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科院党委书记白春礼公开讲话汇编19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博观约取立品牌 厚积薄发重内涵 白春礼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中国科教界和中国人民迎来 “科学春天”30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建校30周年。作为经 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经历和参与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和重大 改革,在研究生教育现代史上镌刻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在全 国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理学博士、第一位工 学博士、第一位女博士、第一位双学位博士,等等。1983年5月,在人 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首次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首批被授予博士学位 的18人中,中国科学院培养的就有12人。在迄今累计培养的7万余名研 究生中,有30余位当选为两院院士,更多的毕业生则成为我国科技、 教育、经济等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 1978年研究生院成立时,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亲自兼 任了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长。许许多多的老前辈、老科学家对中科院 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研究生 院成立之初,没有固定校园,甚至没有像样的校舍,师生们曾在临建 的食堂风餐,也曾在平板房里上课。我作为学校第一批研究生中的一 员,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科学 大师,还包括李政道先生这样长期在国外生活的知名学者,都曾在简 陋的教室里,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地为同学们讲课。当时一大批经过 “文革”磨难又考上研究生的中年和青年学子,刻苦勤奋、孜孜以求 。大家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为祖国的强盛奋 力拼搏。这种拼搏精神,应该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也应该成为我 们永远的传统。 在今天这个讲台,我还要提到李佩教授。她既是我和我当年的同 学们十分尊崇的师长,也是我们研究生院的优秀教师中最突出的典范 。1956年,李佩老师随郭永怀先生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我院的研究生 外语教学。她的渊博学识和卓越成就,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应用语 言学之母”;她的严格、严谨、严厉,使一届届学生从畏惧到钦佩 ,再到终身的感激和敬重;她的敬业、顽强,直到80岁高龄,仍然活 跃在外语教学的讲台上。在李佩老师的身上,深刻体现了前辈们热爱 教育、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也因此深受几代科学家与广大 校友的尊崇和景仰。 在国家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于2000年整合全院研究生教育资源、 构建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新格局,组建了新的研究生院,使得全院研 究生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研究生院由北京的3个 教学园区、12个院系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培养单位、5个教育 基地共同构成,拥有担负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近300名院士、近4000名博 士生指导教师和3400余名硕士生指导教师,在读研究生有3万余名。得 天独厚的研究生教学科研条件和完备的学科体系,使中国科学院研究 生院已经成为一个优良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近年来,“大师上讲台”一直是高教领域的期盼,杨振宁先生等 前辈还为此身体力行地示范和呼吁过。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的讲台上,每天都闪现着院士们授课的身影。像 刚刚去世的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2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研究生授 课。他的学生丁仲礼,当选院士之后还一直是他的助教,每堂课必到 。他们“师徒”二人对研究生教学的重视和付出,已经成为研究生院 的佳话;还有欧阳钟灿院士引进创建了“小组茶会”的教学模式,让 每个研究生都能够得到互动学习的机会; “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院 士,身体力行,倡导科学家与研究生坐在一起“华山论剑”。正是这 些科学大师的积极倡导、引领和垂范,形成了中国科学院重视研究生 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良好氛围,具备了研究生培养的雄厚实力。 坚持高水平科研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理念,坚持“科研 与教育并举、出成果和出人才并重”的思路,践行“博学笃志、格物 明德”的校训,不断改革、不断进取,发挥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努力 在研究生教育创新中,作出新成绩。中国科学院宏大的高水平科研队 伍、宽广的学科专业领域、充实的科研任务、先进的科研设施、广泛 的国际合作等优势,为大规模、多特色、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以服务于创新型国家 建设的需要为出发点,为国家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的 办学理念是: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实现科研与教育的协同发展,真 正办出具有中科院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中国科学院拥有高水平科研实 践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传统和经验,还有追求科学真理、提倡学 术自由、倡导文化内涵、崇尚爱国奉献、注重品德修养、重视理论联 系实际的良好氛围,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要求和发展趋势。我们坚 信:中科院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具有极大的优势;研究生院的建设与 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同学们,在建校30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你们成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员,将有机会在高水平科研创新实践中努力 把自己锻造成为国家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应该感到无比幸运和自 豪,更应该自觉担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我谈 三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30年来,研究生 院继承了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科学与人文精神在这里交融,新思 想、新学说在这里激碰,“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成为全院师 生的共同追求。今年以来,全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形成的“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 神,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中展示的“更快、更高、更强”和团结、 友谊、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奏响了新的时代强音。同学们务必要 把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在积极践行校训的同时 ,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并运用到 各自的刻苦学习、创新实践、乐观生活中。