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十四五”莱芜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2110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十四五”莱芜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0211014) 根据《莱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省、市“十四五”审计工作发展规 划,结合莱芜审计工作实际,制定“十四五”莱芜审计工作发 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全区审计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工 作要求,扎实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审计全覆 盖,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累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905项,查出金额和非金额计量问题3864个,涉及违规和管 理不规范资金25.98亿元,提出审计意见建议2100余条,较 好发挥了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莱芜在新的起点上全力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南 美”靓丽新名片,加快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极为关键的五年 ,审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机遇。 ——发展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新挑战。经过“十三五”时 期的不懈努力,莱芜区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 标占全市比重稳步提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 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区划调整后,为莱芜区跨 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 艰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 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 项。审计机关要把审计工作置于全区发展格局中,深刻认 识这些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 线思维,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开创莱芜审计工作新 局面。 ——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随着审计管理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审计监督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更加 坚强有力,但审计作用发挥与上级部署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审计全覆盖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审计成果的质量、 层次和水平还有待提升;审计力量建设与审计职责任务拓 展还不完全适应,工作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 ,审计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审计事业发展需要 ;审计工作创新与审计形势发展变化还不完全适应,审计 信息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审计组织方式需进一步优化。 审计机关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审计事业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 ,综合施策,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发扬斗争精神,主动 担当作为,更好履职尽责。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 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对审计工作 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贯彻落实 “全面覆盖、动态震慑、推动治理、服务发展、维护安全”的 审计工作思路,完善审计制度机制,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 督职责,做好常态化“经济体检”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莱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 极贡献。 三、总体目标 一是健全完善党领导审计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党对 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健全完善集中统一、全 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党中央部署以及 省委、市委、区委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落实到审计工作的全 过程。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制度 ,推进审计领域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 落实工作。规范完善区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和审计机关重 大事项报告机制,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审计工作的 各领域。 二是深化落实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对象上,覆盖所 有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镇(街道)和重点部门单位,做到 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审计资源上,积极争取上级审计机 关支持,开展市区一体化联动融合审计,统筹好国家审计 和内部审计及社会审计力量,形成多层次、广角度、全方 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内容上,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 点,科学设定资金抽查比例,有效形成动态常态震慑;结 合政策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项目安排,突出对区委 、区政府重点工作、重要事项的跟踪问效监督,推动决策 部署落地落实。 三是持续提升审计工作法治化和科技化水平。着力提 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审计监督的本领,不断提 升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坚持“法定职责 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在法治轨道上、制度框架 内行使审计监督权。加强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 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复核审理、结果运用、督促整改等 各环节工作。坚持“科技强审”不动摇,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 的思维攻克管理中的难题,破解审计中的瓶颈。探索“大数 据”审计,运用信息化技术发现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 ,进一步健全“数据分析+现场核查”工作机制,提高审计质 量和效率。 四是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把创新作为加强 审计自身建设的主旋律,加快补齐补强审计工作的短板和 弱项,优化审计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推动审计工作高质 量发展;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方法,盘活用好审 计资源,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用改革的视角发现问题 ,以改革的思路推动解决问题,做到揭示问题与推动解决 问题相统一。探索开展研究型审计,系统深入研究和把握 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背景、战略意图、改革目标等根本性 、方向性问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政治性和前瞻性。提高 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坚持把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置于经 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贯彻落实“以审 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 ,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突出审计工 作政治性、政策性、业务性,教育引导审计人员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治、业 务双过硬。