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 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就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引领 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 (一)“十三五”时期江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三 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各项 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 讲话指示精神,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化“两聚一高”实 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即将胜 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 利在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强富美高 ”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0万亿元,人均稳居全国省(区)第一,实体经济根基更 加巩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约5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 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2%,城镇化率达到72%,粮食产量 达到745.8亿斤,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省域一体化全面加速,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苏北农民住房集中改善惠及20万农户,城镇新增就业超 过700万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过90%,普通高 中和高水平大学优质供给不断扩大,居民健康、养老、托 幼、住房、体育、助残等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对口支援帮 扶102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 发展走在前列,为全国大局作出突出贡献。生态环境保护 力度空前,环境质量从局部好转迈向整体提升。长江经济 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太湖、“重化围江”等治理 取得重大进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阶段性任务,区域水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国家 生态市县、国家园林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成为鲜明导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文化自信 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蓬勃发展,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高质量推进 ,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抗疫抗洪等大战大 考洗礼中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 ,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重 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城乡融合、生态环境 、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等领域治理 能力得到新的提升,全省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比学赶超 争一流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为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奠定 了坚实基础。 (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十四 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中央对江苏现代化建设始终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 二〇〇九年在江苏调研时就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 苏州,现代化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二〇一四年视察 江苏发表重要讲话又指出,江苏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 使命,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努力 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视察江苏更进一步要求 ,江苏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强富美高”具有全面性、至高性,是引领全省人民团结 奋斗的总目标总定位,并随着发展实践与时俱进、动态上 升,贯穿于江苏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之后,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新使命新要求 ,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既 一以贯之、一脉相承,又饱含着更高期望、赋予了更大责 任。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站在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把“争当 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 展的纲领性要求,自觉对标对表,永葆“闯”的精神,鼓足 “创”的劲头,发扬实干作风,通过新的实践不断把“强富美 高”新江苏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 (三)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我省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 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挑战看,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触动国际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深度衰 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江苏经济外向度高,国 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更大;另一方面,我省自身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任务还很艰巨,产业结构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 技和产业创新亟待突破,基础设施建设还有短板,生态环 境治理任务繁重,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仍有差距,这 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力度、综合施策、系统解决 。与此同时,大变局大挑战中蕴藏重大机遇,机遇在于和 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人类 已经进入互联互通新时代,科学技术正在加速迭代;机遇 在于国家对推动创新突破、加快产业升级、构建新发展格 局、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 ;机遇在于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断升级,良好发展前景吸引越来越多国际人才和优秀企 业汇聚;机遇在于江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 力、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建设 、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 交汇叠加、深入实施,为未来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特别 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 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 强大动力。全省上下必须着眼“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 风险意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 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 与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 线思维,把握发展规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 开新局,坚决夺取“十四五”发展新胜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四)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我省将率先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做到水平更高、走在前列。展望二〇 三五年,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二〇二〇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 民人均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 家前列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新体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实 现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 江苏、智慧江苏、健康江苏、平安江苏、诚信江苏,建成 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体育强省 ,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公民素质 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省人民 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碳排放提前达峰后稳中有降,生 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初步展现出现 代化图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 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 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强富美 高”总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 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六)基本要求。推动“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按照中 央明确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同时着眼于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着眼于在全国大局中 的重要地位、着眼于江苏发展实际,牢牢把握以下要求。 持续深入推动思想解放。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做 的很多事情没有先例可循。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努力做到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纠正一切与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思想认识、 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工作方式,始终保持先行者探路者 的锐气勇气,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江苏得到更富创造性落 实,充分展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努力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面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要把稳中 求进重要原则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变 中求稳有“进”的信心、优化结构有“稳”的定力,既不能为求 快而盲目发展,也不能为求稳而无所作为,要在坚决守住 稳定、安全、生态、廉政四条底线的前提下放手发展,在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释放活力,在现代化建 设新征程上比学赶超,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 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着力提升把握规律的能力水平。深刻认识和把握内在 规律,才能真正保持战略定力、争取更大主动。要更加注 重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世界发展 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重大规律的研究和把握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 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 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弘扬先行先试勇于探索精神。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 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先行先试、勇争一流是江苏改革发展 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在现代化建设新实践中,各方面 目标谋划和决策部署都要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 列”为航标,自觉审视对照,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率先找 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在没有路的地方趟 出一条新路,在没有先例的领域率先做出成功案例,以区 域性实践为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积累经验。 抓准抓牢抓实全局性战略抓手。实现新发展阶段的目 标任务,必须找准带动全局发展的战略抓手。要坚定实施 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以制造强省带动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要全面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以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沿江沿海沿河沿湖融合发展、协调发展;要自觉践行 “两山”理念,以美丽江苏建设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子;要把“三农”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以乡村建设行动促 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新型城乡关系;要突出民生共享 ,以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来增强人民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以 全面数字化加速全省发展动能转换,带动现代化建设全面 展开。 (七)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 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四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 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运行更加稳健,经 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跨江融合、南北联动、 江海河湖统筹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基础设施支撑力明 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以 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走在前列。 ——高品质生活取得新成果。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 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低收入群体增 收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现代化教 育强省建设走在前列,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卫生健康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的质量和 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康育娱”水平显著提升 ,高品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高效能治理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 健全,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 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 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全面 增强,防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 力,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美丽江苏展现新面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取得重要突破,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资源 能源利用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 给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美丽江苏建设的空 间布局基本形成,自然生态之美、城乡宜居之美、水韵人 文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初步彰显,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 省份。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 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产业体系更 加健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标识更加彰显,人民精 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江苏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 强省建设实现新的跃升。 ——改革开放形成新优势。重点领域改革形成特色品 牌,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健全 ,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高水 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 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建立,在国内大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 支点作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战略枢纽作用。 