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1年最新理论文章汇编(共2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 前途命运 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中 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1-12-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全面回顾中国共产 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础上指出:“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 途命运”,集中体现在“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 、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 民民主不断发展,十四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 加以理解。 从被辱为“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再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 中央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曾经创 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但是,当资本主义打破各民族相互 隔绝的状态,使人类历史真正成为“世界历史”的时候,中国 却没能跟上时代脚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清政府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农民发动义和团 运动反抗西方列强,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中华民国建立后 ,也未从根本上改变任凭西方列强欺凌的状况,日本向北 洋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等就是明证 。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高擎反对帝国主义、争取 民族独立的旗帜,在1925年的“五卅风暴”、1926年的省港大 罢工中,带领人民同日本、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势力进 行英勇斗争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维护 民族尊严的新气象。北伐战争期间,党领导人民成功收回 汉口、九江英租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 表声明,严厉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领导了白山 黑水间的抗日战争。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一切 国力抗日,并主动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推动以国共合作 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发动民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开 辟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成为民族抗战的中流 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 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的历史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彻底废除列强强加给中国的 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 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经此一战,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 跟,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 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刻塑造。此后 ,中国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完全平 等和相互尊敬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同时 ,高扬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旗帜,支持被压迫民族 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在亚洲、非 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第三世界”赢得普遍尊重。 改革开放以后,党科学判断时代潮流的变化,提出和 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先后与美国、苏联等大国建立或恢复正常外交关系 ,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 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建立起全方位 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同时,党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 局,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 一意谋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中 国道路、中国模式、“北京共识”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 话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 整,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 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 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 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走深走实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开 的国际援助、国际合作,赢得世界普遍赞誉。更重要的是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 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 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 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 力显著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从封建专制到人民当家作主再到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君权神授”“王朝天 命”的观念根深蒂固。几千年来,在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 ,农民既没有政治权利也不可能有民主观念。近代以来的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没有中断封建专制政治,辛亥革 命最终换来的是北洋军阀的假共和与割据混战。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目标追求,以马克思主 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便把人民解放写在自己的 旗帜上。在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民族战争、解放战争 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农民,开 展反封建、争自由、争民主的斗争。在这里,有两个关键 :一是党对农民进行政治启蒙,灌输和培育阶级利益、阶 级剥削、阶级斗争等现代政治理念,通过进行土地改革、 斗土豪劣绅、建立各级人民民主政权、民主选举等实践 ,培养和训练农民;二是党通过自上而下系统的组织网络 ,包括各级党组织、政权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等 等,将广大农民凝聚起来,实现了从“一盘散沙”到“组织起 来”,彻底改变了“皇权不下县”的社会传统,重构了中国基 层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由解放区迅速 扩展到全国。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的召开,标志着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中国人民从此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 力。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继续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这一制度的最重 要制度平台,发挥着代表不同界别的人民参政议政的作用 ,各民主党派作为这一制度的最重要组织载体,与执政的 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在维护统一的单一制国家的前提下适 应和满足了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文化习俗和民族特点实施 自治的民主权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明确了在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总方针。在这一总方针下,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逐步健全,注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人民当 家作主。这一时期,区县人大代表实行直选、城乡按相同 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举措进一步完善了人民当家作主 的根本制度,特别是基层民主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发展,使 城乡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享有了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当 家作主、自我管理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从国内外政治发展 成败得失中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照抄照 搬他国政治制度行不通,必须警惕和防范西方所谓“宪政”、 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政治思潮的侵蚀和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 出并积极推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 权力,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 、任免权,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 党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形成中国 特色协商民主体系。党坚持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 制度,保障人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实践表明,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涵盖了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 的一切领域,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 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 机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有效保证了 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 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生动活泼、安定团结 的政治局面充分说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深受中国人民欢迎 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从一穷二白到经济独立自主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近代以来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加之长期战乱,国家 积贫积弱,人民流离失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美 国反共势力曾扬言,四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足以压垮共产党 政权。如何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现状,实现国家强大、人 民富裕,成为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面前的时代课题。毛泽东同志曾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 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党带领人民经过三十年左右 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实行之际,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同志感叹 不能造的东西不仅都能制造了,国防科技领域更取得“两弹 一星”的惊人成就。