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湖南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产 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创新引领开 放崛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必然选择。根据《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 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以来,我省围绕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品质 化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壮 大平台载体,大力培育“湖湘服务”品牌,服务业总量规模、 质量效益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十四五 ”时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总量规模较快增长,贡献作用显著提高。“十三五 ”期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于同期GDP增速 1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16万亿元,占 GDP比重的51.7%,比2015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其中,固定 资产投资的60.2%、注册登记企业的74.7%、从业人数的 47.6%、税收总额的55.2%均源于服务业。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性 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2020年,生产性服 务业增加值为8633.9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4%,较 2015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 加值年均增长9.1%,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2.4个百分 点。文旅、康养、教育、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持 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015年的1.2倍,旅游总收入年 均增长17.4%,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增加了16张 。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等快速增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 均增长24.9%;电子商务交易额超万亿,年均增长29.1%。 ——品牌实力日益壮大,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湖湘服 务”品牌培育成效显著,19家企业入围“2020年中国服务业企 业500强”,数量位居中部六省第一。服务业质量提升行动稳 步推进,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健全 ,创建了37个国家级、203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制定 了706项服务业地方标准。建立“互联网+市场监管”平台,服 务质量监管能力快速提升。 ——平台载体建设加快,集聚发展成效凸显。创建省 级服务业示范集聚区48家,实现产值超5000亿元,新建了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中 国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国家级园区。设立潇湘科技 要素市场,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 业技术中心34家,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 天地等近500家。湖南金融中心和湘江基金小镇建设初具规 模。举办了国际矿物宝石博览会、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 世界计算机大会等品牌展会。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圆满完 成“十三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 务业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试点取 得显著成效。政府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全面推行“双随机、 一公开”监管,建立“一件事一次办”全国政务服务知名品牌 。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创建中国(湖南)自 由贸易试验区,推动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建立 4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17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2020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21.2亿美元,较2015年增 长了2.2倍。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 期,服务业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既面临重大历史 机遇,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化,国际产业分工加快重塑 ,服务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作用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 续蔓延,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服务业发展面 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一代信 息技术为引领的产业跨界融合加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倒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加速服 务业对外开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有效促进服务消费增 长。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及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仍不 相适应,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面临的发展任务仍然艰巨。 从省内看,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中国(湖南)自 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迫切需 要服务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 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 发挥我省“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促进区域协同联动,为服务 业发展提供新空间。但我省服务业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 协调,有效供给不充足,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制约 着我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关键机遇期,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加快促进服务业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 率变革,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指示 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服务业 发展“1345”部署,即打造“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多点”新格局 ,拓展“融合化、数字化、协同化”三条新路径,构建“生产 服务、商贸流通、社会服务、生活服务”四大新体系,培育 “市场主体、服务质量、载体平台、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五 大新支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提升服务业 供给质量,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区,为奋力推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围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 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统筹推进技术创新 、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 域的渗透和应用,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 足产业转型升级和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坚持品质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 端攀升,推进品牌建设,完善服务质量治理体系,提升服 务业标准化水平,增强“湖湘服务”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以 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扩大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绿色 、健康、优质的服务消费。 ——坚持融合发展。着力培育融合发展新主体、搭建 融合发展新平台、构建融合要素新支撑,促进业务关联、 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 代农业及服务业内部之间的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坚持协同发展。围绕“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布局 ,建立健全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 带动作用,促进区域服务业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乡服务 业均衡发展,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协同发展 新格局。 ——坚持改革开放。围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深化服务业重点领域改革,高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壁垒,促进制度创新和环境 优化,构建高效协同监管体系,深入推进服务业“引进来”和 “走出去”。