整机等产品上逐渐丧失竞争优 势,相关产业正在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产业中的部分跨国 企业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出售部分低赢利或亏损业务,这为中国企业 的跨国并购创造了条件。通信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发达国 家拥有较强竞争优势,跨国并购的机会少,即使偶尔出现这种机会 ,也面临跨国公司的高价竞争。   第四,需求对象不同,品牌的重要性不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是竞争的基础,但由于用户选择产品的能力存在 较大差别,不同产品对品牌的依赖程度不同。消费电子企业对大众品 牌的依赖性最强,计算机产品次之,通信产品较弱。因此,海尔和 TCL在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时,不仅要做好产品和服务,还要花费巨资 突破品牌的瓶颈制约。海尔偏重于在海外树立自己的品牌,TCL则采取 了两手措施,即在发展中国家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发达国家收购国外 品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企业在海外树立品牌是一个长期和 艰苦的过程,海外收购虽然见效快,但是成本高、风险大。   成本优势各异   总体来看,四家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成本优势 ,但是各个公司的成本优势又来自不同的业务环节。在国际化战略中 ,企业一般会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方案。   海尔和TCL的成本优势主要来自产品生产环节,在包括产品设计、 产品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环节形成了综合的成本管理能力。如海 尔刚进入美国市场时,发现美国家庭虽然偏好大型冰箱,但是大学生 和单身人士需要的小型冰箱也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海尔公司利用其 优势设计和制造了低成本的小型冰箱,并很快占领了美国小型冰箱 50%的市场份额。   TCL并购汤姆逊的重要决策前提是资产整合后的协同效应。公司并 购完成后,马上整合汤姆逊公司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公司在 制造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重组了境外的工厂,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并提高了效率。TCL还计划通过统一公司全球业务的技术标准,从设计 、采购和维护上获取协同效应。   联想的成本优势来自于控制管理成本的能力和高效管理供应链的 能力。联想在做出并购IBM PC业务决策之时,已经明确了并购后新公 司利润增加的来源:首先,并购后不再承担IBM总部庞大的管理费分摊 ,管理费用大幅度减少。第二,在设备采购上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 ,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第三,通过改善管理方式,降低业务运营成本 。另外,公司还可以扩大业务范围,从过去只作为IBM的附属业务,专 注大客户,转变到拓展中小企业和消费者市场,增加收入。   华为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产品研发的后发优势和国内要素。华为拥 有国内一流的研发队伍和研发能力,公司三万员工中约一半为研发人 员。作为通信市场的跟随者,华为通过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大大缩短 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少走了很多弯路。另外,公司充分利用了国内人 力资本的成本优势制造出价廉物美的产品,提供快速和周到的技术服 务。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往往能够快速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提供相应 的产品和服务。   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要具备跨国经营特色。   从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看,四家企业跨国经营具有显著的特点。   第一,四家企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能力上。发达国家企 业在国际化中的优势往往体现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管 理、规模经济、多国经营等多个方面,相比之下,四家中国企业的优 势显得有些薄弱,这也成为一些学者怀疑它们国际化成功可能性的重 要理由。第二,由于企业优势单一,内部化优势也相对简单。第三 ,区位优势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且充分的理由。在某种程度上 ,获取海外区位优势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如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获取协同效应,获得规模效益,增强品牌 等无形资产。因此,用动态的折衷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四家企业的跨 国经营。   其次,要具有特定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四家企业是在本土市场完全开放的环境下发展和国际化。由于国 内信息产业的开放,中国企业基本失去了“先在国内市场保护下做强 ,然后走出去”的机会,因此,中国企业在不太强大的时候就必须实施 国际化战略。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也获得了较好 的海外发展机会。发达国家和WTO等成员组织推动了全球信息产业的 开放,中国企业虽然受到许多不公正待遇,如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市场 经济地位设置反倾销税等,但总体上看仍然是机会多于挑战。   第三,要有能力抵御多种风险。   中国信息产业的四家领头企业已经在国际化战略中进行了积极的 探索,它们根据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走出了不同的国际化发 展道路。