由此,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走上 自主发展道路,中国人民的命运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 中。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标实现依然需要接续努力。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摆脱贫困、实现富裕成为摆在以邓 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我 们党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下,党带领 人民埋头苦干,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超过九百 美元,2001年超过一千美元。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布开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 第二大经济体。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四千三百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 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一直保持 健康稳定增长,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制造 体系。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 勃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 、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中华大地信息畅通 ,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 ,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中华民 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迈出关键步伐。 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百万亿元人民币,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 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万元。如以家庭年收 入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作为中等收入标准,中国则拥有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超过四亿。中华大地上 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 果从“小康”一词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诗经》和《礼记》里 算起,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期盼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实现了。毫无疑问,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 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 的气象。伴随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民众生活水 平提升,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 自信与日俱增,在历史进程中积蓄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 来,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百 年历史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 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 命力 王 辉 2021-12-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这一论断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坚持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贡献 ,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一、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开辟马克思 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 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同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 义,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极为 艰巨、极具挑战性的努力。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 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 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 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 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必须始终随着时代、实践、认识 发展而发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 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 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 人心。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鲜明提出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指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 传入中国后,其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在中国大 地开花结果,这与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 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契合直接相关。在 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 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 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 量。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 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 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结合,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用鲜活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 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 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 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 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 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 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 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 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 问题,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等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 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 一重要思想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 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当代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有益成果 的有机结合,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原创性贡 献,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出历史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决议》 以“十个明确”科学概括了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指出这 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 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鲜明强调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 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用鲜活 丰富的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 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持续 不断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充分彰显了马克 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 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 南,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 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建设坚强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无产阶级 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奠定了共产党人 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 根本遵循。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推 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使 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 ,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 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 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 信仰。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 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包括加强党性修养,从 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 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 ,接受人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 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等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 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 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 克思主义执政党。