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人民日报5月汇编(13万字79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曲青山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9 版)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 论断,也是向全党发出的一个伟大号召。党的十八大以来 ,尤其是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 论述和提及这个重要论断,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作 出深刻阐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伟大的 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 政党的独特优势,深刻理解党创造伟大成就的制胜秘笈 ,牢记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走好新 的赶考之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掌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 ,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 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历史发展有其规 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 ,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 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 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习近平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 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 主义政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基础。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是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人们与外部世界相处,就要去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最 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由是必然的 认识’——这是旧哲学家的命题。‘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 的改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种思想合乎客观规律 就是真理,不合乎客观规律就是谬论。只有根据正确思想 展开的行动,才能是正确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 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其先进性,肩负着发扬历史主动精 神、掌握历史主动的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最高 智慧,无产阶级是世界上最革命、最进步、最有前途的阶 级。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 哲学以无产阶级为物质武器。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应该积极作为、主 动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 独特优势。 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 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始终坚持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一个基本要求。规律不能自己说明自己,只有通过对历史 进程的科学阐述才能得到说明,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 实践才能得到验证。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历史主动精神 ,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刻把 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 展大势,勇于抓住历史机遇,自觉肩负历史责任,主动担 当历史使命,勇于开创未来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对 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活力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创造伟大成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 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 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 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的百年奋斗波澜壮阔,党的百年历 史成就辉煌。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 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在百年奋斗 历程中,科学分析和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 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 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 握历史主动的必然产物。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 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大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正处于彷徨和苦闷中的中 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 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 党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势中产生出来,走在了时代前 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党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历史主 动的必然结果。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纲领,因应革命形势,积极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 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抗日战争时期,党从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 放战争的重大转变,并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 的伟大胜利。抗战结束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个前途、两 种命运的决战。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明确提 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全面 内战后,我们党又准确把握民心所向,提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国民党800万 军队,解放了全中国。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方向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社会主义发展壮大,亚非拉被压迫 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风起云涌,出现了“东风压倒 西风”的气象。沐浴着这个东风,新中国诞生并站稳了脚跟 。新中国的建立,冲破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战线,极大地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 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适时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 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党基于战后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准确把握人民对于建 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开始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其间 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适应国际形势重大变化 ,及时调整外交政策,提出关于“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推 动外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抉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 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 ,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基 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 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党科学判断世界大势,确立和平 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认识,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满足人 民群众的愿望,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 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 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趋势。进 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 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与世界的互联互动 空前紧密。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 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 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 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 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 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 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 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我们党顺应和 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提出并推动建设新型 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 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世界和平 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 产品的提供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美好 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0多年前就 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这是 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 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 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掌握历史主动,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才能与时代同行。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 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 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我们要胸怀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 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 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 、预见性、创造性,积极参与和引领时代潮流。 抓住历史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当前,国际形 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 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 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危中有机 ,危可转机。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和 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 展格局,准确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紧紧锚定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既定目标,牢牢把握具有中国特 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沉着应对 世界经济低迷、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乌克兰危机等严 重冲击和影响,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补短板、强弱项 ,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以强烈 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职尽责、抢抓机遇。 总结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强化历史自觉。对历 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 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党的历史是最生 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深刻揭 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 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 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 列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正确判断形势 、科学预见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思想武器,作为想 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作为判断重大政治是 非的重要依据,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指引。 坚定担当责任,增强斗争本领。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 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前进道路不可 能是一片坦途,我们必然要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 、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决不能失去不畏强敌、不惧风险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 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担当 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 。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才能斗争。担当和斗争 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党员干部特 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 ,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 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在担当和斗 争中开创新局面、打开新天地。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 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 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 力,其奥秘就在于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伟大不 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 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我们要认真贯彻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深入 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清除一切 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 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谢伏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9 版)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 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 代背景、原则方向、目标任务和现实要求。这是习近平总 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 讲话之后,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表的又一 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加快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 书记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 会科学建设作出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深刻理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丰富内涵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 的总和,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 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两大类。知识体系是描述特定专业知 识总和的概括性术语。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构中国自主 的知识体系,就是要自主建设中国特有的哲学社会科学认 识和经验的系统。这一知识体系的重要特征是中国自主 ,主要表现在:一是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二是 立足中国经验,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 思想;三是鼓励主动思考,培养自觉行动;四是注重原创 成果,倡导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 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近年 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同时 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仍存在知识分散化、碎 片化的突出问题,尚未建构起系统化、自主化的知识体系 。综合来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应以“三大体系”建设 为理论基础和支撑,“三大体系”建设应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 识体系为中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 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这 深刻揭示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加快构 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者的崇高使命。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既是一个动态 过程,也是一个目标追求;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的主要目的,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途 径。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体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 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必然要求,是坚定“四个自信”的 必然要求,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 之问的必然要求,是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 世界学术之林的必然要求。 准确聚焦新时代中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伟大的时代呼唤强大的思想力量,走向伟大复兴的中 华民族呼唤丰硕的理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 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 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 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 ,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进入新时代新 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迫切需要以更加自主的知识体系 概括和凝练中国实践、推动和指引未来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科学回答时代发 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 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 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近代以来 ,人类社会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在回答人类社会和自然 界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基础性、整体性的知识体系 框架,主要包括在特定国家与民族发展历程基础上形成的 经验与模式、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国家制 度和治理体系等。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为建构中国自主的 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实践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 革。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 表重要讲话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对中国自主的知识体 系的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意义、中国自主的 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 讨,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提供了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新时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一方面需要在遵循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 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 国问题,从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等多角度多层 次,更加坚定自觉地建构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知识体 系,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另一方面需要随着实践 发展推动理论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 展,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和风险挑战。这 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们 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 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创造人 民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注入 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不断丰富理论内涵、拓展理论视 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最终实现 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自我更新和发展完善。 不断加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理化和系统化建设 我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大国,既应有自己的理论学术 ,更应有学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迫切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经验,进 一步加强学理化和系统化阐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 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 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 ,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 本性问题。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 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愈益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 动实践的学理化、系统化学术阐释和思想凝练正在深入推 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各个学 科的范畴、概念、理论体系,通过量的不断扩展和质的不 断提升,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及时进行学术化提 炼、学理化阐释和学科化把握。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仍然是 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伟大思想,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迈向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 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重理论体系支持要素的完整性、 系统性和体系化,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行系统化的理论说明,又努力发现和阐发代表全人类共 同价值的普遍性知识。加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理化 和系统化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公认的具备系统性、专业性 、严谨性的理论体系,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理论自觉、付出学术努力 ,持之以恒探索,久久为功推进。 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 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 和思想先导。”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价值和意义,不 仅在于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且在于通过学理化、系统化的一般性知识体系建构 ,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 国家和民族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同时,建构中国自 主的知识体系,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人类 文明优秀成果。我们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任何能够获得世界性影响的知识,必然具有科学性、 思想性、实践性。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 体系建构首先是一种真理性、规律性的探索。进入新时代 ,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 类文明新形态,这契合中华民族发展需求、体现各国人民 共同心声、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 功创造,说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既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 文明史,从中华文明璀璨成果和人类历史长河的优秀成果 中汲取营养;又要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 实践,不断拓展和充实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内涵;还要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我们的知识 体系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 创新、方法创新。