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理论文章汇编(60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在青春的赛道跑出新时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王秀良 2022-07-1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勉励 广大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 的最好成绩。他明确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 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 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其中,“四 用”深情寄语可谓是新时代青年在青春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的指路明灯。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理想、有 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百年来,我们 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 ,广大青年要奋力奔跑,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须以“四用”为 人生指引。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梦想。 好青年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 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 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 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 人民,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展现出最美的奋斗姿态。 新时代青年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在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梦想,要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 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要到基层去、到西部 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 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美 好青春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在实现中国梦的 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在纷繁复杂中筑牢信仰基石。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 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 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党员团员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要保持对 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识和执着追求,筑牢信仰之 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弘扬中国共产党人 的精神谱系,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 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中 去。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在排忧解难中厚植为民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 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 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 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置身伟大的新时 代,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干部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时刻心怀“国之大 者”,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 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 ,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要时刻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 一起,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领路人;要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 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把人 民群众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担当作为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呼唤担当,奋斗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 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 同前进的一代,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 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 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要将“小我”融入到“大 我”中去,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祖国发展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扎根祖国大地,矢志永远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新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敢于担当作为,与 时代同频共振,以奋斗建功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干出新 业绩,彰显青春的蓬勃力量,努力作出无愧于新时代的贡 献。 马克思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 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广大青年是党和国家事 业的接班人,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在青春的赛 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这是党的 希望,人民的希望,也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努力做好的一份 答卷。青春的赛道就在脚下,广大青年只有以“四用”为指路 明灯,才会争分夺秒,才能奋力奔跑,才能在青春的赛道 上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跑出“最好成绩”。 【作者:王秀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 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党的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20MLB010)阶段性成果。】 构建网络育人深度协同机制 打造财经高校 育人新格局 作者:黄鹂 2022-07-08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 根本问题。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担负起为党育 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 人才支撑。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作为财经类高校,培养 的是国家经济政策法规的执行者、经济健康发展的维护者 ,肩负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冠肺 炎疫情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需要在“停课不停学”中 兼顾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构建网络育 人深度协同机制,打造财经高校育人新格局。 目标协同:把握意识形态,铆定育人教学培养目标 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对外部环境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 性,促进我国经济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推动积极高 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财经高校培养能够适应未来财经 专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疫情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尤其不可忽视西方国 家借助新媒体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财经类高校在进行网 络育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党政管理与教学管 理的长效协同机制,严把网络育人课程的教学质量,利用 优质党建学习资源,创新主流价值观宣传形式和内容,切 实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经济 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激发财经类高校学生自 觉投身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主体协同:坚定育人初心,聚焦网络育人双主体 财经类高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的重要 使命,在开展网络育人工作中,首先需要明确网络育人的 主体不仅包括了学生,还包括专业课程教师这一主体。财 经类高校专业教师作为财经教材的解读者、财经专业知识 的传授者,在思想站位上,可利用线上岗前培训、师德师 风专题教育、线上理论学习等方式,夯实专业教师的思想 政治素养,帮助教师厘清西方经济学的立场和基本的价值 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之间 的关系,特别是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坚持服务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追求全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宗 旨。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深刻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是推 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才是实现中国经济未来稳中向好的 重要支撑。 资源协同:聚合教育资源,提升人才综合素养 疫情防控带来的经济波动,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经济发 展,财经类高校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专注于学科知识的横 向思维主导,缺乏认识、了解行业的纵向思维,导致教学 与实践二者脱节的问题。高校在开展网络育人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 程的课题融合与创新,针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科特征和专业 特色,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切实感知国 情民情,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客观分析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多重影响和现实问题,实现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嵌入 。另一方面,邀请学界业界从业人员,帮助学生了解企业 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瓶颈,洞察企业经营管理的新趋势、 新作为,打破传统线下讲座的时空限制,打通企业与学生 的沟通交流的渠道,实现学界教学实践与业界人才需求的 信息互通,有效提高财经类高校人才在未来竞争中的适应 能力。 平台协同:联动教学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直播 、慕课、学习强国等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的主要平台,确保 了疫情居家隔离期间财经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 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提高网络育人工作的教学质量,财经 类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时,不仅需要综合调研 分析不同教学平台的优劣势,依据财经类专业课程特征和 教学需求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中心,打通不同线上教学平台 的壁垒,以便全面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另一方面,更应加 强学校内部不同院系及专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借鉴不同学 院专业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打造适用于当前 国情的财经类课程思政教学线上教学案例库,运用网络教 学平台开展线上专题辩论、情景仿真教学等手段,强化专 业教材的思政功能。同时,通过构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的知识传播数据库,以教学平台 的大数据为因材施教的依托,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统计 分析,实现学生个性化指导。通过多种教学平台的有机联 动,推动未来线下与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有 效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打造“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新 型网络育人模式。(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黄鹂) 以斗争精神推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 新 曹文泽 2022-03-24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的鲜明政治品格,也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 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明确提出要 “坚持敢于斗争”。当前,互联网正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 地、主战场、最前沿,我们要积极发扬斗争精神,牢牢把 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不断推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守正 创新。 居安思危,增强斗争意识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场日渐 成为民意聚集和意识形态争夺激烈的重要场域。网络宣传 思想工作要时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明确方向立场 ,增强斗争意识。 明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能否保持清醒头脑、站稳 政治立场、直面风险挑战、明确斗争方向,直接关系着宣 传思想工作的实际效果。针对利用网络干涉他国内政、攻 击他国政治制度、煽动社会动乱、颠覆他国政权等危害国 家政治安全的网络渗透活动,网络宣传思想战线要始终保 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对网络空间中出现的危害党的领导 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等方面 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危害人民根本利益,危害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错误言论,要始终保持战斗姿态,不 犹豫、不观望,敢于亮剑,敢于发声,做到坚决抵制,斗 争到底。 知忧患,提高风险洞察力。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渗透性和迷惑性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斗 争呈现高隐蔽、强关联、易扩散等特征,极大地增加了网 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的复杂程度和化解难度。为此 ,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始终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提高风险洞察力 ,对风险点、表现形式、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判,从而有 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 因时而进,发扬斗争精神 新的征程上,要在网络空间迎接新的斗争挑战,把网 络宣传思想工作开展好,必须充分发扬斗争精神,接续传 承,因时而进。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以 斗争精神推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必须正确认识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变与不变。尽管不同阶段党的宣传思 想工作具有不同的斗争目标和任务,方式方法等也存在差 异,但各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内在延续性。同时 ,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也是高度融合的,彼此的经验、规 律与方法等不仅可以相互借鉴,而且能够相互支撑。进行 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战线新的伟大斗争,必须发扬历史主动 精神,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系统总结宣传思想工作战 线以及党的其他工作战线在不同阶段积累的宝贵斗争经验 ,遵循历史规律,把斗争精神和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传承好 、借鉴好、发扬好。 “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 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是习 近平总书记基于世情、国情、党情和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 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部署。互联网作为 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本身就带有鲜明时代性。 网络宣传思想战线要发挥出互联网最大优势,必须树立强 烈的时代意识,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斗争。具体而 言,就是发扬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斗争精神,以创新的 思维、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网络时代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关注 新业态发展,准确把握广大网民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和 行为特征,深刻洞察网络空间各类思想舆论交流交锋交融 背后潜在的、可能引发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充分做 好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第一线打赢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 大斗争的准备。 筑牢防线,提高斗争本领 推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不仅要具有斗争意 识,发扬斗争精神,还需要在实际斗争中受历练、长经验 、学方法、增才干,切实提高斗争本领。推动新时代网络 宣传思想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能力提升、做好 策略选择,讲求斗争艺术,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着力提高网络技术运用本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 ,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面对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挑 战,正确应对之道就是积极面对、主动掌握、高效利用。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推动网络宣 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必须牢牢抓住互联网核心技术这个 “最大命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科学认识网络传 播规律,准确把握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和变化节奏,抢抓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通过大力推进 融媒体平台和传播体系建设,以技术应用驱动网络宣传思 想工作理念、内容、载体、形式、方法等创新,进而将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 新业态带来的冲击转化为有力的工作支撑,用科技为新时 代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赋能”,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真正 成为促进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的“最大增量”。 着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本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 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空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网络虚拟空间不仅被构建形成,而且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 息与表达意见的重要场所。与之相适应,网络空间的话语 权和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日趋激烈。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者 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任务,就必须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 本领。树立用户思维,做到“心中有人”。要尊重网民知情权 ,及时回应网民关切,讲清事实真相,澄清模糊认识,了 解网民所思所愿,努力做好情绪疏导和价值引导。坚持内 容为王,创新话语表达。善于运用网民喜闻乐见的“网言网 语”,用鲜活生动的“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切实增强网络 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改进方式方法,不 断提升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 的水平,在移动网络平台进行多样态、分众化、差异化传 播,始终确保网络空间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着力提高网络风险防范本领。网络空间情况瞬息万变 、信息鱼龙混杂,能否在这个战场顶得住、打得赢,直接 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不 仅要做好日常宣传教育,也要防患于未然,有效应对各类 风险挑战。一方面,要“耳聪目明”,提高风险预判能力。保 持警惕性,持续关注广大网民的行为变化和思想波动、网 络舆论和网络思潮的发展动向,细致甄别和及时捕捉可能 会对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产生冲击的潜在风险苗头,并对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后的影响等提前作出预判、形成 预案,争取将潜在的各类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 ,要“眼疾手快”,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对已出现的网络风险 要高度重视,及时对发生原因、性质类型、样态特点等进 行分析研判,做到分类处置、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缩短 风险持续时间、缩小风险影响范围,将风险的“杀伤力”降到 最低。 (作者:曹文泽,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分管日常工作 的副院长)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 成果 翟国强 2022-02-28 近期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依法治国办组织编写的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版 发行,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 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纲要》体系完整、结构严 谨、内容丰富,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了全面系统阐述,是 干部群众深入领会、系统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权威辅助 读物。认真学习《纲要》,就要充分认识并深刻领会习近 平法治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原创性贡献 ,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 法治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推 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一般法律现象的基础 上,确立了科学的法治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 社会法治发展的普遍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实践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当时的想象。因此,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实践基 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以新的时 代内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焕发出旺盛的 生命力,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推进法治建 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坚持用发展着 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推动马克 思主义法治理论不断与时俱进。从“五四宪法”到现行宪法 ,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 正司法、全民守法”,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立 足中国大地,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 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才能永 葆生机活力,成为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和行动指 南。 其次,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 出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 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 历史任务和基本国情,发展出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并 指导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相对于法 治中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课题而言 ,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产生并不 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 全局出发,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谋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 度和深度践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 平法治思想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起点、逻辑起点、 价值起点,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神实质 ,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 ,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开创了马克思主 义法治理论发展新境界,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大的精 神力量、系统的理论指导、科学的顶层设计。例如,明确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在党法关系、党 政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命题,强调依法执政、依宪 执政,不断提高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 依法执政规律的认识。 最后,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推进全面依法 治国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 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 新也没有止境,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 法治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将随着新时代全面 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完善,为推进全 面依法治国提供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 武器。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真 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 刻的革命,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以科学 理论为指导。我们要以《纲要》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 、行动自觉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和智慧力量 ,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 方法,深刻领悟我们党在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理念创新 、战略规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有 力的法治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更大力量。 (作者:翟国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 际法研究所副所长) “五个必由之路”揭示中国答卷的成功密码 董振华 2022-03-15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中国答 卷背后的成功密码,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 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 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 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五个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化了对共 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认识,是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论 断,既为我们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内在逻辑 提供了科学答案,也为“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指明了 前行方向。 第一,“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 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 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们正是因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 从严治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 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才不断赋予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走出了一条不同凡响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世 人瞩目的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辉煌成 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 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 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 方案,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 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 第二,“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实现人类解放和造福人民是马 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 旨向。科学理论并不是僵死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社会主义 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 民族,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用什么样的发展方 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必须一切从实 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 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相结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中 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 ?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三,“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重大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如何实现现 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伟大事业,也是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实现过的难题。中国 共产党团结带领伟大的中国人民正在谱写人类历史上的宏 伟史诗。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的世界潮流,肇始于西方的 、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的同时,也拉大了贫富差距,引发了环境问题,失落了精 神家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 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 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在日趋激烈的国际 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第四,“五个必由之路”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 、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 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 路。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缺乏根本的政治 保证,就会失去正确方向。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 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 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拥有团结 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守正创新、 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 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 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 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 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得通、走得对、走得 好,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 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一篇大文章。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 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 到“两个维护”,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凝聚起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推动中国这艘“复 兴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作者:董振华,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 合力 范黎波 刘佳 2022-01-25 日前,《“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印发。《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 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 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从学 理上看,政府治理、市场(公司)治理和社会治理三者之 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公共 服务是连接民心的重要环节,关乎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 问题和“急难愁盼”问题。它看似属于社会治理范畴,实则与 政府治理、市场治理都紧密相关。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共 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相对滞后,能力上 存在明显的弱项和短板,认识上亦存在诸多误区和盲区。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老龄化问题凸显的背景下 ,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的滞后性尤为突出。因此,夯实公共 服务基础力量、高质量进行公共服务建设成为重要的时代 课题。 一 从服务供给的权责分类来看,公共服务包括基本公共 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类。基本公共服务要求 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实现均 等化享有和便利可及。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责任主 体,同时引导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补充供给。普惠 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更高层次需求,以可承受 的价格付费享有,满足大多数公民必需的公共服务。市场 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是其主体力量。此外,为实现公民 追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可付费享有的市场化的高端公共 服务,政府要制定规则,优化营商环境,确保相关产业规 范可持续发展。 公共服务供给的底层逻辑是“政府+市场主体与机构+公 民”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其中政府治理是一套系统完整、 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指标治理机制,属于强理性建 构的秩序;而市场主体与社会机构是自下而上的自发性的 组织,属于强自发性秩序。两种秩序尽管属性不同,但目 标是相同的,通过不断的整合和耦合,一定能够形成公共 服务供给的强大合力。 二 成功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 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合力,在政府治理层面上需要解决好 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解决好要素供给保障和存量要素配置低效率问 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家属院”“副食店”和“菜市场”等是群 众日常生活的“忠实伴侣”。但如今,公共服务保障领域的市 场主体和社会机构却普遍存在不扎根的问题,在公益性和 商业性之间似乎找不到平衡点。乍看起来,原因似乎在市 场主体和机构一边,但根本还是政府公共政策尚存一些缺 陷。一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力。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入市、 退市没有清晰的规划引领和总量调控,客观上导致无序竞 争,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和综合服务保障功能。二是市场主 体和社会机构的用地和设施几乎都要依靠租赁经营。租金 是其主要的经营成本,是企业选择“坐商”“流商”还是“游商 ”的关键变量。客观地说,“坐商”才会有长期打算,才会追 求长期利益,“流商”和“游商”势必会注重短期利益,这也是 一些市场主体漫天要价的原因所在。可喜的是,针对这些 要素资源配置问题,《规划》做出了积极的举措。《规划 》提出,政府要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发展,降低市 场主体和社会机构的服务成本,促进价格普惠,加强质量 监管。例如,在土地供给端,《规划》明确了政府必须将 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用地纳入相关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并 优先予以保障。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 要适当向公共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用地倾斜。对于符合条 件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予以 保障,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弹性土 地供应方式。在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问题上,《规划》提出 ,政府统筹、盘活、用好增量和沉淀、低效配置的事业编 制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编制所需 。 第二,解决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投入的原动力不足 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 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 能放松。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和官员在公共服务保障中缺 位、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较为突出,与“服务型政府”的理 念尚有差距。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和行 为惯性,而是有其存在的制度土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让 基层政府和官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工作落到实处。首 先,考虑逐步引入“面子问责”,通过在各级政府推广媒体或 者网络问政,将官员置于公民的舆论监督下,让懒政、庸 政的行为在公民面前“颜面无存”。其次,考虑实施“内容问 责”,将公民的满意度与官员考核挂钩,直接影响官员的奖 惩甚至升降。此次的《规划》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了明显加 强,明确提出了“严”“实”结合的目标管理和指标治理体系 ,其22项主要指标中包括了7项约束性指标和15项预期性指 标,涵盖了“七有两保障”。“七有”是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两保障”是文体服务保障和优军服务保障。例如,高中阶 段教育毛入学率>9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基本 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等。《规划》还强调,人口净流入的 大城市要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 权住房,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 三 公共服务关乎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市场主体和公益 性社会机构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效益导向 ,形成明确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战略定位,必须最大限度 发挥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市场 主体和机构是行业专家,是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 障的主体力量,是公共服务提质扩容的主力军,是政府必 须依靠的得力助手。进一步而言,政府提供通用的、标准 的和福利性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则可以提 供个性化、多样化、精细化的产品与服务,甚至定制化、 社交化、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 第一,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要努力做“百姓企业 ”(类似于“社会企业”,介于营利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义利 兼顾”的企业)。企业要扎根和植根于社会、社区,努力做 到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付费可享有、安全有监管 ,实现企业—社会的共享价值创造。 第二,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要努力做品牌企业 ,成为扎下根来的、有信誉有声誉的“坐商”。对此,《规划 》也明确提出,加强生活服务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支持龙 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塑造代 表性特色化服务品牌,保护传承“老字号”,开发打造“特字 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第三,市场主体和公益性社会机构要努力做标准化、 高质量的连锁企业。《规划》指出,政府鼓励拥有优质资 源的生活服务供给主体,通过合作、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 ,跨地区设置服务网点、参与服务供给,共享先进服务技 术和管理模式。《规划》同时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制定 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服务 标准体系,加快完善生活服务国家标准,开展国家级服务 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因此在公共服务领域,连锁经营应该 成为一个发展方向。连锁经营的核心是标准化,既能够更 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是市场主体和机构对消费 者的郑重承诺。 (作者:范黎波刘佳,分别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 把握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 范中杰 2022-03-2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 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的 征程上,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科学方 法论,把其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方法。 深刻领会总体战略观,做到把握大势、谋定后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 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 ,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 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擘画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战略蓝图。其中蕴含的总体战略观,为我们运用战略思 维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提供了科学方法。 坚持总体战略观,要求我们要将科学判断形势作为作 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推动决策实施的基础,学会从全局看 “形”、从长远看“势”,做到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 事;要坚持目标导向,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发展趋势和自 身发展条件,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中的有利条 件以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 贯通,坚持现实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科学制定高远务实的 战略目标。我们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 导向相统一、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战略性和操作 性相结合,不断优化战略部署、完善战略布局、锚定战略 路径,还要保持战略定力,以坚定历史自信为基础、以保 持战略清醒为前提、以办好自己的事为核心关键,做到精 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深刻领会系统观念,做到系统谋划、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 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 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 性的思想,为我们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 。 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 ,着眼于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对事物发展相关要素 和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整体把握;要注重综合平衡、协调 各方,把握好多重目标的最优平衡和各项任务的内在关联 ,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等关系 ,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我们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突 出“重点论”,既要注重总体谋划、也要善于抓住重点,在战 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同时,要坚持速度和质量 相统一,把时度效作为检验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善于把 握时机、踩准节奏,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确保各 项工作精准到点、稳扎稳打、善作善成。 深刻领会自我革命精神,做到守正创新、永葆生机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 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要求以伟大自我革命 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我们发现问题 、纠正偏差、推动创新、提升能力提供了科学方法。 坚持勇于自我革命,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检 视问题的自觉、直面问题的勇气,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 武器,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找准问题症结所在、解 决之道。我们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既要坚守党的性 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也要以新的理念、 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到守 正不渝、创新不止。要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增强忧患意识 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 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坚持内外双向发力,把监督 挺在前面,正确处理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的关系,织 牢织密监督网络,着力破解自我监督这个“世界性难题”。 深刻领会共同体理念,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正确处理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新 主张新倡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等,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 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中蕴含的共同体理念,也为我们正确 处理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会共同体理念,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尊重规则 ,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交流互鉴,做到共商共建、 共治共享。作为领导干部,在处理社会关系时,我们要把 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挺在前面,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社会 运行规律,推动各方都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在处理人 与自然关系时,我们要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推 进、综合治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在推 动社会治理时,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 度,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 共同体。 深刻领会稳中求进总基调,做到把握平衡、防范风险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 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始 终把准“稳”的主基调,牢牢扭住“进”的主方向,统筹做好守 底线与开新局、稳增长与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为我们把握 好工作节奏和力度、蹄疾而步稳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 学方法。 坚持稳中求进,要求我们树牢底线思维,尽可能把各 种可能的情况全想透,把各项措施制定得周详完善,做到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要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强化风险意识和斗争精神,提高风险化解能 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 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牢牢把 握“稳”的主动权。同时,要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 握,将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作为推动“稳”和 “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键,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 作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正确 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工作中,我们要熟练掌握运用 ,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本领,以 新气象新作为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 奋力书写“双奥之城”历史华章 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2-01-27 2022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 时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 奥会筹办备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做好冲刺阶段各项 工作指明了方向。首都人民深受鼓舞和鞭策,更加坚定了 成功办奥的信心决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 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将以最好状态履 行主办城市责任,肩负起“双奥之城”的特殊荣耀和神圣职责 ,把冬奥这件大事要事喜事办好。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冬奥筹办工作重要指示精 神,切实担当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历史使命 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 策、亲自推动的一件国家大事。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 记5次深入赛区实地考察,4次召开专题会听取工作汇报 ,对北京冬奥筹办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精彩、 非凡、卓越”的目标,确立“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 奥理念,强调“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提出“带动 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做好冬奥筹办工作提供了根 本遵循。我们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新时代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 的积极贡献,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民生价值,力争 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 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 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的牵引作用。办好北京冬 奥会、冬残奥会,将向世界展现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和平 发展主张,提升我国开放、自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激 励全国各族人民信心百倍地投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我们充分认识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 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首 都北京的主场主责意识,切实以首善标准全力办好这一重 大标志性活动。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时代呼唤。北京举办冬 奥会将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这是对国际奥林匹 克运动发展的巨大贡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 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携手 世界各国人民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着特殊重要意义。世界 期待中国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用奥林匹克精神将 世界凝聚在一起,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们“一起 向未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提振发展信心,形成 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人民期待。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 ,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冰雪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 大意义。