“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 为易”,也就是说,经常不断的更新创造,才是高尚可贵的品德追求 ;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希望你们每一位研究 生都要用创新的精神安排未来每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第二,希望你们珍惜宝贵年华、积极探求新知。在人的一生中 ,有专门时间读书学习、探求新知的机会,这种机会弥足珍贵、稍纵 即逝。从为人类文明进步、科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者的成长历程看 ,其人生立志和决定性成果,大多是在研究生阶段形成和做出来的。 因此,研究生教育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同学们务必要倍加 珍惜宝贵年华,倍加珍惜良好环境,刻苦学习、勤于实践,大胆探索 、勇于创新。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士,甚至于诺 贝尔奖的获得者,往往难以定论是否属于“最聪明的”,但他们无疑 是“最勤奋的”。 第三,希望你们培养健全人格、提升全面素质。我们的教育理念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研究生 院尝试的“跨学科专业选择计划”、“跨专业课程兼修计划”、“通 识案例必修课程”、“相对标准考核规则”等教育创新的举措,正是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自主选择,提升学生全面素 质和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梁启超先生讲:“凡任天下大事者,不可不 先破成败之见。”怎么破呢?他提出的总的原则是:“办事者,立于 不败之地者也;不办事者,立于全败之地者也。”只要坚持不懈地去 做事,最后终能成功;要是不去做事,则肯定不会成功。我希望每一 位研究生同学,在走出校园时,都有着深深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印痕 :坚定的信念、开阔的胸怀,深厚的基础、广阔的视野,严谨的学风 、创新的精神。 30年前,我曾经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有幸踏入了中 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校门;今天,我虽然以院长和一名普通教师的身 份站在这里,但我也与校友们有着同样的感念。30年弹指一挥间,如 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的各类人才,已遍布在海内外各个专业 领域,并为祖国的发展和强盛,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1957年,毛 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青年留学生发表的重要讲话:“世界是你们 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 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 这一代就是在毛主席的这句话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的国 家迎来了有史以来少有的发展机遇,正在崛起,同学们幸逢其时,只 要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中国的未来一定是 属于你们的,世界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对新当选院士提出希望和要求 白春礼 各位院士,同志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在此召开2011年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 会,期望通过新当选院士签署承诺书并举行庄严的颁发院士证书仪式 ,切实增强新当选院士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首先,我代表中国科学院 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对各位新当选院士表示诚挚的祝贺,欢迎 大家加入中国科学院学部这个大家庭!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来自新闻界的朋友们,我们要衷心感谢新闻 界各位朋友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 的关心和支持。 下面,我谈几点意见,与新当选院士共勉。 第一,大家要以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为新的起点,继续攀登科技高 峰。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我们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社 会、学部和大多数院士的认可,但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创新之路永无 止境。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划等号,科学没有 “最高”只有“更高”,科学不迷信权威也不能盲从权威,我们对此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一员,千万不要自我 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我们要恪守科学家的本分,在追求真理、 探索未知、发展科学、创新技术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永不懈怠、永不 自满,争取不断取得新的创新成果。 第二,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学部的优良传统,切实发挥明德楷模作 用。1955年6月1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成立,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史上 的一件大事,也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情况下全国学术领导机 构确立的标志。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是作为全国学术领导机构,还 是国家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始终团结带领全体院士和广 大科技工作者,以发展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为我国经 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谱写了彪 炳史册的光辉篇章。院士群体中既有学科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 有做出过重大科学成就的著名科学家,也有毕生在专门学科领域默默 耕耘的一流学者,正是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和良好修为,为院士群体 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使得院士群体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尊重。 学部的历史是由全体院士共同书写的,过去的辉煌历史是老一辈 铸就的,新的历史篇章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一定要以老一辈科学家 为榜样,时时刻刻认识到院士称号既是荣誉又是责任,按照《院士章 程》的要求,“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普及 科学知识,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积极作为和突出贡献,为院士这 一崇高荣誉称号增光添彩。 第三,大力培养和提携青年人才,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这既 是《院士章程》中明确规定的院士的重要义务,更是党和国家对我们 的殷切厚望。江泽民同志在院士大会上明确要求广大院士“不仅要继 续在科研领域中拼搏,而且更要承担起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历史性任 务”、“大家都要把培养优秀年轻人才作为己任,把培养出优秀人才 、培养出能够超过自己的人才作为最大光荣”。胡锦涛总书记也殷切 希望广大院士“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 ,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 铺路搭桥”,要求院士们“一定要把加速培养造就优秀科技人才特别 是科技领军人才作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更加关注人 才培养,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 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重托,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带 好自己的学生和研究团队,勇于开展学术批评,无私地培养、提携和 支持青年人才,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四,积极承担学部任务,严格遵守学部规章制度。