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引领事业发展的 强大思想武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 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 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伟大成就 ,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 庄大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革命 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 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 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 探索,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 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 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正 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 大课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 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 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 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科学回答新时代坚持 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 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 时代课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 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马克 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马克思 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实践证明 ,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焕发了社会主义 新的蓬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 类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的历史规律,指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以及实现这一 目标的正确道路和现实力量,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 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 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 ,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 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 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 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 的根本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实 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事实雄辩地 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 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20世 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 ,导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不 复存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面对冷战结束后世 界社会主义出现的低潮,我们党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在世界上把科学社会主义 的旗帜举住了、举稳了,而且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崭新的 阶段,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 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 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科 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习近平 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 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 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 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 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 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 ,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万马齐喑的局面得到很大程度 的扭转,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得到很 大程度的扭转,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彰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 ,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 社会主义新发展作出更大历史贡献。只要我们坚持用马克 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勇于结合新的实 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继 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 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中 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作者:刘佳义(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2021-12-1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统一战线”作为 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全过程人民民 主是党和人民在民主政治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动员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必须更好发挥统一战线 优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胜利 发展密不可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政治联 盟。一百年来,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多个发展阶段,成 为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代表 全国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 旗、国歌、纪年四个重要决议,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 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标志着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运动取得了 历史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爱国统一战线和全国人民大团 结在组织上完全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 了重大贡献。”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 民主的历程,同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历程紧密相连。我 们党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 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构建了多样、畅 通、有序的民主渠道,把民主的价值和理念落到实处。今 天,我们要更加深入领会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 线对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义,把坚持统一战线 这一宝贵历史经验传承好、遵循好、发扬好,将民主选举 、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 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统一战线的人民性,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今 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 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爱国者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激发统一战线广大成 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促 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 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 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 志相统一。这是一种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我 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含量高、民主成色足、深受中国 人民欢迎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 民主。统一战线以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参与,有效保 证全体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 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统一战线,极大地 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 、独到的民主形式。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 会主义国家里,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人 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 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坚持统一战线 ,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商民主,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 情由众人商量,把协商民主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 中,有利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充分听取意见和建 议,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这有利于畅通各种 利益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有利于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 ,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坚持统一战线,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与我国工人阶 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 应,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又贯彻民主集中制;既坚持人民 民主的原则,又贯彻团结和谐的要求,实现了集中领导和 发扬民主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统一战线和多 党合作事业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迈上新征程,我们要更 加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史为 鉴、开创未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 荣光。 高校要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陈 旭 邱 勇(陈旭,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清华大学校 长) 2021-12-16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21年9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增 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 竞争优势。强调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 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肩负 着重要责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 的认识,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 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成为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 ,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加强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 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 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党管人才是做 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和政治保证。高校党委必须担起管 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坚持“加强培养、 积极引进、持续支持、统筹协调”人才工作方针,把加强党 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列为落实党 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 。 政治方向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性问题。