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的思考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的思 考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 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 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就业是“六稳”“六保”的第一位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 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 省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不容忽 视,影响就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和挑 战加大,因此更需要以就业为重点,着力在“保”上下功夫 ,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 就业在“六稳”“六保”中居首位 在“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中,就业工作居于首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 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可以说,就业关乎国计民生 ,更关乎千家万户。就业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晴雨表”,没有 就业,其他的“稳”和“保”就失去了抓手和意义。保就业、稳 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体现,也是经济工作的底 线所在。 今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党 中央在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提出全面落实“六 保”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 目标,而是突出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引导各方面集 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 会议提出,突出稳企业保就业,全面落实稳企政策,千方 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今年这 样特殊的年份,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把稳就业 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全力守住“六保”底线,扎实做好 “六稳”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夯实基础。 稳就业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要客观认识今年稳就业面临的形势。一方面,稳就业 压力显著加大。受疫情影响,国内外需求萎缩、不稳定不 确定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裁员现象增加。 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等领域企业未完全复产复工,用 工需求不足。此外,为降低成本,企业进行岗位结构优化 ,岗位有所减少。上半年,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城镇新增 就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近期出现 回流迹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今年我省应届高校 毕业生达xx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x万人 ,需就业毕业生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稳就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尽管就业形势复 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全国上下积极推进“六 保”工作,为我省稳就业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是中央和 省级层面的稳就业措施及时得力。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多次对推进“六稳”“六保”工作作出系列决策部署,国务院 常务会议也多次对稳就业、保民生工作作出相关部署安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 新增就业xxx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x%左右,城镇登记 失业率x.x%左右。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 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xxx”计划解决重点群体 就业难,积极组织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专项行动保 障居民就业。二是经济形势支撑稳就业工作。我国经济稳 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省上半年主要 经济指标增速持续稳步回升,全省经济延续恢复改善的态 势,对稳就业的“压舱石”作用依然强劲。三是新产业新业态 新模式带来就业新机遇。随着新就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近年来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吸纳了巨量就业人口,为稳 就业和保就业开拓了新的空间。四是就业培训等改善就业 结构。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我国就 业人员的城乡、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的 素质也不断提升,我省通过就业培训等形式不断改善就业 结构,有利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要统筹各类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 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一是加强中小微企业帮扶。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 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稳,则经济发展稳、 就业保障稳。要加大减负稳岗工作力度,全面落实阶段性 、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中小微企业用电、用气 、物流等成本。对新增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就业扶贫 车间和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吸纳就 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 定的稳岗就业补贴。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数据、资金、 人才等环节的打通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发 展环境,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二是加快新业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 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 这个“势”,就是新业态发展之势,这个“为”,就是要在促进 新业态发展的同时,促进就业面的扩大。未来要持续挖掘 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在推动就业扩容的同时提升就业质 量。比如,积极有效地推动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扩展新兴 产业的就业空间。 三是促进灵活就业。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多渠 道灵活就业。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