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引领区总目标,培育一批具 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科技创新 中心、区域现代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国际文 化创意中心、国家综合物流枢纽、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力争到2025年,服务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新能力明显 增强,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努力构建 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贡献更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以上,占 GDP比重的53%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 重的50%左右;实现税收占比超过60%。 ——质量更高。服务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5万元 /人;服务业“四上”企业超过30000家,“中国服务业500强 ”企业超过25家;新增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20项,服务业 地方标准100项,“湖湘服务”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结构更优。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 用显著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3%左右;生 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较大提升,文旅 、康养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增加;服务业新兴领域 不断拓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1%。 ——环境更好。服务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高 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 业实际利用外资300亿美元以上;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600亿元以上。 三、打 造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整 合空间资源要素,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区域间产业协 作联动,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域城市为支点,城乡 互补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着力打造“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多点 ”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突出“一核”引领。 打造长株潭国家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推动长株潭一 体化发展,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统筹岳阳、常德、益阳 、娄底、衡阳5市联动,强化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金 融、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一体化布局,促进基 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 共享,全面提升长株潭都市圈整体实力,着力打造立足中 部、辐射西南、连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文 化创意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区域现 代金融中心等。 (二)强化“两副”支撑。 打造岳阳服务业对外开放桥头堡。鼓励岳阳加快发展 服务贸易,大力推进水港和空港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 ,加快建设岳阳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岳阳港运营近 海直航及国际接力航线运营机制,构建以城陵矶港为枢纽 港、“一湖四水”流域其他港口为喂给港的港口体系,培育一 批临港临湖特色服务业产业集群。依托中国(湖南)自由 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建设城陵矶口岸外贸联检锚地和湖南航运交易中心,打 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和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打造衡阳服务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围绕发展先进装备 、特色材料、轻工消费品等先进制造业,推动衡阳与周边 地区产业协同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大力 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同长株潭的物流、科技、金融、信息 等领域协作,深入推进衡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 ,着力创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区域性科技创 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旅康养中心、区域综合物流枢 纽。 (三)加强“三带”联通。 建设京广高铁现代服务业示范带。立足长沙、株洲、 湘潭、岳阳、衡阳、郴州,建设先进制造业高端产业走廊 、联通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走廊,促进永 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圈,加快发展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汇聚,促进产业融合、功能 整合、市场融通,着力打造高品质、专业化、国际化的现 代服务业示范带。 建设沪昆高铁服务业承载提升带。立足娄底、邵阳、 怀化,布局一批物流、商贸、科创中心,加快完善文旅、 康养、教育等生活服务配套,强化同长三角城市群和云贵 地区的互联互通,大幅提升沿线城市的产业关联和商贸往 来。加强长株潭地区对娄底、邵阳、怀化等地的辐射带动 ,打造与长株潭联动发展的服务业承载提升带。 建设渝长厦高铁服务业特色发展带。立足常德、益阳 、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深入挖掘整合沿线文化旅游、生 物医药、特色农业资源,有机串联环洞庭湖、大湘西优质 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山水人文旅游路线,发展特色康养产 业,打造服务长株潭,连接东部沿海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的重要服务业特色发展带。 (四)推动“四区”协同。 打造长株潭高端服务业核心区。强化长沙省会城市辐 射带动功能,围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 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湘江新 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 家综合物流交通枢纽、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岳麓山大 学科技城等建设,打造中部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 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聚焦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推进株 洲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发展,打造具有核心 竞争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围绕建设湘潭智谷 ,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中部创新发展 示范区。推动湘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 老等特色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推动娄底制造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株潭现代物流服务区 。 打造环洞庭湖商务商贸服务业协作区。依托岳阳通江 达海的区位优势,健全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以城陵矶 港为龙头的“八大港区”建设,着力发展航运物流、跨境电商 、保税仓储、冷链加工等现代商贸流通业,做强枢纽经济 ,着力打造国内重要的货物集散、中转、分拨中心。推动 常德打造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 化旅游、金融服务等,打造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 都市圈、中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商贸物 流节点。推动益阳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和商贸服务业 ,积极培育服务外包、电子商务和总部经济,加强与长株 潭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流合作,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 文旅康养样板区和洞庭湖消费品产业集聚区。 打造湘南制造服务业拓展区。鼓励衡阳发展信息服务 、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打造高技术服务业 基地和中南地区现代物流集散地。推进郴州国家可持续发 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打造 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推动永州大力发展信息 服务、商务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积极对接广深 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配套基地和对接东盟物流中转基地、湘粤桂区域商贸 物流枢纽和文化旅游基地。 打造湘西特色文旅产业集聚区。依托张家界在武陵源 、天门山、大峡谷,湘西自治州在永顺老司城遗址、凤凰 古城、花垣苗族“赶秋”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优势,着力打 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挖掘 怀化、邵阳在雪峰山、崀山的自然资源、抗战文化资源和 南山国家公园等方面优势,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山地度假 、生态康养,提升“锦绣潇湘·神韵湘西”品牌影响力。 图1 “十四五”湖南省服务业协同发展示意图 (五)促进“多点”发力。 培育地市服务业中心城市。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依托 ,着力提升信息服务、商务商贸、创意创新等集聚功能 ,吸引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高城市服务业综合承载和资 源优化配置能力,带动区域性城镇群发展。 提高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实施县级市和县城服务业 提质扩容行动,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县城配置,提高 县域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建设一批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现代服 务业强县。 