《院士章程 》明确了学部作为我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职能。长期以来 ,学部紧紧依靠广大院士,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迫切需求,开 展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咨询研究并积极建言献策,为促进党和 国家宏观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学科发展战略 研究,举办高水平科技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严肃的学术评价评 议,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做出了不懈努力。 希望新当选院士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参与学部工作和学部建设 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承担学部组织的咨询评议、科学传播、科学 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任务,积极推动学部的国际交流与合 作。各位要遵守学部和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根据自己专业专长,承 担学术兼职要量力而行,参加社会活动要谦虚谨慎,时时提醒自己是 科技界普通的一员。 刘延东同志指出,中科院既是科技事业的国家队,也是凝聚院士 的大家庭。各位来自全国不同部门、不同科研单位,大家都是为了繁 荣我国科学事业这个共同的目标进入学部这个大家庭的,都是中国科 学院的重要一员。我们要把院士队伍建设好,把院士群体团结好,把 院士智慧发挥好,把院士声誉维护好,切实做好院士服务工作,使大 家有难处首先想到学部,有成绩主动与学部分享,有意见可以畅所欲 言。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科学院学部建设成为全国科学家向往、 全社会崇敬和热爱的科学殿堂! 各位院士,同志们! 今天正好是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76周年,在这样一个日子举办 这样一个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倍加爱护院士荣誉,倍 加珍惜学部传统,牢记崇高的荣誉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以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继承和发扬好由全体院士共同铸就的学部精 神、价值理念和科学文化,切实发挥好明德楷模作用,用积极态度和 实际行动引领我国科技界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 六中全会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院士 这一荣誉称号的贡献。 谢谢大家。 寄语国科大首届本科毕业生:淡泊名利谦卑为怀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大学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这是各位同学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也是国科大人才培养的 一座里程碑。在此,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向国科大表示祝贺!向圆满完 成学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你们的成长倾注心血的各位老 师表示衷心感谢!向远道而来的家长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   今天借这个机会,我想先回答一个自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也 就是你们这一届)以来,社会就一直很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像国科大 这样一所具有丰富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学校还要招收本科生?我们每年 要招收1.5万名体量的研究生,为什么还要花如此大的精力来培养不到 400人规模的本科生?大家都知道,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 察中科院,并对我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率 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国科大招收本科生是我院贯彻落实总书 记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国科大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模式、 构建完整高等教育体系的职责和使命。   从2000年底更名组建新研究生院,到2012年6月正式更名成立国科 大,我都一直兼任院长、校长。我是国科大前身、中科院研究生院 40年前成立时的首届研究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你们的学长。十几 年来,我对研究生院和国科大的发展,与同志们一起倾注了心血,也 充满着感情。2014年1月,国科大本科招生专业培养方案正式上报教育 部并得到批准。2014年4月,我将国科大校长一职交由丁仲礼同志担任 ,国科大新一届党政班子正式上任。国科大在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史上 有着辉煌的成绩和突出的贡献,但本科教育,国科大还是一名“新兵 ”,社会上,包括教育界的一些同行对此抱有疑问。但我本人、时任 校长丁仲礼院士和分管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席南华院士等许多科学院人 ,对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充满信心。最让我们感动的是 ,在座的各位优秀的同学们,你们怀揣科学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坚定执着地选择了刚刚招收本科生的国科大。今天,我要由衷地对 同学们说一声:谢谢!感谢你们选择国科大、信任国科大、理解和包 容国科大。感谢你们把最美好的四年青春时光献给了国科大,身体力 行地见证着、推动着国科大的发展。   四年来,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国科大本科生培养工作,向国科大 提供了全院最优质的科教资源。院属各研究所尤其是京区40多个研究 所深度参与本科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拓宽了同学们 的学术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科学自信。包括院士在内的一批优秀科 学家纷纷走上讲台或担任学业导师,有的研究员还当起了助教,充分 体现了让知识创造者“上讲台”的育人理念。许多研究所的所长亲自 担任了本科生班主任,其中就包括李树深院士的李班、席南华院士的 席班、徐涛院士的涛班等,他们用人生智慧、科学精神和育人情怀 ,为同学们的前进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科学 院向为国科大本科生培养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研究所、各位科学家表示 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四年前,你们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 ,对大学的认识刚刚起步。在开学第一课上,我给大家讲了《科学报 国,薪火相传》;2015年,我邀请李岚清同志为第二届本科生讲第一 课,题目是《知识分子与文化修养》;2016年,我邀请温家宝同志为 第三届本科生讲第一课,题目是《我的大学》;去年,我又给第四届 本科生讲了第一课,题目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科技创新》。开设这 些第一课,是希望同学们树立崇高理想,立志科技报国,做一个兼怀 天下、勇担时代重任的国家栋梁!   四年来,你们始终牢记矢志科研的初心,从“不轻松的中学”来 到“更加不轻松的国科大”,在中科院这座科学殿堂里,全身心地学 习科学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成长为未来科技领军人才迈出 了坚实的第一步。186名2014级本科生前往六个国家的16所大学访学一 学期,学校投入1800多万元,力度之大,国内高校绝无仅有。