从当前看,它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中国信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信息产业是 技术进步快的产业,也是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面临风险较 大;国际化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企业的风险,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包括 国际化资源的缺乏、能力和经验的不足,以及国内政策的缺失或不配 套等。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的国际化探索。有关各方应 帮助企业减少风险,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制度,必 要时还应给予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作者:马骏 肖庆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战略研究室 电信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应确立时间表    编者按:当前电信市场准入的政策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电信 市场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 初步形成;政府职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法律要求政府减少不必 要的行政许可,并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部分发达国家取消了长期实行 的电信业务许可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市场的许可制度成为新 的热点。电信市场准入制度也是《电信法》必须回答的问题。以下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马骏的看法。   电信产业特性与市场准入制度   一国的电信市场的准入政策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电信业务的技术 经济特性、市场结构、制度状况等。假设制度和市场是完善的,企业 行为是理性的,这里仅仅从电信产业特性的角度分析市场准入制度。   无线通信业务需要实行许可制。无线通信业务的许可实质上是频 率资源许可。频率资源具有稀缺性,一个地区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 运营商。频率资源的许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拍卖、特许经营等。 取消许可的条件是频率资源不再稀缺。   固话业务的准入政策依赖于市场结构。固话业务具有两种竞争性 的市场结构:(1)本地业务垄断模式,即允许本地网垄断,但是对主 导的本地网运营商进入其他竞争性业务要进行限制。在对本地网实施 一定的管制的条件下,鼓励其他环节的竞争。(2)数网竞争模式,即 通过分拆或不对称管制政策形成数家综合性的固话运营商。对于前种 模式,需要对本地业务主导运营商实施进入许可规制。后种模式无须 进入限制。   增值业务无须许可制。增值业务属竞争性业务,无须实施许可。   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结构与制度基础   1.市场结构与竞争   (1)固话业务是“双寡头垄断”,但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异质竞争 。   经过多次市场重组,特别是2002年对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固话 市场明确了数网竞争的发展方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综合固话 运营商分别垄断南北市场,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参与固话竞争。尽管 固话业务本身没有形成2002年分拆改革预期的有效竞争,但技术进步 已经对固话业务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无线通信网络成本的直线下 降导致其对固话的竞争日益增强,IP技术的应用给长途业务带来了充分 的市场竞争。异质竞争已经导致了固话业务收入增长的停滞。   (2)无线业务是“双寡头竞争”。移动业务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 通两家寡头竞争,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无线市话”业务具有一定的移 动性。   (3)卫星业务与其他业务竞争性不强。(4)增值业务充分竞争。尽管 实施许可制,由于监管部门积极放松许可,进入企业较多,竞争比较 充分。   2.监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中国的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主要体现在 :   监管机构的能力弱。监管部门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力资本,监管 政策滞后;监管决策容易受利益集团和政治因素影响,监管的独立性 和权威性不强。   互联互通问题未真正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企业 间无法达成合理的互联协议,联而不通现象时常发生,互联双方呼叫 数据相差悬殊等等。   合理的普遍服务机制未建立。当前依靠运营商内部交叉补贴的普 遍服务机制不利于市场竞争,也无法保证普遍服务的质量。   3.社会处于转型期   中国政府是锐意改革的政府。整个社会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经 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变,行政体制由管制型向法制和服务型转变。社会 转型期间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特点,需要安排许多过渡性政策。   分类制订市场准入政策   电信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应坚持促进市场竞争的原则和保持电信业 稳定发展的原则。政策制订要考虑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中国电 信业的市场结构和制度条件。由此,可以将电信业务分为三大类,分 别制订不同的市场准入制度:许可制、过渡性许可制和取消许可制。   1.无线业务(频率资源)在未来较长时间保持许可制   这是电信业的特性决定的,世界各国的电信监管都保留了对频率 资源的许可。