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回应外部关 切,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 ,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使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走向世界,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更要将中国经验 上升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性理论,为人类文明薪火相 传、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 、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 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 、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 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 取得好成果。”这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 望和明确要求。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 意义的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召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迈出坚实 步伐。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 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踔厉奋 发,勇毅前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建 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 会科学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 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伟大 实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智勇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0日 第 13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 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 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凸显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 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全面从严治党发挥引领保障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健康发展,根本在于有马克思主 义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正确指引。党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一系列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时 代课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动党 的自我革命开辟新境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证。 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党的 十八大以来,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以及“四个不纯”长 期存在的现实和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 、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以党 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指出“继续发 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 ‘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 命”,深刻回答了怎样才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始 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则,又讲了许多老祖宗 没讲过的新话,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建设 规律的认识,为党长期执政、永葆活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 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制定和落 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打开了全面从 严治党突破口。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 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提出并贯彻落实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建强执政 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得罪千百人 、不负十四亿”的坚决态度反腐惩恶,无禁区、全覆盖、零 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打虎”“拍蝇”“猎狐”多措 并举,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健全党的 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党的纪律挺 在前面,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尊崇党章、遵守党 纪成为全党的坚强意志。经过坚决斗争,管党治党宽松软 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全党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四个意识 ”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 要论述科学指引下,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 了坚强保障,彰显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 强大政治力量、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正是因为我们坚持 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干部才能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挺直脊梁、奋勇前行,凝聚 起众志成城、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事实充分说明,全面 从严治党不仅是党推进自我革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而且是凝聚人民、推动发展、实现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 战略抉择。 全面从严治党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为科学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窑洞之问”,一代 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接续探索。77年前,毛泽东同志 给出第一个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推进全面从严 治党的历史进程中,深刻回答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时代答 卷,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给出了依靠党的自 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 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 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 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必须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的建设根本原则 ,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保证党的领导全面覆盖、 一贯到底。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 平,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充 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始 终成为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确保全党坚决捍卫“两个 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 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 治党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必须把保证全党服从中央、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 务,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执 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形成强大政 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把营 造良好党内政治生态放在突出位置,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浚其源、涵其林,养 正气、固其本,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立根固本作用。 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凝聚起全 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 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充分证明,理论武装越彻底 ,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确保全党统一思想认 识、明确前进方向。用党的崇高理想教育全党,引导广大 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奋发进取,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把坚 定理想信念转化为不懈奋斗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把 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筑牢党的建 设的组织基础。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 从严治党的实践充分证明,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 础。必须坚持党的事业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 跟进到哪里,做到“党建跟人走、人要跟党走”。坚持系统思 维,统筹推进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建设 ,使之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各居其位、各尽其责,确保 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突出政治功能,强化素质 本领,使广大党员、干部都政治坚定、本领高强,党的各 级组织都坚强有力,确保党的组织生机勃勃、优势充分发 挥。 必须坚持把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 ,人民群众对腐败深恶痛绝。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 党的实践充分证明,必须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生死存 亡的高度,认识把握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 迫性、严峻性。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紧紧围绕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之以恒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坚决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 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永葆清正廉洁的政 治本色。必须把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 本之策,把各项纪律都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永葆 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必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 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 稳定性、长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充 分证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 的管党治党方式。必须适应管党治党实践发展需要,不断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各位阶、各领域、各层 面、各环节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 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 性,提高制度执行力,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坚持依法 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把制度 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以昂扬姿态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赋予我们党更加光荣的使命、更加重 大的责任。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永远在路上 的坚定和执着,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 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行稳 致远。 把全面从严治党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谋划推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 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新时代生 动实践学思践悟,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 治自觉和历史主动。牢记“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 谋划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 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 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把握“党之大计 ”,坚持从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大局看问题,建强党的组织 体系,健全党领导各类组织、各项事业的制度机制,确保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 ,善于从整体、长远、大势上认识研判全面从严治党面临 的重大课题,提升管党治党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再接再厉、开创新局。 充分发挥政治建设统领作用。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 、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 各项建设的统领作用,注重统分结合、纲举目张,把政治 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深刻领会“两个 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 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坚决贯彻落 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行动上,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 工作的实效上,体现在日常言行上。强化政治监督,坚决 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上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向前进 。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牢记“江山就 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思考处 理问题,顺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凡是群众反映 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都要坚决纠正。集中纠治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生态环保 、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 题,防止和纠正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反对形式 主义、官僚主义,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加固中央八 项规定堤坝,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 赖支持。 将严的主基调长期巩固坚持下去。把严的标准、严的 措施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思想从严、监督 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和反腐从严有机统 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打好党风廉 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围绕增强党组织政治 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严格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锻 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员、干部队伍,推动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 体责任,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严重失职”的观念,确保 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通过不懈努力,推动全 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 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为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笃行(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 臧安民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8日 第 09 版)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 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 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 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 ,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 的奋斗足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担当笃行、建功立业。 在常修常炼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 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 而是一辈子的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 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 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精辟阐明了 年轻干部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栋梁 之才的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 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必须 持之以恒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坚持联系思想和 工作实际。既要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又 要紧密联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要紧密结合统筹做 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实际,又要紧密联系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既要紧密结合本 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能职责,又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本职 工作。在不断学习中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 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年轻干部 锤炼坚强党性、纯洁政治灵魂、纯粹思想境界的熔炉。各 级党组织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党内政治生 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把严的主基 调传导到基层、传导到每一名党员干部。让党内政治生活 的大熔炉越烧越旺,让年轻干部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 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使党的理想 信念、道路主张、目标任务、纪律规矩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 是一种政治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见贤 思齐,号召广大青年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 习。在我们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 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他们的信仰信念、家国情怀、 人格风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从榜样身上汲取 力量,通过参加先进事迹报告会、阅读先进典型事迹书籍 等形式,坚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不断叩问初心、坚守 使命。 在知畏知止中守住拒腐防变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 欲是祸的道理”。这深刻阐明了年轻干部守住政治关、权力 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的极端重要性,为年轻干部 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指明了方向。 从怀德自重拒腐防变。“腐”“变”源自内心,破“心中贼 ”,则“腐”“变”不生。自重要在怀德,领导干部要明大德 ,对党赤胆忠心、锤炼坚强党性;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 、甘当人民公仆;严私德,正心明道、纯洁操守。怀德方 知敬畏,只有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才能敬畏人民、敬畏 组织、敬畏法纪,止于名利、止于物欲、止于浮躁、止于 侥幸。年轻干部要经常对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 指示批示精神,经常对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对照党 章党规党纪,看清一些事情该不该做、能不能干,做到“见 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从遵规守纪拒腐防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纪律 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 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法规制度,彰 显我们党对纪律建设的高度重视。年轻干部要把遵守纪律 规矩贯彻到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不断强化纪律意识 ,养成守纪习惯,不生妄念、不行苟且、不逾规矩。 从小事小节拒腐防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住拒腐 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小 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年轻干部要把握“小”与“大”、 “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决不能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 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在轻歌曼舞中丧失了人格、 在“温水煮青蛙”中麻醉了意志。警惕小事、管住小节,不沾 不义之财、不染不正之风,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 的底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在不懈淬炼党性中树立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党性。”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贯 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的重要要求,要夯实党性这个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确保政绩观不出偏差,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 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 ,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我们党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 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年轻干部思考谋划工作 ,要关注群众的所思所忧所难所盼;制定政策措施,要把 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工作 落实,要盯住防疫、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 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一个个具体问题 ,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解决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 ”。树立正确政绩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做到思路实、措施实、抓落实,吹糠见米、务求实效 ;坚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重“里子”不重“面 子”,“泽被后人”不“竭泽而渔”,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 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 远的好事;坚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不计较 个人功名,赢得群众好口碑,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评 价。 解决好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 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坚持 目标导向,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 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调查研究,探求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找到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坚持效果导向,对长线工作,保持战 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耕细作、滴水穿 石、善作善成。 在边干边学中练就过硬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才兼备,方堪重任。”年轻干部 要成为栋梁之才,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年轻干 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必须练 好内功、提升能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提高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 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 论素养。”要加强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自觉用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 工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这个看家本领 ,用好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 实践者。