在即将 毕业的290名同学中,有244人继续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占 毕业人数的84.1%,深造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其中,159名同学选择 在国内深造,除了4名同学分别选择到北大、清华、上海交大、西湖大 学读书之外,其余都继续在国科大攻读学位;有28名同学将前往香港 高校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再回国科大攻读博士学位;57名同学出国深 造,其中,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我很关注延期毕业的同学 ,这其中一部分同学是为了修读双学位而主动申请延期。其中,有一 个叫汪诗洋的同学,原来对学习计算机很有兴趣,从北京四中考入国 科大。大一后,选择化学所的一位教授学习计算化学,大三结束的时 候年级排名第三。两年来,他认识到做好计算化学研究,需要掌握化 学、计算机和数学三个学科的知识,于是他决定辅修计算机专业。为 此,他放弃了去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同时说服家长和学校,决定延 期一年毕业。这个例子体现了国科大“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理念 。还有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今天毕业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 参与了导师的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 文80余篇,还有一位同学获得了在一个著名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的机会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用艰辛的付出和优异的成绩树立 起国科大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标杆,也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看齐的榜样 。你们将载入国科大发展的史册,也承载着国科大的未来与希望。我 坚信你们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长辈,在你们就要离开校园 之际,我还是想多叮咛几句。   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传承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热爱祖国、 淡泊名利的家国情怀和优秀品质。我还清晰记得2013年7月,习近平总 书记视察中科院时,也就是在今天这个礼堂门口,对国科大同学深情 寄语,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 番事业。在这个时刻和同学们再次重温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就是希望 大家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不断与大师前辈“对标”,与自己的理想 目标“对标”,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始终将个人的成长梦、成才 梦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地结合,真正成长为未来的 科技领军人才。   同学们,希望你们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用批判性思维去认 识和分析未知世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 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   作为一名未来的科技工作者,你们不应只学习现有的理论和思想 ,还要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 终坚持追求真理、忠于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和敬畏规则、精益 求精、坚定执著的专业主义。   同学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 志。”希望你们在不断增长才智的同时,能够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不断探索科学奥义的同时,能够涵泳丰富的文化养分;在不断追 寻宇宙浩瀚之时,亦能航游内心的广阔;在不断丰富有趣的人生时 ,能够摒弃名利的束缚;在执着理想的坚定时,亦能守拙于生活的静 美。常养浩然之气,常扬君子之风。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始终做一个谦卑为怀的人。古语有云:“人 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以厚德为基,方能载其物。”,一代理学 大师王阳明也曾说:“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源”。作为一个知 识分子,保持谦卑首先源于我们对未知认识的局限性,只有保持对未 知的敬畏,才能激励我们不懈探索。保持谦卑还在于要尊重每一个个 体,三人行,必有我师,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短板,愿意学习别人的长 处,这样的人才能修得真知,走得更远。   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坚持终身学习。一定要强化活到老、学到老 的思想,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 种生活方式。那么如何抓好学习呢,我觉得毛主席在他22岁,也就是 同学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值得大家仔细体会。他说:“为学 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就是说在学习 专业性知识之前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大家从事科学研究往往会 专注在一个具体的领域,但是却不能局限在自己的领域,要多方涉猎 ,扩宽视野,开阔思路。   同学们,此去经年、前路迢迢、惟愿安好!在离别之际衷心祝福 你们学习和工作顺利,生活美满,前程似锦!也希望同学们记住,中 科院和国科大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 教育与科研并举 出成果出人才并重 ——白春礼在2011年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毕业生的各位亲属代表们, 参加今天仪式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喜庆节日,我们在这里隆重举 行研究生院2011年度的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近几天来,我院各 研究所也在举行相应的毕业典礼。在这里,我向今天到会的毕业生代 表,并通过你们向2011年喜获学位的4832名博士、3898名硕士同学们 ,表示我的衷心祝贺!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研究生院今年的8730名毕业生已经圆满完成 了学业,将从这里踏上自己人生的新征程。此时此刻,我作为你们老 师中的普通一员,跟你们一样喜悦而激动;我作为研究生院的院长 ,跟你们说几句心里的话,作为我们临别的赠言。 首先,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祝贺你们”! 同学们,我庆贺你们生长在一个幸福的伟大时代,你们大多出生 在八十年代,伴随着国家的快速进步发展而顺利成长;我羡慕你们能 够就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有着稳定的社会保障、先进的科研设施装 备、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我更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顺利获得了学位。 我也是你们的学长,是研究生院1978级研究生。回想起来,虽然 30年前的学习科研条件无法与今天相比,但今天与30年前从事科学研 究、取得高水平学术成果的规律是一样相通的,都需要执著、坚韧、 拼搏和奋斗。我知道,你们也一样经历过知识学习的刻苦勤奋、科学 研究的艰辛磨练;一样也有过课题钻研的通宵达旦,甚至探索路上的 曲折蜿蜒;当然,你们肯定也一样有过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兴奋 ,一样有过百折不饶、攻克难题后的激动与喜悦。 千锤百炼出真金,艰辛磨砺出雄才。今天,我祝贺你们终于“学 有所成”,也坚信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你们也一定会“学有所用”。 今天,我也希望你们,在取得进步而自豪喜悦的同时,不要忘记导师 们的悉心指导,不要忘记亲人们的默默支持,不要忘记同学和朋友们 的相互帮助! 其次,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感谢你们”! 同学们,我要告诉你们,在你们完成学业的时候,也为中科院的 科技创新和发展、为国家科研事业的进步,作出了你们独特的贡献! 作为中科院的研究生,你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参与到了科技创新的 工作中。