高校是知识 分子聚集的场所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镇,必须加强政治建 设、把稳政治方向。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全过程严把 政治关,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坚决克服在师生 中存在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避谈政治、远离政治的倾 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格局深度 调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渐激烈,历史虚无主义、“普世 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沉渣泛起的形势下,注重加强教师的 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教育引导教师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 武器,拨开思想迷雾、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鼓 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 予的使命责任。鼓励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 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 国解难、为国尽责。 近年来,清华大学通过深入研究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特 点,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做好在高层次人才 中发展党员工作,弘扬“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传 统,打造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等平台,引导广大教师 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 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2018年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 有156名教师进站,海外引进人才占比72%,目前已发展包 括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团队骨干成员和“戈登·贝尔奖”获得者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负责人在内的78名党员。 二、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 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 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 ,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想国家之所想 、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 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历史和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高等教育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 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要有这样的决心 ,坚定这样的自信。 当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高层 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要探索推动本科生文理渗 透、通专融合的培养方式,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 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创新完善因材施教模式,深入实施 “强基计划”,构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基础 学科研究,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 、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秉持 科教融合理念,完善研究生分类选拔、培养、评价的制度 和机制,把学科交叉融合等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加 大原创能力、独创精神的培养力度,支持研究生特别是博 士生直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开展钻研探索,引导学生 热爱学术、追求真理,把奉献国家民族作为毕生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 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 队伍。”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许多 产业的工程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当前高校在工程类人 才培养过程中一定程度存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脱节、动 手实践能力不足、工程知识积累不够等问题。要重点培养 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能力,兼顾专业知识的深化、学术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 的扩展、职业胜任力的提升。推进创意、创新、创业“三创 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 、企业家精神。深化研究生专业学位改革,进一步完善大 学与企业之间高水平人才流动机制,确保科学家与工程师 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保持持续深 入的对话与合作,共同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打 造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 伍,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 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高校要彻底打破 论资排辈的弊端,制定青年人才支持专项,给予青年教师 同等学术待遇,大幅提高科研启动经费支持,支持他们牵 头组建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 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关注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发展,整合拓展资源,推 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全生涯发展支持体系有机融合,不 断提升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发展潜力。切实拿出办法让青 年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想方设法解决青 年人才在工作条件、福利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 实际困难,为处于学术生涯初期的青年人提供一流的学术 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保障,让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厚积 学术底蕴。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 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 一所大学的水平,做好高校人才工作,关键就是要建设一 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显著 ,在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质量也不断提高,部分学科人才 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但整体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水平还存 在较大提升空间,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数量不足,一流 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机制仍有待完善,教师育人 水平和研究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和 人民群众殷切希望。高校教师是文明赓续的传道者、民族 复兴的筑梦人、学生成长的领航员、学术创新的主力军 ,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 职责。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建立师德师 风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 书育人第一学术职责,教育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 一线,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四有”好老师。 教育引导教师以成为“大先生”为目标,大力宣传表彰爱国报 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潜心 学术、倾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充分尊重 教师在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弘扬尊师重教、 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风尚,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 ,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有针对 性开展专项行动,着力解决高校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坚守 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底线,对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 容忍”并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是人才中的“关键少数”,对于高 校提升师资队伍建设高度和世界学术影响力具有关键作用 。高校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开 展海外人才招聘活动,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一把手工 程”,为人才提供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聚天 下英才而用之。对世界顶尖人才,要努力做到引得来、留 得住、用得好,发挥好示范效应。对顶尖人才给予特殊政 策、特殊关注、特殊举措,量身定做教学科研支撑保障 ,细致入微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做到事业引人、平台助人 、保障宜人、感情暖人。 四、支持人才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人类历史上的每次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会引发世界科学中心和产业中心 的转移,并重塑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 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是关键。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 展方式出现了历史性交汇,我们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 遇,同时也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高校要面向世界 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 民生命健康,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优化学科布局、厚实学科基 础,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 的“催化剂”,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加大对能够引领学科发展、 实现学科交叉的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打破学科壁垒对人才 的束缚,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要深化科研组织体制 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大学创新体系,秉持“顶天、立地、 树人”的科研宗旨,引导鼓励教师研究真问题,充分激发人 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 造性。 一流大学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 策源地。一些技术研发及技术应用的竞争实质上是基础研 究水平的比拼,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往往要依靠基础 研究的积累和突破。必须解决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和投入 不足的问题,坚持对“无用知识”的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 人才专项,给予基础研究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政 策环境,不断提升“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往往具有战略性、垄断性、复杂 性的特征,涉及复杂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的技术理论,也涉 及大量关键装备。