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 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 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其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调查研究是基本功。科学决 策需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改革攻坚需要在把握 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创新,应急处突需要对可能发生的 各种风险挑战心中有数、掌控局势、化解危机,群众工作 需要善于宣传教育团结带领群众,抓落实需要想干事、能 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年轻干部要加强思想淬炼、政治 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本职岗位上不断提高分析 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精度。 提高实践磨练的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 “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所有实际能力的获得都要靠实 践,一个干部能力强弱,与其在实践中是否真心、用心、 虚心有很大关系。真心即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用心即抓 铁有痕、踏石留印,虚心即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年轻干 部要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边干边学中提升自 己,在知行合一中增强本领,成为本领域本部门的行家里 手。 在无私无畏中担当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当前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年轻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部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在挺起脊 梁、冲锋在前的担当和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作贡献。 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担当和斗争。担当和斗争折 射着一个干部的党性、作风,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 畏的勇气。有了私心、私利、私情、私欲,遇到问题很容 易瞻前顾后,遇到矛盾很容易躲着绕着,遇到风险很容易 上推下卸。年轻干部要践行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 职、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时刻扪心自问敢不敢扛事、愿 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 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切实做到无私无畏、知重负重。 充分发扬斗争和担当精神。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 ,更是具体的、实践的。年轻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 什么职务,都要保持真担当真斗争的风骨、气节、胆魄 ,不弃微小、不舍昼夜,一事未成、寝食难安,以实际行 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 中,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发扬斗争和担当 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 情防控成果,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 政策的言行做斗争。 在培养深厚感情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开展 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 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 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年轻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强烈的爱民、 忧民、为民、惠民之心。 感情的深度决定着贯彻群众路线的程度。群众路线是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党 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年轻干部坚持党的群 众路线,就要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真 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以 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 崇高情怀。 贯彻群众路线要体现在一言一行上。贯彻党的群众路 线,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融入血脉中、落到行动上。 年轻干部要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 之。甘当人民公仆,矢志造福人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 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 迫的实际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 新时代人权法治保障取得历史性成就(深 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 张文显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1日 第 13 版) 人人充分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伟大梦想。尊重和 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立法、执法 、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快完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保障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 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 会、环境等各方面权利,不断提升人权法治化保障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治国理政 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权法治保障 机制,保障公民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新时代人权法治保 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人权保障立法更加成熟完备 立法工作只有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保护人民,才能为人权法治保障夯实规则之基。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 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 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深化公共法律服 务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社 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这些重 要论述,为构建保障人权的坚实法律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立法机关积极回 应人民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把人权保障作为立法工作的 重点任务,加快充实和完善人权保障的法律规定,形成涵 盖人权保障各层面的法律法规,为促进各项人权全面发展 提供法律依据。比如,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落 实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编纂民 法典,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新的国家安全法等,修改环境 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全方位织就 协调增进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 利的人权保护法律网;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加强对个人信息权益等新兴领域人权的保 护;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全面保障 特定群体权利;修改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提高诉 讼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水准。 新时代,立法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和完善一 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权保障各方面立法更加成熟 完备,人民各项权利更有法律保障。随着科学立法、民主 立法、依法立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 断完善,以良法善治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广大人民群 众享有人权的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 样。 人权保障执法更加公正严格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规范 公正文明执法,是维护和保障人权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各级行政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职责,坚持法定职 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树立正确法治理念,把打击 犯罪同保障人权、追求效率同实现公正、执法目的同执法 形式有机统一起来”“要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 、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裁决等活动,提 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严肃处理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的行为和人员”。我们要不断强化依法行政,将人民权益得 到切实有效保障作为法治政府的衡量标准和最终目标,在 严格执法、执法为民中尊重和保障人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行政机关坚持国家尊重和保障 人权的宪法原则,将保护人权的理念贯彻到行政执法全过 程,全面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 、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推动人权 保障迈上新台阶。把行政权力限制在法治框架之中,实施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禁止 法外设权、违法用权,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不 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和行政执 法调查取证、告知、罚没收入管理、行刑衔接等制度,确 保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全 面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救济,实现案件流程信息化管理和同 步记录,加强对执法活动的实时监督。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有效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持续深化改 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 化、便捷化。 新时代,行政机关正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严格规 范公正文明执法,更加注重把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运用于 执法过程中,不折不扣保护人民的各项权利,努力确保法 定权益受到公平保障、人格尊严获得平等尊重。人民群众 不仅从每一个执法决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且感受到执 法的力度和温度、对人格尊严的呵护。更加公正严格的人 权保障执法,使人民群众对中国人权事业的满意度持续提 高。 人权司法保障更加全面有效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确 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 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司法 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破解体制性、机制性 、保障性障碍”“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 福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 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 人民群众权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 国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机制更加健 全。我们推进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司法职业保障制度 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 革,明确法官、检察官办案的权力和责任,做到“让审理者 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坚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诉求 ,全面严格实施立案登记制,切实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 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当事人获得公正审判的 权利,深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强化 诉讼过程中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保障。深化司法公开 ,建立健全阳光司法机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 刑人员、社区矫正对象、戒毒人员及刑满释放人员的合法 权利。建立健全权利救济和司法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公 共法律服务,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归根到底要由人民来评判。 新时代,我们牢固树立正确司法理念,司法工作坚持把定 分止争、惩恶扬善同保障人权、救济权利有机统一起来 ,将人权保障贯穿于司法权力运行各阶段、各环节,以公 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活动,使受侵害的权利得到及时救济和 有效保护,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人 权司法保障成效越来越显著,推动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 不断增强。 守法意识、人权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人权保障为了人民,人权保障依靠人民。加强人权法 治保障,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就需要普及人权法 治观念,增强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人权意识,为保障人权 奠定坚实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正确人权 观,广泛开展人权宣传和知识普及,营造尊重和保障人权 的良好氛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加强法 治社会建设,守法意识、人权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为人权 法治保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法治宣传教育与人权教育紧 密结合,广泛开展人权理论研究和人权教育培训。将人权 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 相关课程教学中融入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等 学习内容,增强学生权利意识。在高校开设人权专业及相 关课程,培养人权方向专业人才。举办多期针对党政干部 、司法系统人员的人权知识培训班,强化国家工作人员人 权法治观念。定期编写出版《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蓝 皮书,出版和发行《人权》《人权研究》《中国人权评论 》等专业书刊,推动人权教育和知识普及。加强实践教育 ,让人民群众在丰富的人权法治保障实践中形成和巩固守 法意识、人权意识,学会尊重人权、依法维权。在基层社 会治理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 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 利。 新时代,我们全面推进全民守法,人民群众依法维权 能力显著提高,尊重和保护他人合法权利日益成为人民群 众的思想共识,崇尚法治、尊重人权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这不仅推动我国人权法治保障水平和效能显著提升,生 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 显著优势,更增强了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的 决心和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我国人权法治保障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 节,实现人权法治保障深层次优化、全方位升级,中国必 将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中心副主任) 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人民观点) ——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⑤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5 版) 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总是在青年身上得到最生动的 体现。随着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满 怀“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 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展现出理性包容、 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中国青年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底气,以朝气蓬勃的青春之姿,折射出这个伟大 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 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 潮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发展具 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 “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党 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天,中国 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 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 扬振奋,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自信的 精神品质。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GDP超百 万亿元”等折射中国巨变,“蛟龙”入海、“嫦娥”探月、“天和 ”驻空、港珠澳大桥开通等成就记录难忘场景……“当惊世界 殊”的发展奇迹,“更上一层楼”的美好生活,亿万人民亲眼 见证、亲身经历,这为自信自强奠定坚实基础,为志气骨 气底气提供有力支撑。这样一份强大的自信,是在党中央 坚强领导下继续坚持中国道路、创造中国奇迹的坚定决心 ,是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正向预期和强大共识,是新时代中 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 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 有理由自信的。”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放在历史坐标中看 ,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沉沦而奋起、由苦难到辉煌的命 运转折历程,更能体会这种自信自强所彰显的历史主动精 神、历史创造精神。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 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 ,中国人由此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由被动变为主 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 ,这是百年来中国精神发生的最显著、最伟大的变革,也 是一个走过漫长历史的古老民族心灵世界最壮丽的篇章。 现在,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 来,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 经历各种风浪考验,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斗争精 神斗争本领得到锤炼,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 扬。只有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才能让这些精神力量握指成 拳、合力致远。古人云:“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同困难作 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面对可以预见的 狂风暴雨和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众力并则万钧举”的团结 之光不会失色,“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永不过时。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把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汇聚成闯关夺隘的强大合力,就 没有什么挑战是不能战胜的、没有什么目标是无法抵达的 ! 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身处前所未有 的伟大时代,做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14亿多中国人民 鼓起“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磨炼“踏 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志,就一定能在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创造令人刮目 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人民观点) ——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④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27日 不久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 ,有关部门介绍了过去一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 成效: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研判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 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不断织密的安全网、持续拧 紧的安全阀,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有 力保障。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 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其中之 一就是“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 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 质要求,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推动我国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 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 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 稳定奇迹。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从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往往都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 险的高发期。中国发展历程的震撼之处就在于,同时创造 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近代以来,从 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到高度统一、民族团结,从积贫积弱 、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繁荣富强,从被动挨打、饱受欺 凌到独立自主、坚定自信,中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 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奇迹的伟大之处 ,不仅在于在经济发展上以如此大的规模跑出如此快的速 度、以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变化,更在于在实现经 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应对转型阵痛、确保了社会长期稳 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现了活力与秩序 、发展与稳定的平衡。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发展厚 植根基,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利条件。紧紧围绕 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食品安全等重大部署,用心呵护百 姓“舌尖上的安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 紧围绕打击突出违法犯罪,开展“云剑”“净网”“净边”“断卡 ”“猎狐”等专项行动,持续向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等违 法犯罪“亮剑”;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一 项项专项打击整治行动、一个个高质量服务举措,让老百 姓更安心、放心、舒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也让“中国之治”成色更足 、优势更加彰显。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 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 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 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 进步,安全稳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发展,人民群众不 仅需要治安良好、犯罪率低,还期望衣食住行、网络安全 、公平正义等社会生活各方面更有保障,必须固根基、扬 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 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 用的制度体系。只要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保持人民安居乐 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这是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也 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这一根 本要求,把安全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推进国 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 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我们就一定能创造 新的更大奇迹。 经济发展具有强大韧性和活力(人民观点 ) ——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③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26日 越是逆风飞翔,越能展现韧性;越是逆水行舟,越能 彰显活力。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 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 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一季度,主要宏观指标保持 在合理区间,“稳”的基础在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在不断集 聚,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活力。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发 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其中重要一条就 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 揭示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深刻揭示出我国经济 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 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 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 正如分析人士所言,“在经济领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 成功故事”。