二、进一步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在改革创新、推动高 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教与人才强省战 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大幅提升创 新力、竞争力、控制力,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八)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围绕支撑国家实施科技自 立自强,坚持“四个面向”,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江苏实施 方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 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 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 量布局,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能力,增 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自贸试验区等重大 平台制度创新策源功能和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推动高新区 高质量发展。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支持南京创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国家重点实 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 江苏省实验室,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 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创新 ,充分发挥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平台作用,在新材料、生 物医药、通信网络与信息科学、空间天文等重点领域建设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更多平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 为牵引,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 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 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关键 核心技术,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强化企业创新主 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 头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具体项目为纽带促 进产学研合作,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 集群。健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在前沿引领技术 基础研究、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上取得一批实质性成果。 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支持领衔科 学家实施一批长周期、高风险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坚持 开放创新,深化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 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 制改革,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实施重点人才工程,集聚一 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 干型人才,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海外人才飞地、离岸 研发中心,集中力量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实施 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健康有 序发展。提升重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高效 转移转化机制,建立省级中试孵化母基金,完善中试保障 和运行机制。修订江苏省科技进步条例。改进科技项目组 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 激励机制,赋予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 更大自主权。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 人才培养。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强全链条系统 保护能力,建设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强县工程试 点示范县、试点示范园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 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 科技投融资体系,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九)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厚植 实体经济优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 面实施数字技术赋能,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 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全力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率先建成全 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 快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 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五基”领域的薄弱环 节。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推动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优势产业链国内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力争卓越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达到国际先 进水平,建立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大力实施“壮企强企”工 程,制定企业提升计划,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一批隐 形冠军企业、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强产业 链垂直整合,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壮大新一 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生物技 术和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 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标准、计 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全面 推进智能制造,推动化工、钢铁、纺织、机械等优势传统 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出清僵尸企业。 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 融合,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生活性服务 业品质提升,全域联动促进总部经济集聚发展,培育一批 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成国内领先的现代服 务业高地。实施“互联网+”“智能+”“区块链+”行动,提升共 享经济、生物经济、平台经济等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江 苏发展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全 球苏商大会、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等影响力。 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 手上,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 工程,着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苏北苏中粮食基地建设,促 进粮食稳产高产。加强种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开展种源 “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 农业内在素质提升,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和生态 农业、智慧农业,培育壮大一批产值超千亿元乡村优势特 色产业、“苏”字号知名农业品牌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高水平建设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南京国 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新建一批省级农业高 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 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实施 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 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实施高素质 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全面推进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 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 地,努力成为全球信息网络重要枢纽节点。制定工业互联 网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优势制造行业的工业核心软件 ,建设全国顶尖的工业软件企业集聚高地,谋划建设国家 布局的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推进 企业“上云”、标杆工厂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积极创建国 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努力建成创新驱动、 应用引领、生态活跃的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先地区。支持国 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探索建设金融支持 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数字货币试验区。全面建设数字社 会,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提升城乡公共服务、 交通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政务系统数字化建设,建 立政务服务清单,完善数据共享体系和协调机制,促进公 共数据资源汇聚和开发开放,着力消除“信息孤岛”。保障数 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 和标准制定。 (十一)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深入贯 彻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布局,优化全省 国土空间格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更大力度推进省域一体 化发展,更高水平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 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太湖、洪泽湖以及沿海为脉络 优化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城镇布局、产业发展和重 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发展,实现经济 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沿江地区对标世界级城市群,统筹 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产 业创新带,引领全省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长江经济带高 质量发展的前列;沿海地区深化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 海联通、湖海呼应、港产城融合,大力发展江苏特色的海 洋经济,建设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 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成为新的增长极;沿大运河地区 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先,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 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打造江苏的美丽中轴;沿太湖地区 深化全流域系统治理,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世界 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沿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沿 淮河、黄河故道等地区,筑牢生态屏障,展现生态价值和 竞争力,构筑江苏发展“绿心地带”。沿江沿海沿河沿湖相互 支撑、优势互补,形成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 提升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优化城 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构建“紧凑城镇、开敞区域”的城镇 空间格局,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 镇”多层次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调 发展,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 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快提 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推进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宁镇扬、苏锡常一体 化发展,打造苏通、锡常泰等跨江融合发展城市组团,推 动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提升沿海城镇 带、沿大运河城镇带、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徐州淮海经济 区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和水平。推动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 发展创新试点。引导小城镇多元特色发展,规范发展特色 小镇。 推动城乡更加均衡发展。着眼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基 础较好的实际,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 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在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上率先突破,推动形成工农互促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 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 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促进人才、资金、医疗、教育、 科技、文化等各类要素资源更多向乡村流动。加快推进城 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建立健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 置机制、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户籍制度与 居住证制度并轨,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 业转移人口自主自愿进城落户。加快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继续加强对省内革命老区的支 持力度。深入推进对口帮扶支援合作工作。 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长三角区 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着眼于在长三角 区域的重要地位,更加积极主动谋划相关规划协调和重要 事项协同,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 、绿色发展、公共服务、省内全域“六个一体化”,更高水平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宁杭生态经济带 。研究制定“一市一策”,精准解决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 ,推动长江以北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步伐。 (十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眼于改 革进入整体推进、全面落实阶段的新要求,按照中央统一 部署,紧扣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 展格局,聚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系统推进落实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 联动。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管 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 结构调整。落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 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中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构建亲清 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 ,着力发挥行业协会及商会作用。建设江苏张謇企业家学 院,设立江苏企业家日,弘扬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更 好担负起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 ,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土地、劳动力 、资本、技术、数据、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方式,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和监管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 则和服务体系。扎实开展承接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