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往往需要长期高 投入和高度协同的科研攻关。高校要发挥学科综合性优势 ,着力培养“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完善产学研联合协同攻 关体制机制,让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施展才华、成就事 业。 五、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 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 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 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校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方 面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包括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人员聘用制度,设立岗位津贴制度等,对提升教师整体 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党和国家对 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与学科发 展目标的关联不够紧密,教师评聘、考核、待遇等制度设 计单一,激励作用不强,为促进教师发展提供的支持不够 多,青年教师成长空间不足等问题。高校要更加注重改革 的先导性和突破性作用,持续发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 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把 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高校要把深化改革 作为强大动力,紧紧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完善教师队伍分 类管理制度,根据岗位职责采用不同评价标准、匹配不同 薪酬制度,促进人才各按步伐、共同发展。进一步优化聘 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准聘长聘制度等教师任用管理方 式,在全球竞争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为教师安心从 事长周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学科 特点制定人才队伍发展目标、改革方案、行动举措,加快 形成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 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要坚决破除人才评价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 项的顽瘴痼疾,坚持“破”“立”并举,构建重师德师风、重真 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体系,将教书育人情况、学科 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承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情况等纳入 评价指标体系,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 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建立学术成果分类评价指标 体系和规范评价程序,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 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 突出市场导向。探索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建立学科交叉 融合下的人才和学术评价体系,不搞“一刀切”,不用一把尺 子衡量,给予跨学科优秀人才公正评价和有效激励,让有 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完 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制度,突出以德为先、分 类激励的评价导向。改革研究生学位评价标准,不再把“数 论文”作为研究生申请学位的前提条件,加强研究生学位论 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确立研究生学位评定“破五唯、立质量 ”的基本制度框架。科学看待社会上各类大学排名,更加注 重内部评价的导向作用,以扎扎实实的办学成就,实现内 涵式高质量发展。 要增强服务人才意识和保障人才能力,不断提高学校 行政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 ,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力戒官僚主义、 形式主义,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理念,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 设、聚焦高校主责主业,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强化行政管 理部门的协调服务职能,优化机构设置,构建完善科学合 理的经费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持续推进管理服务平台建 设,让师生“只推一扇门”,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打通“最后一公里”。建立和完善职工队伍人力资源管理 的岗位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发展体系,全方位培 育爱校爱岗、敬业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职工文化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 巩固思想认识 担当历史使命 作者:张进财(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 研究员) 2021-12-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强调:“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 主党派肝胆相照、携手前进的同心奋斗史。”这一论断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国家治理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是发展好、维护好、深化 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机构,是各民主党派发挥 作用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秉承历史和艰苦奋斗精神,担当 新时代的使命,巩固并发展统一战线是各民主党派在国家 新征程中必须坚守和担当的使命与责任。各民主党派要坚 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思想认识,担当责任使命。 始终如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大团结大联合的旗 帜,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统一战线 重要法宝作用,逐步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和新型政党制度,领导和帮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积极发挥作用、不 断发展进步。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 得了重大成就,证明了各民主党派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这是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建设的根本政治原则 ,是各民主党派担当使命的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经 过历史验证和实践打磨的根本政治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要 任务是各民主党派必须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方针 政策,努力制定和中国共产党施政方针保持一致的工作战 略与方向,保证思想不跑偏,工作不偏向。坚决完成并落 实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工作要求,巩固统一战线 ,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责和使命。 求真务实巩固思想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主 党派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 验,弘扬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坚持正确的 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不断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 政治基础。巩固好各民主党派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对自身 担当重要角色与使命的思想认识,是各民主党派切实履行 好参政议政责任的首要思想基础和出发点。以求真务实的 态度和思想审视自身定位和工作方向,是各民主党派的重 要思想特征。第一,各民主党派要有明确清晰的角色定位 ,认识到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各民主党派是帮助中国共产 党科学决策、合理施策、有效落实的重要参与者与监督者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体。第二,各民主党派 对人民政协制度要有明确清晰的认识,要认识到以人民政 协为制度保证和平台依托,有效有序开展政治协商工作是 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保证。第三,各民主党派在根 本宗旨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工作当中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坚决立足于人民群众中间,着眼于社会建设大局 ,站位于国家发展高度,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作贡献,为国家建设出力。 求真务实巩固思想认识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工作 当中,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保证各民主党派成员自 身的硬实力与纯洁性,保证各民主党派队伍的硬实力与纯 洁性。第一,理论学习是各民主党派成员履行职责,担当 使命,切实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国家发展大 局的宏观把握与深度剖析是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基 本政治素养,是作出科学判断,有理有据地开展政治协商 与民主监督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加强 理论学习,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核心的思想理论体系,强化民主党派的责任认识。第二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必须切实加强调研,实事求是,脚 踏实地,保证意见建议有出处、有依据、有道理。要掌握 工作方法,瞄准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难点、 痛点和代表性问题。第三,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保证队伍 纯洁性。纪律建设始终是政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抓好 民主党派党员的党性培养和思想提高是各民主党派的发展 根基,必须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各民主党派人才培养体系 。 脚踏实地担当责任使命。脚踏实地担当责任使命要求 各民主党派“脚要踏出,脚步要落实”,要求各民主党派“走 出去、收回来”。“走出去”要求各民主党派依据自身工作定 位开展深入广泛的调研工作,要让调研工作走深走实。不 断促进各民主党派与社会团体的联合与团结,形成社会问 题共同发现、协同思考的调研工作体系。并且在调研工作 中凝聚民心,团结民力,建设好中国共产党领导者和各民 主党派参与者的重要宣传与沟通窗口。“收回来”要求各民主 党派必须保证调研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要求各民主党 派发挥组织优势,让“商量和讨论”深入民心,让人民群众乐 于并敢于提出意见,发出声音。 脚踏实地担当责任使命还要求各民主党派必须不断提 高工作能力和质量,在保证现有工作效果的前提下开拓工 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各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形式 和途径。要求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全过程中创新工作方 法。第一,要拓宽民情民意调研和收集渠道。民主党派收 集民情民意的渠道决不能单一和固定,要广泛利用信息技 术,也要全面覆盖不同群体,既要开通适合有信息素养群 体的民情民意调研云平台,也要设立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工 作站,并做好宣传与沟通。第二,必须完善民情民意的上 传通报机制。要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保持理性,科学 合理分析信息的真实性,保证民情民意真实有效。还要通 畅民情民意的上传通道,切实保证民情民意能够及时被发 现、被分析、被提出,增强工作实效。 