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增量,沉淀为雄厚的物质 财富存量,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从经济总量 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已迈过110万亿元关口,占世界经济 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从民生改善来看,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 脱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 超过10亿人;从科技创新来看,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大 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三新”经济不断涌现,以创新为 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形成。这些实 打实、见真章的成绩,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充分 说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 增强,新时代的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已经被各种“压力测试”所检验、 所证明。这种韧性体现在,中国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 ,又有超大规模市场,使得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大国经济 效应,可以减缓外部冲击力度;这种韧性体现在,我国具 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 强,规模庞大、分布广泛的微观主体构成了复杂、有机结 构,形成风险分散机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种韧性体 现在,国家能够及时灵活调整政策,有足够多的政策工具 来应对冲击,有能力防范经济出现大起大伏,守住不发生 系统性风险底线;这种韧性体现在,党中央高效统筹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够逐步阻断疫情传播,最大限度 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前期发展所积 累的坚实基础,为中国抵御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家底”,为 中国跃上更高发展境界筑牢了基石。 中国经济的奔涌活力,正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彰显。 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跨越新关口的同时,中国经济还在 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结构在优化、方式在转变、质量在 提升、效益在增强。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 比增长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产业升级带动作 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均保持 较快增长,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 贡献率比上年同期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清洁能 源消费占比继续提升,绿色转型稳步推进;居民收入持续 增长,民生改善继续加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 “旧动能”转向“新动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新发展 理念融入到发展各环节,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 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如果说强大的韧性让 中国经济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那么奔涌的活力将推动 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 依旧在那儿!”中国经济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 ,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进步,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 ,完全能够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只要我们更好 把握战略性有利条件,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 险挑战面前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劈波斩 浪、行稳致远。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人民观点) ——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25日 近期,我国航天领域捷报频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创造了 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发射升空,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正式 开启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突 破,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 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最鲜明的特色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制度自信和文化 自信紧密结合,在推动发展上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理论 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 总书记作出我国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 理体系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为我们牢牢掌握 历史主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 量。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优越,一个重要 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能不能号令四面、组 织八方共同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 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 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面对来势汹汹 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 导下,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 生命大救援,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 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迎战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隐 匿性高等特点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我们坚持科学精准、动 态清零,不断提升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防控水平,取得了 阶段性成效。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 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 本保证。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 最根本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 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到日益丰富不同领域具有创 新性、支撑性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层 次分明、系统完备,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民主 集中制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在国家治理中 日益显现出巨大的制度效能。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中,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进 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 明。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 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既要全 力以赴答好疫情防控“加试题”,更要坚定信心答好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这道“必答题”。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 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 力。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集 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 能量;只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善于运用制度力量应对风险 挑战冲击,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住一次次压力测试,不断 化危为机、阔步前行。 风物长宜放眼量。回顾过去,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 。展望未来,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14亿多中国人 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一定能够不断从 胜利走向胜利,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应对风险挑战的根本政治保证(人民观点 ) ——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信心动力①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24日 上海多个区实现社会面清零,吉林持续巩固抗疫成果 ,河南、江苏等地疫情渐趋平稳……今年3月以来,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 、并肩作战,我们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为严峻的防 控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证明,我们的防控方针 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 史检验的,我们的防控措施是科学有效的。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今年全国两 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 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从五个方面精辟概括 了“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其中排在首位 的就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这一 重要论断,充分展现了党中央从容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 战的娴熟能力,深刻阐明了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 政治保证,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激发出广 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些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 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党面临形势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面对 “三期叠加”的经济形势,作出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 态、引领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指引中国经济履险如夷、企 稳向好;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领导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总体战、阻击战,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不 利局面,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这是把握未来 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 化的路径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水平驾 驭复杂局面,沉着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展现出伟大的历史 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风雨来袭之时,中国共 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披荆斩棘之路,中国共 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最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 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 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 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 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 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 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在新征程上汇聚起万 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 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清醒认识到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 开,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 挑战。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是面临挑战,越 要激扬斗志。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握“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首要的就是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没有中国共产 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 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 环节,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力量,中 国号巨轮就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我们要锚定奋斗目标,把握有利条件,激发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崇德向善、严守纪律(人民观点)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⑤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20日 用柔弱双肩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的大学生刘羲檬,帮助 30余位残障人士就业的特殊教育教师贾君婷仙,从突发火 情中勇救一家三口的快递员张裕……不久前,第二十六届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公布,这些90后、00后年轻人 ,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道德坚守和价值追求。党的 十八大以来,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各级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广大青年成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作出积极 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 平总书记要求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 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 ,严格履行团员义务”。青年只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以道德浸润心灵,以纪律规范行为,才能扣好人生 第一粒扣子,为自身成长成才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德是为人之本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 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说明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的基础性意义。青年处在价值观 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 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关乎人 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是否风清气 正、朝气蓬勃。广大青年务须加强品德锤炼,自觉树立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努力成 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运动场上争金夺银,彰 显为国争光的家国情怀;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折射一心 为民的赤诚之心;在田间地头寒耕暑耘,体现勤劳坚韧的 奋斗之美……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 道德实践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只有明大德、 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崇尚对党忠诚的大 德,才能筑牢理想信念、认清大是大非;崇尚造福人民的 公德,才能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崇尚严于律己 的品德,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以大德铸魂 、公德善心、品德润身,就能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 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一个道德上有追求的人,往往 对纪律重要性的理解也相对深刻,同时自身也有着高度的 纪律自觉。青年人修身立德,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 加重要的位置。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包 袱布,上面写有“六项注意”,当年的年轻战士就是以此自警 自励,锻造出“一个可以当十个”的战斗力;上海解放纪念馆 藏有一本名为《入城纪律》的小册子,当年人民解放军进 驻上海城区时,十万大军严格遵守入城纪律露宿街头,受 到群众欢迎。有规则意识、有纪律意识、有法治意识,就 能把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追求,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 逾矩。 回望历史,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即便长途跋涉也要“到延 安去”,新中国成立后青年突击队响应号召艰苦创业、建设 国家,改革开放后爱岗敬业、服务人民的青年岗位能手纷 纷涌现,新时代青年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出来、 顶得上去,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伟大事业中锤炼品德修为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立大志、明大德、成 大才、担大任,青年一代必将收获更有高度、更有境界、 更有品位的人生,让青春绽放更为绚丽的光芒,用青春和 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人民观点)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③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18日 投身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坚 守三尺讲台倾情奉献乡村教育,矢志科技报国攻克技术难 关,扎根司法援助、就业帮扶、农业生产、志愿服务等基 层一线……近日,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 迹向社会发布,他们身上“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的 品质赢得网友热烈点赞。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 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 ,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总能激荡青春蓬勃的力量,激 发成长成才的动能。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 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寄予殷切期望,要求 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模范,带 头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做到不信邪、不怕鬼、骨头硬”。 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 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的时代使命,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 斗争中成长提高,才能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 人。 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 是不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从来就不怕苦、不畏难,在斗争中 绽放着绚丽的青春之花。青年一代冲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 控斗争第一线,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 ”“00后”;年轻的航天团队逐梦星辰大海,助力我国航天事 业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在冬奥赛场上,运动员不畏强手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冬残奥 会的历史最好成绩……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斗争精神,就体 现在与困难角力、与阻力对垒,战风斗雨、闯关夺隘,克 服不利条件去争取胜利,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 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我们从斗争 实践中懂得,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 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 们一个光明的中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 战明显增多,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广大青 年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做 到面对困难挫折撑得住、关键时刻顶得住、风险挑战扛得 住,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当好开 路先锋、事业闯将。 斗争是一门艺术,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经 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在 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青年周恩来 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革命的洪流中兑现“险夷不变应尝胆 ,道义争担敢息肩”的誓言;物理学家于敏在青年时期为国 家战略调整研究方向,隐姓埋名、潜心钻研,为研制氢弹 作出突出贡献;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 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实践 表明,要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就必须在党和人民 最需要的地方矢志奉献、在担苦担责担难中经受考验。拼 搏在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勇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的重担,立足岗位守护万家灯火……广大青年 要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 气、底气,以斗争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青春越挺拔,时代越向前。没有广大人民特别是一代 代青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明天。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一往无前 ,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新时代广大青年必将用青春和 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刻苦学习、锐意创新(人民观点)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17日 走进北京李大钊故居,感悟“紧跟着中国共产党打破一 个旧世界”;回顾新中国建设历程,决心“把青春献给祖国 ”;感受改革开放生动实践,像前辈那样“争做改革开放的弄 潮儿”;见证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誓言“青春向党、 不负人民”……共青团中央推出的“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 ,每周吸引超过5000万人次团员青年参加。广大青年与新 时代同向同行,正以刻苦学习汲取智慧、以传承创新勇攀 高峰,努力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 切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提出明确要求 ,强调“要做刻苦学习、锐意创新的模范,带头立足岗位、 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殷 殷嘱托,为新时代的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努力方向。 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 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 、服务社会,才能让青春在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中绽 放光彩,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勉 励青年“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号召青年“把学 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 活方式”,鼓舞青年“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工作 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每每与青年 人谈心谈话,习近平总书记都勉励青年自觉加强学习,不 断增强本领。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吸水一 样汲取知识。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在学习阶段把基石打深、打牢,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 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一大批先进青年在 “觉醒年代”纷纷觉醒;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向科学 进军过程中,青年科学家矢志奉献才智和青春,“把失去的 光阴夺回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争 当新长征突击手、创建青年文明号,青年才俊敢闯敢干、 勇立潮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科技攻关岗位奋 力攀登过程中,年轻的大国工匠在学习琢磨中“让技艺巧到 极致”……刻苦学习、锐意创新,是广大青年改变自身命运 、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 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广大青年才能当 好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青年要成长成才,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既要 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回 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当年,我在梁家河插队,实际上就是 在上社会大学,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那段经历让我 受益匪浅。”