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教育局工作要点汇编(4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2022年教育局工作要点汇编(4篇) 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点(市级) 2022年,市教育局将以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深耕细作、求实求效、扩优提质、务本务根,巩固拓 展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 系,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建设教育强市。 一、突出优质均衡,形成教育公共服务新格局 1.推动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印发第四期学前教育行 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 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健全联盟办园管理体制和评价体 系。创新优质园创建机制,组织认定300所市示范(省一类 )幼儿园。 2.推动中小学扩优提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0所。推 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研究制订中小 学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的实施意见和支持小规 模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 ,建好首批市级实验学校。研究制订特色高中建设方案 ,深化综合高中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举办综合 高中。 3.推动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 理行动,推动民办教育智能管理服务系统广泛运用,扩大 培训机构资金监管试点,加强培训机构动态监管。继续推 进民办学历教育学校教师养老保险试点。稳妥推进民办学 校分类改革,鼓励支持高水平民办学校成立民办教育发展 集团。 二、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教育支撑创新发展能力 1.高水平推进职业教育高地建设。积极推动x国际职业 教育科技产业城、x信息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设。支持 x职业技术学院和x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型本科 专业。调整优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推进工业互联网(人 工智能)学院、专业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继续推进国家 首批产教融合型城市、“1+x”证书制度和现代学徒制试点 ,整体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探索“双元三地 ”德国双元制职教x模式。 2.推动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研究制订促进高等教育 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与xx大学等一流大学签署 深化合作协议,引进更多顶尖资源落地x。高起点、高标准 建设康复大学,协调加快x大学x校区二期等高校项目建设 。组建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实施在青应用型 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建设工程。 3.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依托x开放大学,打造继续教 育新平台。推进“互联网+继续教育”,扩增“x全民学习网”课 程资源供给。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和学分银行建设。积极 发展老年教育,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 三、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1.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研究制订新时代学校思政理 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体系。指导中小学“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继续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阳光校园、文明校园等创建 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节、赛、会、展、演 ”机制,精进实施《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 动计划》。研究制订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工作三年行 动计划,改进加强体育、美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 平审美素养。做好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赛事组织工作 。研究制订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加快落 实国家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推广应 用《劳动教育(实验)》教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 3.拓宽人才培养路径。落实《x市推进“强基计划”工作 实施方案》,做好特殊禀赋学生选拔培养工作。深化科技 教育“双百”行动,推进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创建高水平 海洋教育特色校,组建x市海洋教育集团。深入开展“心理专 家进校园”活动,建立常态化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机制。研 究制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打造宪法教 育和法治体验特色活动。探索成立x市中小学生存教育学校 ,加强中小学生生存教育。 4.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常态化开展家长、校长、 局长见面活动和“优秀家长进课堂”活动,完善“x家校合作网 ”,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打 造“家长大课堂”“家校面对面”“教子有方访谈节目”等家庭教 育指导服务品牌。全面推广《小学生“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 》,优化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 四、强化创新引领,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印发《x市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的实施意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构建具有 x特色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探索中小学生家庭作 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改革。继续完善“分 数带”录取模式,扩大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规模。启用全市义 务教育招生系统,实现“一网通办”。实行普通高考网上确认 。做好户籍制度改革配套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制 订工作。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制订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教学 和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导中小学实施强课提质行动 ,探索基于情境、问题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 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研究 和学习方式改革。健全市、区(市)、校(园)三级教研 体系。研究制订关于实施学生分层分类分流教育的意见 ,关注学业成绩后30%学生的学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整体 质量。 3.深化现代教育治理改革。指导中小学做好章程修订和 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实施工作,推行幼儿园、民办中小学 和校外培训机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探索教育行政 执法标准化试点。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加强教育服务标 准化建设,全力打造“教育服务、叫您满意”工作品牌。深化 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学校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重点工作任务专项 督导,建立教育督导结果发布、限期整改、协同联动和问 责机制。 4.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加大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力度,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支持x大学、 x大学(x校区)等高校共建“上合经贸学院”,推动xx工业大 学和x职业技术学院xx学院建设。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举办 上合组织国家城市教育论坛、第四届中国·新西兰未来青年 领袖峰会、中日韩青少年交流等活动。加强外籍人员子女 学校和高中段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用好全球中文学习平台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推进“互联网+教育”融合发展。扩大x教育e平台服务 覆盖面,推动平台在市、区(市)、校的系统深度融合和 用户广泛应用。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支持平度、莱西农村 学校信息化建设。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攻坚行动,推进人工 智能课程普及、实验室建设和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测评工作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工作。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 技术试点应用评估,提升学校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水平。 五、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水平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党 史学习教育。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 制机制,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2.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制订《关于加强校长队 伍建设的意见》,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名校长队伍 建设。创新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师德失范问题查处力 度。完善教师招聘机制,深入推进“三定一聘”管理改革。完 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推进实施教师职称评审权力下放工 作,加强“三名工程”人才考核管理。 3.营造教育安全稳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应 急演练,提高师生防范意识和避险逃生能力。推进中小学 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开展经常化校园安全自查和随机式校园安全督导检查,及 时化解风险隐患。加强中小学幼儿园“三支队伍”的融合建设 和管理,实现“三支队伍”全覆盖。实施中小学生营养午餐计 划,满足中小学生在校集中安全就餐需求。 4.毫不放松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持续开展集中专项督查和日常随机督 查,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五有”措施,做好风险评 估研判,强化健康风险提示和校园管控。拓展教医融合路 径,提升全市中小学校校医配备水平,创新健康教育机制 ,完善校园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022年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2022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 十大,我省将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 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全省教育系统工作的主线。