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正在推动中国冰雪 运动快速进步,推动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我们要以筹办举 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 育全面平衡发展,使冬奥会产生良好社会效益,让人民群 众有更多的办奥获得感。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 会,是我们对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庄严承诺,也是实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举办2008年夏奥会实 践来看,举办冬奥会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 用。举办冬奥会给新时代首都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对 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一次大检 阅,有利于推动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举办冬奥 会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有力的牵引,有利于强化协同之 势、蓄积协同之能、彰显协同之效。我们将以凝聚办奥合 力为契机,继续交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优异答卷。 一以贯之落实“四个办奥”理念,努力彰显“双奥之 城”的精彩魅力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 北京冬奥筹办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已贯穿到筹办工作全过 程、落实到方方面面。落实办奥理念形成的一系列成果 ,充分彰显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精彩魅力。 坚持绿色办奥,擦亮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美丽中 国底色。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从申办、筹办、举办全 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也是积极落实联合 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奥运会。坚持生态优先,最大化利用 现有场馆和设施,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 育中心、首都体育馆等夏奥场馆创造性地实现“水冰转换 ”“陆冰转换”。贯彻落实碳中和实施方案,冬奥场馆实现绿 色电网覆盖,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所有场馆达到绿 色建筑标准,场馆常规电力需求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大范围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对延庆和张家口赛区施工影响 区域全面实施生态修复。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北京实现6项空气质量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大气污 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全面实施遗产战略计划,在首 钢工业旧址上建起冬奥标志性建筑;每个冬奥场馆都制定 了赛后利用方案,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冬奥遗产。 在举办冬奥中,要广泛传播绿色办奥理念,擦亮绿色北京 名片。 坚持共享办奥,树牢“人人都是东道主”的意识。坚持共 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筹 办工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落实“带 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扩大冰雪场地设施供给 ,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把筹办工作与区域发展紧密 结合,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将张家口、崇礼、延庆与北京 城区串成一线,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发展,一批有影 响力的企业落户。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最美冬奥 城”和张家口“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已成为冬奥促进城 市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要继续把共享办奥的理念落实到各 项工作中,共建共享首都现代化都市圈。 坚持开放办奥,形成“笑迎天下客、广接四海宾”的氛围 。冬奥会不仅是国际重大赛事,也是促进国际交往的宽广 舞台。北京按照“使冬奥会成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的理念 ,把冬奥筹办和深化对外开放、“两区”建设相结合,加强与 国际冰雪组织、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搭建国际冬季运动 (北京)博览会平台,先后举办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短 道速滑世界杯等10项国际测试赛和3个国际训练周。围绕涉 冬奥主题,积极开展城市对外交流,连续举办“相约北京”国 际艺术节,策划推出“冬奥主题展”“双奥之城展”等主题展览 。制定各类专业人才开发培养政策,通过“走出去”和“请进 来”培育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我们要利用好开放办奥 搭建的平台、建立的机制,开门迎客,以体育交流拓展人 文交流、经济交流,促进国家间互利合作,促进民间互动 交流。 坚持廉洁办奥,办出像冰雪一样纯洁无瑕的盛会。制 定出台《冬奥监督工作办法》等制度规定,建立冬奥监察 专员办公室统筹协调的冬奥监督工作体系,实现了纪律监 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在冬奥监督工作中的 全覆盖。建立全方位审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 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重点环节的监督审计,实施“阳光 工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反兴奋剂 工作,对兴奋剂问题坚决做到零容忍。我们要坚持廉洁办 奥,弘扬城市廉洁文化,全方位做到勤俭节约、杜绝腐败 、提高效率。 牢牢把握“三项办奥”要求,确保北京冬奥会、冬残 奥会顺利成功举办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 时刻。所有竞赛场馆设施全部达到办赛要求,各项国际测 试赛顺利完成,宣传推广持续升温,赛会服务保障准备到 位,全面实行场馆运行模式,赛时运行指挥高效运转。我 们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 强大动力和实际举措,自觉扛起国家责任,全力完成好各 项任务,尽心竭力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办好。 把好简约原则,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加强统一指挥调 度,形成办奥强大合力。完善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健全统 一指挥、有机衔接、运行顺畅、反应快速、处置果断的体 制机制。按照“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原则,全方位做好赛会 服务保障工作,为所有运动员提供良好参赛体验。全力满 足国家对赛前训练和赛事服务需求,为我国运动员在“家门 口”比赛创造最好条件。坚持日调度制度,实行扁平化管理 ,做到“事不过夜”,确保赛会期间统筹有力、办事见效。抓 住场馆运行这个关键,落实好调度中心和各场馆主体责任 ,盯好场馆运行管理的每个岗位、每个细节。加强外围保 障团队力量,实现场馆内外无缝衔接。按照“精准化、精细 化”要求,做好冬奥村管理服务,打造安全、温馨、舒适的 “运动员之家”。高水平推进城市运行保障,确保城市环境优 美整洁。周密细致做好涉奥外事工作。 守牢安全底线,确保万无一失。统筹抓好政治安全、 防疫安全、赛事安全、舆论安全、城市安全各项工作,进 一步查找风险隐患,织密风险防范网。加强政治安全保障 。坚持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全面融合,严格执行闭环管理 ,强化应急预案,严把疫情防控关。针对赛会住宿、餐饮 、交通、抵离、物流、医疗等各领域、各环节,进一步查 隐患、堵漏洞、强弱项,完善各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 加强网络安全、无线电管理等工作,保证涉奥互联网、通 信网络安全运行。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严防重大安全事故 发生。精准部署安保力量,严格落实安保政策,高效做好 安保工作。 做足精彩文章,塑造难忘北京记忆。深入做好宣传推 广和媒体服务,大力宣传我国新时代发展成就和昂扬奋进 的时代风貌,全面呈现奥运筹办的卓越成果,唱响“一起向 未来”的冬奥旋律。注重以文出彩,充分用好冰雪文化、历 史文化、长城文化、春节文化,搭建起冬奥和冰雪运动的 丰富文化活动平台,注重体现中国味儿,讲好中国故事 ,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扎实做好赛事转播 ,把高质量新闻宣传同高水平媒体服务结合起来,切实把 握冬奥宣传的时、度、效,让世界人民共享奥运欢乐。周 密组织好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重要节点活动,保证各个 流程和环节绝对可控和安全。发挥好志愿者赛事服务作用 ,打造“最美的风景线”。同步做好冬残奥会筹办和转换工作 ,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 “冬奥之花”即将璀璨绽放。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 ,首都人民必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饱满精神状态、 高昂工作热情、严格工作标准,向着成功办奥最终目标全 力冲刺,高水平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兑现掷地有声的 中国诺言,奉献奥运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书写无与伦比 的“双奥之城”历史华章。 锚定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 作 高敬 2022-02-28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作出全面部署。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 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突出年 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 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 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文件提出,聚焦产 业促进乡村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表示,要围绕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两多”目标,重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充 分彰显乡村在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 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要突出农民就近就业、就地致富的“两就”路径,把县域 作为促进城乡融合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 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 民稳步增收。 此外,要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下 决心改变资源过度开发、要素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系统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乡村绿起来、乡亲富 起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农村长 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 生可喜变化,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对农村优美人居环境 的期待,从“摆脱脏乱差”逐步提升为“追求乡村美”。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 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并对农村改厕、污水 治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 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展现了一幅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 未来图景。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表示:“乡村建设基本 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 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实施中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 、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在目标和标准上不要定得太高 ,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重点是保 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 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 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 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 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 、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同时,要坚持自下而上、 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一个 文明、和谐的乡村?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 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 千家万户,要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此外,要加大专项 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 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 。要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乡镇、村集中 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 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 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同时要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 ”制度落到实处,并要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金句 2022-03-11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团组”,发表重要 讲话。本报摘编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讲话中的部分金句 ,与海内外读者一起重温和领悟。 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下重要认识 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我们更加坚定了以下 重要认识。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 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 聚起守正创新、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形成风雨来袭时全 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是团结奋斗是中国 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 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 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 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 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 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 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 未来。五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 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 全面从严治党。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 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 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 ,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 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 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艰巨繁重。我们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 利条件。一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为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政治制度 和治理体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等实践 中进一步彰显显著优越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 加鲜明。三是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国经济 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 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 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四是有长期稳定的 社会环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社会 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五是有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 昂扬振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 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 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 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以实 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 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 荡、人民遭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 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 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 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各族干部要 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 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 、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 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 为天。 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 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基。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18亿亩耕地红线怎么保得 住呢,14亿多人的饭碗怎么端得牢呢? 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决不允许任何人在 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崽卖爷田心不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 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 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 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 ,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 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缺了哪样也不行。 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 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 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 、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 、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 的违法犯罪行为。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要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严厉打击欺诈骗保、 套保和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 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 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 、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 、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要针对特困人员 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强化 临时救助,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 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 “双碳”目标是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 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 全国角度来衡量。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 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 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 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 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 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 生活正常进行。 办事情一定要掌握这么一个原则,一定要算大账、算 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是实现党在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要贯彻依法治军战略,提 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坚强 法治保障。 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思想,着眼于全面加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 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加快治军方式根本 性转变,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党对军 队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建设中国特色军事法 治体系,坚持按照法治要求转变治军方式,坚持从严治军 铁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官兵主体地 位,坚持贯彻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历程及经验启 示 韩振峰 2022-03-02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 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 过程中,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从理论和 实践两方面对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一以贯之的持续探 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 路。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重压迫,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 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救亡图存斗争中孕育催生了共 同富裕的思想萌芽。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在对未来社会 主义进行构想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 的”,要使“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根 据当时的中国国情,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让 广大农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和解决他们的生活温饱及富裕 问题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不论在 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还是西柏坡时期,都把“打土豪、分 田地”作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主要手段,把“耕者有其田 ”作为实现农民富裕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同志在1943年就对未来社会必须走集体化道路 进行了大胆设想,他指出,“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 是逐步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 说,就是经过合作社”,这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 后来,毛泽东同志对如何实现人民富裕和国家富强作过多 次重要论述,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 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为 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废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一切特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是 这些伟大历史性成就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 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铺平了道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 作社的决议》明确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 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同志在资 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提出:“现在 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 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 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他还针对农村开 始出现“新富农”和贫农分化的现象强调,要“在农村中消灭 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 起来”。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走社会主义 道路,他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 题》的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 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不仅明确提出了 “共同富裕”概念,深刻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推进共 同富裕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础。