从哪里最苦最累就出现在哪里的张思德,到团 结妇女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建设的梁军,从扎根大漠潜心石 窟考古研究的樊锦诗,到和队友一起勇夺北京冬奥会金牌 的武大靖,一代代青年扎根岗位、追求卓越,在火热的实 践中绽放青春光华,成就了充实人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 儿,广大青年要立足岗位、苦练本领、创先争优,努力成 为行业骨干、青年先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 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新时代的中国青 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 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 道上奋勇争先,当代青年一定能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 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 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人民观点)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① 人民日报评论部 2022年05月16日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用青春的智慧和 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 年身上”……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殷殷嘱托,激励广大新时代 中国青年坚定理想、肩负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坚定的理想信念,扬起青春远航的风帆。习近平总书 记要求新时代广大共青团员做“五个模范”,排在首位的就是 “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 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努力成长为有理 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断把为 崇高理想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 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百年 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 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 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 ,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凝聚在中国共 产党的旗帜之下,青年以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 ,成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寄托着 国家的希望,承载着民族的未来。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 ,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就能涵养“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 间”的高尚品格,就能唤醒“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的政治觉悟,就能激发“为国为民谋解放之革命事业”的使 命担当,就能塑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定力,就能增进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深厚自信。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理想信念只有建立 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 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才能虔诚而执着 、至信而深厚。陈望道积极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不仅成为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还 参与创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蔡 和森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翻译上百种介绍马列主义和俄 国革命的书籍,系统提出了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在团的 一大上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 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新时代中国青年做到理想远 大、信念坚定,就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内心深 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 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 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 才能充分迸发。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到“把青春 献给祖国”的建设浪潮,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 音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奋斗誓言,百年来广大青年在 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 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新时 代中国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 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 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青春孕育无 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 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理想与抱 负。 未来属于青年,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走 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加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 搏奋斗。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肩负起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 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坚定爬坡过坎的底气信心(人民观点)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③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2日 第 05 版) 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底气,集中精力办好自己 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也呈现 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影响加大。 面对多重挑战,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 值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经济运行 总体平稳,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这是在世界进 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下实现的增长,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 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下实现的增长,是就业稳、物价稳、国 际收支稳之下的增长,来之不易更弥足珍贵,坚定信心更 增强底气。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全年经济 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尽管挑战大、任务重,但我们底气 足、信心强。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当前受疫情影响,需求收缩、供 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更为突出,新的下行压力进一 步加大。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需要用全面、辩证 、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从发展基础看,去年我国经 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过世界平 均水平;从供给潜力看,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产业体 系完备的优势继续彰显;从内需空间看,14亿多人口、超 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持续显现;从政策 环境看,改革与调控“组合拳”不断发力,稳增长合力正加快 形成。可以说,冲击影响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我国经 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们有足够信心底气战胜 任何困难挑战。 我国经济潜力足、活力强、政策工具多,充沛的新动 能让我们爬坡过坎有底气、行稳致远有信心。一季度,国 民经济“三驾马车”稳中有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 增长27%,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0.7%。进入二季 度以来,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释放消 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一系列措施,“十四五”规划纲 要中的102项重大工程抓紧推进,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 加快实施,企业成本降、预期稳、信心强。顶住下行压力 、稳住宏观大盘,我们有底气也有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疫 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有信心 也有条件。 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中国拥有最完整、规模 最大的工业体系,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 ,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 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 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前 景依然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下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 期同时,仍对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认为“中国在全球经 济复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 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71%的德资企业、2/3的美资企业希 望增加在华投资。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期待,体现出对中国 经济过往成绩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经济所具有稳定态势和 深层优势的认可。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在全球经济 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面向 未来,我们有“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有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 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有底气有信心共克时艰、战胜 风险挑战,继续奋勇前进。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 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正是 我们心之所系、行之所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 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高效统筹好疫情 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一定能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 大机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 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夯实“稳”的基础 激发“进”的动能(人民观 点)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②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1日 第 08 版) 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继续夯实“稳”的基 础、更多激发“进”的动能 经济社会平稳,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 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 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和“进”相互促进,以稳求进,以 进固稳,体现着深刻的辩证法。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 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开年“成绩 单”。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城镇新增就 业285万人,CPI同比上涨1.1%,国际收支状况保持稳定 ,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 定,同时亮点频仍、动能优化,这是我们坚持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的结果,是切实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结果,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打下了良好基础。贯彻 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继续夯实“稳”的基础、更多 激发“进”的动能。 “稳”是“进”的重要基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 扭住“稳”的关键点。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稳是主基调 ,稳是大局。要看到,高质量发展是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 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宏观 稳定成为稀缺的资源。开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 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 ,市场供给总体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支撑宏观 经济的各项重要指标总体平稳。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 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 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强大的韧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 变,这些都是我们“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信心所在、 基础所在。 与此同时,稳市场、稳预期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已扩大到受疫情 影响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各地已组 织“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1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近 500万个,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有基 础;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今年将建设1亿亩高 标准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稳产保供 守住农业基本盘有基础;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优化营 商环境等多管齐下,外贸平稳发展有基础……“稳”的政策导 向更鲜明,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当前的困难和挑 战,完全有信心、有底气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进”是“稳”的持久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要 找准“进”的切入口。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了一些新亮点 、向好趋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累积增长。一季 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 140.8%、24.3%、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4.2%,创新发展态势持续;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同比提高 0.8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3%,绿色 转型稳步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16.7%,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围至132个城市和地区,对外开 放持续扩大……政策上,在需求侧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举措 ,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在供给侧打 出了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大力稳定产业链大循环、提振 市场主体信心。事实表明,我国经济不仅大盘稳定、总量 扩大,更有结构优化、效益提升,“进”的动能持续涌动,必 将为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劲合力。 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认识和把握好“稳”与“进”的辩 证法,坚定必胜信心,掌握发展主动。经济社会平稳,才 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 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 社会平稳运行创造良好预期。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稳中求 进工作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固稳,充分彰显了我们党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充分展 现了我们党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智慧 和魄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认识并切实 用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方面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着力夯 实“稳”的基础、持续增强“进”的动能,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 事情,在更周全的“稳”与更高质量的“进”良性互动中推动高 质量发展,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挑战,实现全年经济社 会发展预期目标。 把握有利条件,保持战略定力(人民观点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①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0日 第 05 版) “开门稳”的成绩单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具有“稳”和“进 ”的鲜明特征,同时“稳”的基础在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在 不断集聚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支撑高 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经济韧性强、潜力足 、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中国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没有什么能阻 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疫情要防 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扎实稳住经济”“保持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指出“要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对于 各地区各部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全 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今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高于 去年四季度0.8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高于去年四季度2.6个百分点;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 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 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实现平稳开局。“开门稳”的成绩单充 分说明,我国经济具有“稳”和“进”的鲜明特征,同时“稳”的 基础在不断加固,“进”的动能在不断集聚。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 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同时更要看到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历史 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遭遇偶然事件的冲击,可能 出现短期的波动,但决定长期发展的还是经济基本面。实 践证明,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支 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不会改变,经济韧性强、潜 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有 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坚实国力应对挑战,我们完全有信 心、有底气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 坚实基础”“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我国发展 仍具有的“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 了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战略性有利条件,意味着不是一 般性的有利条件、不是一时半时的优势,而是对于发展全 局、长远走向有着关键影响的主要有利条件。把握有利条 件,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勇前进,集 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 把握有利条件,保持战略定力,必须坚定必胜信心 ,稳定各方预期,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要看到,稳 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但我国经济“稳”的基 础没有改变、“进”的动力依然充沛。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是驾驭复杂局面、治理宏观经济的根本政治保障。 宏观政策稳健高效、调控体系协调联动,是制度优势转化 为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托。我国经济的强大活力潜力,是促 进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的坚实基础。准确判断、科学 谋划,抓住用好战略性有利条件,我们有能力、有条件实 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把握有利条件,保持战略定力,必须迎难而上、敢于 斗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团结奋斗向未来。要坚持稳中 求进工作总基调,要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 ,以“稳”更好地求“进”,以“进”更好地促“稳”,一以贯之、 久久为功,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展现稳中求进的定 力之坚。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 、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 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要积极推出有 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让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加强统筹协 调,坚持系统观念,精准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 度效,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质的稳步 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 依旧在那儿!中国具有迎难而上、爬坡过坎的能力,没有 什么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准确把握有利条件,坚 定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记“国之大者 ”、锚定战略目标,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我们就一定 能够保持宏观大局稳定,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以实际行 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用技术创新优化防疫举措(纵横) 鲍 南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7日 第 05 版) 手机上一点一划,附近各核酸检测点的位置、排队情 况、预估等待时间等信息便一目了然。近日,北京市海淀 区中关村街道联合驻区单位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上线了一 款小程序,刚投入使用即赢得一片好评。 与新冠病毒赛跑,科技加持带来防控加速度。回看疫 情防控两年多来,通过技术赋能优化防疫举措的创新比比 皆是。从亮“码”出入、见“绿”放行,到健康码、核酸检测记 录、疫苗接种情况“三码合一”,化繁为简的出行“神器”,让 人员流动安全有序;从云会议,到云课堂,依托5G、在线 直播等时兴技术,远程交流互动自如无碍;从AI机器人无 接触配送,到核酸检测点地图上线,依托人工智能、实时 定位等创新应用,保障了社会生活有序……种种创新虽“微 ”,却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极大解决了市民朋友和各行 各业的急难愁盼,将疫情防控对大家工作生活的影响降到 最低。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应然之举,也是凝聚抗疫合 力的应有态度。 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创新。如果说技术是“利箭”,对 破解问题有事半功倍之效,那么群众的诉求就是标靶,找 准了、瞄对了,才能有的放矢。在这方面,与群众接触最 多的基层一线其实有着更切身的感触,也有着更大的创新 主动性,或优化机制,或技术借力,都更敢想,也更肯干 。就拿中关村街道推出的这个排队小程序来说,产品需求 由街道提出,中科院自动化所作为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成 员单位立刻响应,仅用一夜便完成产品。这正是基层社情 民意在肥沃的社会创新土壤上结出的硕果。 抗击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技术创新在城市治理中的 巨大潜力,同时也照见了技术运用过程中的不少现实梗阻 。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本身具有打破时空限制 的特性,但在具体操作中也难免遇到城市之间、部门之间 、行业之间的壁垒。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突破是一方面 ,辐射带动是另一方面,面对群众对更高效、更便捷服务 保障的普遍期待,能不能通过协调各方、共建共享,最大 限度抹平技术鸿沟,加快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效率,就 显得异常关键。在这方面,可以调动商业公司、科研院所 等多方力量积极性,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助力城市疫 情防控常态化乃至城市治理“提智增效”。 科技变革的时代,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很大程度标定 着城市新的成长坐标。以技术创新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 服务的“路子”,是我们攻坚克难、为民服务的法宝。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善用技术创新助力 防疫“提智增效”》)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思想纵 横) 袁铭嵘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 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 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时代各有不同,青春 一脉相承。