你们当中,有的同学曾经奋战在“嫦娥飞天”、“龙芯工程 ”、“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重要研发项目中,有的同学曾经拼搏在 可可西里、喀斯特山区、汶川地震灾后勘察等艰苦的实践中…… 当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 与科研并举、出成果出人才并重”作为我院深化科教结合的一项长期 战略方针和任务。我们的老院长路甬祥院士几年前也说过,“研究生 不仅寄托着中科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科院的现在”。如今,我们还 要进一步完善中科院的育人职责,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培育拔尖创新人 才的环境,让广大同学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同学们,中科院众多科研项目的完成、科技创新成就的取得,都 凝聚了你们的智慧和辛劳。对于你们的独特贡献,我真诚地感谢你们 ! 最后,我想说的第三句话是,“期望你们”! 同学们,你们就要离开母校了,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你们新 的人生征程。临别之际,我祝福你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安康 幸福;相信你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能够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并期 待着你们做出成绩、取得成就的好消息! 你们是值得信任的一代。在这里,我想起了你们的一位学长,大 连化物所青年科技工作者——任通。《中国青年报》在今年6月6日、 7月4日,用大量篇幅突出报道了他的事迹。虽然他只有32年的短暂人 生,但他的老师们称赞“他敢于选择原始创新的艰辛道路”,他的同 事们评价“他是一个内心清澈的人”,他的学生们赞誉“他是一座照 亮前方的灯塔”,他身边的人们赞叹“他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每一个人 ”。但是,他自己推崇的一句格言是:“把每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 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任通的事迹中 ,我看到了你们一代人的同样坚定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科 技事业在你们一代的手中,一定会做得更好,你们是可以信赖和依靠 的一代! 同学们,在今天之后,你们当中会有一部分继续留在中科院、或 者是出国留学深造,但大多数同学将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人们常说 ,人生的道路上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艰难,甚至还会经受 煎熬、经历磨难。但我希望你们,一定要立足平凡、志存高远、清澈 纯洁、豁达乐观,要始终坚持扎实治学、踏实做事、诚实做人,以高 昂的斗志、创新的活力、坚韧的毅力,创造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 的精彩人生。 未来的几十年,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 ,你们生逢其时,必将大有作为。我由衷地期望你们,积极投身于祖 国的建设发展,创造科技新成果、创造美好新生活,为祖国和人民奉 献出你们的知识、智慧和才干,为母校赢得荣誉、骄傲和自豪! 同学们:祝贺你们,感谢你们,期望你们!我们等待着你们成功 成才的佳音! 谢谢大家。 努力培养造就科技拔尖人才 白春礼   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报告和党章,极大地提升了人 才强国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凸显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十七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人 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 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要把培养造就高 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努力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坚持用 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引进更多更好的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领域的 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的中心,始终把为我 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安全、人民幸福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基础 、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在培养造就科 技拔尖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快科技拔尖人才培养 和凝聚   建院初期,以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中国 科学院老一辈科技领军人物,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 作出了重大贡献,培育了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拔尖人才队伍。新 时期,中国科学院党组深刻认识到,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活动,为国家 培育科技拔尖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创新队伍,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 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按照“夯实基础、重点培养、广开贤路 ”的工作思路,加快凝聚和造就科技拔尖人才。   面向世界、广开贤路,把凝聚海外人才作为科技拔尖人才的重要 来源和补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 1994年起,中国科学院就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吸引国外优秀科技人才 为主的“百人计划”。截至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通过“百人计划 ”支持海内外优秀人才共1569人,其中从国外吸引了1122名优秀人才 。他们中已有2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7人担任国家973计划首席 科学家,371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为充分发挥海外 优秀人才的作用,促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强强联合”,提高人才队伍 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国内学科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院 引智与引才并举,于2001年开始实施“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目前,中国科学院根据科研布局、学科发展和培养学术带头人的 需求,先后组建了70个创新团队,吸引海外优秀学者495人,其中已有 283人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海外知名学者”。在2008年国家“千人计划 ”遴选中,中国科学院入选的12位海外优秀学者中,有5位是通过“创 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与中国科学院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并最终 加盟的。   拓宽视野、委以重任,在事业发展中造就科技拔尖人才。通过组 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开展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不断提升优秀科技 人才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承担面向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在创新实 践活动中造就科技拔尖人才。一方面,不断拓宽科技拔尖人才的战略 视野。如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1998年联合发起了以“培养21世纪 科技界领军人才”为宗旨的中美前沿科学研讨会,双方分别在本国遴 选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加。