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调研文章合集【6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调研文章合集 关于三元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2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8 健全常态化驻村干部帮扶工作机制 19 关于“四好村”创建的几点思考 23 激活四川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31 关于对加强新时代公安系统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考与体会 45 关于三元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喜迎二十大 推动三元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大讨 论活动的要求,紧扣“全方位推动三元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主 题,结合工作职责,对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元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主要有农村基层党政人才队 伍、乡土人才队伍、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 伍等。截止目前,大量人才向城市集中,与此同时,农村 且面临着劳动人口和人才输出、乡村空心化、人才队伍年 龄老化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 一是乡村振兴人才大量外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农 业生产的经营模式的变化,多数农民家庭改变过去以自家 承包地经营为主业的生产方式。同时存在,大量有知识的 农村青年外流,“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 批、投亲靠友挂出去一批”,导致农村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 “人口空心化”问题。同时,由于农村在薪资待遇、配套设施 、未来发展等方面难以与城市抗衡,即使引进了人才,也 难以留住人才。 二是乡村振兴人才年龄结构失衡。由于青年人口的大 量流失,农村基层党政人才队伍、村社干部队伍等面临着 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全区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 较严重,55岁及以上党员占农村党员数的42.29%,35岁及 以下仅占16.05%。同时“三农”工作队伍人员年龄老化、视 野不宽、素质偏低、本领恐慌等问题比较突出,与农村农 业现代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三是部分乡村振兴人才“水土不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 农民,引入大学生村官等加快引育农村人才的措施,在农 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社会现代化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人才对 农村现状缺乏了解,如一些大学生村官缺乏农村工作专业 知识,在实践工作中没有深入调查就开展工作,难以取得 理想效果。另一方面,一些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的职业 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二、乡村振兴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区把引育“新农人”作为破解农村人才瓶颈制 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新乡贤、农民工 、大学生回归乡村反哺故里。 一是不拘一格“引才”。聚焦破解农村“人难选、选人难 ”、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制定 印发《三元区回引优秀人才返村任职实施方案》,按照每 村3-5人的标准,建立以本村致富能手、返乡大中专毕业生 、退役军人等为主体的人才信息库,开展寄送一封倡议书 、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一次上门走访的“三个一”活动;同 时注重发挥流动党支部、商会等力量,打好“乡情牌”“乡愁 牌”,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关心回报家乡。换届以来,全区累 计线上、线下对接在外人才180余人次,回引17名乡贤返村 任职,其中任村党组织书记6名。 二是搭建平台“用才”。推行区、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模 式,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村级班子结构需要、在外人才任 职意愿及能力素质等,逐村精准制定人事安排方案,因人 择优定岗;同时,通过积极举办各级培训班、搭建“田间课 堂”等方式,优先推荐返乡任职人才参加各类集中培训10余 场次、80多人次,并以开展办好“开门一件事”活动为抓手 ,组织返乡任职人才科学制定村级5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定履职“第一仗”攻坚事项,累 计解决26个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落实110多个民生项目,推 动他们“上马即奔跑、上任就实干”。 三是用心用情“留才”。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对返乡任 职人才统一纳入村“两委”干部范畴进行管理,严格落实坐班 值班、履职考核等制度,并探索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驻 村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实践导师”、相关科室业 务骨干担任“业务导师”,采取“2+1”帮带培养模式开展结对 帮带,着力从改进基层工作方法、丰富群众工作经验、提 升应急处突技能等方面帮助返乡任职人才尽快进入角色、 更好开展工作;同时,对于实绩突出的返乡任职优秀人才 ,在各级“两优一先”及“两代表一委员”中予以优先推荐,去 年来共有6名返乡任职人才当选为新一届区、乡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确保优秀人才“引得回”更要“留得住”。 三、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载体设计还不够科学,对接基 层需求还不够精确。虽然每年教育局、科学局、人社局、 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都依据职能,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 、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供需对接”方面不够精准,有时存 在“有人唱戏,没人听戏”的情况。 二是基层农村在引才、留才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层在引才方面有时存在“抓大放小”的情况,眼睛都盯 着“大专家”“大项目”,从而忽略了周边的“土专家”“田秀才 ”和“微创项目”。我区经济发展较周边厦门、福州等市还有 较大差距,加之农村条件相对落后,受工资待遇、基础设 施等问题影响,引来的人才留不住。 三是职能部门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没有形 成工作合力。存在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人才 工作开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职能部门对于人才工作职 能不清,“各唱各戏”。个别部门对人才工作做什么、怎么做 没有头绪,经常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导致人才服务乡 村振兴工作缺乏有力抓手。 