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 殷嘱托,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 新时代好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 的澎湃春潮,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 中国。 一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组织引导一代 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不怕牺牲、浴血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敢于拼 搏、辛勤劳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敢闯敢干、引领风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 强、刚健有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 激昂的青春乐章。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 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 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 实。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青年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的大 时代,一批批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在工厂车间,青年工人 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争 当“青年岗位能手”,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 量。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每年超过300万名理工科高校毕 业生走出校门,他们用扎实的学识、过硬的技术,持续创 造“工程师红利”,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疫情防 控期间,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 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在志愿服务中 ,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 注册志愿者已超过9000万人,志愿服务成为青年在奉献人 民、服务社会中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国青年用 意义定义人生、以奋斗礼赞时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 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 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 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 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 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当代青年要从内心深 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 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 国无比热爱、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 、融汇在事业追求中。珍惜伟大时代、勇担时代使命,在 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 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争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推 动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社会主义文 化繁荣兴盛的积极创造者、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实践者、 美丽中国的积极建设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努力拼搏、奋勇争先 ,不辜负党的殷切期待,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础设施建设需算综合账(纵横) 金观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5 版)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政治局会 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 次会议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 系作为重要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统筹发展和安 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并非一个新概念,但考虑到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以及疫情对基础设施建设扰动 较小的实际,此次中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 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也兼顾了对短期冲击的应对 。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中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凸显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为我国基建市场打开 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算好“经济账”。党的十八大 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在重大科 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 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 饱和。要化解堵点难点还需要在功能布局、互联互通等方 面继续补短板。但基建投资所需资金巨大,这就需要在基 础建设投资上做到精打细算,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要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 投资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算好“综合账”。基础设施建 设背后涉及经济安全、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诸多考量。 一个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 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动我国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不 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短期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 长的重要抓手,将通过促就业、扩内需等有力举措稳住经 济基本盘。从长期看,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适度超前的基 础上,将更加重视对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要求,充分发挥 其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当前,国内外形势更趋严峻复杂,一些突发因素超出 了预期,我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 下,应该算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两本账”,努力寻求多目标之 间的平衡,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让广大人民群众更 好地享受到基础设施发展红利。 (摘编自《经济日报》) 时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思想纵 横) 洪向华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5日 第 09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 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守住政治关,时 刻绷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 们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管 党治党,坚守自我革命的根本政治方向,在新时代新征程 上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伟大自我革命 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 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 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推动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问题。政治方向出 现偏差,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党的政治建设决定 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方能推 动党的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 断强化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形成了鲜明的政治导向,推 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须臾不可放松,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 弦必须时刻绷紧。 无论是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还是治理好我们这个大 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 至关重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的是深刻领会“两个确 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在思想上高度认 同核心、政治上坚决忠诚核心、行动上始终维护核心,自 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 实践、推动工作。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加强对贯彻执行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 ,以不断健全的制度机制、严格的纪律执行、有力的政治 监督确保党员、干部把“两个维护”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对加强党的政 治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要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 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在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锤 炼党员、干部党性,纯洁党风政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 生态,需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浚其源、涵其林 ,养正气、固根本。既要在营造良好组织运行生态、干事 创业生态、选人用人生态上用力,又要注重以积极健康的 党内政治文化浸润滋养党内政治生态,倡导和弘扬忠诚老 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 洁的共产党人价值观,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讲政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面对大是大非 、政治原则问题时的坚定立场上,体现在为党分忧、为民 造福的具体行动上,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提出了明 确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需要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 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党员、干部要增 强政治意识,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 政治问题,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 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 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坚持用党中央精 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 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做新时代好青年(思想纵横) 陈 翔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4日 第 09 版) 时代造就青年,奋斗成就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 :“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 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 代好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 ,拥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广阔的成长空间。广大青年应志 存高远、勇于担当、不惧艰险、矢志奋斗,在新时代的宽 广天地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青春诗 篇。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少年阶段 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年时代树立崇高理想十分紧要 ,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内心深处扎根,一辈子持之以恒 为之奋斗。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如果 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 把我们压倒”。老一辈革命家从青年时期就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科学社会主义,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信仰去追求,为之 流血牺牲。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理想信念作为立身之本,才 能在青春的赛道上有定力、不迷惘,向着正确目标奋勇奔 跑。培育千千万万个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是党、国家 、人民的殷切希望,是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的迫切需要。广大青年要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打牢 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守理想追求、坚定“四个自信”,从 对百年党史、百年团史的学习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努 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 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 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 业拼搏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科技攻关一 线锐意创新……新时代青年立足本职岗位,发挥生力军和 突击队作用,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实际行动 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道出 了当代青年勇挑民族复兴重任的果敢和决心。新时代,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前景光明但路途艰险 。广大青年唯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党和国家事业,迎 难而上、不懈奋斗,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激荡起更强大的 青春动能。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伟事业。青 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磨练、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 路。前不久,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发布 ,他们之中有的奋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有的为 乡村教育倾情奉献,有的在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 贡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基层一线和艰苦 边远地区摸爬滚打、建功立业。新时代青年要做到“衣食无 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 怕困难,在经风雨中磨砺意志品质,在担险担难中磨砺本 领才干,肯吃苦、能吃苦,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 地方扎根绽放。 一切美好蓝图都要靠实干来实现,一切远大目标都要 靠奋斗来成就。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的好传统,当代青年 接过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把永久奋斗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下 去,就一定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跑出好成绩。党和 国家的希望寄予青年。广大青年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国家富强 、人民幸福的事业中,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创造、矢志艰苦奋斗,激荡青春能动力和创造力,努力打 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多样课间操助力健康成长(纵横) 唐守伦 2022年05月18日 提起大课间,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可能都萦绕着那句“现 在开始做第×套广播体操”。如今,不少地方鼓励各所学校 以遵循运动规律、达到锻炼效果为出发点,设计出各具特 色的大课间活动,形成“一校一品”的校园体育教学模式。学 生们换着花样玩起了“风火轮”、韵律操…… 从常规到个性,从单一到多彩,近年来,在传统课间 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大课间活动,有了越来越多的精 彩打开方式。花样翻新的校园体育活动不仅改变了大家对 课间操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爱上运动、强健 体魄。 课间操大变样,增加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自“双 减”政策实施以来,很多学校积极创新,把体育与艺术有机 融合,把传统的课间操变得生动、活泼、各具特色,保证 了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学生走出教室,与阳光 做伴、与同伴为伍,尽情地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课间操大变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也搭建了学生释放个性的舞台。现在,“健康第一”的教育 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氛围浓厚,社会上丰富多彩、适 合青少年参与的运动形式,无形中为课间操大变样提供了 更多资源。学校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德育,让锻炼 形式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精气神,形成了独特、向上的体 育健身氛围。大课间的很多锻炼形式就来自学生的灵感。 有的地方,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帮助学生 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学校主动向学生们“问计”。不少学 校想方设法丰富学生们的运动“菜单”。项目越多、选择范围 越广,学生们就越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项,进而展示 风采,获得自信与成长。 课间操大变样,校园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学生们才能 更充分地感受运动的魅力,这有利于体育精神在校园里生 根发芽。特别是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无形之中可以 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 爱。如今,越来越多的大课间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好 评,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期待更多学生享受到学 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福利,换着花样动起来、跳起来,在运 动中健康成长。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原题为《课间大变样令人 期待》) 重视学习 善于学习(思想纵横) 徐 闻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9 版)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 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 设学习大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部署开展党的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 育等,指引形成了以全党学习带动全民学习、以学习型政 党建设引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大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通过加强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 、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但也要看到,个别党员 、干部在学习上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既有学习态度问 题,也有学习方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 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 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 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 ,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 方法,为我们加强学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需要改进我们的学风。要更加 崇尚学习,充分认识到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 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 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大力弘扬理论 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生动实践学,联系我们正在做的工作实际学,联系 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学,把学习成效切实转化为深刻领会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素质能力和强大动力 。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需要坚持全面的、系统的、富 有探索精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 做过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 探索精神的”。坚持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既要抓住学习重 点,也要拓展学习领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 本指导思想,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 工作的看家本领。要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观察和解决问题。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 果,更好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增长智慧、 增进团结、增加信心、增强斗志。系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同时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坚持富有探索精神 的学习,要把学习本领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本领,读 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在深 入实践中学习,在学习思考中创新,在总结经验中提高。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员、干部要坚持全 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切实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上来,使自己的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 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更好肩负起新征程上 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为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纵横) 韩韫超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3日 第 05 版) 近日,中央文明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网络 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要求网站平台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严格落 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 、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同时提出优化升级“青少年模 式”、规范重点功能应用、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等举措。 随着网络直播的出现,直播打赏成为一些未成年人支 持偶像艺人、网红主播的方式。诸如“小学生打赏主播花掉 家长多年积蓄”等事件,不断引发社会关注。未成年人打赏 在加剧网络沉迷的同时,还可能滋生拜金、虚荣等心理 ,扭曲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固然有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 自控力较差、父母教育缺位等因素,一些网络平台存在的 漏洞和诱导行为也是重要原因。当仅凭借短信验证即可完 成资金支付,“打赏榜单”“直播PK”等成为吸引打赏的重要 手段,屏幕前的一些未成年人容易被诱导,盲目参与直播 打赏。 从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到未 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多次征求公众意见,再到设置青少年 防沉迷模式等措施,一张未成年人保护网正越织越大、越 织越密。作为网络直播领域首次提出的针对未成年人保护 的专项意见,此次发布的《意见》彰显了从严规范网络直 播打赏的决心。《意见》不仅从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 用户进行排名、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等方面提出硬性要 求,而且强调要加强新技术新应用上线的安全评估、严格 内容审核把关流程,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 络保护屏障。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安全、健康使用互联网,需要更 多务实行动。《意见》要求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直播内容 供给、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督促直播行业多为孩 子着想、为孩子服务。“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不该被平台简 化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进一步说,尊重未成年人的成长 规律,在保护他们免受网络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供丰富 的网络资源与充分的发展机会,真正让家长放心、孩子满 意、社会认可。这应该成为相关平台的目标和任务。 