在已召开的11届研讨会中,我国有515名 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会,他们就国际科技前沿的重大问题与国外优秀科 学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与国际拔尖青年学者建立直接联系和合作渠道 ,在国际舞台上接受历练、展露才华。另一方面,委以重任,大胆使 用,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如面向全球公开招聘一些国际知名科 学家担任所长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在国内 设立了9个马普青年科学家小组,由中德双方的知名科学家组成委员会 ,在世界范围内高标准遴选优秀青年科学家担任组长。他们到任后 ,在提升和凝练科技创新目标、推进管理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   遵循规律、创造条件,为造就科技拔尖人才奠定坚实的队伍基础 。科技拔尖人才是经过创新实践锻炼,从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中脱颖而 出的。中国科学院遵循科技拔尖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处于不同成长阶 段的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培养。对于在创新实践中 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我们通过院长基金、职称破格晋升、支持 其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新建研究单元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对于 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青年科技人员,通过提供更多的竞争机会、必要 的前期支持和出国衔接培养等方式,为其尽快成长创造条件。如设立 青年优秀人才前沿领域专项,通过院公派留学计划、爱因斯坦讲席教 授计划派出青年学者到国外著名实验室进修等。此外,根据国家区域 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 务,如与中组部共同设立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在东北设立 了“东北之春”区域人才计划。   科教结合、寓教于研,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坚 持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是中国科学院教育创新、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方 针之一。目前,中国科学院已形成以“一校一院”(中国科技大学和 中科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截至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 共为国家培养了31933名博士、49965名硕士。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 文评选中,中国科学院共有180篇论文入选,占全国获奖总数的 18.3%。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证明,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符合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规律,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有利于 科研与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激发科技拔尖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中国科学院党组通过建立新型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创新创业 机制,为各类科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上岗、契约管理”的新型用人 机制,为科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1999年,中国 科学院率先在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实现了用人制度 的重大转变。2001年,中国科学院停止了单纯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评审,全面实行岗位聘任制度,职称仅与岗位挂钩。这从根本 上改变了论资排辈的局面,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上关键岗位,涌 现出一批活跃在世界科技前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拔尖人才。   建立“绩效优先”的新型分配机制,为科技拔尖人才的价值体现 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应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凝聚和稳定科技 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础上,率先在 全国科研系统实行了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组成的“三元 结构”分配制度,基本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岗位津贴根据岗位职责 分级、分类发放,绩效奖励则主要取决于科技人员创新贡献的大小。 新的分配机制把科技创新绩效与人员待遇挂钩,使科技拔尖人才的社 会价值得到较好体现,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机制,为科技拔尖人才技术转移转化消 除障碍。中国科学院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为科 技拔尖人才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采取“科技成果+人才”一体化转 移的模式,试行知识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探索把更多更好更新的科 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向社会转移、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模式;创办 并发展联想集团、地奥集团、三环公司等著名高技术企业,培养了一 批全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家;创办中国科学院联想学院,大力培养懂 科技、懂管理、懂创业、懂经营的人才,畅通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 价值链,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三、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拔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科学院党组在为国家培育科技拔尖人才的过程中,以“科学 、民主、爱国、奉献”的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的院风 为基础,把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作为党组的中心工作之一。   坚持党管人才,在政治上关怀科技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党组按 照德才兼备的要求,明确提出科技拔尖人才应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 家民族的利益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举办研讨班,组织国情考察等方式 ,对科技拔尖人才进行引导和教育,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开设党课等形式,加强对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 教育,积极在他们中发展党员,把更多的科技拔尖人才集聚到党的组 织中来。同时,在全院上下大力开展创新文化建设,从科学价值、科 学精神、科学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宣示科学的基本理念,形 成有利于科技拔尖人才全面发展和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   坚持上下互动,在工作上关心科技拔尖人才。人才工作是中国科 学院党组的核心工作之一,每一次党组会上一般都有关于科技拔尖人 才的专项议题。