取消该类许可的前提是技术的进步使得频率资源不再稀 缺。   2.基础网络的运营许可制   对于基础网络的运营在一定阶段内实施许可制,将来随着改革的 深入取消许可。   一些人主张学习欧盟的做法,取消许可制。但是,中国的电信业 发展状况和制度基础与欧盟国家不同,仍然需要在一段时期内对部分 业务实施许可制。   首先,取消许可制并不能促进市场竞争。固定业务已经有四家企 业竞争,本地业务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并没有被打破。许可制有利于减 少混乱和冲突,如果取消许可,会有大量企业在新建小区建设入户网 ,因为这是独占性资源。在互联互通监管没有解决前,大量新进入企 业必然会与垄断企业在互联互通上发生冲突,使公众的利益受损。许 可制有利于服务的稳定,市场竞争的前提是解决接入亏损和偏远地区 的建网亏损。许可制可以减少非理性进入,许可制有利于产业的协调 发展。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许可协调规划技术标准,促进网络的统一。 还可以利用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等手段促进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 。如果没有许可,事后监管效果差,因为监管部门能力弱,网络一旦 建成就会变成既成事实。   实施许可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监管部门缺乏独立性 ,容易受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左右,难以打破既有利益格局。   总之,在一定阶段保留许可管制并不是封闭市场,而是为渐进式 改革创造条件。在监管能力、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等问题解决后,可 以取消许可制。   3.对增值业务取消许可制   增值业务属于竞争性业务,许可规制缺乏依据。许可制理论上有 助于事前监管,以维护安全或政治目标,但实际上效果有限。关键是 加强事后监管。   为了克服许可制带来的弊端,建议制订市场开放时间表。对于无 线业务,可以制订增加新运营商的时间表;对于其他基础电信业务 ,不仅要制订增加新运营商的时间表,还要制订取消许可制的时间表 。制订时间表,既可以促进规制改革,又有利于企业调整经营战略。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 马骏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的成长战略    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其战略是制定全球性 规则发挥本国企业的领先优势,利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强化领 先地位。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基本上是跟随者,不得 不在有限的市场和狭窄的价值空间内成长。要突破发展屏障,企业和 政府应形成战略共识。政府要为跟随企业维持和创造发展空间,帮助 企业不断积累力量。同时,政府还要支持少数有竞争力的企业突破发 展的屏障,逐步从跟随发展的模式向局部领先甚至全面领先的发展模 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0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只有100亿元,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 销售收入3.8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9004亿元,利税1742亿元,出口额 2681.7亿美元,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 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主要靠外资企业推动,信息产业部数据表明,最 近几年外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等指标上占总体指标 的比例均超过70%。未来产业发展要在坚持开放的同时重点推进我国电 子信息企业成长壮大,促进我国由电子信息大国向电子信息强国转变 。    一、发达国家主导全球电子信息业发展的机制    发达国家主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在国内保持创新 的优势。在全球推动产业开放竞争,并建立有利于领先企业的游戏规 则;通过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让领先企业主导全球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并不断强化其全球领先的地位。政府和企业分工明确,二者 相互促进。    (一)政府战略    发达国家政府的战略目标是帮助本国企业建立全球优势,基本思 路是:    促进本国企业的创新,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由于发达国家市场机 制完善,发达国家政府一般很少像发展中国家政府那样采用倾斜性政 策促进电子信息企业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企业创新创造优越的 条件。主要是:加强教育和吸引全球人才精英;重视基础研究,投资 技术的竞争前研发;建立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刺激企业和各种资本 投入到创新中。良好的国家创新环境是促进企业创新领先的重要基础 条件。    推动全球市场开放。在发达国家推动下,全球信息技术产品的主 要生产地和市场地都签署了《信息技术协定》,已经将计算机、电信 产品、半导体、半导体制造设备、软件和科学仪器6大类共200多种产 品的关税削减到零。我国承诺自加入WTO起加入该协议,并于2005年 之前将相关产品的关税全部降为零。此外,发达国家还致力于消除各 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非关税壁垒。    不断强化全球知识产权的保护。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立了 全球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客观地讲,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对电子信息 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由于知识产权分布的不均匀,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方式和程度上存在许多分歧。