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 2021-12-16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 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 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 内在规律,擘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 宏伟蓝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必须深入 学习领会讲话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 求,持续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 、行动自觉,以更加有效的思路举措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 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准确把握、深入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 战略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先后提出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 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重要 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八个坚持”,即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 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 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 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 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 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八个坚持”,深 刻阐明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重大战略、目标方向 、重点任务、重要保障、基本要求、社会条件、精神引领 和思想保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巨大成就和实践经验的理 论升华,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科学指南和强大动力。 一定要准确把握、深入贯彻,高质量落实好新时代人才工 作的各项任务。 准确把握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 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和创新高地,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 才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发展 规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加快建设 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为深入实施新时代 人才强国战略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 景。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战略布局,是我国加快建 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需要 ,也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 必由之路。必须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上海人才工作 的总抓手、总牵引,努力打造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人才强国雁阵格局中发挥 “头雁效应”,带动全国加快形成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准确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工作重点。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 “立”得也不够,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多年困扰、反映 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破除人才培养、 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建立完善活力更足、动力更强的体制机制,把我国 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上海作为 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在深化人才 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走在前、干在前。要在政策环境上求 突破,比如探索建立一批“三不一综合”(不设定行政级别、 不核定编制数量、不受岗位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 算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 制,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在重 点区域内谋创新,比如推进“浦东新区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建设,支持临港新片区构建开放型人才治理体系,加快建 设顶尖科学家社区等载体平台。要在服务保障上抓提升 ,比如对于在沪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保障,对 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防科工人才等落实好专项政策,解 决青年人才安居问题。 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要求。战 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 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 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 之重来抓”。我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既要着眼于前沿领域和关键领域的“燃眉之急”,又要放眼 主要科技领域、新型前沿交叉领域的并跑、领跑,把战略 人才作为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上海将建设 战略人才力量作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点任务进 行谋划,制定支持在沪国家实验室人才发展的相关政策 ,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加快建 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卓越制造人才提升工程 ,实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人才培育 专项,等等。 准确把握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重大部署。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要锚定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 人才强国的远景目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 人才。我们深刻认识到,坚定人才培养自信,努力造就一 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 科技人才后备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是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必然要求。上海 要扎实抓好育才百年大计,深入完善金字塔式人才计划体 系,推动形成拔尖人才“顶天立地”,青年人才、产业人才等 “铺天盖地”的大好局面。大力引进集聚一批站在国际科技前 沿、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及其团队,更大 规模引进海外青年才俊,会同长三角地区、中西部地区等 联合开展海外引才聚智。 二、全力推动党中央人才工作战略部署落地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人才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 ,要求上海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牢牢把握产业革命 大趋势、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 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 和团队特别是青年才俊。这次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 记又赋予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任务。我们 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 断加强人才工作战略谋划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人 才高地,让各类人才汇聚上海、扎根上海,在上海成就事 业、实现价值。 一是充分发挥上海开放引才的综合优势,大力吸引集 聚海外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结合新形势加 强人才国际交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 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 、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上海将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 进计划,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 台、科技服务平台和“海聚英才”赛会平台,把联系做广、能 级做强、影响做大,形成引才聚才的“强磁场”。要集成、放 大、用好上海在营商环境、社会治理、文化积淀、生活体 验、市民素质等软环境方面优势,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 力。强化重点人才工程的统领作用,聚焦集成电路、人工 智能、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抢抓机遇、招才引才,加强 国际协调创新合作,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突 破。 二是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 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事实证明,没有更灵活、 更高效的制度和政策创新,就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就难 以让创新能量充分释放。上海将争取在海外人才引进制度 上率先突破,探索建立覆盖海外人才来华工作生活全流程 、全周期的政策体系。切实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让用人 主体有更大自主权,涉及内部编制统筹、岗位聘用管理、 日常经费使用、人员考核激励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都要取 消,该下放的权力都要下放,同时确保用人单位接得住、 用得好。加快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方式、人才使 用机制,通过充分授权进一步提升效能、激发活力。 三是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 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要加快 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上海将大力实施战略科学家引领 工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提升工程、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 养工程、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产业人才队 伍专项培育工程,支持他们发起大科学计划、承担关键核 心技术攻坚任务。全方位支持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发展,壮大做强战略科学家队伍,培养更多领军人才,带 动更多创新团队。对基础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通过“揭 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在人生的黄金期成就事业的黄金期。 四是着力厚植人才培养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 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国对人才数量、质量、 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 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上海将加快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 培养机制,对于能从事基础研究的“好苗子”,早发现、早跟 踪、早培养。深化高考改革、加强高校学科建设,更加重 视基础研究人才“后备军”培养。加大产教融合力度,培养更 多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能工巧匠。 五是持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 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 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上海将以更 加精准精细的服务吸引、延揽、凝聚人才。