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202109)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国的全面小康 (2021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二、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三)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四)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五)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一)不让一个人掉队 (二)城乡融合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 四、全面小康是奋斗出来的小康 (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二)制定正确路线和战略策略 (三)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发展 (四)几代人苦干实干、接续奋斗 五、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 结束语 前言 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 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 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迈进。”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 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 “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 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从百年 前饱受欺凌屈辱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华民族无比自豪地站 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孜孜以 求的美好梦想成为现实,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 前迈出新的一大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历经磨难始终不屈不挠、敢于斗 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极大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能力和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从百年 前受奴役受压迫到物质上富起来、精神上强起来,中国人 民无比自豪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幸福美好 的小康生活,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 民的辛勤汗水,淬炼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彰 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顽强拼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 志品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 的人民,是伟大、光荣、英雄的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从百 年前只有50多名党员到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 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无比自豪地走在时代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兑现了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彰显 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领导者和 主心骨。党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和拥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从百 年前山河破碎、衰败凋零到今天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中 国无比自豪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既发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 ,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注入了正能量,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 界的中国力量。 在一个底子薄、基础弱、国情复杂的大国,全面建成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极不平凡,极不容易,中国 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付出了长期艰辛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但还不富足,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 在。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人民,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继续迈进。 为记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介绍中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实践,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 验,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懈追求的梦想。早在两千 多年前,《诗经》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的诗句,《礼记·礼运》描绘了“小康”理想社会 状态,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千百年 来,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成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 挠、奋力抗争,始终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 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 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向着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迈进。 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 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 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 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小康社会建设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积累了重要物质基础 ,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安全保证。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推进小康社会 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 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 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小康之家”,明确到20世纪 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所谓小康 ,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从“小 康之家”到“小康社会”,“小康”这一饱含中华文化深厚底蕴 、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千百年来深深埋藏在中国人民心中 的美好愿景,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醒目路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 标,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 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 ,把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奋斗目标 。1992年,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的基础上,党的 十四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1997年 ,党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到2010年使 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20世纪末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如期实现。2002年 ,党的十六大针对当时小康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 衡的实际,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即在21世纪头 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 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小康社会建设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7年 ,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全 面部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提 出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要求更具体。 进入新时代,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冲刺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 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锚定这个宏伟目标,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攻坚克 难,奋发有为,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2012年,党 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并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即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 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由“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彰显了党团 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坚定决心。 2017年,党的十九大科学把握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 位和发展阶段,全面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 内外因素,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部署,吹响了夺取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理 念,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强调,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区 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 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 是在贫困地区;必须尽快把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的短板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 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等 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指挥、亲自推动全面小 康社会建设,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改革 、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 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 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过全党和全国人 民持续奋斗和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 成了小康社会。 