四、加快推进我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的路径 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合力。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 策制度,进一步理清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科技局、人 社局、农业农村局等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关 系,做好任务分配,相互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在职责范 围内开展工作。促进人才工作同分工、同部署、同推进 ,压实责任,形成“全方位”工作合力。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 ,既要“分得清”,又要“合得来”,在挖掘人才信息、引荐人 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上形成合力,多做贡献。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队伍整体优化。加强乡村振兴 队伍教育管理,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提高新任村“两 委”班子干事创业精气神。针对农村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 ,大力实施“头雁孵化计划”,吸收在外优秀青年返乡,同时 继续发挥在村老党员余热,采取党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 方式储备后备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建立在外优 秀人才信息库,开展寄送一封倡议书、召开一次座谈会、 组织一次上门走访的“三个一”活动,回引外优秀人才返乡任 职,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及乡村振兴工作队长,有效充实壮 大村党组织队伍建设。 三是加强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培养。整合多部门涉农培 训项目,按照计划统一制定、项目统一实施、资金捆绑使 用的模式,开展相关涉农培训。举办实操型现场讲学,从 过去专家教室理论授课转向田间地头,大力普及现代农业 生产经营理念,努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对有知识、有技术的中青年农业经营主体,注重现代化 农业发展理念培训,重点开展现代前沿科技技术与农业融 合等方面的培训,如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农 业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更多地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围 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如种养殖、农产品加工、非遗项目 传承、乡村旅游等产业,积极寻找农村有特色手艺、专门 技术的各类能人,创新扶持政策,帮扶其开展商业运作、 拓宽营销路径、提升产品知名度,鼓励和发展一批农村能 人和“土”专家。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要点安排,4月20日至 23日,杜兴顺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教科文卫工 委委员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宝塔区、子长市、洛川县 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 谈会等形式,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 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重要 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职业教育区 域示范型城市建设机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办 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 全市现有职业院校15所。其中高职1所,即延安职业技 术学院,隶属市政府,接受省教育厅业务指导,有专任教 师475人、各类在籍学生23029人,其中全日制学生18343人 (在校生12784万人);中职(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 )14所,有专任教师992人、在校生8640人。全市职业院校 共开设石油化工、农林牧渔、旅游服务、加工制造、交通 运输等10大类54个专业。全市共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35个 (除15所职业院校和职教中心外,还包括:人社部门的就 业培训中心14个,农业农村部门的农广校14个,交通部门 的交通驾校36个;妇联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1个,以及各级 行政审批服务局许可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55个)。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职责 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作为发展职业 教育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引领,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全市教 育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的实施意见》,下发了《关于分解落实2019—2020年全市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任务的通知》,2019年8月在子长市 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职业 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夯实了各级政府、市直各部门和延安 职业技术学院的责任分工,为我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三年来,职业教育累计投入11亿 元,用于保障各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转。 (二)职业教育总体布局逐步完善 围绕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及文化旅游五大板块服务需求 ,正逐步构建起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13个市县 区职教中心为基础的“一体两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 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与宝塔、延川、甘泉、黄陵 四个职教中心组建起了市级职教中心,主要为全市能源化 工、装备制造、红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以洛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与富县、宜川、 延长、黄龙四个职教中心组建了现代农业区域职教中心 ,主要为全市苹果产业和现代农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三 是以子长职教中心为主体,与吴起、志丹、安塞三个职教 中心组建能源化工区域职教中心,主要为全市能源化工产 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建成国家骨干专业2个(航海 技术和石油化工技术)、省级重点专业5个(石油化工技术 、会计、工程造价、油气地质勘探技术、油气开采技术 )、省级一流建设专业1个(航海技术)、一流培育专业 4个(石油化工技术、园艺技术、学前教育、护理)、陕西 省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 (西部船员培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延安装 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4个(石油工程、化工技术、经济管理、西部船员)。 (三)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引进优秀专业人才 和高层次人才308名,聘用企业、行业大师专家118名,累 计有27人在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有陕西省高等 学校教学名师7名、省级职教名师5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 能大赛获奖7项,陕西省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奖134项 。二是校企合作持续深化。与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合作建成 “工业自动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新道科技、达内科技、 天坤国际深度合作分别共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财务、 航空高铁乘务等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同北方汽修实 行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并通过引企驻校方式引进峰达汽 修;建立了陕果集团、陕旅集团、延安蔬菜、联邦制药、 彩虹集团等企业冠名订单班12个。2016年起先后与海军、 武警、空军部队合作,累计为部队输送士官生536名。三是 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围绕苹果、大棚蔬菜、种养 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石油、能 源化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围绕文 化旅游特色,开展腰鼓、剪纸等非遗项目技能培训;围绕 地方特色小吃产业开展特色小吃培训;围绕市场急需紧缺 工种开展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技能培训。2019年,全市 共培训11181人;2020年组织重点群体、以工代训、新型学 徒制等职业技能培训8.2万人次,开展地方特色小吃技能培 训4099人,2960人实现就业创业,《中国劳动保障报》以 《“小切口”带动“大就业”》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存在问题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国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 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现实中,受先普高后职高的 招生制度影响,我市职业教育工作与普高教育相比处于全 面弱势地位。普遍认为抓基础教育是关键,职业教育充其 量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仅仅是孩子没 有能力升入普通高中、本科院校不得不选择的教育。社会 各方“重普教、轻职教”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部分企业、用 人单位唯学历论,造成对技能型劳动者在晋升和工资分配 制度上的不公正待遇,也给职业教育长效发展带来很大负 面影响。 (二)职教中心办学条件和规模均不能达标 一是对标《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监测评 价指标体系》,学生人数指标方面仅有宝塔区、子长市达 标;校园占地面积指标方面仅有洛川(218亩)、延川 (130亩)达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方面仅有延川(2.7万平 米)、黄陵(2.4万平米)达标。二是对照中省“高中阶段教 育职普比不低于4:6”的要求,据测算,我市中职学生规模 在未来五年内梯次递增(分别为1.96万人、2.66万人、 3.48万人、3.65万人、3.82万人),但全市各职教中心学位 总量仅为1.3万个,致使大部分学生选择去市外就读。 2021年春季全市初三在籍学生29377人,初步测算,秋季中 职新生将达1万人,而现有校舍及师资条件下,秋季各职教 中心最多可提供4490个学位。特别是宝塔区职教中心因在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办学,无独立校园,2021年计划招 生1200名,根据现有办学资源,预计将只能完成招生计划 的30%。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存在一些不具备培养能力、与生源特点不相适应、发展 势头不强的专业,且中职学校之间专业多有交叉重复,低 质量发展和竞争现象严重。围绕我市地方主导产业、现代 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专业设置较少 ,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力度不够,很难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释放更多的人才红利。 (三)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突出 一是各县(市、区)职教中心共有专业课教师319人 ,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16%(根据《陕西省中等职业学 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方案》要求,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专 任教师数的50%),且大部分由理化生、音信美等中学学科 教师转任。二是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专 业课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 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 生中招聘。这个规定着眼于解决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缺乏实 践能力的问题,提高了招聘门槛。但职业院校教师待遇相 较于工科类、医药类行业企业差距较大,很难招聘到加工 制造类、电子技术类、医药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三是职 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但引进的专业教师较少,使得教师 的教学任务加重,课业繁重。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参 加各级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相关行业组织的各类技 能比赛,且大部分教师还需兼任班主任、辅导员,有些更 要兼任学校的行政、招生等工作,使得他们无法及时进行 知识更新和业务学习。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还不够高 市级层面还没有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出台具 体的实施办法,尚未在金融税费、财政补助、土地审批、 信用提升等方面设置规范要求或给予企业足够明晰的政策 支持。特别是对学校引企驻校、引资入校后校企利益分配 上没有明确规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深度合作。