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27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 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极为关键的五年。中共 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 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征程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过去五年,面对 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 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凝心聚力、迎 难而上、奋力攻坚,扎实推进辽宁振兴发展各项事业。综 合实力稳步提升,在主动做实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全省经 济实现企稳回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 批重要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营商环境得到改 善,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突破,国资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剥 离办社会职能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辽宁自 贸试验区国家改革试点取得重要成果,对口合作扎实开展 ;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三大 攻坚战成效显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社会 事业全面进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 理效能得到提升,法治辽宁、平安辽宁建设扎实推进,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 利在望,辽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省上下要再接再 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辽宁振兴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 宁振兴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 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国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 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 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 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 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 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 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 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 题仍然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多短板弱项。 从辽宁自身看,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资源、产业、 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 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 利条件。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东北肩负维护国家国防安全 、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使命 ,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 东北振兴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作 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时期要有突破等重要指示 ,为辽宁振兴发展确立了新目标、寄予了新期望、注入了 新动力。同时,要清醒认识到辽宁振兴发展仍处于滚石上 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 些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营 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 快,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引领作用不突出,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对外开放优势未 充分发挥,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防范化解风险任务 较重,一些干部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到位、干事创业激情不 足。 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 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 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 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 挑战,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不断开创振兴发展新境界。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党中央《建议 》”),描绘了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 党中央《建议》精神,结合辽宁实际,展望二〇三五年 ,辽宁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 全方位振兴。届时,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 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建成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 加重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 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辽 宁、平安辽宁;建成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体 育强省、健康辽宁,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 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 ,成为对外开放新前沿;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 度进入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 省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 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 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 面落实党中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系列决策部署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维护国 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做好 “六项重点工作”,深入落实“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加快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担当作 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 、社会安定和谐,为辽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 、起好步,全面展示辽宁振兴发展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 体制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切实贯彻“两个维 护”的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 力和水平,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 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 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省人民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振兴发展全 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 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 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 展。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创新驱动协同发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体制机制 障碍,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持续增强振兴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谋划、统筹推动各方面工作 ,做到全局与局部相统一、当前与未来相协调、整体推进 与重点突破相衔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 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 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瞄准目标、久久为功。保持战略定力,凝聚 奋进力量,发扬斗争精神,扎扎实实把辽宁的事情干好 ,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强支撑,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 勇立时代潮头,重塑环境、重振雄风。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辽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 的支撑条件,通过五年努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 振兴取得新突破,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形成营商环境好、创新能力强、区域格局优、生态环境 美、开放活力足、幸福指数高的振兴发展新局面,为辽宁 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今后 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 争高于全国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实现前移。经济结 构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数字经济比重提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 展,推出一批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 全,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新前沿建设扎实推进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建成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 ,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 果在辽宁落地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 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显著提高,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 设取得重要进展。 ——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中心城市、城市群辐射带 动作用显著增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沿海与腹地良性 互动,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 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 济布局。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 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加 快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进一步 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 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大气、土壤等生态 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成为辽宁高 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 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力争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 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 ,人均期望寿命保持全国领先。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 ,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 系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 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 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 新作为辽宁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 施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 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国家科技自 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 7.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以全新的体制机制加快 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 ,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鼓励引导在辽科研院所、高校 和企业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产 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 台和大科学装置在辽宁落地。整合科技资源力量,推进科 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更好 发挥在辽高校、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高 创新链整体效能。高质量建设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省级以上高新区,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支持企业涵养技术能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 入,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大企业引 领支撑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雏 鹰”“瞪羚”“独角兽”和领军企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 院所联合建设中试基地。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充分发挥政 府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向科技成果转 化集聚,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枢纽 型技术交易市场。 9.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集成电 路、洁净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部署一批创新链,实行重 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实施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 、适应辽宁产业需求、彰显辽宁科技优势的重大科技项目 ,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重 大创新产品。完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 力。 10.优化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 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创新激励和保 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 分配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 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全面加强知识产 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学风 建设,坚守学术诚信。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 会氛围。 11.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 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政策吸引力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入推进柔性引才。实 施重大人才工程,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实施“项目+团 队”的“带土移植”工程,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 队。支持沈阳、大连开展人才管理改革试验。优化创业环 境,为年轻创业者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实施职 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辽宁工 匠”品牌。 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为振兴发 展注入强大动力 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 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有效市场 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 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1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评价标准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一网通办”为抓手,以严格执 法、公正司法为保障,着力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 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 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生态。深入推 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进一步精简 行政许可事项,简化优化审批流程,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 成本。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 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构建覆盖企业全 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主动服 务意识,顺应市场主体需求,切实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 问题。