发 达国家从不放松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来强化其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企业战略    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公司创新化,创新专利 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1.保持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是 大型跨国公司和风险资本投资的企业,因为大型企业和风险资本具有 规模优势,可以利用创新组合减少和消除风险。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中具有巨大优势。跨国公司规模 大,且研发投入比重高。如2004年美国微软、 IBM、英特尔、日本索 尼、芬兰诺基亚、瑞典爱立信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45.5、41.67、 35.15、36.05、38.34、24.36亿欧元,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5%、 5.9%、 14%、7.5%、13.1%、16.7%。由于信息技术研发的投入巨大,下 一代关键技术的研发常常成为少数跨国公司专有的“奢侈品”。跨国公司 研发投入的重点是下一代产品,当前产品的研发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 比重很小。当发展中国家企业还在努力获取当前产品技术的时候,跨 国公司早已经将研发重心转移到下一代及以后的技术,形成了领先发 展的良性机制。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风险资本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美 国风险资本在高峰期达到近1000亿美元,约占 其GDP的1%左右。大型 跨国公司大力投资于“可预见”的技术创新,风险资本则投资于跨国公司 没有预见的技术创新或不愿意推动的“颠覆性技术”的创新。风险资本的 技术创新和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竞争发展 有利于发达国家保持技术创新的领先地位。    2.加强商业创新    商业创新指企业在供应链、产品、销售渠道、服务方式和盈利模 式等方面开展的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快速进步促进了商业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结合进一步巩固了领先企业的地位 。    大型跨国公司重视产业链的控制。由于信息产品的网络特性,信 息产品的竞争常常表现为产业链的竞争。如美国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 司形成牢固的Wintel联盟,长期称霸个人计算机产业。同时,跨国公司 不断重组业务链,将低附加值环节外包,专注于高附加值和公司的优 势业务,高回报保证了持续的高创新投入。    新兴企业通过“快鱼吃慢鱼”快速发展。新兴企业是商业创新的重 要力量,少数企业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甚至发展为全球行业霸主。如美 国谷歌公司在互联网上创造了“用户免费、后向收费”的商业模式,颠覆 了传统的“服务收费”商业模式,并快速成长为互联网上为全球提供信息 服务的跨国公司。资本市场在新兴企业的商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兴企业利用股票的高溢价不断兼并相关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实 现超常发展。    3.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在领先电子信息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子信 息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是专利权和版权。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知识产 权战略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获取。在大规模 研发投资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专家管理队伍,根据法律和 技术特点采取多种技巧设计知识产权。大型电子信息跨国公司平均每 天要申请10项专利,每年约3000项以上专利,维护保有专利在数万件 以上。发达国家电子信息企业的知识产权竞争甚至被指责为“专利军备 竞赛”。第二,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巩固市场地位。知识产权的垄断是“合 法”的垄断。依靠知识产权的垄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包括:出售 知识使用许可,获得投资收益;与联盟企业交叉许可,减少进入市场 的障碍;通过漫天要价,阻止企业竞争对手进入;利用知识产权诉讼 打击竞争对手等。    4.重视技术标准战略。    技术标准的形成有三种机制:公共机构制定的技术标准、企业联 盟制定的技术标准和强势企业的事实标准。前两种是预先制定的,后 者是既成事实。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形成的技术标准,其共同点是:市 场力量是决定性力量,技术和权威是次要因素。技术标准一般是市场 力量最大的企业或企业联盟领导下形成的。    技术标准的竞争会导致全球电子信息企业分阵营对决的情景。由 于技术标准竞争的风险太高,多数情况下全球主要电子信息企业会在 技术标准上达成妥协,避免出现对决的局面。    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将全世界的消费者和跟随厂商限定在预设 的路线上。技术标准客观上对全球消费者和产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 对跟随企业则是不公平的。领先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战略达到两个目标 :一是获取市场先发优势,二是利用技术标准获取知识产权的收益。    二、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在跟随中成长的机会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基本上是跟随者。首先,国 家的创新基础薄弱,教育、科研、市场、制度等各个方面还与发达国 家存在较大差距,难以给予企业更加有利的支持。第二,我国企业规 模小,盈利能力弱,因此研发投入受到极大限制。根据信息产业部的 统计, 2005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5%,研发投入占销 售收入的比重为3.6%。