校企 合作停留在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场所的层面上,很少有企 业提前介入和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师与企业技术 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学习平台搭建和实训基地 建设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不强,服务企 业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职 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发展方向、工作要求,为 我们做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 神上来,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为新时代延安追赶超越提供坚实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营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的良好氛围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 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 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民生实事、抓社会稳定 的思想观念,站在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高度 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延安职 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1—2025)》,探索建 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效工 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适时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切实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平 稳快速发展。 二是突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我是延安”、“延安教育 ”等媒体,开办职业教育专栏,广泛宣传职业教育各项优惠 政策,常态化宣传介绍职业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法 规,引导全社会树立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鼓 励和引导广大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倡导各 类用人单位不看文凭看本领、不重学历重能力,在招录选 聘、岗位安排、薪酬确定等方面科学考量,对职业技术学 校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 引力。 三是注重典型激励。加大对职业教育成果和优秀技术 技能人才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先 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和表彰职业教育发展中涌现 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市创造平等就业环境,积极倡 导“工匠精神”,倡导树立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消除“重 普教、轻职教”的偏见,逐步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职业教育 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满足发展 需求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对标《陕 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要求 ,结合本地区初中教育整体规模及趋势变化,统筹安排高 中阶段办学规模,加强职教中心硬件建设,确保2022年底 前能全部实现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双达标。特别是延安职业 技术学院和宝塔区职教中心,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对接新区、高新区等技术技能人才急需区域,适时就近 新增办学场所或建立新校区。 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在巩固落 实好高职生均财政拨款1.2万元的基础上,尽快落实教育附 加费的30%用于职教的规定和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不低于 0.5万元的要求,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设立职业教育发展 专项资金,加大对教学质量优、办学规模大、招生情况好 、就业率高的中高职学校的奖励支持力度,定期表彰奖励 教育质量高、技术技能突出人才和现代学徒制指导教师等 成绩突出和进步明显的企业和个人。 三是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 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 办各类职业教育,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 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职业教育 ,拓宽办学筹资渠道,积极运用金融、信贷、担保、社会 捐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是优化专业设置。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必须紧跟 经济、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规模、结构、布局等 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把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 培训摆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 进行谋划,不断推动与市县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 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办出一批品牌专业、特色 专业,使各职业学校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人才 保障 一是创新师资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职教师资队 伍结构,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完善 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评聘办法,探索改革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稳步 提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 二是拓宽师资力量引进渠道。用好“编制周转池”,挖潜 盘活编制存量,加大“双师型”教师招聘、引进力度。赋予职 业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允许学校 按比例自主选聘专业教师,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 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解决“双师型”教师匮乏、来源单一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 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坚持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 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来抓,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 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通过委托高校、企业培训、到企业挂 职以及组织全市同专业教师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专 业水平。 (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一是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机制。