期待相关平台、职能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 ,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切实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 则,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 (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恪守“最有利于未成 年人原则”,撑起清朗网络天空》) 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思想纵 横) 韩喜平 董 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2日 第 13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 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 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我 们要强化系统观念,不断增强各领域、各部门、各要素之 间的协同配合,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问题上寻找 突破口,破解深层次问题、结构性障碍,在构建新发展格 局上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 面对复杂系统,首先要有全局观,对系统的方方面面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 面,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作为复杂的大系统,经济活动 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 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扩大 内需为战略基点,关键在于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通生产、 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堵点,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 产业关联畅通。国内循环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 的大循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 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 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 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 强大支撑。 科学分析矛盾、作出正确判断选择,要求全面地而不 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克服片面 化、极端化倾向。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内外需市场是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 来封闭运行。我国经济已同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在全球产 业链供应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经济 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 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近年来,尽管经济全 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但经济全 球化的历史大势并未改变。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 开放战略,努力以高水平开放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 新优势。面对发展机遇和挑战的深刻变化,既要立足国内 大循环,构筑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 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又 要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 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发挥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国际分 工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带动 作用,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以系统观念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统筹好发展和 安全两件大事。安全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 保障,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贯彻落实总体 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 体系的体制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才能确 保国内经济循环体系的基本盘始终稳固,才能牢牢掌握改 革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快完 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供应 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促进经济社会 安定有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思想纵横) 李包庚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1日 第 13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 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 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让 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国之重者”。在革命、建 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 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 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 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 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 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 、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 根本、谋大利,才能胸怀全局、着眼长远,有效防范各种 利益集团的干扰,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始终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 谋幸福的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 人民谋利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1946年3月,美国总 统特使马歇尔访问延安,他的随行记者这样描述延安:“在 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 ,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 号,但又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含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 情,一种最终的信念。”在中国,党领导人民建立的国家称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称为“人民政府”,党缔造的 军队称为“人民解放军”,党的干部称为“人民公仆”,党中央 的机关报称为“人民日报”,中央银行称为“人民银行”,等等 。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 出发点和归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 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 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病患不惜一切代价;从打赢脱 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城镇化,我们党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 ,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正是因为始 终坚持人民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 治品格,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充分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 好的生活。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所处的 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 用来为民谋利。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 正确政绩观,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想 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当好人民群 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 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 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思想 纵横) 刘靖北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0日 第 13 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系统概 括,第十个“明确”强调“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 战略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 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蕴含着马克思主 义的深刻理论逻辑。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 新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人 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刻、最彻底、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强 调这是一个“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 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这种社会革命不会自动发 生,需要一种完成这一革命的现实社会力量。这种现实社 会力量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阶 级利益不同的利益,无论在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是最 先进的部分。而要始终成为这样的先进政党,就必须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 联系,不断清除党内消极现象,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 团结统一,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这就是说,马克思 主义政党不仅要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而且要进行伟大自我 革命,发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和保障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 作用。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凝结着党百年奋 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 则建立起来的先进政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鲜明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 是实行社会革命”;申明我们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 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 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必须同党内一切错 误思想和行动进行斗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 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史 ,也是一部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史。百年来,我们党始终 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锤炼出勇 于自我革命的鲜明政治品格。伟大社会革命锻造和成就了 中国共产党这个伟大的党,党的自我革命又保障和推动党 领导的伟大事业,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共同贯穿于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成为我们 党百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宝贵经验。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体现着新时代党 治国理政实践的显著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提出坚持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 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 命的继续;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 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 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系统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 ,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以坚如磐石的 意志正风肃纪反腐,刹住了一些多年未刹住的歪风邪气 ,清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探索出依 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党在革命性 锻造中更加坚强,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 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辟了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 伟大社会革命的新境界。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 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走好新的赶 考之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充分认识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的战略和全局作用,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执着推进党的 自我革命,不断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 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引领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研究中心副主任) 助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人民时评 ) 姜付秀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5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 ,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 ,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是保市场主 体的重要对象,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 键环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从缓解资金压力、扩大市场 需求、推动复工达产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纾困政策,助 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民营企业和 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支持。 近期,受外部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 发等影响,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增加,迫切需 要进一步纾困解难,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促 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 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从安排纾困专项资金、加大 资金信贷支持、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等10个方 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发布《关于做 好2022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也提出了减免房租、 再减半征税、缓缴社保费等有力举措,加大纾困支持力度 。多方面举措协同联动,有助于改善当前经营环境,为中 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强劲能量。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 实在在的帮扶成效,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自身和社会三 方共同努力。 对政府部门而言,当主动靠前服务,切实推进政策落 地。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涉及行业庞杂、经营地点分散 ,这给政策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强化政策宣传辅导,积极摸排企业最真实、最直接、最 迫切的诉求,才能提供精准化帮扶。同时,还要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调整政策,迅速响应企业的需求,确保政策的实 效性。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中小微企业更要坚定必胜信心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战胜挑战、渡过难关,最重 要的还是把外界助力转化为发展动力。这就需要中小微企 业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扶持政策,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和 政策要求;重视内部挖潜,思考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积 极争取客户和供应商的支持,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探索与合作伙伴一同发展的新思路 。 中小微企业的经营遍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关 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就业和民生。社会各界也应为中小微 企业提供支持与帮助。行业协会、商会既要主动了解企业 的实际困难,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配合协调,也要重视 交流平台的搭建,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帮助。同时,供应 链上的客户与供应商,也应该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有 效的帮助。中小微企业深入社会毛细血管,社区和公众也 可以用自身行动予以支持。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所在。企业 自身强信心,政府部门重民心,社会方面给关心,勠力同 心、共克时艰,一定能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平稳健康 发展,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 强劲动力。 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人民时评) 丁雅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7日 第 05 版) 一段时间以来,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许 多地方陆续推出家长居家办公、孩子居家学习举措。一些 学校的居家学习指南中,除了学科类的课程,还特别为孩 子们安排了家务劳动的学习内容,比如要学会洗袜子等小 件物品,学会扫地、擦桌子等。不少家长走出忽视家庭劳 动教育的误区,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收获了家庭欢乐 ,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久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年版)》,明确将劳动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 立出来。自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 ”“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内容,将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对 中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不仅能 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练意志品质 、培养责任担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一生受益。正因此,重申劳动教育的价值,让劳动课 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 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 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怎样通过课程设置,有目 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怎样通过丰富的形式和 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此 次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等多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为做好劳动育人提供 了有力抓手。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 下功夫,才能让劳动课程取得育人实效。此次义务教育劳 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 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 性上都有很大提升。从较为简单的收纳整理,到相对复杂 的烹饪、木工;从农业方面的动植物养殖、种植,到工业 方面的家用电器使用与维修,课程设计注重学段衔接,既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机会,也让学生在不断尝试 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加深对劳动的理解、涵养崇尚 奋斗的精神。 劳动课程要取得育人实效,还要更注重实践,引导学 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 性和创造性。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明确,构建以实 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现 实中,有些学校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 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这只是表面 上重视劳动教育。事实上,只有真正挥洒劳动的汗水,才 能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 动的内涵。 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同心同向,是劳动课 程取得育人实效的重要一环。家长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既能与孩子一同参与劳动,又能做到不包办代替。学校 要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社会要 做好保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合适岗位。各方共同 努力,让劳动育人取得实效,才能激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的 过程中用诚实劳动、努力奋斗来成就梦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 的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 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他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 、善于劳动,才能不断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 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人民时评) 张博令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6日 第 05 版) 摸索出核心零部件新焊法,助力中国货车奔向世界 ;在1500米深海,指挥两台水下机器人进行脐带缆安装作 业,让“深海一号”稳立万顷碧涛;组装神舟飞船,助力17名 航天员进入太空……近日,第九季《大国工匠·匠心报国》 播出,这些技能超群的大国工匠,砺匠人之心、行匠人之 事,生动体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习 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 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 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 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习 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奋进 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技能人才往往聚 焦于复杂生产体系中的某一个环节,他们的工作也许并不 在聚光灯下,但是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实体经济质 量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商飞的钳工组组长胡双钱,创 造了打磨零件100%合格的惊人纪录;中国中车的高级技师 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间里实现高铁列车转向架“定 位臂”研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 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技术工人就能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 缺的人才,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并提升一个领域的 技术水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 ,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今天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 能人才。无论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 强,还是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 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挥技术工人 队伍的聪明才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另一方面,我国技能 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不到三成,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 。正因此,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 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既是当前之需,也是长远之 计。 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既要依靠技术工人自身 努力,也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培养。“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技术工人自身而言,无论从 事什么劳动,只要具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 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 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就能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 、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政府 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完善和落实 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 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 政策,激励更多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强国建设,“匠心”铸就。从一枚螺丝钉的打磨,到精确 到毫米级的工艺,小环节里有大学问,也能做出大成果。 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 用,使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就能凝聚起强大的创新动能 ,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用户协议当保护用户权益(人民时评) 刘 俊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5日 第 05 版) 点击勾选“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条款”——移动互联网时 代,人们在安装、注册、登录手机APP时,往往都会被要求 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设置用户协议的本意,是通过规则 和约定,有效保护使用者的权益,并有效限制软件开发者 不合理的数据和信息收集。 但是,一些APP的用户协议动辄上万字甚至几万字,且 内容十分复杂甚至晦涩。有媒体统计了5款下载量过亿次的 APP后发现,用户协议平均约有2.7万字。而相关调查数据 显示,77.8%的用户在安装APP时“很少或从未”阅读过用户 协议,69.69%的用户会忽略APP用户协议的更新提示。