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共同富 裕的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 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 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共同富裕 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早在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 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他特别强调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 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 话中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提出“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他 认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 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90年12月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 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 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在邓小平同志之后,我们党继续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 了持续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探索 中国特色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 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明确提出了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强调必 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 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 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调 “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维护社会 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 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的探索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 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从改善民生和维护最广 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 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 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1世纪中叶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 康的生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更 为具体的目标要求,强调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 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 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 的实质性进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 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 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 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新的规 划部署,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 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 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 决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 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党只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的更大胜利”。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 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 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 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 ,总结党探索共同富裕之路的宝贵经验,对推进新时代共 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启示:一要坚 持党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根本保证。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百年奋斗 历程就是不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人民是实 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不 断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三要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 均主义”,要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构建初次 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这是推进 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要求。四要全面深化改革。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 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向纵深 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韩振峰,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教授) 坚持统一战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磅礴伟力 何虎生 2022-03-2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强 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和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阐明了 百年来党领导开展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经验,指明 了新时代党坚持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和奋斗方向。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发扬统一战线的历史主动,发 挥统一战线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制 度优势并施展其治理效能,彰显统一战线主张守正创新的 价值理念。 新时代坚持发扬统一战线的历史主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党相继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彻底结束了旧中 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凝 聚了广泛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转变,党坚持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道路,确立 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发挥了重 要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解放和发 展社会生产力,党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 持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 共”的方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 作基本方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贯彻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为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 商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 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 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全 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推动香港局势实 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 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中央成立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战部门自身 建设,发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统战工作 进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统一 战线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紧密相 连,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治理体系变革息息相关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统一战线因党而生、伴党而行。我们要把握历史发展 规律和大势,坚持发扬统一战线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 的历史主动,不断深化对坚持统一战线的规律性认识,夯 实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地位。 新时代坚持发挥统一战线的制度优势 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共同思想政 治基础。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政治联盟,党 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有助于增强党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 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强 化党在同心圆中居于圆心的地位作用、巩固统一战线“众星 捧月”的良好局面。《决议》提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 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对于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 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 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使得统一战 线凝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保证统一战线工作 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 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民主党派和无党 派人士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民族宗教工作、涉藏涉 疆工作、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统战工作、港澳台统战工作、海外统战工作及侨务工作等 ,党的统一战线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更加成熟定型。在大 统战工作格局下,我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 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可以有效避免出现 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发挥统一战线组 织功能。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落实社会 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协商民主是我国全过程人民民 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 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人民政协通过发挥专门协商 机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共识。如今,人民政协正在发展 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 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 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肩负 起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政治责任。 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把坚持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 、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统 一战线的显著制度优势。 新时代坚持施展统一战线的治理效能 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当前 ,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 命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治理在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生态等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统一战线之政党制 度、民族宗教、阶层关系、港澳台及华侨等方面事务紧密 关联。一方面,统一战线成员内部的社会结构、利益需求 、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多元。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国家把统一战线领域作为向我国输入风险的“前哨地”和“突 破口”,插手干涉我国西藏、新疆、香港等事务,肆意炒作 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议题,持续攻击我国基本经济制 度,妄图搅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新时代统战工 作“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培育和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统一战线治理 格局。国家治理现代化强调不同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公众 事务和社会管理,与统一战线之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工 作领域、更加多元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相互契合。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职 能,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 发挥独特作用。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 社会阶层人士通过广泛覆盖的统战组织,能够在社会治理 共同体中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 和协调关系的沟通优势。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对象拓展到 十二个方面,在党的领导下成为同心同向的整体,最大限 度避免了内耗,显著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 规范和增强运用政策和法治衔接配合的统一战线治理 能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提高统 战工作法治化水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 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统一战线制度体 系、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基础上,党善于运用法治思维 和法治方式开展统战工作。比如,在民族工作中提出“坚持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在宗教工作中提出“用法律规范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 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港澳台工 作中提出“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 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发挥法治在统战领域的重要作用,有 利于夯实统一战线制度根基,提高统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 化制度化水平。 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顶层设计和法 治实践相结合,确保统一战线及其广大成员在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新时代坚持彰显统一战线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解放,首先必 须实现自身的团结与统一,同时还要争取和团结最广泛的 同盟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把统 一战线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 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 要法宝,具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 优势。 充实统一战线的思想内涵,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记忆 和载体,而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 的理念。统一战线作为不同阶级阶层的联盟,旨在建立真 正的共同体,本身就内含了和谐、合作、融合、联合的实 践途径与价值追求。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不仅为正确处理一 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提供了有益启迪,而且为团结全体中华 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滋养。 拓展统一战线的国际视野,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为新时代坚持统一战线在巩固国家认同层面作出顶层 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秦汉以来的 大一统格局,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关键的 历史文化依托,使各民族成员能够认同党和国家的统一领 导,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另一方面,“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人类命运共 同体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主要依托,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 ,使世界各国共享福利,使世界各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 。 “坚持统一战线”是从我们党的百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 ,是党把马克思主义统战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必须倍 加珍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矢志不渝地践 行。 (作者:何虎生,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 义学院教授)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何毅亭 2022-03-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 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 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 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三次飞跃,既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 ,又着眼于探索和回答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课 题,展现了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 进的理论创新历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义 重大深远、经验弥足珍贵。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 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前进道路和战略策略,形成切合中国实 际、解决中国问题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现这样的结合 ,前提是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 条而是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一定 要以时间、地点即历史条件为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 代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党取得了巨大 成功,也经历了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早 期,尚在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 义等经验,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导致 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正是在反对和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反对 和纠正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 神圣化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毛泽 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 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把思 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 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 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 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 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 正创新,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 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 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动党和国 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无论进行革 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科 学理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这样 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要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 义,也要科学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认识和掌握中国国情 ,必须准确认识和掌握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产生重大 影响的一切有利和不利因素,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的性质 和发展阶段,特别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 化,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确定党面临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运动中 居于主导地位,支配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从纷 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找准主要矛盾,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明 确主要任务并组织实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 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 的矛盾的深刻认识,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 和前途,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我们党基于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深刻认识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于对我国历史方位和发 展阶段的科学分析,我们党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提出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 ,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实践充分证明,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党面 临的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飞跃,正是在正确解 决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 任务,必须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 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 战,一以贯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以贯之抓好发展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 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善于从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推进革命、建设、改革,是推 进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工程,任务 之重、困难之多、挑战之大、历程之艰世所罕见。在奋斗 历程中,必然有胜利也有曲折、有成功也有失误。重要的 是,我们党总是能够直面问题、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善 于从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一次次从危局和 困境中重新奋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 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 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 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曾经历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 革命战争的兴起、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 起两次重大转变。其中的两次失败,使党和人民的力量遭 受惨重损失,中国革命陷入危机之中。在以毛泽东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导下,我们党以超乎寻 常的革命胆略和政治智慧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创性地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事业转危为安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 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若干重大历史问 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 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 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国家、人民也曾遭到严重挫折 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 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的十一届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同时坚决维护党在长期斗争中形 成的优良传统,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 思想的科学体系,既分清了是非,又加强了团结,为党和 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也在理论和实践上推 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顺利,前进方 向正确,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大 成就和历史经验,党中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 年、30周年、40周年之际都进行了认真总结。党的十九届 六中全会《决议》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 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这对 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 功新时代具有重大意义。《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出新的概括,从 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提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 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 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从成功中吸 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从问题中找到办法,始终保 持自我革命的勇气,始终具有极强的自我纠错纠偏能力 ,是我们党在逆境之中能够逆势前行、在绝境之中能够绝 地重生、在错误之后能够拨乱反正、在挫折之后能够毅然 奋起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飞跃的重要 原因。 在实践中形成坚强领导核心、科学理论指引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人类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推进这一崭新事业,离不开 坚强领导核心、科学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贯 强调领导核心的重大作用,始终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 。 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百年大党、执政70多年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拥有坚强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指引尤 为重要。遵义会议前,我们党未能产生全党公认的领导核 心,也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一整套革命理论,导致中国革命屡遭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 险。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 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 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 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 面。