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认证为“产教融 合型企业”并给予一定奖励。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对经 认证为产教融合型的企业,可给予“金融+税收+财政+土地 +信用”组合式政策扶持。 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联 合开展招生、专业建设、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毕业生就 业创业等工作。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 企业建设一批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和乡土人才教学实践 基地。 三是深化苏陕协作,加大对延安无锡、延安广州等教 育合作资源的统筹管理力度,引导我市职业院校充分利用 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优势资源,弥补我市在专 业建设、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资源不足。 健全常态化驻村干部帮扶工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 兴有效衔接,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迈入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时代衔 接之际,以“制度”为基石,健全常态化驻村干部帮扶机制 ,是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赶考之路和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举措。如今,迈向伟大复兴 ,做好常态化驻村干部帮扶工作,要从优化驻村干部帮扶 工作机制、夯实驻村干部帮扶队伍等方面着手,以“制度”为 钥破解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时代挑战,开拓奋进,续写 乡村绚丽新篇章。 完善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度机制 自2013年提出要求把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作为扶贫 开发工作机制创新之一以来,党中央立足实际,着眼于新 农村建设、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推动 经济增长、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以对口帮 扶、定点帮扶相联系的驻村帮扶方式开展精准扶贫、精准 脱贫工作,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十四五”期间,做好 驻村干部帮扶工作,进一步完善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度机 制,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推动农村 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民致富至关重要,进而为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驻村干部帮扶工作制度机制,既是拓展驻村帮扶 工作的制度保障,也事关常态化驻村干部帮扶可持续的关 键。因此,要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固根本、稳预期和 利长远的作用。站在历史交汇点,为驻村干部帮扶工作机 制谋篇布局,推动驻村干部帮扶迈向新台阶。任务和内容 上要牢牢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脉搏,以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 生产生活实际为抓手,持续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 务和“四个不摘”要求,在稳中求进中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做 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各项民生建设工程,扎实推动 共同富裕;方法上要聚焦群众路线,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之事、便民利民之事,夯实群众基础,促使驻村干部帮扶 “行稳致远”;载体上要下功夫,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造血式”帮扶方式,对帮扶对象实施动态化管理和常态化跟 踪,促使驻村干部帮扶工作纵深发展。 优化驻村干部帮扶队伍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 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乡村振兴的实现 ,人才是重要抓手。“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人才机制,是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高招之举、胜利之举。从脱贫攻坚的帮扶时 代顺利转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的帮扶时代,需要 持续优化驻村干部帮扶队伍机制,真正做到“爱才、育才、 用才、聚才”,为迈向新征程接续奋斗。 要优化“选拔—培养—使用一体化”的驻村干部帮扶用 人匹配机制。从人才选拔上,构建“内外协同帮扶”力量,按 照农村不同类型对驻村干部队伍人员构成、比例,分层次 、分梯队的选拔、匹配优秀兼专人才;同时建立以“驻村干 部+村两委班子+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为主的人员帮扶匹 配机制,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凝心聚力。从人 才培养上,构建“教育+培训”的人才培养体系,确保思想根 基与能力本领“齐头并进”。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体系,定期 、定时、定量对驻村干部的业务知识、农业技术、思想道 德素质进行培训,确保驻村干部帮扶队伍思想上有定力、 工作上有能力、行动上有实力,培养“三硬”驻村干部帮扶队 伍。从人才使用上,要坚持“适岗适位”的人才使用机制,确 保驻村干部帮扶队伍精准帮扶、高效帮扶,进一步提高帮 扶对接率,发挥驻村帮扶队伍的最大效能。 要优化驻村干部帮扶队伍发展机制。在保障机制上以 提升工资待遇、工作经费、生活补助、交通补贴、人身保 险等“显性福利”的人文关怀夯实、稳定驻村干部队伍和以常 联系沟通、暖心慰问、倾心帮助的“隐形福利”培养全面发展 的驻村干部队伍。在奖励机制上要以“考核标准量化”与“激 励精准化”相结合的方式,以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管齐下 ”,促进驻村干部帮扶队伍长期稳定、长远发展。在管理机 制上以“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行业部门主动履职”的责 任体系,实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监督方式 ,建立农户书面或者手机申请、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定期 排查、乡镇审核上报、行业部门数据预警、县级及时比对 认定的快速响应机制,将监测和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在严 把“督查关”的基础上,压实驻村干部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能 力、提升职业道德、简化工作事项、规范工作行为,推动 驻村干部帮扶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乘势而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驻村 干部帮扶队伍要勿忘脱贫攻坚的苦难与辉煌,继续担当帮 扶和振兴乡村的使命,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精神为实 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不懈奋斗。 