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十四五”时期,是 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加快新旧动能转 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我省全面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碳 达峰、碳中和”要求的关键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 郑重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 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站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 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系统谋 划我省未来五年能源发展,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 变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 我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 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本规划明确了我省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新时期能源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远 景展望到2035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 调整和修编。  目录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二章主要任务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二、提升能源创新驱动能力 三、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 四、保障能源领域安全生产 五、强化能源节约绿色生产 六、强化能源惠民服务力度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二、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措施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突出规划引领 三、强化监督管理 四、完善要素保障 五、夯实科技支撑 六、加大舆论宣传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 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 政府“八大发展战略”决策部署,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 强省突破”目标要求,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 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能源改革创新为根本 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两 保障、两强化”工程,加快推动能源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 革、动力变革,全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 体系,为我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低碳、协调发展。立足能源消费大省实际 ,统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 展,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生 态文明建设,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发展。深入落实科教强鲁战略 ,大力推动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 平。系统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解决制约能 源领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激发能源发展活力。 坚持开放多元、安全发展。充分发挥区位、市场、基 础设施等综合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黄 河流域中上游省份能源合作,构建协调联动、多能互补、 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筑牢能源安全底线。 坚持节约优先、高效发展。深入践行绿色生产、生活 和消费理念,把能源节约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 节,充分发挥节能的引导和倒逼作用,持续提高能源利用 效率,加快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补强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短板,完 善能源供应网络和服务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用能品质。坚 决防范化解能源领域重大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 产安全。 三、发展目标 2025年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1.总量目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4亿吨标准煤以内 ,煤炭消费量控制在3.5亿吨左右。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1.25亿吨标准煤。电力装机总量达到1.9亿千瓦左右,力争 达到2.1亿千瓦左右。全社会用电量达到8600亿千瓦时左右 。 2.结构目标。煤电发电量、清洁能源发电量、省外电量 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68∶15∶17优化到60∶20∶20。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 3.效率目标。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 低目标。 4.生态目标。完成国家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 碳排放降低目标。 5.民生目标。人均年生活用能达到500千克标准煤左右 。 展望到2035年,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应主体,化石能 源基本实现清洁高效利用。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得到根本性 转变,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 发展。能源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战略支撑和引领 作用显著增强,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建 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新时代现代化 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第二章主要任务 一、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步伐 实施“四增两减”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 、省外来电做加法,打造全国重要的核电基地、海上风电 基地、沿海LNG接卸基地、跨区域电力消纳基地和鲁北风 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突出煤炭、煤电做减法,淘汰低质低 效产能,实现能源消费增量全部由清洁能源供给、电力消 费增量主要由清洁电力供应。 (一)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以风电、光伏发电 为重点,以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等为补充,因地制宜 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协同化发展。到2025年,可再生 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力争达到9000万 千瓦左右。 1.风电。以海上风电为主战场,积极推进风电开发。加 快发展海上风电。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 ,坚持能建尽建原则,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 为重点,充分利用海上风电资源,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 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 快启动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 。科学布局陆上风电。适度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 ,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 地。到202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500万千瓦。 2.光伏发电。坚持集散并举,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加快 发展集中式光伏。充分利用潍坊、滨州、东营等市盐碱滩 涂地和济宁、泰安、菏泽、枣庄等市采煤沉陷区,重点打 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 南采煤沉陷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鼓励采用农光互补 、渔光互补、盐光互补、生态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 “光伏+”集中式电站。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开展整县(市 、区)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成“百乡千村”低碳发 展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厂房、商业楼宇、公共建筑、居民 住宅等屋顶光伏建设,优先发展“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到 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5700万千瓦。 专栏2风电、光伏发电重点工程 海上风电建成半岛南首批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 展试点示范项目,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光伏发电盐碱滩涂地光伏:建成东营利津、垦利、河 口,潍坊寿光、滨海,滨州沾化、无棣、北海等风光储输 一体化基地。 采煤沉陷区光伏:济宁邹城、曲阜、嘉祥、鱼台,泰 安新泰、肥城,菏泽郓城、单县、巨野,枣庄滕州等“光伏 +”基地。 3.生物质能及其他。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生物质能 、地热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结合县域经济 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鼓励现有农林生物 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推进大型燃煤机组耦合 生物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科学布局分 布式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鼓励发展生 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支持生物质天然气试点建设,加快生 物质天然气产业化发展。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破 解地热能开发利用瓶颈制约,稳妥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 推进太阳能光热利用。积极开展海洋能利用研究和示范 ,探索波浪能、潮流能与海上风电综合利用,推进海洋能 协同立体开发。到2025年,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00万 千瓦,生物质能供暖面积达到3500万平方米左右。 (二)实施核能积极有序开发利用行动。秉承“严慎细 实”核安全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核电 项目建设,加快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推广。到2025年,在运 在建核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左右。 1.核电基地。围绕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 ,按照“3+2”核电总体开发布局,积极推进海阳、荣成、招 远三大核电厂址开发,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 范工程,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二期等项目;加强后续核电厂 址保护和研究论证,具备条件的适时启动规划建设。到 2025年,核电在运装机规模达到570万千瓦。 2.核能综合利用。依托沿海核电项目,加快核能供热、 海水淡化等综合利用。全面建成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 范工程,实现海阳市450万平方米核能供热“全覆盖”,打造 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积极推进海阳核电向烟台市区、 青岛即墨等地跨区域供热。开工设计能力30万吨/日的海阳 核能海水淡化、10万吨/日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海水淡化项 目,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样板工程。探索核能制氢技术研 究和示范应用。 3.核能小堆。跟踪国内外陆上核能综合利用小堆、海上 浮动堆技术研发和示范情况,开展先进成熟、经济可行的 技术方案研究。结合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清洁供暖需要 ,在济南、淄博、潍坊、烟台、滨州等地稳妥开展核能小 堆选址,适时启动示范工程建设。 专栏3核能利用工程 核电基地建成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国和一号示 范工程;开工备选海阳核电二期、三期,招远核电一期 ,荣成石岛湾核电二期等;储备招远二期、三期等。 核能综合利用建成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 开工海阳核电至烟台市区、青岛即墨跨区域供热和国和一 号示范工程核能供热项目,开工海阳30万吨/日、国和一号 示范工程10万吨/日核能海水淡化项目及国和一号示范工程 制氢等项目。 (三)实施天然气供应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沿海 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天然气供应能力。到2025年,天然气综合保供能力达到 400亿立方米以上。 1.沿海LNG接收站。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设,打造全 国重要的沿海千万吨级LNG接卸基地。优先推进重要港址 项目建设,建成中国石化山东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 扩建、龙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烟台西港区液化天然气 (LNG)、中国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LNG)等工程,有 序推进威海港、日照港、东营港等LNG接收站项目,深化 烟台西港、烟台栾家口港、潍坊中港等港区后续LNG接收 站研究论证。到2025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达到2500万 吨/年左右。 2.天然气管道。加快输气干线、支线、联络线建设,构 建“一网双环”输气格局。建成中俄东线(山东段)国家级输 气干线管道,提升管道气供应能力。建成山东天然气环网 、沿海LNG接收站外输管道等省级输气干线,满足沿海 LNG送出需要。建成山东天然气环网枣庄支线、中俄东线 济宁支线等输气支线,增强终端用户供气能力。建设平度 至高密等联络线,实现管网互联互通。实施淄青线、泰青 威等安全提升改造工程,提升管道安全运行水平。到 2025年,天然气主干管网里程达到8500公里,力争达到1万 公里以上;沿海LNG接收站全部实现管道外输。 专栏4天然气管道工程 干线建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山东段,山东天然气环 网,中国石化山东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扩建、龙口 南山LNG接收站一期、烟台西港区液化天然气(LNG)、 中国石化龙口液化天然气(LNG)等LNG接收站外输管道 。有序推进威海港、日照港、东营港等LNG接收站外输管 道。研究论证环渤海管道等工程。 支线建成山东天然气环网枣庄、阳谷支线,中俄东线 济宁支线,烟台西港LNG外输管道蓬莱支线等工程。 联络线建成平度至高密、章丘至青州、汤头至临沂等 输气管道,研究论证鲁豫皖、齐河至濮阳、沂水至寿光等 输气管道工程。 (四)实施“外电入鲁”提质增效行动。坚持高效利用存 量和高质发展增量相结合,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跨区域电 力消纳基地,加快送端配套电源建设,持续提高省外来电 规模。到2025年,接纳省外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以上 ,力争达到1700亿千瓦时左右;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达到 30%左右。 1.提高既有通道利用水平。围绕提升既有直流通道送电 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按照“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 ,加快上海庙至临沂特高压直流通道千万千瓦级电源基地 建设;充分利用扎鲁特换流站近区现役及核准在建煤电项 目,在吉林白城、松原和内蒙古通辽、兴安盟等地,新建 扎鲁特至青州特高压直流通道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 ;在银东直流通道送端新建可再生能源基地,优化调整配 套电源结构,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到2025年 ,既有直流通道利用小时数提高到4500小时以上。 2.有序推进新通道建设。加快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 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形成“三直三交”特高压受电格局 ,新增接纳省外来电能力800万千瓦;配套建设千万千瓦级 风光火(储)一体化电源基地,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 上不低于50%。适时启动第四条特高压直流通道研究论证。 (五)实施煤炭煤电低质低效产能退出行动。坚决落 实省委、省政府“三个坚决”部署要求,严格利用环保、安全 、技术、能耗、效益标准,依法依规退出煤炭煤电低质低 效产能,持续优化产能结构。到2025年,煤炭产量稳定在 1亿吨左右,煤电装机容量控制在1亿千瓦左右。 1.煤炭去产能。综合考虑煤矿资源禀赋、开采条件、灾 害威胁程度等因素,分类处置,精准施策。加快退出安全 无保障、资源枯竭、长期亏损“三类”煤矿,坚决关闭产能 30万吨/年煤矿,根据安全论证结果,对采深超千米冲击地 压煤矿采取限产、停产、关闭等处置措施。结合南四湖省 级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退出,核减新安、金源等煤矿生产 能力。 2.煤电去产能。在确保电力、热力接续稳定供应的前提 下,大力推进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关停整合。 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 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 合;全面关停淘汰中温中压及以下参数或未达到供电煤耗 标准、超低排放标准的低效燃煤机组,确因热力接续无法 关停的机组实施技术改造。 二、提升能源创新驱动能力 深入实施能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 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加快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升 级,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构建能源产业发展新格 局。 (一)加强能源智能化建设。推动“大云物智移”等现代 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发展,加强智能煤矿、 智能管道、智能电网建设,推进煤炭、油气、电力等产业 改造升级。 1.煤矿智能化。围绕“减人、提效、保安”,全面推进煤 矿“系统智能化、智能系统化”建设。实施采掘系统智能化改 造,加快电液控及智能传感器、精确定位与数据高效连续 传输等技术装备应用,推行采掘工作面远程控制、记忆截 割、自动找直等智能化作业,实现采掘少人无人化。实施 供电、通风、运输、安全监测、地面洗选等系统智能化改 造,加快推进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作 业,实现辅助运输连续化、机电控制远程化、灾害预警实 时化、洗选系统集约化。加快煤矿智能化科研平台建设 ,建立完善智能化建设标准体系。淘汰炮采工作面和煤巷 、半煤岩巷炮掘工作面。推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实 现安全管理智能高效、监测预警动态精准、辅助决策智慧 科学。到2025年,全省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建成一批 100人以下少人智能化矿井,打造一批国家级示范矿井,智 能化开采产量达到90%以上。 专栏5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工程 国家级示范煤矿东滩煤矿、鲍店煤矿、付村煤矿、郭 屯煤矿等。 科研平台煤矿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创 新中心、5G智能矿业重点实验室,山东煤矿智能化新型研 发机构。 2.管道智能化。以提升智能感知、智能管控、智能预判 水平为重点,加快推动油气管道智能化发展,发挥典型示 范引领作用,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逐步推广应用先进、 成熟、可靠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对董家口至潍坊至鲁中 鲁北、日照港至东明石化等在役管道,重点推进无人机、 高点视频监控和伴行光缆等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全面提升 在役管道智能化水平;对中俄东线山东段、山东天然气环 网干线等新建管道,高标准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全数字 化移交、全智能化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 3.