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 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 政治优势。党的百年奋斗充分说明,什么时候全党坚定维 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党的领导就会加强,党的事业 就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的领导就会弱化,党的事业就 会遭受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 领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 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进行新的理论创造,以一系列具有 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应新形 势新任务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是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新时代党和国 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拥有坚强的 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引,是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 著标志,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秘诀。党的十九届 六中全会强调“两个确立”,本质上是确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 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立马克思 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反映了全党全 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 要不断加深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认识,不断增强“四 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 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史为鉴、开创未 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 委员) 奋进新时代的理论结晶与实践遵循 胡长栓 2022-03-22 五个“必由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和未来发展,对党和人民接续奋进的重要指引,是党和人 民书写更加辉煌新时代的实践遵循。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 代表团审议过程中,同代表们交流时指出,坚持党的全面 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 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 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 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这五个“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选择,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国发 展壮大的基本理念,党和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保 证,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根本 性问题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 时代的奋进历程和伟大成就,对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理性 总结,是党和人民奋进新时代的理论结晶,也是习近平总 书记着眼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对党和人民接续 奋进的重要指引,是党和人民书写更加辉煌新时代的实践 遵循。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总结党的历史,不断创新党的理 论,推动实践发展、推动理论创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 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深刻回 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为党和 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思想理论前提。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必由之路”,进一步揭示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在方法论的意义上 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的问题,为党和 人民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 征”的深化和发展。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 征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国际环境中 ,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 的需要,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把坚持 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选择至关重要。党和人民百年来 拼搏奋斗,“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 ,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 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放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 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证明,只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创造证明,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复 兴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的坚持,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发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 路”,进一步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的道路选择 ,在理论的意义上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什 么路”的问题,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 创造性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性贡献 ,在实践的意义上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性成就,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往开来 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性。奋进新征程、建功 新时代,党和人民必须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深刻认 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把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正确的道路 选择。 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 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和人民 不断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都 善于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凝聚最广大的人民共识 ,动员最广泛的人民力量,形成全民族团结奋斗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战胜日本帝 国主义的重要法宝。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了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成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和成功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 立了爱国统一战线,成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 性成就的重要法宝。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进一 步指明了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大历史意义,新时代中 国人民要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就必须把团 结奋斗作为重要的致胜法宝,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形成所有爱国者团结奋斗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丰富爱国统一战线内涵,扩大爱国统一战线阵营,把“全 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 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爱国者”作为团结奋斗的对象,创造形成了所有爱国者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新局面,使团结奋斗成为 中国人民继续创造历史伟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 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就不会有先 进的发展实践,就无法推动社会持续健康进步,无法实现 国家的发展壮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人民深刻总结正反两 方面的历史发展经验,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立足新时代发展的巨大成就,在继承创新中形成的新发 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怎么发展、怎么样发展、 为什么发展等一系列新时代有关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在 发展动力上抓住了现代科技社会的根本特性,在发展原则 上反映了新时代对平衡充分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路径上确 立了健康持续的必然性道路,在发展方式上体现了世界化 历史的客观趋势,在价值追求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 裕本质。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推动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必 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 展。贯彻新发展理念首先就要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新发 展理念,理解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历史使命、实践要 求,形成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的行动自觉。贯彻新发展理 念要有最基本的底线思维,决不能以任何客观原因违背新 发展理念的底线要求;要有系统思维,应坚决避免为了局 部牺牲整体、为了眼前牺牲长远的行为;要有辩证思维 ,应坚持实事求是,坚决避免机械化、教条化、脱离实际 一刀切的行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切实 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 展的根本宗旨。 党和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政治保证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最重要的特征。在中国这样 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就更需要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一 个先进政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理论都充分揭示,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这就需要我们党始终保持 先进纯洁、始终保持坚强有力、永葆生机活力,需要我们 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实现自我肌体 的不断净化。“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 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这一重要论 断,就是我们党和人民对新时代党的使命、党的建设最重 要最深刻的认识。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的必由之路”,全面揭示了新时代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我们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 都更加接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这对我们 党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成了党 和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就要切实推进集中学习教育常态化,着力提高全党的马克 思主义理论水平,深化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 神,使全体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在坚持真理、坚守理 想中,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永远 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一体化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 腐,永葆党的肌体健康,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人民走 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政治保证。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 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与世界意义 黄群慧 杨虎涛 2022-03-2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 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 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创造,破解 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 拓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 性,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不仅对中国,而且 对世界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 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 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 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的特质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特质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表 明: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一个积极有为、坚强有力的执政 党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这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 成和拓展的关键。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重要作用是 领导人民构建后发国家所不具备但却是实现经济赶超所必 备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产业政策、 教育培训等。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 ,内外部约束条件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中国共产党的 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科学制订 、不断完善短、中期现代化目标,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抓住机遇,创 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个过程充 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 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党为人民谋 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 格。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从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改革开放新 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果没有具有坚定而崇 高的理想信念、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 党,就无法在复杂、艰苦、多变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凝聚和 社会动员,也很难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更无法全面 深化改革开放、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上 ,只有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过历史和人民选择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才能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 文明新形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形成和拓展的根本保证。 坚持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 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党百 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坚持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 导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行构建和 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后发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绝非 易事。一些后发国家付出丧失独立性的代价谋求依附性发 展,结果却陷入各种发展“陷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 导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的结果,适合中国国情 ,符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国用几十年 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华民族 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世 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以国 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 自强,进一步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 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 荣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并联式叠加发展。尽管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和经 济发展,但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无疑是现代化最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和基础支撑。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 是后发国家,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 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 的主要基础和动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 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大创新,表明我们党对现代化规 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愈益清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 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 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 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叠 加发展的现代化思想和实践,带来了我国生产力大发展。 1952年,我国GDP仅为679.1亿元,人均GDP仅为119元 ;2021年我国GDP突破11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里,我国 GDP年均增速达到9.2%。一个在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基 础上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实现如此持续 稳定的快速发展,无疑是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和拓展,不仅对中国,而且 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式现代化 道路,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 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 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 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证明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能削足适履。发展中国家要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 ,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落后的发展 现状与发展愿景之间的巨大差距,只应作为推进国家现代 化的强烈意愿和动力源泉,绝不应成为放弃独立自主的理 由。发展中国家将强烈的现代化意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 的实际效果,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能够始终代表人民利 益的执政党。在这样的执政党领导下,才能在长期赶超过 程中始终凝聚人民共识、代表人民利益,锲而不舍地追求 现代化目标。 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 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的不同,现代化的特征和背后的逻 辑也存在很大差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服从于资本逻 辑,缓解资本积累矛盾、满足资本增殖诉求是根本性和决 定性的力量。与之根本不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 向,以造福人民为目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 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 道路的现代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我们创造性 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发挥资本 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违背社会主 义生产目的。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增进人 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把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扎实 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求,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命 题。 推动人类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的成功探索,使中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 史册的人间奇迹。展望未来,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 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使人 类现代化的总人口规模增加十多亿。十多亿人口整体迈入 现代化社会,这无疑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的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 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现代化。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 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谋求自身发展的 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贡献 力量。无论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 机中,还是当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国 都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为 世界经济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 、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和 行动,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主动担当和博大胸怀。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 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 心研究员) 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 黄天柱 2022-02-0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 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 度。任何国家的政党制度,从其形成逻辑看,往往受本国 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 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存续,是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 目标的需要,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和政治力量 对比的反映,是和合文化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同时 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和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我们党、我们国家的 制度优势和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我们讲坚定历史自信 ,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无疑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 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从探索历程中来。政党政治 对中国来讲是一个舶来品。相较于西方政党政治300多年的 历史,中国从1905年第一个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 盟会建立,到今天是100多年,到1949年新型政党制度确立 是40多年。从新型政党制度本身看,它孕育于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萌芽于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实践,在 “五一口号”催生下,正式确立于新政协会议召开之时,并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多党合作逐步超越党际关系架 构,演变为一种国家制度形态,并逐步稳固和定型,成为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 制度资源。100多年来中国政党政治探索发展的历程告诉我 们,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自己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道 “风景”,不是中国从西方照搬过来的“盆栽”,是一个有“根 ”有“魂”的制度。 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从独特优势中来。中国新型 政党制度以合作、参与、协商为基本精神,以团结、民主 、和谐为本质属性,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 、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重要功能,实现了执政与参政、 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 重要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这一 制度自正式确立以来,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嵌 入当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与政治过程,在实践中展现出独特 魅力和鲜明优势,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在这 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全面、有效 的领导;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畅通渠 道,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能保持战略定力 ,有能力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并承担责任;各种意 见和建议可以通过制度化渠道进入决策者视野,从而推动 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中国共产党能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些工作中的偏差;各种利益关系可以 得到有效协调,促进政治团结和稳定;各种社会力量可以 得到广泛凝聚,携手致力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尤其是面对 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的能 力和绩效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 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从光明前景中来。