提升人才服务 的标准化,运用数字化提升便利性,依托“一网通办”平台 ,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口受理”、人才服 务“一码集成”,让各类人才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提升 人才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水平,对高端人才、顶尖人才 实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 ,更好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 三、用心用情用力把人才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 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完善党 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 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上海将切实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抓住机遇,积 极应对挑战,努力使人才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以更强的责任感抓落实。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正 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战略性资源、最宝贵资源,更加重 视人才自主培养,在造就一流的人才队伍上拿出新招、实 招、硬招,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要爱人才、懂人 才、帮人才,真正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 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以更强的合力抓协同。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领导体 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组 织部门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对人才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提高研究频度、加大破解力度。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对标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要求,增强政策研究 和工作落实的突破力、穿透性。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积极 发挥自身优势,各显神通,招才引智。 以更强的政治引领聚人才。把加强政治引领融入服务 之中,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 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 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 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经常联系人才、倾听他们的心声,做 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 生活上关心照顾,热情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弘扬科学 家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讲好优秀人才的奋斗故事、 感人事迹,营造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上海将 肩负起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和时代使命,改革创新、再 接再厉,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 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 作者:鲍洋(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 员) 2021-12-15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八年多来已经成为 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我 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 资源配置,不仅成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行稳致远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和践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 研时指出,我们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党和国家在民营企业 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就 是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 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 :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重大规划、重 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活动中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 新发展阶段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服务 “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健康),以战略性新举措补齐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短板,增 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民营企业成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生力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 层次影响持续显现,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全 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国更加需要深化国际合作 。作为国际多边合作的一部分,“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维护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 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 域合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民营企业坚 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逐步发展成为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主体。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2014年,在“一带一 路”倡议提出初期,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参与“一带一路”建 设的企业数量为65家,至2019年,这一数据增长了近两倍 ,上升为191家。该报告预测,2021—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 500强中有意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数量为301家。此 外,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 增长34.5%,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了37.3%。民营企业在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建筑施 工、电气机械、钢铁、房地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 子设备等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为主,多年来已在促进“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 长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生力军。 二、内外两方面因素制约“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 “走出去”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优势作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 赋予民营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但机遇与挑战 并存,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诸多问题。 从外部来看,部分沿线国家宏观经济景气不佳、产业 基础薄弱、政府环境较差等是制约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 因素。根据《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问卷 调查》,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投资运行可面临的高风险等 级因素包括东道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7%)、市场规模不 足(20.2%)、基础设施不完善(26.2)%、供应链水平低 (15.1%)等;次高风险等级因素包括缺少外资优惠政策 (16.8%)、监管不力和政府腐败(16.6%)等。 从内部来看,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短板主要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短板,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 失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 要瓶颈;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短板,部分民营企业社会 责任意识薄弱,缺乏融入东道国当地社会与文化的主动性 和自觉性;三是信息不对称短板,民营企业在组织东道国 当地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和专业化服务、海外投资与经营 知识培训、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商务信息共享与投资经 验交流等方面存在较大需求。 三、以战略性新举措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要加快推动我国民营企业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得稳”,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自身 竞争力,通过战略性新举措解决加快打造国际化、专业化 、市场化的高端人才队伍,积极履行海外社会责任,增强 重要信息的收集研判能力,深度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和健康 丝绸之路建设等问题。 一是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构建完善的“引育用”人才 制度体系,加快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高端人才 队伍。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人才,创新国际化人才 培训方式,在各级政府加大财政对教育支出倾斜力度的同 时,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联合培养国别与区域知识 储备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创 新人才使用机制,在人才引进支持政策方面对民营企业一 视同仁,支持民营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平台建 设,助力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等独特人力资源,以 海外华商网络加速民营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是培育民营企业履行海外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协助东道国抗击疫情,为保护沿线国家人民生命健康作 出更多贡献。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将积极履行海外社会责 任作为企业重大发展战略,并纳入企业文化及核心竞争力 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组织的作用,选取、 总结、推广“民营企业海外履行社会责任好形象工程”典型事 例,加强民营企业海外形象塑造,讲好“一带一路”和中国民 营企业故事;建立健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海外社会 责任履行的第三方评估机制,遵循“公开、公正、科学严格 、透明”的原则,审慎严肃地对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履行社 会责任的绩效进行评估,全面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履行社会 责任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建立商务部门与中介机构、智库、民营企业之间 的联动机制,增强民营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信息 的收集研判能力,加强对策储备。