企业有限的创新资源几乎全部投入在当前产品的 竞争上,而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已经将创新重点转移到未来下一代 产品和技术标准的竞争上。第三,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是中 国企业成长的重大屏障,短期难以突破。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国内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 和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在跟随中获得快速成长的机会。    (一)低成本竞争的发展机会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已经充分利用了低成本竞争的优势获得了快速 发展。有些行业,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加工车间;有 些行业,中国企业已经依靠价廉物美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 位,少数企业在海外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市场取得重大突破。中国 的海尔、联想、TCL、华为、中兴等企业依靠低成本优势在全球市场站 稳了脚跟,正在发展为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由于市场的开放和国外企业战略的调整,中国企业的低成本竞争 优势可能会不断削弱。外资企业正在试图用“国外的中国制造”打败“中 国的中国制造”,通过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获取中国的区域优势。    (二)市场导向的商业创新机会    跨国公司由于规模大、管理层级多,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船大掉 头难”的问题。尽管所有的跨国公司都强调市场反应能力,但是客观上 中小企业具有潜在优势。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在本土市场甚至在海外市 场都可以积极开展基于市场导向的商业创新,根据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在供应链、产品、销售、服务等环节进行创新,快速满足用户需求 。    中国企业在庞大的中国市场具有特别的优势,因为中国企业对国 内市场需求和国内产业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最近几年快速崛起的 携程网、当当网、百度网等,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在国内市场保持了领先地位。    跟随企业在商业创新上比技术创新更容易取得成功。首先,投入 相对较少,增值幅度较大。其次,商业创新不会像技术创新那样被领 先企业占据了先机并利用知识产权进行阻拦。如中兴通信公司在海外 市场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产品、方案、培训、运营、融资的综合性服 务,赢得了客户,提高了收益水平。    (三)新技术突破带来的赶超机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不可预见性。电子信息产业经常出 现“颠覆性技术”,其特征是:在发展初期性能低、功能少,与当时的主 流技术相比几乎没有市场价值。后进入企业可以抓住机会颠覆传统企 业的优势地位,如历史上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依靠开放式的个人电 脑,彻底打破了IBM公司对计算机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的垄断。    中国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技术能力 ,如果要制定赶超战略,必须学会利用技术突破带来的机会,特别是 “颠覆性技术”带来的机会,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技术路线上跨国公司已经 长期耕耘了多年,所剩机会不多了。    三、支持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成长的战略    政府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要针对中国企业特殊的发展 条件和发展环境制定系统的发展战略,帮助处于跟随地位的中国企业 获得发展的机会。    (一)为跟随企业维持和创造生存空间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只能跟随 领先企业。跟随企业的特点是:承担的风险小,但投资收益率低。因 此,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财力从事源头创新,主要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 和集成创新获得竞争力。    在发达国家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正在面临 一种危险的趋势:领先企业过度挤压跟随企业的利润空间,跟随企业 成为领先企业的低成本车间,失去继续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如中国电 子百强企业规模成长很快,但是盈利能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2005年平均利润率只有2.5%。    国家要维持合理的产业生态,为中国的跟随企业维持和创造发展 空间。合理的产业生态对中国有利,对全球消费者有利,对产业长期 发展有利。为跟随企业维持发展空间的主要措施包括:    1.反知识产权垄断    中国制定了系统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了技术创新。但 是,中国至今没有制定反知识产权垄断的政策。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 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重要平衡力量。缺乏制衡的知识产权保护,无 疑会刺激领先企业的“知识产权强权”,即滥用知识产权的垄断,对跟随 企业进行挤压和对消费者进行掠夺。由于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的缺失 ,一些国内电子信息企业甚至不得不跑到国外去与外国企业打官司。    制定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且各国在政 策制定和政策实施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有效促进本国市场的公 平竞争。