政党政治 是现代民主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今天世界各国政 治生活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自 己独具特色的一面,它本身是世界政治文明尤其是政党政 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 以自己的方式对世界政党政治这一普遍性问题作出的回答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 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 高度,推动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使它在践行全过 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对这一制度越来越有 信心。同时,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 问题, 不仅打破了一些人对西方民主和政党制度的迷信, 而 且使大家更加理性和客观地认识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 国国情的适应性及其独特优势。因此,中国共产党自信地 向世界宣示:“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也是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定历史自信的目的,是更好地砥砺前行。面向未来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要做到 这一点,就必须更加坚定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自信。发 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的过程,就是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 逐步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旧的矛 盾和问题会得到缓解和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会 产生和出现,然后我们再来解决新矛盾、应对新问题。新 型政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将得以不断成长和进步。正如习 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 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我们要 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建功新时代深入学习贯 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黄一兵 2022-03-01 内容提要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是党的十九 届六中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了我们党高度 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 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 远历史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 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突出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 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 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 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 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决议》突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体现了我们党高度 的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 ,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明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明确方位才能找准方向,把握大势才能赢得未来。《 决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这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 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提供了基本依据,为 在新的时代坐标下谋划党和国家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 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 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 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党的十九大报 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是 一个重大的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 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 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 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要认识到,我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 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因此,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要靠发展,只 是发展的内容更加丰富,发展的要求更新更高。新的赶考 之路上,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定不移贯 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 新的胜利。 准确认识面临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 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 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 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 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 遭受挫折。《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 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为了完成党 面临的主要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 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 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增强 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 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 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 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 续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决议》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 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重点总结新时 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 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制度保证更为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部署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构建系统 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党的领导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 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 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 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筹城乡 的民生保障制度,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 定、维护国家安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有力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 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 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党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 约和监督。 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我国经济发 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2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文化事业和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 ,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 战略成果。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 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水 平大幅提升,人民军队实现整体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装 再出发……这一系列成绩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神力量更为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有 强大的物质力量,也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有力统 一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我们牢牢掌握意识 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 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着力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炼和展现优秀传 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璀璨 的时代光芒。 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 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 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 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 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 贯彻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全会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 代这个重点,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就要深入学习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两 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 动自觉,不断开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崭新境界。 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坚决 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要从历 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化认识、 强化认同,不断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 党的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真正做到情 感上衷心爱戴核心、思想上高度认同核心、政治上绝对维 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紧紧跟随核心。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 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把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切实用 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 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 蒋文龄 2022-03-15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 志。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 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性,坚持不懈把全 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 大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先 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 淬炼而成的。面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险考验,我们党始终 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一以贯之坚持自我革命。正因为如此 ,我们党才能穿越百年风风雨雨,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 起、在失误之后拨乱反正,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 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 扬清,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 力、社会号召力,不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坚持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 ,也是百年大党创造新辉煌的必然选择。新的赶考之路上 ,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继续发扬彻底的自 我革命精神,坚持和拓展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 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坚定自我革命决心,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 践。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 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的征程上,我 们要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把党的伟大 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增强自我革命勇气,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坚守初 心使命是自我革命的永恒课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要求 我们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 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 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 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保持自我革命定力,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 政治自觉。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 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新的赶考之路上 ,我们要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 ,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继续推进新 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 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 色、不变味。 (作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兰琳宗 2022-03-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 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用“五个必 由之路”系统阐明新时代更加坚定的重要认识,深刻揭示了 中国答卷背后的成功密码。其中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全 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要 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 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 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自信自强的 强大力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 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将坚持和加强党的 全面领导作为治国理政的最根本原则,一改一段时期党的 领导淡化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 向。不仅要“坚持”,还要“加强”;不仅要“领导”,还要“全 面领导”。将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载入党章和宪法;在党中央组建一系列顶层机构 ,全面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财经、外 事、国家安全、网信等重大工作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 和融入到意识形态、国有企业治理、高校领导体制、群团 组织建设等各领域各方面工作之中;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 党,系统性重塑党的肌体和灵魂,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 坚强有力……一系列基础性、创制性、战略性举措,使党 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 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 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 、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回望来路,无论是创造经济发展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还是持续向贫困宣战,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 的绝对贫困问题;无论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挽救无 数生命,还是克服重重阻力,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真正无与 伦比的冬奥会”;无论是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改善人民 生活,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 就,中国人民战胜的一切困难和险阻,根本在于始终坚持 党的全面领导,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 定性作用。广大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风雨袭来时,党的 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是最坚实的靠山。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 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 权威,党和国家才有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 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解决了许 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 没有办成的大事。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 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地成为党中央的 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以历史决议形式作出重大政治论断,“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 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全党更加深刻认识 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两个维护”上更加坚定自觉 、执着真挚。 万山磅礴有主峰。正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才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 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征程上,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 、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还是要靠党的全面领导 。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任 何含糊和动摇。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和加 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坚持不 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毫不动摇把党的领导这个 最本质特征坚持好、这个最大优势发挥好,不断书写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篇章。 牢固确立首都发展的理念,增强以首都发 展统领新时代首都工作全局的自觉 ——关于首都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朱柏成 2022-03-07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必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 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 发展。在此大背景下,认清首都工作所处的历史阶段,牢 固确立首都发展的理念,深入把握首都发展的内涵,增强 以首都发展统领新时代首都工作全局的自觉,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历史地认识首都发展的由来 北京自成为新中国的首都以来,自身的发展就一直与 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紧密相 连。70多年的奋斗,历经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 三个阶段,北京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古老 都市,发展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都 的功能体系、保障能力、国际影响力都实现了巨大跃升。 贯穿其中的发展主线,就是把握首都城市性质,履行首都 职责使命,紧扣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不断与时俱进地 推动首都的建设和发展。 首都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围绕提升首都城 市形象和服务保障首都的能力,全面开展了首都建设,在 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批标志性首都建设成果。主要有以 “十大建筑”为标志的国家工程,以“八大学院”为标志的科教 设施,以首钢等工业基地为标志的工业设施,以建国门外 使馆区为标志的涉外设施,以地铁一号线、密云水库为标 志的重大基础设施。这些首都建设成果,增强了首都的服 务功能,提升了首都的保障能力,构建了基本的功能框架 ,推动一个百业凋敝的旧北平发展成为面貌一新的新首都 。 首都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 潮中,北京提出了首都经济的发展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 首都优势,大力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 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北京全面实施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城市发展深刻转型,促进首都 功能实现新的提升。通过打造中关村、CBD、金融街、经 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端功能区,推动科技服务、现代商务、 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推动制造业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这个时期,北京在 现代化道路上加速前进,以京广中心为标志的超高层建筑 展示了北京的现代化水平和开放活力,为举办亚运会建设 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展示了北京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强 劲势头,首都建设实现了新的提升,首都经济提质增效 ,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服务业在 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 首都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 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 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全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 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 出首都发展的理念,实施推动首都发展的一揽子重大举措 ,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坚 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水平建 设城市副中心,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一核”与“两 翼”联动发展;“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 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群众“七有”目标和“五 性”需求,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增强群众民生获得感。经 过不懈奋斗,首都功能明显增强,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 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京津冀协同发展 、互利共赢局面初步形成,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生活水平和 质量普遍提高,首都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 纵观过去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首都北京各阶段的发 展总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按照中央对首都城市性质与 功能定位的要求,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的重心。 首都建设阶段,按照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完成了工业化进程 ,形成了体现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学技术中心的 职能体系。到1978年末,北京市第二产业比重从1949年的 36.8%上升为71.1%,形成了以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的 国家重型工业基地,实现了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首都经济阶段,北京在服务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按照首都功能的变化完成了从工业化城市向现代综合服 务中心城市的转变,消费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 动力量,知识经济、服务经济发达成为显著特征。首都发 展阶段,北京自觉把握新时代发展阶段要求,坚持以首都 发展为统领,更加突出创新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放 发展、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安全发展,推动 城市发展实现深刻转型,首都功能优化提升,经济发展提 质增效,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85万美元 ,居全国第一,创造了减量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 实践。首都建设、首都经济、首都发展是相互联系、螺旋 式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体现了对首 都工作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首都发展阶段,更加突出“都 ”的功能,更加注重以“都”定“城”、以“城”促“都”,展现新 时代“都”与“城”有机融合的首都发展风采。 深刻认识首都发展的基本内涵 首都发展是紧扣首都城市性质、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 位、履行首都职责使命的中国特色大国首都的发展模式。 鲜明提出首都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指引我们对首都工作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 发展观、现代化观在首都的具体体现,是北京在城市发展 理念上的重大转变。