加强诚信辽宁建设,健全社会诚信制度,强化重点 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完 善行业自律规则,加强公民诚信道德建设。严格市场监管 、质量监管、安全监管,加强违法惩戒。加强营商文化建 设,营造“办事不求人”的社会氛围。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定期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1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按照 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企 施策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 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 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 治理机制,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 化经营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 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盘活 存量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 失。 14.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精 准打好政策组合拳,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 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 济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切实降 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 家权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 参与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制造。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 服务供给,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支持体系。构建亲清政 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大力弘扬企业 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 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15.深化财政金融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优化 财政支出结构,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本民生等刚 性支出和振兴发展重大任务财政保障能力。壮大金融市场 主体,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增强金融普惠性,提升金融服 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品种供给,向 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发展。实施跨境金融业务促进计划 。稳妥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推 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整合。提升区域市场信用水平,构建 良好金融生态。 16.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 设行动,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土地、劳动 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交易 规则和服务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推进存量 土地有序流转和开发利用,提供灵活高效的产业用地保障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推动公共资源按常 住人口规模配置。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辽宁股 权交易中心完善功能,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数 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 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五、着力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构建支撑高质量 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工业振 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 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壮大先进 制造业集群,加快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转变,提高经济质 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7.改造升级“老字号”。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 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促进 制造业向智能、绿色、高端、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做强做 大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数控机床等产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装备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 赋智”行动,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 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围绕成套装备、汽车制造、 IC装备、医疗设备、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一批智 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 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应 用场景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流、 人才流、技术流、物资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和跨行业融 合的高水平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 ,补齐装备制造业中基础零部件、核心功能部件、关键核 心技术、共性技术短板。 18.深度开发“原字号”。实施一批强链延链、建链补链 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优化石化产业 布局,加快推进减油增化,推动炼化一体化,着力发展精 细化工产业,实现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建 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围绕提高石化产业丰厚度,深度 开发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 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引育一批产业链上“专精 特新”中小微企业,形成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企业集群。 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产品智造水 平,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材料、特种金属 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推进 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 牌升级,促进冶金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世 界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 19.培育壮大“新字号”。加快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长引擎,实施引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提升新兴 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 业发展。做强做大现代航空航天、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 等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 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药、现代中药、蒙药等生物医药产业 ,培育发展高端医学影像等先进医疗器械。加快发展节能 环保和清洁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超前 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 、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 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 20.着力建设数字辽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超前 布局第五代移动通讯、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 施,构建泛在感知、高速连接、高效协同、智能融合、绿 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 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 度融合,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人工智能创 新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平台,打造完整的大数据 产业链,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 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工业互联网标 识解析应用规模,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推进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省域数据统一共享开 放平台,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有序开放基础公共 数据资源,大力发展数据服务和资源交易,促进全社会数 据资源流通,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政用、商用、民用 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 行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物流、智慧交通 、智慧金融等,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加快辽宁“数字蝶 变”。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 护。 21.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融合产业集聚提 升,大力发展军民两用产业,加快推进新兴领域军民融合 发展,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 基地。加快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推动在辽军工科 研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联盟。 22.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布 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 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现代服 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产业,重 点推进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 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实现高技术服务业专业 化、规模化发展,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相融相长、 耦合共生。加快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和 水平,推动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绿色金融等蓬勃发展。 培育会展名城、名展、名企,提升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 水平。培育壮大商务咨询、法律服务、安全环保等服务机 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省域物流服务网络,加快 构建生产、运输、仓储、流通、配送全链条服务。积极发 展电子商务,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商平台。深入 挖掘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民族文 化旅游等方面资源,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东北亚生态旅游 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发展壮大冰雪经济,促进冰雪旅 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融合发展。推进服务 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高水平服务业聚集区。 六、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消费潜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供有力支撑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积极扩大内需同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区位、产业、 资源、科教、生态等方面优势,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 ”战略使命中挖掘市场潜力、改善供给质量,在开放合作中 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23.全面扩大内需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 市场,更好满足国内需求,坚定不移扩消费、强投资、优 供给,为畅通国内大循环贡献辽宁力量。 全面促进消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服务消费提 质,促进实物消费升级,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 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鼓励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 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 康、安全发展。聚焦卫生防疫、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领 域,加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力度,促进公共消费。做精 做优辽宁消费品工业,打造辽宁消费品品牌,增加省内新 兴领域消费产品。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改善消费 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消 费中心城市。 拓展投资空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 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重大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 洪供水、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 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公共 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鼓励 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稳 步扩大利用内资规模。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 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更大力度深化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注重标准引领、品牌建设、绿色环保和科技 创新,提升“辽字号”产品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 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提升教育、医疗、养老 、金融等服务供给,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引导企业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培育更多 “百年老店”。 24.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 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 力,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 投资协调发展。 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积极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形成以品牌 、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先进技术设 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抓好资源性产品和重要原材料进口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抓好沈阳、大连、抚顺、营口、盘锦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建设,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丹东互市贸易创新发 展。 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 业等领域扩大开放,转变招商引资方式,谋划实施一批重 大外资项目。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继续放宽服务业市 场准入,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 标准农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保障国家 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盘锦建设东北粮食 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强化农业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 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深化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强做优 粮油、果蔬、畜牧、渔业、林业等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 批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打 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知名品牌。着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 集群建设,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水平。开展粮食节约 行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6.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 建设。加快农村电力、水利、公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