这样 的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遭到不少网民“吐槽”:“已阅读并同 意”只是无奈之下的勾选。 如此用户协议既不被阅读,也无法真正获得用户同意 ,实际上变成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合理”外衣。或是设置 “不同意则不能用”的条款,用户为了获得APP使用权不得已 选择“同意”;或是默认“一次同意,次次同意”,相当于让用 户放弃了对未来个人信息流通转让的决定权;或是将个人 信息转送给第三方,在初始协议里就对用户数据进行捆绑 授权……让用户陷入“不阅读”或“被同意”的窘境,会导致用 户协议被异化,违背保护用户权益的初衷,成为侵害用户 权益的“幌子”。 对不合理的用户协议,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并探索出长效监管机制,使 提供绿色用户协议成为互联网行业的自觉行动。相关企业 也需要加强自律,坚守互联网伦理,不过度收集用户的个 人信息和数据,共同营造良性互联网生态。广大网民也需 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技术素养,重视保护个人信 息,深入理解用户协议对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要性。政府部 门、相关企业和用户个人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 让用户协议回归本位、发挥作用。 从更大层面看,这一问题也关乎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软件可以智能综合用户的 各类信息和数据,通过长时段的数据积累和大体量的数据 分析,进而较为准确地为用户画像,判断用户喜好、预测 用户行为,甚至发现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事物之间的隐性 关联。数据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要素,大数据、云计 算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作用,必须基于大量 的数据资源。既充分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又注重保护 用户个人信息,意味着要在商业逻辑和隐私保护之间求取 平衡,这也是在数字经济领域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题中之义 。 对企业来说,尊重用户隐私、与用户良性互动,才能 形成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对行业来说,平衡好发展和安 全,建立在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基础上的发展才可持续。让 用户协议真正保护用户权益,杜绝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数 字经济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受到用户欢迎,赢得社会尊 重。 发挥好创建示范活动的引领作用(人民时 评) 李广春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20日 第 05 版)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职工书屋示范点 ,进行绿色生活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一段时 间以来,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建示范活动。创 建示范活动树立起抓落实的价值导向、营造了比学赶超的 氛围,为推动各项政策贯彻落实起到了引领作用。 前不久,为了规范和加强创建示范活动管理,深入改 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充分发挥创建 示范引领作用,中办、国办印发了《创建示范活动管理办 法(试行)》(下称《办法》)。《办法》让各地各部门 开展创建示范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将更好发挥创建 示范活动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办法》是在总结多年创建示范活动经验教训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办法 》明确了可以开展创建示范活动的机关层级,规定了开展 创建示范活动的具体程序,体现了“提高政策落实水平,推 动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为规范创建示范活动提供了坚 实制度保障,将进一步提升创建示范活动的实际效果。 《办法》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力图消除创建示范活 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创建示范 活动产生更好效果。为了防止创建示范活动过多过滥等问 题,《办法》规定创建示范活动由中央和省(自治区、直 辖市)两级审批确定,让创建示范活动始终围绕重大战略 实施、重要政策落实、重点工作开展来设置;为了更好减 轻基层负担,《办法》在精简项目、严格审批的同时,将 “加重基层负担”作为给予惩罚的情形之一,强调“创建示范 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为了解决一些地方 热衷“创牌”、无心“保牌”等问题,《办法》还明确“复查结 果不合格或者不符合标准的,及时取消资格”,列出了多种 予以惩罚的情形,确保创建示范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可以说,《办法》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将 有助于解决形式主义问题,防止创建示范活动走形变样。 说到底,杜绝抓而不实,是为了抓而求实。从提出创 建示范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中心、服 务大局”,到明确要求“考评指标体系设置科学合理、标准明 确、操作性强”,《办法》的一系列规定,删繁就简、突出 主干,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问题、提升落实水平,让大呼 隆、走过场的活动销声匿迹,让迎合检查的表面文章无处 藏身,发挥好创建示范活动的引领作用。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在创建示范活动中,对符合标 准的对象以通报、命名、授牌等形式予以认定,有利于发 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汇聚起争先进、抓落实的强大力量。 把《办法》落到实处,严格活动标准、提升活动质量,才 能真正让创建示范活动成为激发工作热情、营造干事氛围 、提升工作成效的助推器。 在博物馆遇见未来(人民时评) 王 珏 2022年05月18日 在江苏,“博物知旅”主题活动季和“云上博物——江苏 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同时开启,提供精彩纷呈的文化盛 宴;在北京,“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带来线 上云游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 ,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博活动,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 、聆听历史回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 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 ”和历史的“解码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 力量”。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博物 馆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并打开心灵去接受未知的 事物、全新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 。 从恢宏大气的大中型博物馆到各美其美的小型博物馆 ,从数量众多的国有博物馆到分布各地的民间博物馆,我 国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博 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 物馆建成开放;全国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 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可以说,逛博物馆,已 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我国博物馆在机制、运 营、服务、文创开发等方面转型升级,正逐步走出有自己 特色的博物馆发展之路。 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 严肃的革命旧址、类型多样的世界遗产地……遍布祖国大 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 来源,也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 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 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传 承着文化血脉,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置 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 得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启迪,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 未来的力量。 科技的进步,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让博物馆 拥有了创新的力量。利用数字资源,可以展示数字化展品 ,丰富展陈的形式;开发APP应用,可以在展厅现场实现虚 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通过数字化开发设计,可以设置游 戏,增强体验、增加互动;运用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沉浸 式展览、可穿戴设备等,带来如真似幻的效果……“互联网 +博物馆”突破了空间限制,博物馆的功能被极大拓展。目 前,国家文物局正全力推进文物数字化工程,全国76.67万 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 查登记并不断推进数据开放共享。这将极大提升博物馆的 数字化水平。 “博物馆就好像是书中精美的书签,展页之时,神秘和 奥妙由此开启。”一家博物馆的学生志愿者这样描述博物馆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也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讲解、 讲座、工作坊、课程……博物馆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 开,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随着展览的创新、技术的革新、教育的开展,馆内和馆外 协同,线上和线下联动,博物馆将串联起时间的珍珠,为 观众打开上下几千年的浩瀚世界,走向更加光彩夺目的未 来。 以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 神气象(人民时评) 赵梦頔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7日 第 05 版)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播出热度、社会 关注度居高不下,开拓了大众化、生活化的荧屏世界,展 现出影视剧制作的新风貌。《人世间》《山海情》《大江 大河》《小舍得》《父母爱情》等电视剧,通过普通人、 家常事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代洪流,剧中有血有肉的 平凡人物,让故事更接地气。 最是真实动人心。金滩村,马得福在西北的风沙中建 设家园,带领村民种蘑菇脱贫致富;松山岛,江德福一家 在东部的海风中守护着祖国的海疆;“光字片”,周秉昆一家 在东北的严寒中维系着平凡家庭的温暖,与时代一起前行 ……现实题材电视剧呈现着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 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以鲜活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时代阔 步前行的足迹。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走红说明,一切创作技 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需要做到思 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社会现实与艺术想象有机统 一。 人民是文艺之母。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经久 不衰的关键。现实题材电视剧从社会热点、民生关切中获 取创作灵感,将人们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 老等话题作为创作主题,并从微观个体的视角进行电视艺 术演绎,因而能够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代入感,在不知不 觉中引发情感共鸣。这说明,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 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 ,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 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现实题材电视剧展现着微观个体 与伟大时代的“双向奔赴”。《人世间》作为一部以当代中国 历史为背景的时代剧,以周秉昆一家几十年的经历为主要 内容,通过普通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山海情》以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为背景,讲述了 人们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人人安居乐业的“金沙滩 ”的故事,从中可以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脉动。以 小见大、以点带面,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不仅让 宏大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变得可知可感,也通过艺术的方式 揭示出时代进步的奥秘,即每个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了 推动时代前行的强大合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流行,说明当今中国正在发生的伟大 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在时代的脉搏中 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从时 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 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就能创作出 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 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 的精神气象。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 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 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 知的中华文化形象,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 ,向世界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激活银发浪潮的发展潜力(人民时评) 白剑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2日 第 05 版) 退休之后做什么?是居家休闲娱乐、颐养天年,还是 投身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是每个老年人都将面临 的选择题。如今,一些老人的退休选择给人启示:或积极 投身老年志愿组织,为基层治理贡献力量;或发挥经验和 专业之长,在企业、社会组织中兼职;或作为新乡贤回归 故园,将技术、资金、人脉等资源带回农村,积极推动乡 村振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 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党 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 。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超2.67亿,“十 四五”期间预计将超过3亿。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 带来的活力和机遇,既要注重发挥老年人作为劳动力、人 力资本和创新主体的作用,也不应忽视老年人作为消费者 群体产生的需求拉动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会带来 各方面挑战,但应对得当,也可以把挑战变为机遇,激活 隐藏在老龄化中的发展潜力。 开发和利用处于活力期的老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低龄老人占比较大,是 当前一个阶段我国老龄化的重要特征。2030年前,老年人 口增长仍以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为主。研究显示,在老年 人力资源构成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是主体。如果这部 分老年人能够发挥余热,无疑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 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提出,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完善就业、志 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 。今后,我们应充分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不断促进老年 人社会参与,深入挖掘老龄社会潜能,激发老龄社会活力 ,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 程。 壮大“银发经济”,还要促进老龄产业发展。随着老年人 口基数不断增长,老年人经济需求和潜在购买能力将带动 可观的市场消费。据预测,未来10至15年是养老产业快速 发展的黄金时期。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老年用品、休闲 旅游产业将会迎来规模庞大的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 长。与此同时,仅依靠家庭对老年成员提供养老照料已显 不足,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从这个 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也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提档升级,这 是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促进养老、健康、体育、文化、旅 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老 龄产业,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老龄产业 将发展成一片风光无限的新蓝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要主动作为、积极谋 划,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应倡导 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 龄人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资源、新财富、新动力。 持之以恒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人民时评) 张天培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11日 第 08 版)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发 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 犯罪类型。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 ,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多发高发态势,才能更 好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获得感 、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有效提升打击治理能力,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 了《关于加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要做好依法严厉打击 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构建严密防范体系、加强行业监 管源头治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意见》是关于打击治理 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为做好今 后一段时期打击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截至今年4月,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 送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产出预警 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工信部组织 三大运营商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先后清理高危电话卡 7769万张、行业卡1931万张……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和全 国公安机关重拳打击涉诈犯罪生态系统,筑牢技术反诈防 护网,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滋生土壤,强力挤压涉诈犯 罪生存空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快 速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但也要看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依然高发,人民 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打击治理电信 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随着打击治 理工作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新特点。一方面,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 已成为主流,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有的诈骗集团利用 区块链、人工智能、共享屏幕等,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 ,有的则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 性强。另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明显的跨国有组织 犯罪特征。面对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必须坚持全链条纵 深打击,健全涉诈资金查处机制,强化法律支撑,加强国 际执法司法合作,不断提升对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的打 击效能。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治 理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021年,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 在“资金链”治理方面主动作为,协助公安机关阻断诈骗资金 转移通道,金融系统识别拦截资金能力明显上升;工信部 联合公安机关重拳清理诈骗作案工具,打击“猫池”窝点 2219个,缴获设备6807台;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 出台了相关规范性法律文件,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 有力法律武器。落实《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金融、电 信、互联网行业的监管责任,推动相关行业强化源头治理 ,强化属地管控综合治理,就能合力挤压电信网络诈骗违 法犯罪活动空间。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 。《意见》从强化技术反制、预警劝阻、宣传教育等三个 方面,全面落实“防范为先”理念。强化金融、电信、互联网 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反制和预警监测能力,建立完善预 警劝阻专门系统,同时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教 育体系,才能构建严密防范体系,为群众织牢织密防护网 。 惩治电信网络诈骗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一刻也不容懈 怠。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推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 法犯罪工作向深走实,就一定能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 理效能,牢牢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意蕴与理论贡献 (学苑论衡) 苏长和 《 人民日报 》( 2022年05月30日 第 09 版) 世界发展每到重要关口,都格外需要思想和价值的光 芒照亮前进道路、指引前进方向。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 主席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 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 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 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 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习 近平主席在许多重要双多边场合,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提 出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深刻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 富内涵及其对构建美好世界的重大意义。当今时代,人类 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各国命运与共,人类比以往任何 时候都更需要弘扬和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奠定价值之基。 时代意义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主席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 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 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今世界正处在何去何从 的十字路口。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的进步力量在增强 ,但同时,强权政治、阵营对抗政治、单边主义、保护主 义等不时抬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治理赤 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 严峻挑战。是在对抗和冲突中退回到旧国际关系漩涡中 ,还是在进步力量推动下走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道路?世界 急需站在全人类高度上的思想引领。习近平主席以对人类 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凝练概 括全人类的基本价值共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各国 人民期待,为人类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 力。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乎所有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和平孕育发展生机,发 展保障持久和平。和平如同空气,各国日用而不觉,失之 则共同蒙难。一部国际关系史,可以说也是一部人类不懈 追求和平、巩固和平的历史。只有各国共同肩负维护和平 的责任,人类才能享受和平的阳光雨露。发展是保障人民 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热切向往的根本途径。今 天,国际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均衡现象和问题尚未得到实 质性改变,维护各国的正当发展权利,不断改善欠发达国 家和地区的发展条件,实现各个国家和群体的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这也是将发展作为全人类共 同价值的重要意义所在。 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国际秩序的基石。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保障公道公理,摒弃丛林法则、强 权政治,是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的正当追求。站在历 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就要努力维护国际 关系公平正义。坚持公平正义,首要的是坚守主权平等原 则。主权平等是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的重要准则,也是联 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这一点上 各国已形成高度共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 等,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反对以强 凌弱,反对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确保国际规则的平等统 一适用,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更不能搞双重标准、多 重标准。在世界格局深刻复杂演变、国际形势动荡变革的 当下,人们对公平正义价值的呼唤尤为强烈。 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国 际关系的发展进步,正是在一大批国家反对殖民主义、争 取民族独立解放、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推进国际关 系民主化的努力中逐步实现的。从国际层面来说,民主意 味着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共同掌握世界命运,遵循共 商共建共享原则参与国际治理等。自由意味着每个国家都 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权利,各国要彼此尊重 对方开展正常正当经济文化活动的权利。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