党组主要领导经常邀请科技拔尖人才座谈,及时了解 和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各研究所党委也根据本单位实际,采取建 立优秀人才专项基金、为优秀拔尖人才配备学术秘书、提供良好实验 设备等措施,为科技拔尖人才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坚持紧扣需求,在生活上关爱科技拔尖人才。院党组成员和科技 拔尖人才之间保持着顺畅的沟通渠道,科技拔尖人才可随时与党组成 员直接对话,党组成员也通过定向联系等方式,主动与他们交朋友。 院党组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关心青年科学家的健康,为此中国科学 院建立了科技拔尖人才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此外,院领导和研究所领 导每年都要与地方有关部门协调,努力解决科技拔尖人才在配偶就业 、子女入学入托、住房困难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人才资源是第一 资源。依靠人才支撑未来发展,是一条越来越宽广可行的发展路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越是重视自主创新、重 视人才作用的地方和企业,其抗冲击的能力就越强。面对新的历史发 展时期,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将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奋发向上,着力培养造就更多的科技拔尖人 才,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以科技创新的新成就、改革发展的新突 破,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为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 撑。 (作者: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十年灌注 硕果满园 ——写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设立10周年之际 白春礼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把人才强国战略写进了报告和党章,极大地提升了人 才强国战略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 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 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颁布了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凸显了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始终将人才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职责和发展的基础。建 院初期,以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我院老一辈 科技领军人物,为我国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大贡 献,并培育了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拔尖人才队伍。从1994年起 ,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以吸引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主的 “百人计划”;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同创立了“中国科学院马普青年科 学家小组”和“中国科学院马普伙伴小组”;2001年启动了“创新团 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4年推出了杰 出青年资助基金在新世纪又推出了“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创新群体 设立的10年,正值中国科学院快速发展的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的这些重要举措,与我院的相关计划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我 院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茁壮成长。 二、中国科学院获资助创新研究群体概况 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这一资助模式,旨在聚集以国内优秀 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学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围绕某 些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期实现某些 领域的重大突破。回首10年来,获资助的群体在多个学科领域实现重 大突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领军型的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的科研水 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 院获得资助的群体也是硕果累累,群星璀璨。 2000年基金委设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项目,当年我院就有6个群体 获得资助,至2009年国家天文台颜毅华研究员等青年一代学术带头人 的加盟,在科学基金支持的225个创新研究群体中,有102个群体来自 中国科学院。我院的创新群体在开拓前沿领域方向、促进学科交叉及 思想碰撞、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培养年轻人才、以及有效组织攻关队 伍等方面都起到了引领与骨干作用,为完成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13年 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的设立思想和资助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基 础研究工作的思路十分吻合,即采取“长期稳定支持,鼓励前沿探索 ”的战略思路。中国科学院非常重视“创新群体”的推荐申报工作。 从2004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中科院 每年度都对各创新研究群体申请团队进行预选,并由中科院组织的专 家委员会择优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荐。这种推荐模式保证了 群体研究目标的高定位和研究队伍的高水平。 三、群体设立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作用 1.思想碰撞,鼓励创新,迈向国际一流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旨在通过稳定支持一批我国基础科学领域 中具有冲击国际前沿水平潜力的研究队伍,使群体成员互相交流,培 养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坚力量,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不 断迈向国际一流,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的切磋交流产生思想的火 花是非常重要的。 以中科院物理所的闻海虎、王玉鹏研究员为学术带头人的“非常 规电子态物质性质”团队为例,该团队以其立足前沿的选题和雄厚的 研究实力,获得了2003年度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支持。在新型超 导材料的研制,高质量非常规电子态材料的制备,非常规电子态物理 性质研究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均获得了大幅度的 提升。群体在国际学术界的竞争力以及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思想 碰撞也显著增强。 在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中,物理所连续获得新的超导转变温度 ,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美国Science等杂志以“超导体将中国 物理学家推向前沿”等为题报道了我国研究人员在新一轮铁基超导体 中所开展的富有重要影响的领先性工作,并称“至少已有4个不同的中 国科学家小组合成出了新的超导化合物”,其中3个研究小组均来自该 创新研究群体。关于铁基超导的研究成果入选Science评选的2008年度 世界十大科学进展和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群体中的 赵忠贤、闻海虎、王楠林等获得2009年度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该群体项目大大推进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 2.