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也是上海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 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 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深 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 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 神,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重大问 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坚定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划时代意义 的五年。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考察上 海、指导工作,明确了上海发展新的时代方位,赋予了新 的历史使命,掀开了上海这座光荣城市接续奋斗、再创奇 迹的崭新篇章。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 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 ,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 殷殷嘱托化为奋力攻坚的强大动力和善作善成的自觉行动 ,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 展取向,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胜利在望,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 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能级和核心 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四 大功能”不断强化,“四大品牌”持续打响,高质量发展深入 推进,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形成,预计二〇二〇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三万九千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 过二万三千美元,经济总量迈入全球城市前列。改革开放 再出发步伐显著加快,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 验区改革开放,深入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成功举办三 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展现新气 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 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 有效破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国领先,覆盖城乡 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更加 牢固,教育资源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精神和品格不断彰 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承发展,国际文化 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政务服 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从无到有、构建运行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效进一步提升,“一江 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五违四必”等综合整治取得 实效,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PM2.5浓度累计下降百分之三 十四,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党的全面领导显著加强,全面 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四史”学习教育等成果丰硕,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 创造、勇于担当,心齐气顺、团结奋进的氛围更为浓郁 ,各项事业展现出蓬勃发展、再起宏图的新气象。 (二)上海发展环境面临更为深刻复杂变化。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正在向纵深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 个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更多逆风和回头浪 ,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 口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际大都市,既首当其冲受到外部 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也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和 经贸规则变动特别是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 遇。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 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 方面优势和条件,但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 格局中,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上海面临着国家 赋予更大使命、开展先行先试的新机遇。当前上海,进入 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对标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对 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 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还不够强,新动能培育和关键核 心技术突破还需下更大力气,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等方面 仍需不断提升品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 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对高质 量发展的约束需要加快破解,应对潜在风险隐患对超大城 市安全运行的挑战一刻也不能松懈。面向未来,必须统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 面、辩证、长远地审视上海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遵 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 ,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要把上海未 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来谋划和推动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 竞争,助力国家在严峻的外部挑战中突出重围;放在经济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谋划和推动,在开放潮流中坚定不移 融入世界,为我国深度参与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作出应有贡 献;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动,把握打造国 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 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 业链供应链基础好和市场潜力大等优势,更加主动服务全 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 来谋划和推动,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共同打造强劲活 跃增长极,辐射带动更广大区域发展。危与机从来都是辩 证统一的,形势的剧烈变动往往是格局重塑、优势再造的 重要推手,能否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比拼 的是眼光、能力与智慧,考验的是信心、韧劲与追求。上 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只要 我们团结一心、不惧险阻、砥砺奋斗,坚定不移走解放思 想、深化改革之路,走面向世界、扩大开放之路,走打破 常规、创新突破之路,就一定能化挑战为机遇,一定能创 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三)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发展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功能全面升级 ,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和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人民城市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引领 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 杆。世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球枢纽和节点地位更加巩固 ,城市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综合经 济实力迈入全球顶尖城市行列;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建 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要素 生产率全国领先,新发展理念全面彰显;高品质生活广泛 享有,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 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人的全面发展、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现代化治理 走出新路,全过程民主充分展现,平等发展、平等参与权 利得到充分保障,城市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社会治理更加 规范有序,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进一步优 化,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展望二〇三五年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 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 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将成为这座城市的生动图景。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 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 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 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 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 总基调,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 水平,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以推动高质量 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 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 ,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 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统筹发 展和安全,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 循环的战略链接,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 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 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 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 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 同富裕方向,自觉践行人民城市建设重要理念,把让人民 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依靠人民 、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为切实行动,激发全市人民创新 创业创造的伟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 ,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加 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升城市经济 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 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实现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 发展。 ——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着眼于构筑新时代 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三大任务、 一大平台”为载体,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全面 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服务 全国中发展上海,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增强城市影响 力和话语权。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 路、打创新牌,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 ,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 全生命周期出发来谋划设计改革,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 开放,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管理权向基层放权赋能,强化有 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 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发挥全国 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坚持遵循超大城市发展规律。把牢人民城市根本 属性,按照“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要求,坚持系统思维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 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发挥好各方力量,探索具 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的城市样本。 (六)“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全市发展实际 ,到二〇二五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 果,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经济、金融、贸 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民城市 建设迈出新步伐,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 篇章。 ——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强大。全球高端资源要素加快 集聚,要素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发展新动能加速 迸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更高水 平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数字城市建设形成基 本框架,“四大功能”全面增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生产 总值在二〇一八年基础上翻两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 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人民群众生活更有品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 长基本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数字化、多样化、 高品质、个性化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利,完成全部中 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城市吸引力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接近全球城市先 进水平,平均期望寿命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城市精神品格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公共文 化服务体系和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更加完备,现代文化 创意产业体系和文化创新发展生态持续完善,文化品牌标 识度愈加彰显,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具有 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生态环境质量更为优良。大气、水、土壤、绿化 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公园数量达到一千个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高 ,生态空间规模与品质得到新提升,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 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动 。 ——超大城市治理更加高效。“一网通办”“一网统管”高 效运转,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 市安全、韧性显著增强。