因此,国家必须尽快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政策。    2.反市场垄断    由于电子信息产品的网络特性,领先企业很容易利用市场地位妨 碍公平竞争。过去几年,电子信息领先企业在本国市场和其它发达国 家市场常常受到反垄断的起诉,充分印证了领先企业利用市场垄断阻 碍竞争的企图。    电子信息领先企业在中国市场也出现了利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如 ,制定高价格对中国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掠夺,不公开产品接口对用户 进行锁定,利用主机的垄断地位强行要求用户使用本公司配件,强行 将产品捆绑销售,要求合作企业签订排他性协议等。这些行为没有有 效的遏制手段。    中国应加快反垄断法的进程,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品的特点 ,由电子信息主管部门牵头研究和制定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反垄断政 策,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    3.创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    各级政府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土地 等多个方面。向外资的过度倾斜更加恶化了国内电子信息企业的生存 空间。国内企业长期呼吁创造内外资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支持少数有竞争力企业赶超    极少数电子信息企业已经具备了局部赶超的基础,下一步要突破 产业发展的屏障,即打破“市场力量弱一技术标准上没有发言权一不愿 冒险投资长期研发一延续跟随战略一市场力量弱”的不良循环。在国家 创新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国家需采取合理的扶持性政策。政策着力点 是在一些可能突破的领域打破不良循环的关键环节,如增强企业的市 场力量,加强企业在技术标准上的发言权,刺激企业投资长期技术等 。    1.选择少数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重点扶持的电子信息企业必须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国内是 行业龙头,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市场开拓能力。政府有关部门要避免陷 入“唯技术论”的误区。    国家信息产业部积极制定了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的发展 战略,并且取得了重要成绩和有益经验。但是,政府支持的资源和力 度非常有限。建议国家借鉴韩国扶持电子信息产业的经验,加大扶持 的力度。    2.对可能赶超的战略性技术和产品进行支持    在国家创新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合理的思路是集中力量发展可能 赶超的战略性产品和技术,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大且对产业发展影响 大的技术和产品。这是多年来的共识。从过去的实践看,政府进行了 一定的投入,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未来应该加大力度,同时转变政 策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走开放式创新道路。    3.支持企业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的合作    对于多数网络性强的电子信息产品,中国企业宜积极参与国际主 流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标准是全产业链的竞争,中国目前还缺乏与 国际巨头对决的实力。在国内市场已经开放的背景下,国内标准成功 的可能性小,而且可能损害下游产业和消费者利益。国内企业要利用 本土市场作为重要谈判筹码,在技术标准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参 与机会。同时,不放弃制定本土技术标准的策略,防止国外利益集团 对中国企业和用户的掠夺。    政府要积极引导国内企业进行技术标准战略的合作,并为国内企 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创造条件。国内企业在技术标准上达成一致 ,才能用好国内市场这一筹码,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发言权。过去的实 践多次证明,国内企业很容易被国外企业分化,国内企业的分化必然 导致国内市场筹码的失效。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马骏 电信业准入制度改革应确立时间表    编者按:当前电信市场准入的政策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电信 市场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 初步形成;政府职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 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法律要求政府减少不必 要的行政许可,并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部分发达国家取消了长期实行 的电信业务许可制度,在此背景下,中国电信市场的许可制度成为新 的热点。电信市场准入制度也是《电信法》必须回答的问题。   电信产业特性与市场准入制度   一国的电信市场的准入政策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电信业务的技术 经济特性、市场结构、制度状况等。假设制度和市场是完善的,企业 行为是理性的,这里仅仅从电信产业特性的角度分析市场准入制度。   无线通信业务需要实行许可制。无线通信业务的许可实质上是频 率资源许可。频率资源具有稀缺性,一个地区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 运营商。频率资源的许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拍卖、特许经营等。 取消许可的条件是频率资源不再稀缺。   固话业务的准入政策依赖于市场结构。固话业务具有两种竞争性 的市场结构:(1)本地业务垄断模式,即允许本地网垄断,但是对主导 的本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