电网智能化。以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 为支撑,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继电保 护、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采集终端建设 ,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部署智能装置,实现信息 全面采集、状态全息感知。加强信息传输网络建设,重点 实施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光纤网架完善和通信带宽提升工程 。加快省级电力信息处理平台改造升级,打造新一代调度 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和智慧化客户服务系统,提 升数据处理、资源调配、服务支撑能力。提高基于国产化 芯片的系统和设备应用能力,推进自主可控“三道防线”设备 应用,提升电网继电保护水平。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 设,重点实施调控云、电力现货市场系统安全防护升级工 程,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到2025年,10千伏线路智能 终端覆盖率、地市级新一代配电主站覆盖率、配电自动化 覆盖率、35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站光缆覆盖率基本达到 100%。 (二)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能源先进 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培育储能、综合智慧 能源等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氢能、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 产业。 1.氢能。围绕创建“国家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发挥我省 氢能产业基础优势,健全完善制氢、储(运)氢、加氢、 用氢全产业链氢能体系,加快形成“中国氢谷”“东方氢岛”两 大高地,打造山东半岛“氢动走廊”。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 范工程,推动氢能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 工业副产氢纯化技术,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 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加快 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探索推进高效、智能 氢气输送管网的建设和运营。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 氢站,重点推进城市公交、物流、环卫等专用加氢站建设 ,开展加油、加气、充电和加氢站合建模式试点。加大燃 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制造等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 ,推动燃料电池装备规模化生产。加快氢能多领域多场景 应用,在通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场所推进氢能应急电源示 范,在海岛、园区等特定区域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 利用试点。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 模1000亿元。 专栏6氢能产业重点工程 “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以“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 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为建 设目标,开展副产氢纯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管道输氢、 氢能交通、热电联供、氢能产业链数据监控等氢能生产和 利用技术的工程化示范,打造全国首个万台套氢能综合供 能装置示范基地,探索氢能在多种场景下的高效、安全利 用新模式。 制(储)氢东营唐正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华润可再 生能源电解盐水制氢示范项目,威海国核示范核电制氢项 目、众音氢气回收与提纯改造项目,滨州滨华氢能源项目 ,东营军马场集团、通威氢化镁制储氢项目等。 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泰安华硕能源移动式氢燃料应急 电站生产线,青岛美锦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生产项目、明 天氢能北方工程研究中心及氢能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 生产基地项目、FCP中德氢动力产业园项目,潍坊潍柴氢燃 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聊城中通燃料电池商用 车产业化项目,烟台东德实业氢燃料电池及加氢压缩机项 目等。 其他淄博氢能产业基地、滨州邹平氢能重卡物流示范 区项目、青岛金能科技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泰 安新泰液态阳光氢能产业基地、山东能源新能源研发创新 中心项目、烟台市冰轮海卓氢能技术研究院等。 2.储能。以市场化为导向,科学合理选择经济技术可行 的路线,优先发展大容量、高效率、长时间储能设施。鼓 励新建集中式风电、光伏项目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或租赁储 能设施。支持建设运营共享储能设施,鼓励风电、光伏项 目优先租赁共享储能设施。建立健全储能配套政策,完善 储能市场化交易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储能设施参与 辅助服务市场和电力现货市场。建立完善储能设计、验收 、检测、接入等标准体系,建设省级储能监测、调度平台 。加强储能关键技术、单元模块和控制系统研发、成果转 化及产业化步伐,着力构建材料生产、设备制造、储能集 成、运行检测全产业链。到2025年,建设450万千瓦左右的 储能设施。 专栏7储能示范项目 烟台海阳、枣庄滕州、济南历城、济南莱芜、德州庆 云等调峰类储能示范项目,济南莱芜、聊城临清等调频类 储能示范项目。 3.综合智慧能源。以现代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 、储能等新技术为支撑,重点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城 市商业区、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等,依托配电网、配气 网、热力网等能源网络,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天 然气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推 动能源汇集、传输、转换、运行等智能化控制,实现“电热 冷气水”高效供应和能源梯级利用。