二、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国的全面小康,体现发展的 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是不断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不断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多维度、全方位的小康。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小康,经济发展是基础。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团结 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 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 679.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球经 济比重超过17%,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图1)。人均国 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几十美元增至2020年的超过1万美元 ,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图2)。制造业增加值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20多种工业 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起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制造业大国。中国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 第二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2020年利用外资居全球第一。不断迈向共同富裕的14亿 多人口,其中有超过4亿并不断扩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 球最具成长性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经济充满活力,具有 巨大潜力和充足后劲。2020年,中国率先控制新冠肺炎疫 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充分彰 显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 科技实力跨越式发展。科技支撑起小康梦。从新中国 成立初期连火柴、铁钉都要依靠进口,到量子信息、铁基 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一系列重 大原创成果,到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 高速铁路、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等一大批战略高技术领 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正在从科技 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专栏1)。科技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科技 显著提升治理水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智 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加快普及,网格化网络化智 能化治理渐成常态。科技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网络点餐 购物、移动扫码支付、网约车出行、共享单车出行、线上 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等,给人们带来的 不仅是更多的便利,还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全面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 体系,产业发展持续向中高端迈进。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 从 1 9 5 2 年 的 5 0 . 5 ∶ 2 0 . 8 ∶ 2 8 . 7 到 2 0 2 0 年 的 7.7∶37.8∶54.5,中国从传统农业大国成为工业大国、服务 业大国,中国经济从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 共同带动。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机械化、数字化、绿色 化、功能化、共享化水平明显提高,广大农民逐步告别“面 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辛劳,农村生产力极大 解放;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谷物基本自给,中国 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 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 度不断拓展,“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产业链供 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 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 速,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激发经济 发展新活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趋势加快。现代服 务业加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 不穷,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生产性服务业向专 业化和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 发展,人们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信息畅通、公路成网、 铁路密布、大桥巍峨,天涯成咫尺,天堑变通途。“五纵五 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 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和港口深水泊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加快向 交通强国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深刻影响了城市格局 、人口布局和经济版图,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圈、工作 圈。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和能源开发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能 源开发效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煤、油、气、核和可再生 能源多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生产体系。水利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中国以占世界6.6%的淡水资源支持和保障了占 世界近20%的人口和17%的经济总量。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加速推进,网络覆盖越来越广、资费越来越低、网速越来 越快,随时随地可以一键互联、一“网”打尽,信息高速路畅 通了人民幸福路。  (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全面小康,既有效保障人民经济权利,也有效保障人 民政治权利。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从价值理念成为扎根中国大 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的民主,真正成为国 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人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在中国,国家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 主管理、民主监督。在中国,年满18周岁、具有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籍、依法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坚持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以 及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的原则,依法保障人人享有平等 的选举权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人 民通过各种途径、渠道、方式,就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 ,特别是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广泛协商,找到全社会 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重大决策 ,广泛征求和听取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吸纳民意、汇集 民智、凝聚民力,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人民广泛 、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 我教育、自我监督。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有权对国 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有权对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彼此贯通,实现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 、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统一,保 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人民的民主生活丰富多彩。中国的民主好不好,中国 人民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党执政的重要方式、政府治理 的重要方式。在中国,民主蔚然成风,人们心情舒畅,社 会充满生机活力。从衣食住行、看病上学到社区管理、社 会治理,再到大政方针、发展规划,人民的意见建议都可 以通过民主渠道表达出来。民主恳谈会、听证会、网络议 政、远程协商、“立法直通车”、“小院议事厅”、“板凳民主 ”等等,一个个火热的基层民主实践、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基 层民主形式不断涌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办渐 成风气。中国式民主让人民的期盼、希望、诉求有地方说 、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反馈,真正解决人民想要解决的问 题,真正把14亿多人的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形成万众 一心、团结奋斗的局面。 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 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为 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维护人民利益奠定 了坚实制度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 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 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 选举产生,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 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 型政党制度,以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为基本特征,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 、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在内容上体现了人民的权利诉 求,在程序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推动了民族地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56个民族像石 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向 心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人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城 市居民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提升了基层 治理实效。