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从“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从“中华民族”意识的自觉到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学习时报 周励恒 2021年09月14日 19世纪末,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愈加严 重,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为摆脱这种局面,资产阶 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它们对待清 朝的态度不同,因而二者也出现了民族观念的分歧。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在20世纪初曾进行了长达数 年的论战,其中就包含民族观念的论争。现在看来,改良 派虽然在政治上落伍了,但他们的民族观点要比当时革命 派的宣传更加理性。如康有为不赞成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待 满族的激进观点,认为“自满、汉及蒙、回、藏既同隶一国 ,并当同为中华人,不得殊异,其满人并赐汉姓,俾合同 而化,永泯猜嫌,则团合大群以强中国,莫善于此”。梁启 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指出“吾中国言民 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 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中,改良派的民族观点对革 命派是有影响的。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观点发生了明显改变。大致说来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观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辛亥革命以前,其民族主义带有狭隘反满的局限性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提出“五族共和”。如 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 、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 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三阶段,五四运动后,孙中山 更加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性,抛弃了某些幻想,对三民主 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他指出民族主义有两方 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之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 族一律平等”。 值得注意的是,五四运动前,李大钊1917年发表的《 新中华民族主义》《大亚细亚主义》,高揭“新中华民族主 义之赤帜”,认为中国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以中华国 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李大钊的主张 ,是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 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与“中华民族”同时出现的还有“华 族”“华夏族”“中国民族”“国族”等,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 些称谓相互混用,可以互相代替,但以后其他称谓逐步被 废弃。究其因,在于“中华民族”在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反对 外来侵略方面,展现了更加鲜明、更加强大的感召力。 毛泽东在1939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中华民族”。其中论述道:“中华 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 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 的压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