关于“四好村”创建的几点思考 乡村独特的价值。比如,生产上,农业直接或间接同 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随机 性,其乐无穷。生活上,宁静,诗意,浪漫,就是人们说 的田园牧歌。生态上,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友好自 然,融入自然。文化上,淳朴,互助,和谐,浓浓的乡愁 。 最近,去内江、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就“四好村”创 建作了一些走访,并在农民夜校搞了两次交流。总的看 ,创建活动已经全面展开,干部和群众积极性高涨。同时 感到许多问题需要解答。本文试对基层反映的具体问题进 行疏理,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未来乡村是啥样 一度,“回乡记”“下乡记”在网络流行,引发了对乡村前 景的热议。未来乡村是故园还是家园?当然需要实践来回 答。但是,为增强“四好村”创建的自觉,作一些分析是必要 的。顺着历史向前看,看看农村有哪些变化。进入新世纪 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发生了新的变化。城乡差距在 缩小,以收入为例,由3.3:1缩小到了2.5:1,城乡一体化 是大势所趋。区域特色在凸显,藏民新居、彝家新寨、巴 山新居、乌蒙新村,各美其美。美丽乡村越走越近。中农 办主任唐仁健来川调研后,对我们乡村建设的理念、做法 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到:隐隐感到这或许就是城镇化发 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一种“返璞归真”,可能就是今后新村建 设的一个“理想模样”。设身国外往回看,看看未来乡村怎么 样。发达国家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体经历了衰落 到复兴的过程。就说他们在城市化基本完成以后的情况吧 。现在,很多人羡慕英国的乡村,的确英国的乡村,无论 环境、产业,还是民居、文化,美不胜收,以至于有人说 “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德国的乡村也非常美,它的基础设施 、垃圾污水治理尤其引人注目。我们的邻国日本,其乡村 亦不逊色。把镜头收回来,我们看到,我们的农业农村现 代化建设,正在融入发达国家的理念,走向未来。为什么 在城市化中乡村还会发展呢?这取决于乡村存在的独特价 值。看到城市化加速,有人断定乡村终将被消灭。这是因 为不了解乡村独特的价值。比如,生产上,农业直接或间 接同动植物、微生物打交道,多样性、鲜活性、微妙性、 随机性,其乐无穷。生活上,宁静,诗意,浪漫,就是人 们说的田园牧歌。生态上,以自然为底色,贴近自然,友 好自然,融入自然。文化上,淳朴,互助,和谐,浓浓的 乡愁。当然,这些价值要在城市化进入相当水平且城市病 充分暴露之后,才能逐步展现。由上,我们推测、遐想 :未来乡村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断言乡村没未来,缺 乏依据;说未来30年乡村将成为奢侈品,言之过早。我们 认为,未来的乡村应该是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市民 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那里有:新村民,除了传统意义的 农民,还将有由城里来创业的、养老的、度假的;新业态 ,包括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新模 式,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我们创造的 “小组微生”,就是新的建设模式;新生活,体验式的、田园 牧歌式的,人们衣食无忧之后就会梦想回归乡野。注意 ,这里谈的乡村是城市化当中的乡村,不能脱离城市化轨 道;这里绘的乡村未来,不是所有村庄的未来,一些村庄 会走向消失。这符合习近平强调的乡村演进发展规律。 二、“四个好”是咋来的 “四个好”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闭门造车 编出来的,是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形成的 。先看提出背景。至少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小康 建设进入决胜期。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实 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两个跨越 ”。二是脱贫发起攻坚战。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到 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三是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 推进。2005年10月,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 决策。实践中,四川走出了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路子 ,省委提出到2020年80%的行政村要建成业兴家富人和村美 的幸福美丽新村。2016年,全省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 16000多个。再看提出过程。2014年3月,省委主要领导深 入大小凉山调研脱贫攻坚,明确提出要让彝区群众住上好 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强调要把 “四个好”作为评价大小凉山彝区扶贫成效的最直观体现和最 基本标准。2016年9月,省委提出在全省农村全面开展“四好 村”创建活动,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并出台省级“四好 村”创建活动方案,对全省“四好村”创建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明确到2020年,在全省普遍建成市级或县级“四好村”的基 础上,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四好村”创建活动 一经启动,便得到各个地方的热烈响应。现在,幸福美丽 新村建设的套路越来越清晰,可以概括为“44315”。四大理 念: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四大目标:住上好房子 ,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大任务:新 村扶贫,“四好村”创建,示范县建设。一个典型模式:“小 组微生”。五大行动:扶贫解困行动,产业提升行动,旧村 改造行动,环境整治行动,文化传承行动。作为幸福美丽 新村建设的综合抓手,“四好村”创建活动正在全省农村形成 热潮。2016年,全省已创省级“四好村”1481个。弄清“四个 好”的来龙去脉,才能准确把“四个好”的内涵和要求,才能 积极有效的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 三、怎么理解“四个好” “四个好”内涵丰富,应根据全面小康目标、脱贫攻坚和 幸福美丽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当前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住上好房子。安居才能乐业。居住权是基本权利,住上 好房子有更高的追求。应当住有所居,没有无房户和住房 困难户,人人有房可住;住得安全,消除危房,家家户户 住房达到农房建设的质量标准;住得舒适,不是简单解决 居住问题,要有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宜居宜业,不能有新 村没产业,要产村相融。需要注意的是,好房子不等于大 房子、新房子,旧房改造好了,功能完善,环境适宜,能 满足日常居住需要,就是好房子。要防止新村建设把贫困 户漏掉,防止农民因建房而债台高筑致贫。过上好日子。 好日子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在继解决温饱之后,圆农民几千年的小康梦,实现学有 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省 还有两三百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总体上 ,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