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 平持续提升,基层和社区活力进一步激发。法治上海建设 取得新进展,地方法规制度更加完善,执法司法公信力和 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 进。 三、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 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顺应国内外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 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经济格局、 城乡格局,进一步巩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地 位,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 展大局。 (七)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以一体化的思路举措为突 破口,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国内大 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聚焦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 内市场的新平台,充分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引领带 动作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试验田作用、长三角生 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窗口示范作用,持续放大中国 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 ,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 散地,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好地配置全球资 源。聚焦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以深化科创板和注 册制改革为带动,推动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发展 ,引导资本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建设长 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 ,更好地发挥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等跨 区域合作平台作用,加快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在更广 区域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循环。聚焦打造一 体化市场体系,着力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各类要素在更大 范围畅通流动,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圈,推动长三角各地 发展规划协同,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深入推进长 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要 素流动和分工协作的新型治理模式。 (八)加快优化市域空间格局。 着眼于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 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推动土地、能耗等 指标向重点区域倾斜,更好促进城市资源要素科学配置、 合理流动。“中心辐射”,就是主城区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 和辐射功能,提高经济密度,推进城市更新,推动“一江一 河”等区域深度开发,加快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世博-前滩- 徐汇滨江、杨浦滨江、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等重点区域核 心产业和要素集聚,构建中环经济发展带,着力打造世界 级城市会客厅。“两翼齐飞”,就是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商务区要发 挥对内对外开放枢纽作用,着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标 志性区域。“新城发力”,就是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 汇等五个新城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 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 ,运用最现代的理念,集聚配置更多教育、医疗、文化等 优质资源,建设优质一流的综合环境,着力打造上海未来 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更好发挥 辐射带动作用。“南北转型”,就是宝山、金山要加快功能布 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加快宝山南大、吴淞地区转型 ,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全面推进产城融合创新发展、新 兴产业创新发展,打造成为全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阵 地之一;大力推动金山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材料、生命健 康等领域打造形成产业集群,成为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的 重要承载区。崇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 “+生态”“生态+”发展战略,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持续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 群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典范。 (九)加快完善经济发展格局。 着眼于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和动能、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进一步优化产 业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市场主体结构和新业态结构。持 续优化融合发展、共同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深入推进以 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 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率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 业链水平,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多作新贡献。持续优 化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动力结构,抢抓国内扩大内需的 新机遇,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线上消费、体验消 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高端消费;构建系统 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体系,加大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浦东 综合交通枢纽、大科学设施群、市域铁路、水系统治理、 千座公园计划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对外投资和扩大 出口更好结合,开拓多元化外贸市场。持续优化充满活力 的市场主体结构,做强做优做大经济循环的各类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鼓励支持“在 上海、为世界”,更好服务全球市场,全面提升配置国内国 际资源的能力。持续打造代表未来都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新 业态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引领策源作用和指数级增长潜力 的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辐射区域大、附加值高、具有品 牌优势的服务型经济,大力发展更具全球影响力和产业控 制力的更多功能、更高能级的总部型经济,大力发展融入 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体现高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自 由化的开放型经济,大力发展要素资源高频流动、高效配 置、高效增值、线上线下融合联动的流量型经济。 (十)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着眼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郊区 乡村作为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 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 。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 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持续推进公共服 务均衡分布,抓紧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基本公共 服务项目清单和标准,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 水平。进一步增强郊区保障供给、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功 能,努力成为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重要 承载地、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推进美丽家园、 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建设,抓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鼓励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超大城市的亮丽底 色。深化农业农村关键领域改革,继续加大农村综合帮扶 工作力度,盘活乡村资源,释放发展活力。 四、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全面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以全力打响 “四大品牌”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 险能力,努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十一)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着力提升国际经济中心的综合实力,更加注重优环境 、促联动、提能级,努力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 高地。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以加快提升金融 市场国际化水平为核心,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 ,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 业务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强化资本市场服务境 内外企业的主平台作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先行先试,完 善外汇管理体制,加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积极推动 债券市场建设,提升“上海金”“上海油”等基准价格国际影响 力。积极争取数字货币运用试点,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 中心建设,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 融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国际贸易中心枢纽能级实现全面跃 升,充分利用RCEP等自贸协定,建设新型国际贸易先行示 范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实现离 岸贸易创新突破,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建设国 际消费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全球领先 的国际航运中心,完善港航服务功能,推动全产业链融合 发展,提升多式联运服务比重,促进航运服务业提质增效 ,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港航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港航业 智能化和低碳化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事务治理 ,加快同长三角其他省份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引领 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调发展。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 级,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十二)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 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勇做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敢创世界和未来之 新,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 理念的重要策源地,源源不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突出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导向,进一步提高张江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加紧布局一批国家技术创新 中心,牵头和参与实施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加强重大科学问题前瞻研究和重要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下大力气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 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成果,推行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打 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 转移转化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一批以市场为导向 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机制、 新模式,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 建设,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 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快实施新一轮全面 创新改革试验,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基础研究领 域多元投入方式,深化对高校、科研机构“放权松绑”,依法 坚持和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强化对 创新人才、创新团队的分配激励,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 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 的创新载体,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更加开放包 容、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十三)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强化“高端、 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产业链供 应链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 值链高端地位。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做强专 业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服务业 ,培育数字内容、在线服务、文体娱乐等新兴服务业,推 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 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 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 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 色产业园区建设。同长三角区域产业集群加强分工协作 ,突破一批核心部件、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 标准。加快数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社 会、数字政府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 集群。全面实施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 等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特色电商 、网络视听等重点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龙头企业,打 造新生代互联网企业集群。 (十四)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 持续推进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 的超大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构筑各类有形和无 形网络通道,打造联通全球的网络枢纽新高地。建设最具 影响力的世界级航空枢纽,全力拓展亚洲最高水平的洲际 航线网络,推进芦潮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提升工程,推进 上海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巩固上海港国际集装箱枢纽港 地位,建设国际一流邮轮港。加快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 设,提升城际公路通达能力,完善重要区域交通配套,强 化“松江枢纽”面向长三角的交通枢纽衔接作用,进一步增强 服务长三角连通国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