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 管理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和主人翁地位,调动 职工积极性,推动企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宪法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为人民当 家作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制度保障。 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 进,法治在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利 、增进人民福祉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法 治价值追求逐渐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 和各方面,司法为民理念充分践行,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 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不断实现。 (三)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 ,既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既 是人民仓廪实、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礼节、明荣辱。党领 导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 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了巍 峨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 富,精神面貌深刻改变,精神力量显著增强。 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 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高亢响亮,全 体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显著增 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改革 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广泛弘扬,积极进取、开放包 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更加成熟。人民英雄、时代楷模 、道德模范成为新时代的明星偶像,全社会日益形成见贤 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革命文化大力弘 扬,红色故事广为传诵,红色旅游成为时尚,红色传统焕 发时代光芒,人们在感悟革命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传承 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力量。新闻媒体、影视出版、文学艺 术、网络空间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展示昂扬向上 的社会主流,积极反映发展进步的社会本质,大力营造团 结奋进的社会氛围,全社会充满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 牢。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从农家书屋、乡镇 综合文化站,到城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 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基本实现免 费或低价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均等性 显著增强。数字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平台、“云端博物馆”蓬 勃兴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 消费模式加速形成,网络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时尚的文化 场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具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更好满足 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文化需求。影视出版繁 荣发展,“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大片云集,精品图书不 断呈现,人们享受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文化盛宴。文化娱乐 领域乱象有效整治,天清气朗风气正在形成。中外文化交 流日益扩大,人们不出国门也能欣赏世界顶级文艺演出。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景区、休闲度假、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成为传播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 需求的重要方式、展示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人们在行走 中华大地、领略大好河山中感悟中华文化之美、陶冶心灵 情操。全民健身热悄然兴起,从竞技体育到群众性体育活 动,从国际赛事摘金夺银到闲暇时跳起欢快的广场舞,全 民健身强健着民族筋骨、强大着民族力量,中国正在从体 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延续了民族文 化血脉,凝聚了民族精神,点亮了人们的小康生活。越来 越多的传统经典、戏曲、音乐、舞蹈、书画等走进校园、 走进课堂,挥毫泼墨、吟诗诵词成为青少年的新时尚。收 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 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 更加迷人的光彩,传统文化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听 好读。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 史脉络和灿烂成就。越来越多的人陶醉于古典艺术的芳华 流韵、国家宝藏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 长、中国历史的灿烂辉煌。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基因,丰富时代内涵,注入时尚 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孝老爱亲、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 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 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传承弘扬,集体意识、团结 精神、奋斗品质、家国情怀等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发扬光大 ,凝聚起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大。中医药、武术、京剧 、茶道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美食美景受到热捧,影视综艺、网络文学、流行音乐广 受欢迎。56处世界遗产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 现代中国。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不断提升。 (四)民生福祉显著提升 全面小康,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党坚持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 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4亿多中国人民 过上了几千年梦寐以求的好日子,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 效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 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更好实现。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国居 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 3218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 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 断提升。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对生活品质、品位有了更 高的追求,衣食住行不断升级,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 发展型、享受型过渡。衣,从穿暖到穿美、穿出时尚;食 ,从吃饱到吃好、吃出健康;住,从有所居到更敞亮、更 宜居;行,从便利通畅到快捷舒适。吃穿用有余,家电全 面普及,乘用汽车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餐饮、健康、教 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居民人均 消费支出中占比逐渐达到一半左右。越来越多的人有“钱”有 “闲”,“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说走就走”不再是梦想 ,旅游扮靓人们的幸福生活,中国正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 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就业人数从 1949年的1.8亿增加到2020年的7.5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 47.7%、城镇就业人数占61.6%,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劳 动者普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10.8年、技能人才总量约2亿,就业人员素质大幅提高 。亿万劳动者拥有自己热爱的工作,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从计划分配到市场就业、自由择业、自主创业,从传统 就业方式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深刻变革、就 业空间更加广阔、就业方式日益多元。人们的兴趣爱好、 特长禀赋与个人就业意愿、社会需求、国家需要更好结合 ,自我价值更好实现,主动性创造性显著增强,创新创造 热情不断迸发。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劳动报酬保持 增长,劳动所得受到保护,人们越来越有尊严地劳动、快 乐地劳动,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从“单休制”到 “双休制”,从“黄金周”到带薪年休假,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 越来越有保障,工作生活更加平衡。劳动最光荣、最崇高 、最伟大、最美丽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勤奋做 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成为风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从文盲半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 迈向教育强国,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 源强国,中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 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学前教育普 及率、普惠率超过8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逐 步缩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 教”,中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 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在变为现实。中国高等学校累计培养近 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水 平跃升至世界中上国家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发展,为 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多的 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特殊教育从无到有、加快发展,残 疾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权正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 化、终身化的学习体系加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 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日 常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国的教育,畅通了向上流动的通道 ,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让人们拥 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社会保障惠及全民。