优化政企沟通渠道,结 合产业特征和民营企业诉求,调整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产业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组织力量加 强国别研究,创新信息发布机制,拓宽民营企业获取在东 道国信息资源的渠道;探索建立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 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全方位支 撑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 置机制的基础上,根据东道国政治风险的潜在因素制定相 应的防范措施,并投保海外投资保险。 四是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和健 康丝绸之路建设。后疫情时代,民营企业要抢抓机遇,优 化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既要注重开展以5G、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 合作,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又要注重 开展医疗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改善沿线国家在医疗、卫生 健康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 民心相通进程。 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王会欣(作者系河北省委党校研究员) 2021-12-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兴起,数字化转 型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从实际看,农业增加值 中的数字经济比重稳步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感 知等前沿技术在农业产业链中得到更多应用,对促进产业 兴旺、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 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 型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农业大国迈向 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加强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谋 划。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农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 划,加强对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战略指导、制度设计、政策 支撑。二是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 升级,加快推进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产 品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保障农业数字化系统 装备的相互配合与高效应用。三是整合数据资源。积极推 进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整合相关数据,打破地区、行业 和部门限制,消除“数字鸿沟”。四是扩大开放合作。加强农 业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共享和利用,积极推进农业数字 化领域国内外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在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 作用,面向国内外市场优化农业生产经营。 搭建农业数字化转型共享平台 数据平台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载体。 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大数据研发工程,加快布局农业大数据 的收集、分析等相关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系统。开展以 政府采购等形式扶持农业技术企业、农户、中小企业主数 字化转型试点,探索与完善促进数据共享的技术能力和治 理体系。以农业项目为切入点、以农户为对象、以农业园 区及各类经营主体为载体,建立农业信息溯源、录入、登 记、报送、整合、分类系统,在此基础上搭建农业大数据 平台,将农业生产体系、管理体系进行数字化融合,应用 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农业信息,为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者提供全维度高精度数据,实现数据的 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 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基础 通过数字经济对传统农业赋能,打造产业园和产业集 群。一是延伸数字农业链条。以农业大数据应用为战略引 领,推进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 展农业电子商务,延长数字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 应链。二是培育数字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培育发展农业数 字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引导推动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带动“互联网+农业”及衍 生的农业服务业向纵深发展,释放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 、倍增作用。三是打造数字农业品牌。利用数字技术发展 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和分享农业等 ,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业电商品牌 。 打造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格局 当前我国已经围绕数字农业广泛布局,包括智能化农 业装备、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等 一系列技术创新,在很多领域已有突出表现。今后应结合 地域特点加速数字技术的综合集成和技术催化,构建数字 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合作 ,鼓励小农户共同参与,推动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 机械、农业生态、农业土肥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的试点试 验基地,探索适合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感知、传输、分析 、决策和执行一体化的新技术方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 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将人才、资金、项目等资 源向创新型平台和企业聚集,提高技术创新效率。 强化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是重要支撑。一是健全完 善农民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社会 机构等各类资源,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 留守妇女等群体,加强电子商务、网络直播、普惠金融等 方面的培训,培养知农爱农、扎根乡村、懂数字会经营的 新型农民。二是创新技术服务和培训方式。依托基层农技 推广和社会服务组织开展定制化服务,强化软件工具在生 产作业环节中的应用,开发适合本地农民的信息技能培训 App,探索线上授课、搭建夜校平台等多种指导方式,同时 鼓励本地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等深入基层开展项目实践 。三是培养壮大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支持高校设立数字 农业相关专业和课程,支持农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等 共建培训中心,培养造就一批数字农业领域科技领军人才 、数字农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打造多 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队伍。 营造农业数字化转型良好生态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要强 化政府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实现跨层级、跨 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打造 全面网络化、高度信息化、服务一体化的数字农业新形态 。建立农业数字化转型互信体系,打造身份、数据、合约 、产权、法人、技术等全方位可信的运营体系。完善农村 信息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 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提供技能培训、贷款渠道 、市场价格等多方面服务内容,推动数字化成果惠及广大 农民。构建全过程动态智慧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数字 企业、数字平台市场准入规则,加强对数据采集、存储、 交易、应用、销毁的全过程监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 农业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与防范 郝永平 黄相怀(作者均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1-12-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 、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 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面目 与危害逐渐被人们识破,越来越失去存身之地和影响力。 但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错误社会思潮,只要 其存在的主客观条件还在,就不会轻易消亡。事实上,借 助互联网、新媒体渠道与平台,历史虚无主义衍生出了新 变体,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一样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仍是唯心史观,意在从根本上否 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歪曲党百年奋斗的光辉 历程及伟大成就,抹黑党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离间党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面貌是多重的 ,侧重于采用迂回的、隐蔽的、片段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必须加强辨识和防范。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 策略隐蔽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较为隐蔽,通 常将意见、主张、立场等嵌入某些事件和舆论之中,以“造 氛围”“带节奏”的方式“夹私货”,对于党的历史,以细节遮 盖总体,以虚假代替真实,含沙射影,在博眼球、赚流量 中,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不由自主得出某些迎合历史 虚无主义的看法。甚或它会在一些所谓“正能量”“主旋律 ”“粉红色”的舆论信息中有意加载“低级红、高级黑”类型的 意见主张,使一些舆论在传播中不知不觉变了味。 观点碎片化。如果说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注重观点的系 统化、整体性输出,其策略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阵地战 ,那么主要存身于互联网新媒体舆论场的软性历史虚无主 义,其策略则更像游击战,将观点化整为零,以碎片化、 “蹭热点”“搭便车”的方式输出。只要受众从某一个点上得出 了符合其期待的看法,就算达到了目的。比如,一些电视 剧和网络小说,以“重新评价”为名,为反面历史人物“正名 ”“洗白”,久而久之极易使社会大众模糊是非、对错、真假 ,从而混淆视听。 对象大众化。传统历史虚无主义比较注重以其观点和 看法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虽针对性较强但也容易引起警惕 ;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则更注重以其观点和看法影响足够 多的人,从过去的专业或半专业圈子扩展到了一般网民 ,触网就有可能受到其影响。这种“全面撒网”“多点开花”的 做法,更有助于其从一些价值观尚不成熟、判断能力不强 、网络媒介素养不高的受众那里收割回响,从而对足够多 的人造成一种整体上的影响。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于不知不觉中争夺阵地。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交锋的最 前沿,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 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软性 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攻方向就是互联网、新媒体,一些能够 承载其观点的舆论信息如游戏、网文乃至个人的“两微一端 ”,都会变成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空间。一些传播者采 取“乱拳打死老师傅”策略,利用自媒体平台四处出击,“打 一枪换一个地方”,传播一个舆论信息后随即变换马甲,令 人防不胜防。 在涓滴渗透中危及安全。隐蔽存在的软性历史虚无主 义元素,容易对社会思想舆论和人们的头脑形成“涓滴效应 ”“渗透效应”。更何况,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10.11亿。正所谓“温水煮青蛙”,如果人们对包含软性历史 虚无主义元素的资讯信息习以为常,对一些“皮更软、核更 硬”的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