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市—县—乡三级公共 服务网络,增强小城镇教育、医疗、购物等综合性服务功 能。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 体育休闲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助力乡村全 面振兴。 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路径 顺应新时代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推动服务业融合化 、数字化、协同化发展,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服 务供给,培育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 (一)加快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深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围绕打造国家重 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以产业链龙头、行业骨干、专精特新 企业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 优势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 发展。推进“两业”融合试点示范。加快培育总集成总承包、 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文化旅游、供应链管理、智能生产 服务、柔性化服务、共享生产服务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 式,打造一批创新活跃、效益显著、质量卓越、带动效应 突出的国家、省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和区域。加快发 展服务衍生制造。发挥服务业企业在大数据、技术、渠道 、创意等方面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 造环节拓展。鼓励文旅企业发展文旅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 营。推动研发设计企业向制造端延伸,发展咨询设计、制 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引导电商企业发挥消费大数据与智能营销的优势,拓展制 造业务,实现产销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以制 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紧扣优势产业链价值链的核心 环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推动制造业 企业利用非核心服务业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研发 设计、创业孵化、计量测试、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构 建产业链增值服务的生态系统。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积极参 与制造业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加强品牌和营销管理 服务能力,提升制造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优势。强化生 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一体化布局,依托现有国家、省级产 业园区和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建设科创服务、大数据服务 、管理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打造一批产 业集聚、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加快推动农村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消费 性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 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 服务业。立足农业生产全过程,重点发展农业市场信息服 务、农资供应服务、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废弃物资源化利 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发展 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水肥药智能管理等农业高科 技服务,建设一批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农机服务、土地流 转服务、农业劳动力服务等云平台。搭建农产品产销服务 平台,推进湖南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综合服务中心和湖南 脱贫地区优质农产品展示中心的建设运营,建立优质农产 品供应和采购商数据库,成立农产品产销对接采购商联盟 。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探索设立湖南农产品专区 。加快发展农业消费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科技示范农业、节庆会展农业等。鼓励发展亲子农业、教 育农园、健康养生等休闲农场,促进农业与科普、教育、 体验的结合。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农业众筹 、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推动现代服务业内部相互融合。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经 营领域,推动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服 务系统集成,促进以信息服务、物流、贸易、设计为主的 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消费体验、文化、健康为主的消费性服 务业跨界融合发展。支持优势服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 跨所有制整合经营,培育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大 型综合集成商,实现信息、金融、物流、贸易、会展等业 务集成。大力实施“互联网+”“旅游+”“文化+”等行动,促进 文化、旅游、康养、体育、餐饮等相关业态融合创新,培 育以消费体验为主导的生活性服务业融合主体,深入挖掘 释放融合性消费潜力。 (二)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传统服务业数字化 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引导企 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 有序发展在线教育,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 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共享平台,建立智能化教育服务 体系,推动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发展互联网 健康医疗服务,加快布局预导诊机器人服务、智能辅助诊 疗等服务,发展分时段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电子处方 流转、药品网络销售等服务,打通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疗 机构的数据接口,逐步实现医药保数据互联互通。深入发 展在线文娱,大力发展数字视频、数字出版、数字演艺、 数字展会等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展 览馆等文化场所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发展智慧旅游 ,推广科技型文旅产品体验,支持文旅IP关联线上内容与线 下场景,打造互动新体验。大力发展智能体育,支持社会 力量建设智能健身房、开放在线健身课程,培育体育消费 新业态。支持依托互联网的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 、住宿共享等新兴消费模式发展。 拓展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 、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重点在智 慧城市、智慧工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领域塑造应用 场景,推动典型场景和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开展新型智 慧城市、智慧县域试点示范,建设“城市大脑”通用平台,提 升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等智慧应用 水平。发展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创新智慧工 厂应用场景,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 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 (长沙)测试区、长株潭智能城际磁悬浮交通系统试验与 示范基地,推进智能网联数据平台、智能车辆和设备研发 、智能公交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轨道 交通等应用场景。围绕洞庭湖区生态保护、矿山资源回收 利用等,发展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矿山应用场景 ,实现生态环境情况自动检测、智能监测、智能控制与智 慧调度。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 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前瞻布局一批可信计算、 量子信息、类脑计算、数字孪生等重大项目。聚焦自主软 件、大数据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等优势产业 领域,打造高水平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数字经济基 础设施建设,持续扩大5G 网络建设规模,推进网络、应用 、终端全面支持IPv6,建设湖南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和国家顶 级域名解析节点。统筹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支持建 设国家区域数据分中心,提高长沙、株洲、郴州等地大型 数据中心利用率和运行效能,整合提升各市州低小散旧数 据中心。加快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构建政府公共数据资 源目录和服务系统,实现同一标准采集数据、同一源头提 供数据、同一系统共享数据。 (三)促进服务业协同化发展。 加强服务业跨区域协作。以中部崛起战略为契机,加 强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 家区域战略,强化与周边省、城市群、城市间不同层级跨 区域协同合作。加快推进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 ,深化湘鄂赣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中部地区省际间基础设 施互通、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促进中部 地区加快崛起。