省 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xjp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xjp总书记关于教 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重大决 策部署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 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 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 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服务“一干多支、五区协 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十四五”教 育发展规划,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推进新时代 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 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一、深入学习贯彻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 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 学习贯彻xjp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 神,深化“四史”教育,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用 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做好迎接、学 习、宣传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项行动 ,让广大师生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两个维护 ”的坚定践行者。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组织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 首位,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 条例》,制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配套制度,开 展党建工作品牌和优秀“支部工作法”宣传推广活动。推进民 办学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修订民办高校党委书 记选派管理办法,出台民办高校党委会议事规则,加快推 进党建要求进章程,深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抓好《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 )》贯彻落实,完善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制度,加强党对 中小学校全面领导。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 化水平,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 3.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加 强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各项部署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抓好教育系统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建设。压紧压实管 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完善惩防 体系建设,推动建设高校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持续用力抓 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督促指导高校健全巡视整改长效机制 ,巩固深化整改成果。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对直属事业单 位开展政治巡察,抓好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驰而不息 纠治“四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 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推动形成严的氛围,营造风清气正 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4.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完善高等职业 院校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领导人员 队伍。成立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落 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举措》《 xx省支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办法》,制定 教育系统贯彻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实施方案,抓实人 才“引、育、用”工作。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培养。抓好重大人才工程,实施高校院士后备人 选培养计划,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完善“天府青城计划”天 府名师评审机制,利用“西部振兴人才岗”支持高校引进特色 学科专业建设和区域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强直属机 关干部队伍建设,开展“转作风、提能力、抓落实”活动,提 升政治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风险防控 能力,推进直属机关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深化 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 5.全面提高学校思政工作质量。持续推进xjp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大思 政课”建设方案,继续实施“课程思政百千万工程”,推进高 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政课集体备课平台资源建设和 思政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好“xjp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概论”课程,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研究阐 释。按标准配齐配强思政工作队伍,加强思政教师队伍研 修培训工作。统筹推进本硕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 设,建设一批大中小思政工作一体化基地。构建网络思政 新格局,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大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充分发 挥“五老”优势,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和“读懂中国”活动。 6.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 责任制,守牢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阵地,压实高校党委主体 责任,实时监测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涉校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组织指导各地各 校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制订《xx省 教育系统防震减灾应急预案》。持续深化校园安全专项整 顿,巩固提升学校安防建设成果。制订《xx省教育系统平 安校园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推动落实清 单制管理,印发《xx省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岗位责任清单参 考模板(学校管理岗位)》,督促指导各地各校制订完善安 全稳定工作岗位责任清单。制订《遏制学生非正常死亡末 端发力终端见效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开展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安防战术)培训。优化教育舆情监测、研判、报告 、处置等流程机制,加强高校网络理政平台建设。加强校 园食品安全工作,推进中小学食堂智能化建设,“互联网 +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40%。抓紧抓细校园常态化新冠肺炎 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生命健康。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7.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稳妥有序推进规范民办义务 教育专项工作,加快“公参民”学校“民转公”工作,做好“民 转公”学校教师安置等有关工作,优化义务教育公民办结构 ,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提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实行全省统一平 台招生,将省域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 内,县(市、区)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 15%以内。制定《xx省民办高等学校年检实施办法(试行 )》,指导市(州)做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年检,健全民 办学校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xx省民办学校分类登 记实施办法》《xx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办法》 ,持续深化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健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 办学校支持政策,指导民办学校理顺内部治理结构,规范 办学行为,促进健康发展。 8.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把“双减”工作摆在突 出位置,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除盲点、提升水平、维 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xx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 ”,实行教员学员实名制管理,将“双减”工作成效纳入县域 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把学生参加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等 情况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开展校外培训联合执法巡查,重 点查处“营转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培训、非学科类机 构开展隐形变异培训、“注销停办”等无证无照黑机构开展 “地下”培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课堂 教学管理,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开展“百名校长亮方案 、千名教师献优课”课后服务课程设计展示,建设“云教 1+1”中小学在线课后服务平台。 9.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五育并举”体系,推进体教融合、 医教结合。深入推进“健康xx”学校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实施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三年计划、体育美育教师配 备和场地器材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 ,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做好 xx第xx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省级协调工作,举办“贡嘎 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赛事等育人活动。从严管理面向全省中 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组队参加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 演,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推进中考美育改革 试点。加强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工作,指导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和实践基地建设,编写劳 动教育教材,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开 展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军训工作 。 10.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进共同性为方 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 书育人全过程,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政工作紧密融合。 做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工作,确保 2022年秋季学期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 盖。