中国基本建成包括社会保险、社 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在内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 会保障体系,正向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目 标迈进。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 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14亿人、2.22亿人、2.74亿人,基本 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生育保险依法覆盖所有用工单 位及职工。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 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 房条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 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多数城市社区初步形成助 餐、助医、助洁等为主体的“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越来 越多的农村社区建起村级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 务设施,城乡普惠型养老服务、互助型养老进一步发展 ,广大老年人不离家、不离村就能享受到专业养老服务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不断 实现。残疾人权益保障更加有力,8500万残疾人同步迈入 小康。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保障 了儿童健康和全面发展。越织越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充 分发挥可持续的托底作用,人们工作更安心、生活更舒心 、对未来更有信心。 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疫病横 行到可防可控,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只能本地报销 到逐步异地结算,从单纯医院就医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 盖面不断扩大,中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医疗资源配 置进一步优化,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 ”持续发展,医药价格逐步回归合理水平,越来越多的常用 药、救命药纳入医保目录,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看得好病。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农 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农村居民看病就医有地方、有医生、有保障,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健康中国行动加快推进 ,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持续融合,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正在形成。人 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世界平均水 平到现在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前列。中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 疫情重大战略成果,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优越性进一步彰 显,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有效维护。 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成效显 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完善,防控触角延伸到“最后一 公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高。扫黑除恶专 项斗争深入开展,打“网”破“伞”重拳出击,黑恶势力有效铲 除,黑恶犯罪根本遏制,社会治安环境显著改善,法治权 威充分彰显,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 镇、矛盾不上交,基层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能力显著增强 。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 层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市 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稳步推进,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2020年,全国群众安全感为98.4%。中国长期保持社会和 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 的国家之一。  (五)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最亮 丽的底色。党既为当代计,也为万世谋,着眼中华民族永 续发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立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辽阔大 地山川更加秀美,人民生活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 清,地球家园增添了更多“中国绿”。 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以法治理念、法治方 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制修 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基本实现各环境要素监管主要领域全覆盖。从生态环境 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到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再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和考核评价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中国以最 严格的制度、最刚性的约束,促进发展转型,推动习惯养 成,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效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 长制,把河道当街道管理、把库区当景区保护,山有人管 、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实现山水“长治”。环境 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持续加 大,公众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督、投诉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 的机制更加完善,民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形成全民参与 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局面。14亿多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 ,更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持续打好蓝天、碧水 、净土保卫战,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 良天数比例为87.0%;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 度比2015年下降28.8%;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83.4%,居 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达标率为94.5%,地级及以上城市 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如期实现固 体废物进口清零目标。人们呼吸的空气更清新了、喝的水 更干净了、吃的食物更放心了、生活的环境更优美了,切 实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对蓝天白云、清水 绿岸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2020年,中国民众对 生态环境质量的满意度达89.5%。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坚持系统观念,坚 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 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性,完善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 屏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中华民族在绿水青山中 永续发展。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40年,全国动员、全民 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社会 自觉行动。全国人工林面积扩大到11.9亿亩,不毛之地变成 绿洲,黄土高坡披上绿装,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 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 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 率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物多样性 保护得到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 18%,山清水秀、小溪潺潺、草绿花红、鸟鸣虫吟的自然生 态景观越来越多。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持续推进,468个城市 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 森林”逐渐成为现实。以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 动城市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4%,人均公 园绿地面积达到14.78平方米。一个善待自然、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越 来越清晰起来。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逐渐成为 普遍遵循的发展路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经济结构和能 源结构持续调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环保产业 、清洁能源产业、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清洁低 碳转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中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 的国家,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分别比 2015年下降13.2%、18.8%。从农村厕所革命到生活垃圾、 生活污水治理,从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城市黑臭水体 治理到城市公园、绿地、绿道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更加整 洁、舒适、美丽。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 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 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从“光盘”行动、节水节 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 用品,“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 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三、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 中国的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小 康。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 滞后,体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发展的有 机统一,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全面 小康的阳光照亮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小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