大力推进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密切与武汉 都市圈、昌九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深入链接 ,促进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方面合作,建设 长江上中下游服务业密切合作经济带。加强与粤港澳大湾 区的深度合作,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积极对 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促进旅游休闲康养联动,建设京广 线战略新兴产业承接带。加强湘西地区与西部省份的交流 协作,推进湘渝黔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商贸流通等领域 合作,建设湘渝黔边城协作发展合作区。深化与北部湾地 区在东盟国家物流产业园、多式联运、国际中转运输等合 作,促进湘桂琼商贸合作。 探索建立省内合作示范区。系统梳理全省服务业产业 分布,围绕金融、信息、科技、商贸、物流、文化、旅游 、康养等重点行业,绘制全省重点服务业产业链地图。围 绕市州产业布局,探索建设跨市州产业合作示范区,建立 多种形式的产业合作模式与利益分配机制,整合政策、技 术、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支持建设一批跨市州产业协 作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打通跨市州的产业链、政策链、 创新链和供应链,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服务业产业集群。 推动发展服务业协作组织。围绕重点产业,支持有条 件的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 等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协作组织,为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项目招商、银企对接、技术创新等 一体化服务,按照平台化发展、市场化运行、专业化服务 等方式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 五、构建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立足我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聚焦服务 业重点领域和发展短板,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供给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商贸流通 、社会服务、生活服务等四大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一)增强生产服务支撑能力。 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 的科技创新高地,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服务 、信息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 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1.科技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服务链 ,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成化发展,构建覆盖创新全 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打造国家科技创 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高于12%。 提升研究开发能力。围绕我省核心产业创新与发展需求 ,鼓励企业开展协同研发创新,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 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推动大科学装 置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湖南省科研设施和科研 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设计服务。重点发展工 业设计、工程设计、平面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培育一 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企业,打造一批以产业集群为依 托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围绕装备制造、信息服务、消费品 工业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 计研究院,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创造”转变。提高检验检 测认证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湖南省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建 设,大力发展基础检测服务,培育第三方质量安全技术服 务,积极开展线上检验检测认证,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 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认证等一 体化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孵育功能。鼓励发展创新工 场、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平台,加快科技孵化器、众 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孵化载体专 业化服务水平。提高技术转移转化率。发展技术交易、技 术评估、技术投融资等服务,建设专业性、综合性、市场 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 联盟、工程中心等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小试、技术熟化等集 成服务。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交易运营 机构建设,促进大数据、区块链等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运 用,探索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与运营的众筹、众包模式。鼓 励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开展科技评估、科技管理服务外包 、项目管理外包、知识产权代理等服务,促进科技信息资 源市场化开发利用。 2.信息服务。加快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 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推进“数字湖南”建设 ,打造全国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信 息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推 进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研发,发展高端通用软件、 应用软件。推动政务、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行业软 件即服务(SaaS)发展。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大高端 工业软件开发应用力度,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二级解析节 点,开发一批工业APP,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互联网创新中心。整合壮大大数据产业。统筹布局大数据 中心,支持建设边缘计算中心,增强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 心服务应用能力,建设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 台,培育数据服务、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治理等新业态 ,重点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上下游产业集群、智能终端产业 集群、数据融合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推进长 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智 能制造、智能驾驶、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培育信息安 全产业。发展安全测评与认证、咨询、预警响应等专业化 服务。强化数字经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网络信息安全监 测平台。围绕推动国产PK体系与鲲鹏体系协同发展,构建 “两芯片一生态”的湖南特色信创产业体系。构建区块链产业 生态。促进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加密算法等区块链底层 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块链产业园和基地,以及“区 块链+”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 快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打造数 字化政府,建设一批新型智慧城市。完善农村信息服务 ,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服务体系。 3.现代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金融产 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化金融改革 和扩大开放,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建立与“三高四新”战 略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现代金融中心。 力争到202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左右 。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重点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提高 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占比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强化科 技金融发展,加大科技信贷投入,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 融资、科技融资担保等业务。发展绿色金融,创建国家绿 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碳产业、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推进“一县两行 ”建设,促进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服 务模式。完善保险市场,创新发展科技保险,推广发展专 利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等,健全农业保险体系,稳步拓 展基础保险服务“村村通”试点范围。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 系。实施上市企业“破零倍增”计划。争取湖南股权交易所纳 入全国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