鼓励以分布式风电、光 伏等为主要电源的“智慧微网”建设,与工业、建筑、交通等 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 专栏8综合智慧能源重点工程 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齐鲁科创城,青岛上合示范 区,德州永锋,威海南海新区双创CBD产业园、荣成“零碳 谷”,淄博经开区,滨州工业园区,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 ,聊城高铁新区,潍坊半岛能源创新谷等综合智慧能源项 目。 4.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以海上风电基地开发为契机,吸 引国际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我省,在烟台 、威海、东营等地建设高端风电装备产业基地,重点打造 中国北方风电母港。依托沿海核电基地建设,聚焦国和一 号、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三代及以上核电关键技术装 备国产化,重点在烟台、威海、济南等地布局核电装备产 业园区。发挥太阳能利用规模优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 、光电制造及配套产业,积极培育太阳能热水器制造龙头 企业、光电开发利用骨干企业和其他配套企业。围绕特高 压输电、智能电网装备,做大做强泰安智能输变电装备制 造基地。围绕超深井油气开采、大型煤炭综采成套装备等 高端装备制造,在东营、烟台和泰安、济宁打造油气、煤 炭开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专栏9能源装备基地 风电装备:烟台蓬莱、海阳,滨州惠民,德州禹城 ,东营河口,潍坊高密,威海乳山,菏泽鄄城等风电装备 制造产业基地。 核电装备:烟台莱山、海阳、招远,威海荣成,济南 高新区等核电装备产业园。 太阳能装备:济南、青岛、淄博等光伏产业集群,济 南、枣庄、德州、济宁等光热产业集群。 新能源综合装备:东营利津、滨州北海等新能源综合 装备基地。 (三)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能源市场化 改革,提高能源治理能力,建立完善主体多元、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有效监管的能源市场体系,实现能源资源优 化配置。 1.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围绕提高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 率,加快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 ,推动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市场的建设工作。深 化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建立 科学的输配电价体系,深化输配电价改革。推动配售电业 务全面放开,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2.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 场运作,加快油气市场化改革。按照“一张网、一平台”思路 ,搭建省级天然气运营管理平台,推进省内天然气市场主 体整合,积极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推动油气基础 设施公平开放,实现油气资源统一高效集输。加快油气交 易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油气交易市场;积极推动上合示范 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打造上合组织能源合作先导区。引 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行政分割 和市场壁垒。深化天然气直供制度,减少供气层级,降低 用气成本。 3.提升能源治理能力。围绕减少行政审批、加强政府监 管总体方向,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推进能源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简化获得 电力等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能源营商环境。完善油气管网 运行调度机制,强化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加强能源法 治体系建设,修订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快能源领域标准 制修订,完善能源标准体系。强化能源监管,加强和规范 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能源监管体系 。 三、保障能源稳定可靠供应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省内省外(国外)两 个市场、两种资源,稳定省内能源生产,积极拓展省外 (国外)资源,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加强储备能力建设 ,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一)稳定煤炭供应保障。 1.优化省内开发布局。实施“退出东部、收缩中部、稳 定西部、储备北部”煤炭开发战略。东部地区,逐步退出烟 台、临沂市煤矿;中部地区,退出济南市全部煤矿,压减 泰安市部分煤矿;西部地区,有序推进煤炭开发建设,稳 定济宁、枣庄等市煤炭产量;北部地区,保护性储备聊城 、德州等市黄河北煤田资源。严格按产能置换原则,依法 依规核增优质高效产能。 2.加强煤炭对外合作。鼓励我省煤炭企业扩大省外项目 开发规模,鼓励企业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炭深加工等 就地转化项目,积极推动煤炭、煤制品回输;围绕保障“外 电入鲁”通道配套煤电项目用煤,加快甘肃陇东、内蒙古鄂 尔多斯等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到2025年,省外(国外)办 矿煤炭产量达到2.5亿吨。 3.完善煤炭输送网络。发挥我省沿海港口和交通枢纽优 势,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外煤入鲁”通道 能力。实施大莱龙铁路等扩能改造,提升黄大铁路、瓦日 铁路等通道运力。加快岚山港、潍坊港疏港铁路建设,提 高海运接卸能力。建设华能济宁热电等铁路专用线,满足 大型电厂用煤需求。 4.提高煤炭储备能力。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统 一规划、合理布局,动静结合、应急保障原则,加快推进 煤炭储备能力建设,进一步发挥煤炭储备在能源安全供应 中的支撑作用。依托省内骨干能源企业,优先利用现有储 备基地,充分利用关闭矿井土地资源,在不新征地的前提 下新建或改扩建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项目。按照市场化原 则,推进社会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和运营,支持在消费集中 地、主要铁路运输节点和主要接卸港口等区域新建或改扩 建煤炭储备项目。利用3至5年时间,全省煤炭储备能力确 保达到5400万吨,力争达到6000万吨,其中,政府可调度 储备能力确保达到1800万吨,力争达到2000万吨;社会储 备能力确保达到3600万吨,力争达到4000万吨。 专栏10煤炭供应保障工程 省外煤炭开发及转化山西:建成锦源煤矿,开工固贤 煤矿、上安煤矿。陕西:建成杨家坪煤矿,开工红墩界煤 电一体化、芦殿煤矿。内蒙古:建成长城三矿、五矿、六 矿、鲁新煤矿、油坊壕煤矿、新上海一号煤矿,开工吉林 郭勒二号露天矿、达赖梁煤矿、鹰骏三号煤矿。新疆:建 成伊犁一矿、昭苏盛泉煤矿,开工伊犁二矿、五彩湾二号 露天矿、五彩湾四号露天矿、白杨河煤矿;推动新疆煤制 气项目建设。甘肃:建成邵寨煤矿、五举煤矿。 输煤通道实施大莱龙铁路等扩能改造,建成日照岚山 港、潍坊港疏港铁路,华能济宁热电、山钢自备电厂等铁 路专用线。 储备基地建成肥矿鲁西煤炭储备项目、枣矿枣庄港储 煤项目、鲁北储煤基地扩建二期项目、京杭铁水联运物流 中心二期工程、泰安东平陆港储煤项目等项目。 (二)增强油气供应保障。 1.推动油气增储稳产。加强济阳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