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 部标准和“实在实干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不断优化干部队 伍结构,完善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 制,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 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第二部分 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四、加强审计业务管理 一是加强市、区之间审计协作。发挥审计机关独特优 势,积极争取上级审计机关的政策支持,加强在计划制定 、项目实施、问题整改、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打 造市、区一体化审计工作体系。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强省会战略推进实施等重点,配合上级 审计机关开展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见效、政策执行到位、资金使用高效。 二是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加强审计计划源头管理,科 学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在计划制定上加强前瞻性思考 和全局性谋划,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 键环节,聚焦主责主业,增强审计项目立项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加强年度计划和五年规划的衔接,强化调查研究和 整体构思,建设好审计项目库。 三是加强审计实施管理。审计实施前,加强审前调查 专业化研究,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的改革方向、目标路径、 政策措施,真正把底数摸清楚,科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审计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形成整体合 力。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审计现场管理的各项要求,规 范延伸调查行为,加强审计项目过程控制,确保审计方案 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加强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按照市、区审计“一盘 棋”的要求,积极争取市审计局的支持,探索实施市、区联 动审计,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融合 ,做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对涉及全区、全 局的重大事项,统筹全局审计力量,配强配优审计组组长 和主审,提升审计管理的层次和水平,确保审计计划高效 协同实施。 五是加强审计结果利用。强化精品意识、品牌意识 ,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审计报告和信息、审计公告等 结果载体的层次和质量。落实市、区审计结果和信息共享 制度,加强对相关审计结果跨年度、跨地域、跨行业、跨 领域的综合分析,深度提炼普遍性、规律性、倾向性、苗 头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更好“治已病、防未 病”。强化与其他监督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在信息 共享、线索移送等方面加强配合,实现审计结果利用最大 化。 五、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以促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 市、区工作要求为目标,扎实推进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揭 示部门单位落实政策打折扣、搞变通,不作为、慢作为、 乱作为等问题,切实推动项目实施、政策落地。按照莱芜 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持续深入组织 开展跟踪审计,加强政策研究分析,关注各领域制度建设 情况和落实中的薄弱环节、风险隐患,及时反映经济社会 运行中的体制性问题,提出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意见建 议,推动各项制度更加健全完善、衔接配套,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财政审计 围绕深化财税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进财政支 出标准化、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加强对财政预算收 支、决算草案编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审计监督,严格预 算约束,提升预算配置财政资源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 性。加强对部门单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 、执行财经法纪制度、政府债务管理和重大政府投资等情 况的监督,促进各部门单位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预 算绩效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审计预算支出绩效、存 量资金盘活使用、绩效责任落实和部门绩效自评等内容 ,关注被审计对象经济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省、 市、区三级联动审计机制相关要求,争取上级审计机关的 支持,推行数据采集分析一体化、审计重点专题化、审计 报告标准化、审计成果全员化,提升审计的整体性、协同 性;强化对预算资金规模大、重点项目多的部门单位的常 态化审计;以“重点部门+专项资金”为主线,组织开展行业 审计和专题审计,扩展审计广度,增强审计深度,消除财 政资金监督盲区。 七、政府投资审计 以稳投资、补短板、促发展,推动落实全区“十四五”规 划重大投资项目为目标,加强对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 主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审计。树立“发展、法治、改革、绩效 、绿色”的投资审计理念,推动政府投资审计向现代投资审 计转变。开展研究型审计,探索投资审计模式和技术手段 创新,拓展投资审计大数据应用深度和广度,提高投资审 计信息化水平。坚持以提高政府投资审计效能为目标导向 ,围绕重大公共工程项目预算执行、决算和建设运营情况 ,紧盯项目规划、投资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 招标投标、物资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重 点环节,重点关注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绩效等情况 ,促进项目建设规范、投资精准有效。以促进社会保障体 系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乡村振 兴等为目标,加强对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 、农业农村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持之以恒实现 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八、资源环境审计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 计,积极开展资源环境相关审计监督,促进区域自然资源 资产规范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大地理信息“一张图”数字化审计平台推 广应用,积极推行地理信息大数据、GIS系统等资源环境审 计新技术、新方法。聚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 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重点关注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生态文 明建设方针政策和政策部署、遵守资源环境法律法规、生 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和重大决策制定执行等情况,认真落 实《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 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重大生态问题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促进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探索建立资源 环境审计与环保督察、自然资源督察的协调联动机制,强 化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合作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九、企业审计 以推动国资国企深化改革、促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 本和国有企业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