全面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课时,全面强化民族 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稳妥有序推进民族中小 学(民族班)混合招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开展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舞台剧展评 活动,启动普通高校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 11.加快构建教材建设管理体系。成立xx省教材委员会 ,组建大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审专家库 ,督促指导各地各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作机制。印发 xx省中小学教材、职业院校教材、普通高校教材等管理实 施细则,全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 把教材审核关。编制2022—202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和教辅 材料目录。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规划教材建设,做好 地方课程教材编写修订工作,培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 基地。做好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和初审工作。 12.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实施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各地 “一地一策”推进落实,重点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职业 技能+普通话”教育培训融合工程和4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妇 女学普用普培训工程,实施学前儿童“童语同音”计划、民族 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2.0”行动,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普通话达标工程。巩固开展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 ,推动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推广普及与社会服务“双轮驱 动”,培育建设国家和省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 展语言文字研究。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经 典润乡土计划,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创 新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和xx省2022年中华经 典诵写讲演系列活动。 三、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成果普惠 13.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督促落实“两个只增不 减”和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 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要求。完善中职生均拨款和省属本 科高校绩效拨款办法。落实学前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 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制定公办高校学费和住宿费调整方 案。加强资金监管,提升财政资金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 业国有资产监管。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提高资产 使用效益。推进学生资助一网通办,加强资助育人工作。 14.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紧扣全省乡村国土空 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基础教育学 校布局优化调整,实施一批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 提升项目。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推进“四个一 ”学校示范引领工程,加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供给,推动基 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xx省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服务 管理系统”,推进招生入学规范化管理。探索拔尖类人才早 期识别与培养路径,通过建设早期培养平台、试点弹性学 制、中考保留自招批次等途径,实施特才特招。 15.补齐教育事业发展短板。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 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加强 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 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回头看”,指导各地试点推进幼 小衔接,全面提升保教质量。规范民办普惠园办园行为 ,提升新开办民办幼儿园质量。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教材,制定配套政策文件,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工作。实 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县中托管 帮扶工程。推进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大小xx义务教 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工程”、“一村一幼”计划及“涉x州县民 生实事”和“三区三州”教育项目,落实15年免费教育。启动 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计划,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 心和资源教室建设,遴选一批融合教育示范区示范校和优 秀教育教学案例。持续改善中小学校洗澡如厕条件。 16.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新时代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范高等学历继续 教育办学行为。统筹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加强“xx终身学习 在线”等平台建设,完善数字化社会教育和终身学习公共服 务体系,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全省各级开放大学 建设,改善老年大学办学条件,开展“智慧助老”等教育培训 活动,提升老年教育水平。通过中小学家长会、家长学校 等面向xx万名中小学生家长开展教育培训,宣传贯彻“双减 ”政策及《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 正确的成才观,推动家校共育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提 升家庭教育水平。继续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 四、发挥教育系统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 展 17.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制定《新时代振 兴xx高等教育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对标竞进、争创一流 ”活动,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新增博士、硕士学 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递进培育”综合支持计划,加强学士学 位管理,提升学位授予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高 原”“高峰”学科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和区域布局需求,加快 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全面加强基础学科、国家和省急需学 科、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启动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 基地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深入推进新 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打造一批现代产业 学院、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 业紧缺人才。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品牌项目建设,着 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遴选推荐第 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组织申报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办好第八届xx省国 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支持、协调推动 xx音乐学院美术学院(xx经济区校区)建设,推进省部共 建工作。 18.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申报教育部 学科交叉中心(试点),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 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挥钒钛、玄武岩纤维协同科创平台 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 、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等重大平台体系布局建设 ,积极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 有组织科研,提升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能力。支持高 校参与国家“卡脖子”重大攻关任务和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推 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职务 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19.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施中职、高职办学条件达 标工程。落实“空小散弱”中职学校“一校一策”专项规划,出 台《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的实施意见》,整顿“空小 散弱”中职学校xx所。推进“双高计划”“中职三名工程”等重 大项目建设,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规划教材、虚 拟仿真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第二批 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 化运作,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指导意见等产教融合相关政 策,编印产教融合典型案例集,召开产教融合现场推进会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扩大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范围,完善纵向贯 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展职业院校办学行为专项整治 行动,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建立学生实 习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强化部门职责和问责追责。办好 川渝“职业教育活动周”、“川渝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挖掘 职业教育重要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广泛开展宣传 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认可度。 20.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实施就业创业促 进行动,推动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新政策。 巩固拓展政策性就业岗位,扩大升学深造规模,鼓励毕业 生应征入伍。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抢抓乡村振兴、 xx地区xx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带来的新机遇 ,积极拓展江、浙、沪、粤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市场,鼓励 毕业生创新创业、灵活就业,支持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 层就业。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搭建精准供需平台,加强教 育引导,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帮扶重点群体毕业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