凝聚人才,发挥群体优势,担当创新重任 群体的支持在凝聚人才、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攻关方面也起到了重 要作用,特别是群体能够集中力量,担当创新重任。 大科学装置是开拓前沿创新的重要武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 要体现。大科学装置的建设,需要集成科技创新、工程管理创新和体 制文化创新等多种要素。“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在我院大科学装置建 设的研究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 李建刚领导的“稳态等离子体约束改善的机理研究”群体为例,群体 的支持促进了该团队在核聚变领域凝聚团队,完成国际水平的大科学 工程,并承担国际热核实验堆(简称ITER)计划,而这一计划是目前 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 托卡马克(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性容器)研究 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大科学工程,需要一支相互协作的团队,而团队 中的核心集体尤为重要。在基金委创新群体以及科学院“创新团队国 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多年来,该群体配合默契,分工明确 、交叉互补,以HT-7和EAST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装置为实验平台,在 国内外广泛合作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建堆所涉及的稳态等离子体约束 改善这一当今前沿课题开展研究,获得许多重大科学和技术突破:HT- 7高温等离子体到达400秒和EAST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超过1分钟,这 都是目前国际托卡马克的最高记录,他们还独立建成多个具有国际领 先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系统。目前,该团队提出了自己的 理论,计划利用以我为主研发的设备及仪器,通过实验验证,力争在 3—5年内作出一些重大的突破。群体一直勇于挑战,承接国家重大任 务,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难题。群体成员有4位成为国家ITER计划专项的 首席科学家,在海外合作团队中,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人成为 国家ITER计划专项的首席科学家。 总之,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对于该核心集体的发 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支核心群体的研究 和发展,带出一支更年轻、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团队,为我国全方 位走向世界舞台,在ITER国际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3.加强国际合作,“创新研究群体”和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 作伙伴计划”相得益彰 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是基础研究、前沿与交叉科学走向 国际的关键,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保持科学研究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也有益于相互激发灵感,产生国际先进的创新性成果。继基金委 “创新研究群体计划”以后,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创新团队国际合作 伙伴计划”,目的是加强国内优秀科学家和海外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海外优秀人才的作用,提高中科院人才队伍的科技创新能 力,从而推动国内学科交叉和前沿学科的发展。我们有选择地支持了 一批群体实施“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其中有不少是在获得 了基金委的“创新研究群体”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支持的。 例如,上海天文台景益鹏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宇宙大尺度 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等宇宙学前沿问题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 国际合作。其中暗物质晕三轴椭球模型被国际同行誉为奠基性工作 ;暗物质晕的结构与其形成历史之间的联系被编入了国际最著名的天 文学教科书《星系动力学》的第二版;星系质量与环境的关系被目前 国际最大口径光学望远镜VLT的深度星系巡天组称为“检验星系演化的 高质量参考标准”等。“创新研究群体”计划的成功实施与中科院 “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相得益彰,极大地推动了中科院相关 基础前沿研究的进展,大大提升了有关群体的国际化水平和在国际上 的影响。 四、结束语 “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实施的10年,是营造创新沃土的10年、发 挥团队优势的10年,是播撒创新种子、培养和凝聚领军型创新人才的 10年,是激励学者脚踏实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 10年!1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创新研究群体”计划是我国实施人才 强国战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任 务。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为我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提供 了重大契机。许多领域的国际重要科学家和优秀的青年科学家,通过 “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方式引进,在国内开始了富有创造性的 工作。这为“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更高水平的 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在许多符合 国家需求的大工程项目和民生项目、国际前沿的高科技领域,我们都 刚刚起步或初有成效,仍然缺乏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研究队伍。面对 激烈的国际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 ;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始终把培养 造就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大计,继续通过创新研究群体计划,努力建 设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将继续凭借创新 研究群体等平台,凝聚培养造就一流的创新队伍,创造一流的创新成 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 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贡献。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白春礼) 物质科学变革性突破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白春礼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进入21世纪 ,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 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 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纳 米科技将进一步带来深刻的技术变革,空间科技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对 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 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 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2日在对首都科技界发表的题为“让科技引 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罕见的 金融危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 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