首都发展的实质是:首都发展是首都 功能优化提升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发展 ,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 开放协同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共富发展。 首都发展的内涵,可以从8个方面来把握,即主线、要 义、关键、目标、动力、落脚点、底线、保证。首都发展 的主线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推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 ,形成生动实践。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就是牢牢守住首都城 市战略定位,正确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更好履行首都 职责使命。总体目标就是锚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奋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发展动 力就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五子联动”融入新发 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把“四个中心”“四个服务”的巨大能 量充分释放出来。最终落脚点就是让人民生活幸福,扎实 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 改革发展成果。基本底线就是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妥善化 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根本保证就是加强党对首都 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首都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首都北京是“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是国家管理和 运行的中枢,是十四亿多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引领民族 复兴的文化枢纽。这些职能,要求突出首都发展,提升首 都的能力,以更好地承担首都功能,做好“四个服务”。 坚持以首都发展统领首都工作全局 首都发展居于统领地位,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服从并服务于首都发展,做到纲举目张。 提高政治站位。首都首先是政治首都,各级机关首先 是政治机关,各项工作首先是政治工作。首都工作关乎“国 之大者”,凡事都要从政治上考量、大局下行事。要牢记“看 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地做到“两 个维护”,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 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听从党中央 指挥和号令,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到政 令畅通、令行禁止,坚决维护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 的权威。要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自觉学懂弄通做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 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生动实 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首都发展 的正确政治方向。 把握历史大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对首都 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应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 大者”,深刻认识到: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首都北 京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服务 国家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期,首都北京多重任务叠加,多 个重要历史节点交替,确保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任务更加繁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 ,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勃发,首都北京服务国家科技自立 自强、文化守正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任务更加繁重 ;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国际 环境错综复杂,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应对各种风险的任务 更加繁重;目前中央政务环境仍需改善,国际交往功能承 载能力仍有不足,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尚有短板,推动首都 功能优化提升的任务更加繁重。应坚持以大历史观来认识 和把握肩负的职责使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推动首都 发展,努力把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 一棒,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北京篇章。 严守战略定位。“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是首都 发展的魂之所在,也是首都发展的价值追求。以首都发展 来统领,其中最紧要的是以“四个中心”功能来牵引。要始终 坚持把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放在 首要位置,推动“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标志性成 果。持续强化政务服务保障,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 务环境,确保政治中心绝对安全。紧紧围绕“一核一城三带 两区”总体框架,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 这篇大文章。持续完善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机制 ,前瞻性谋划并加强设施和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交往中心 功能。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引领作用。要深刻认识到“四个 中心”“四个服务”与高质量发展是统一的,充分把“四个中心 ”“四个服务”蕴含的能力释放出来,把“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和“四个服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通过落实城市战略定 位,着力完善与新时代大国首都发展相适应的首都功能体 系和服务于首都功能的首都治理体系,更好履行首都职责 和使命,努力使北京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新要 求。 保持转型定力。坚持减量发展,持续通过减量倒逼城 市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加强居 住、就业、交通的时空统筹,形成“职住梯度”分布格局,促 进人口在更大范围有序流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 期均衡发展,同时解决好人口调控约束和老龄化背景下的 就业人口不足问题,保持城市发展活力,更好适应首都发 展要求。加强政策统筹,多种方式促进建设用地规模减量 和提质增效。深化供减挂钩统筹机制,把握好拆占比、拆 建比。稳步推动核心区建筑密度下降,保持中心城区建筑 规模动态零增长,持续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加强违法 建设治理,深化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推进土地要素市 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存量 和低效建设用地。严格“两线三区”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和城市开发边界,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管 住战略留白,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走好协同之路。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 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 ,坚定不移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坚决退出一般 制造业和区域性批发市场,支持配合在京企事业单位向外 有序疏解,持续巩固疏解成效,坚定走好减量发展、提质 增效新路子。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坚持雄安需要什么 就主动支持什么,建成并运营好“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加 快京雄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助力雄安新区提升 综合承接能力。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坚持一年一个节 点,全力推动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成型,聚焦“3+1”主导功 能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抓好国家绿色发展示 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强 化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提升交通、产业、生态、 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 都市圈,统筹抓好“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等各圈层建设 ,加快构建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 都市圈,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扩大高质量优势。坚持“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 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北京典范,建设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相 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 展,持续提升高精尖产业能级。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坚 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建设世界级产业 创新集群。强化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巩固金融业第一 支柱产业地位。用心呵护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 业主阵地。巩固拓展科技、信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竞争 新优势,擦亮“北京服务”品牌。深入推进“两区”建设,积极 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建设数 字贸易示范区和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提高全球 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持续抓 好新基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 字产业集群,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赋能城市、赋能生活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 ,形成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 市,鼓励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以优质供给带动消费升 级。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乡 村振兴。 强化科技赋能。紧扣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和 人才优势,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抓好国家实验室 发展,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紧怀柔综 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布局 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积极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 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全面建设好北京科 技创新高地,深入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聚焦中关村 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推进北京经 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抓好中关 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 化创新机制上取得新的突破,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坚持“三链联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切实把科技优势 转化为产业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应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建设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厚植绿色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扎实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抓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 和绿色发展,健全区域结对协作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 涵养区只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打造践行“两山”理论北京 样板。落实碳中和行动纲要,完善碳中和行动机制和政策 体系,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施“双控”,推动能源结构绿色 低碳转型,实施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积极开发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深化“一微克”行动,推进PM2.5、温室气体 和臭氧协同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空 气环境质量。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永定河、北运河等流 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好密云水库,补齐城乡污水 处理设施短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推进 温榆河公园一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建设,打造一批 城市森林、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工作,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 绿水青山蓝天成为首都发展的靓丽底色。 补齐民生短板。聚焦“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加强普 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升人 民生活品质。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 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高学前 教育质量。多途径扩大学位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 ,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完善分级诊疗 制度,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房住不炒”,健全多主 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超 大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夯实基层 治理基础,深化“回天有我”行动,探索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和物业管理两个“关键小事”。推进美丽乡 村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深化“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继续破解一批高频共性 难题,努力办好群众身边的事、家门口的事。建立有效提 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长效机制,优化支撑共同富裕的现代 产业体系,形成先富帮后富的良好社会生态。稳步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 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 守牢安全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总体国家 安全观,压实各级党委(党组)国家安全主体责任,充分 发挥“四位一体”风险防控格局作用,及时有效识别预警化解 各类风险,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把维护政治安全摆 在首位,守住不发生暴恐活动底线。坚决管好各类意识形 态阵地,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注重防范化解经济金融 风险,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规范政府举债融 资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严防局部风险演 变为系统性风险。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常态化排查化 解矛盾纠纷,完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 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适应疫 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持续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补齐基层卫生缺口,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韧性 城市建设,完善韧性城市指标和标准体系,提高城市综合 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强化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 对。 保持严的主基调。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 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推动首都发展提 供坚强保障。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党委(党 组)履行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 责、班子成员履行抓分管领域党建责任的工作清单。坚持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 到“三个一”“四个绝不允许”。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坚持好干部标准,健全完善选贤任能制度,打造忠诚干 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统筹推进机关、国企、学校 、医院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锲而不舍落实中 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克服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反弹回潮。一体推进不 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保持对腐败的压倒性力量常在。用好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深化以案 促改、以案促治。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发挥 “关键少数”以上率下作用。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拥护“两个确立”要体现在真真切切领悟和 不折不扣躬行上 李凤岐 2022-03-14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 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年1月26日至27日 ,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第三次莅晋考察调研,慰问干部群 众,作出重要指示,树起了山西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全 省干部群众在深情爱戴和巨大喜悦中,进一步强化了坚定 拥护“两个确立”的高度自觉,进一步凝聚了续写山西践行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两个确立”印证着党发展壮大的历史逻辑,激励我 们遵循领袖指引、培厚忠诚品格 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引,是成熟的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成功 秘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环境,面对 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艰巨任务,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谱写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壮丽华章,根本在于有习近平 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证明 ,“两个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全党的选择、人 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时代,也必将带领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中夺取更大的胜利。 山西是革命老区,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浸润三晋 大地的红色之魂,心向总书记、心有党中央是老区人民的 政治本色。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山西考察调研所到之处,干 部群众掌声雷动、欢欣鼓舞,发自内心地向总书记问好 ,真切表达对党的领袖的爱戴之情。春节期间,很多老百 姓特别是青年人自发到平遥古城游览,到冯南垣村、段村 “打卡”,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崇 高风范。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前两次视察山西,联系近几年 山西浴火重生、开创新局的不平凡历程,全省广大党员干 部进一步坚定了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 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核心就是力量、就是希望、就是保证,旗帜就是信仰 、就是方向、就是使命。前进道路上,我们将进一步深刻 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坚决维护核心是首要的 “国之大者”,赓续弘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红色血脉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 正把忠诚注入血液里、融入事业中、写在大地上。把深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好 ,坚定不移贯彻好党的大政方针,以高质量的工作检验拥 护“两个确立”的实际成效。 “两个确立”凝结着党永葆生机 的理论逻辑,激励我们感悟领袖思想、始终对标对表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灵魂和旗帜 ,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深刻 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 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两个结合”的 鲜明特质,以“十个明确”等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科学回答 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行动指南。纵观党的奋斗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一个 基本规律就是,伟大时代、伟大人物、伟大思想相辅相成 、交相辉映。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仅要原原本本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理性思考和核心要 义,更要透过文本在思想深处与领袖共鸣,深刻体会这一 重要思想主要创立者的人格魅力,真正把“两个确立”贯通起 来学习把握。 山西是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的省份之一。马克思 主义在三晋大地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基础。在习近平总书记 这次山西考察调研中,山西的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总书 记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感受到了总书记的 赤胆忠心、奋斗雄心、无私公心。大家带着真情来学习感 悟,受到了强烈的熏陶、教育和感召,进一步增强了对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 、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思想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内心拥戴是行动 紧跟的主因。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动落 实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准绳 ,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正偏 差,不断提高善思善谋、善作善成的能力水平,确保把党 中央决策部署及党委工作要求传达到方方面面,并有力有 效地推动贯彻落实。 “两个确立”昭示着党持续赶考的实践逻辑,激励我 们牢记领袖嘱托、走好新的征程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 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 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洞察“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 工作部署,从各方面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确保了 “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 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既善于从战略上观察世界、分析问题 、进行决策,善于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善于在大格 局中谋划事业发展大布局,又善于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解决具体的矛盾和问题,充分体现了对战略和策略辩证 统一关系的精准把握,展现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 思想家、战略家的雄韬伟略。 山西是内陆欠发达省份,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面临着发展不充分和发展不协调的双 重压力,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双重难 题,面临着外部竞争加剧和内生活力不足的双重挑战。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 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要求,为省委带领干 部群众谋划突围突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 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山西考察调研期间,充分肯定党 的十九大以来山西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叮嘱我们坚持稳 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特 别是强调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 储运这篇大文章;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把握步骤节 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强调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和乡村 振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好旅游发展、 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等。这是对山西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 的精准把握,对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向 ,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必胜 信心。 大势明才能方向清,战略定才能策略精。前进道路上 ,我们将坚持摸透实情、真抓实干,坚持把高站位和实干 事结合起来,既算大账总账,又算小账细账,以改革发展 稳定和党建工作上的务实行动和实际成效,彰显对党的领 袖真心拥护、真诚爱戴,彰显对伟大思想的真学真懂、真 信真用。我们要立足富煤贫油少气基本国情,围绕实现“双 碳”目标,推进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深度利用 ,持续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促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优 化组合,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壮大,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体现能源大省 使命担当。进一步强化抓落实职能,紧盯党中央路线方针 政策的贯彻落实,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站位全局多做 总揽性分析,履行好统筹协调、政策研究、信息报送、督 促检查等工作职责,确保抓在关键处、踩在点子上、干出 高效率,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党 中央决策部署在三晋大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作出应有贡献 。 (作者系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 深化党领导水利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奋力推 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李国英 2022-03-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 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 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 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顾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不 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新时代,始终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始终牢记初心使命,适应我国国情水情,适应 各个时期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需要,制定正确的水利发展战 略策略,革故鼎新、攻坚克难、众志成城,不断取得水利 发展新成效。 党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作。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专门设立山 林水利局,这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负责水利建设事 业的机构。此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 ,历经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数千年历史上 水利残缺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局面彻底扭转,水利事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 局的高度,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深刻分析经济社会发 展大势,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 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 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 理,水利改革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解决了许多长 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水问题,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取得 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一步筑牢了保障国 泰民安的水利根基。 在防洪减灾方面,不断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全国 建成以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为代表的各类水库9.8万多座 、总库容8983亿立方米,修建各类河流堤防43万公里,开 辟国家蓄滞洪区98处、容积达到1067亿立方米,以河道及 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主要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成为暴雨洪水袭来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王牌 ”。我国大江大河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 的能力。2021年,我国大范围发生暴雨洪水,全国有 4347座(次)大中型水库投入拦洪运用、拦洪量1390亿立 方米,11座国家蓄滞洪区投入分洪运用、分蓄洪水13.28亿 立方米,减淹城镇1494个(次),减淹耕地2534万亩,避 免人员转移1525万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安全。 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 配置,科学规划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一批大型跨流 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 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过8700亿立 方米,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持续实施农村饮水 安全工程建设,困扰众多农民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历史 性地得到解决。“十三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 巩固提升阶段,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 ,1095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农村供水工程服务 9.09亿农村人口,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 89%和84%,有力改善了农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以 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保障了全球19%的人口用水,创造 了世界17%的经济总量。2021年秋季以来,面对珠江流域东 江、韩江60年来最严重旱情,构筑当地、近地、远地供水 保障“三道防线”,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确保香港、 澳门、金门及珠江三角洲城乡供水安全。 在农田水利方面,牢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断夯实 农田灌溉坚实基础。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10.37亿 亩,节水灌溉面积增长到5.7亿亩。在占全国耕地面积 54%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的经济作 物,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了水利力量 ,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在水生态保护方面,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 补水、水土流失防治等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扎实推进,水 生态环境面貌持续向好。针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实 施专项治理行动,2021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 较2018年同期总体上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 4.65米。滹沱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恢复过流 ,白洋淀重放光彩,河湖周边地下水水位形势发生历史性 好转。“十三五”以来,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 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实现面积强度“双下 降”。全国31个省份全部建立了河湖长制,全国水功能区水 质达标率达到88.9%,有效维护了江河湖泊健康生命。 在水利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以水法为核心的水法规体 系,基本形成统一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流域管理与行 政区域管理相结合以及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水利管理体 制机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价、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 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泥沙 研究、坝工技术、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水资源配置等诸多 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奋进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深入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传承和深化党 领导人民治水的规律性认识,奋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 发展,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一是必须坚持党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 ,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 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水利是经 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重 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治水兴水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领导人 民开展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水利 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贯 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 力”的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心怀“国 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无条件执行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确保水利工作始终 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 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代 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 在。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是党百年来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也是党领导 下水利事业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牢记水利为人民造福的历史使 命,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 党的群众路线,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涉水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 三是必须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水是生存 之本、文明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不同历史时期,针对国家宏观需求和面临的水问题,党 领导制定正确的治水战略策略,其共同点都是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大局,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把握新发展阶 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 格局,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 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智 慧水利建设,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强化体制机制法治 管理,全力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 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相关任务,为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大局贡献水利力量。 四是必须坚持保障国家水安全。水安全是保障国家安 全的重要内容。党领导下水利事业长足发展,有力保障了 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 全,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 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 全保障能力为总体目标,大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 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五是必须坚持遵循自然规律。水利事业是与大自然打 交道的事业。从革命年代党领导群众在中央苏区开展大规 模的植树运动以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到秉持可持续 发展理念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再到实行山水林田湖 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认识自然规律、遵 循自然规律是党领导下治水事业的鲜明底色。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 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准确把握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辩证 统一关系,更加注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更 加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坚持遵循自然规 律,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六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始终把 解决面临的突出水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水利政策的起点,把 破解存在的突出水矛盾作为治水工作的着力点。针对不同 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治水重点不断调整,治 水思路不断完善。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准确把握我国自然气候地理和水资源禀赋条件,准确把 握新形势下治水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检视、深入查找水利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举一反三、精准施策,统筹解决好新老水问题,增强破 解水利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七是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 处努力,才能有备无患,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汛抗 旱减灾是治水的重大课题。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始终将确 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打赢一场场抗击严 重水旱灾害硬仗。2021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水 利部门把防汛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锚定“人员不 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 冲击”目标,全力投入大战大考,成功抵御大江大河大湖 12次编号洪水,战胜了黄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 秋汛、海河南系漳卫河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秋季洪水,最 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 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 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 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强化预报 、预警、预演、预案措施,做好各方面充分准备,有力有 序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风险,牢牢把握水旱灾害防御主 动权。 八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党领导下的水利事业始终坚 持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 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 ,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取得积 极进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河湖长 制全面推行,河湖面貌持续向好,充分彰显重大制度创新 的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把改革创 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勇于推 进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打好 改革“组合拳”,运用好政策创新“工具包”,通过改革创新推 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九是必须坚持科技驱动。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从黄河 4年3次断流到连续22年不断流,从研究黄河水沙关系到小 浪底调水调沙取得成功,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国之重器 ”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大批世界之最,依托的 是自强不息、科技创新。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水利 科技,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升水利战略科技 力量,加快破解涉水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科技难题,加快建 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工程,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 ,为水利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十是必须坚持体制机制法治管理。全面依法治国是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 十八大以来,水利立法进程明显加快,南水北调工程供用 水管理条例、农田水利条例、长江保护法、地下水管理条 例等涉水法律法规颁布施行,黄河保护法(草案)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节约用水条例等提请国务院审议。水 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实现水利精细化、规范化、法 治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快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 制障碍,强化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 管理,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进一步完善水利法治体系 ,善用体制机制法治,不断提升水利治理能力和水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 干、勇毅前行,奋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以优异 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 李宏伟 2022-02-25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用“十个坚持”系统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 第四个是“坚持独立自主”。《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 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 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 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 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 独立自主保证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 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 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 、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回顾历史,我们党始终把 坚持独立自主贯穿于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立者经过反复推求、深入比较,最 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 经验教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 、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解放 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 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 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表明,党 的百年历史就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奋斗史。独立自主保证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保证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 处理。坚持独立自主,就是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 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 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 力更生。”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 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江泽民 同志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中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立足点。”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主要 靠自力更生、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 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 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 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 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百年来,正是因为始终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秉持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信念 ,坚持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我们党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有力维护了 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宝贵历史经 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必须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毫不动摇。面向未来,我们要总结好运用好这 一宝贵经验,保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 无畏气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对 外开放相统一,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 势之一。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独 立自主,才谈得上真正的对外开放;只有坚持对外开放 ,才能更好做到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丰富多 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 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 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 能邯郸学步。”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 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我们既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 验,又要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把 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把国 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 路。同时,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 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 值。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开放 、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 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 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建 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始终做世界 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抓落 实推振兴 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乐成 2022-03-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 批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新时代东北 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好的蓝图唯有落实,才能变为 现实。辽宁站在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 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自觉运用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抓落实 ,将真理力量转化为实践力量,立足丰厚的自然禀赋和长 期积累的科教、产业、人才和历史文化等基础,满怀信心 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 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 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锚定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 ,奋力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打“改革牌”、吃“创新 饭”、走“开放路”、念“山海经”,奋力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 振兴取得新突破。 坚持吃透精神,联系实际抓落实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抓 好落实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觉运用理论指 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新时代东北振兴,根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之“矢”射东北振兴之“的”,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 ,与振兴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拿出创造性思路和举措,增 强历史自觉,把握战略主动,不断开创振兴新局面、展现 振兴新气象。 吃透精神,悟透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高度 重视、深情牵挂,先后提出坚持“四个着力”、做到“三个推 进”、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强调要维护 国家“五大安全”,站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全局,为走出符 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振兴发展之路标明了定位、指明了 短板、明确了路径、给出了方向,关键要在吃透精神的前 提下狠抓落实。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多种方式系统学、 全面学、跟进学、思考学,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在联 系实际中寻找答案。全省上下着力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 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 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 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形成百 舸争流抓发展、奔振兴的生动局面。 融会贯通,创造实践。坚持吃透精神、联系实际抓落 实,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纠正 偏差,无条件执行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确保联系实际 作出的具体策略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始终沿着习近 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坚定不移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 全”工作责任,研究制定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实施若干重大 工程行动方案,谋划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绿满辽宁、能源 保障能力提升、科技引领创新、数字辽宁等若干重大工程 ,把战略任务和政治责任具体化为工程和项目,扎扎实实 地推进落实。围绕补齐体制机制短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 基础,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以自我革命精 神推进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以小切口、小场景深化 “放管服”改革,以数字化倒逼优化政务服务,倾力打造办事 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深化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聚焦激发创新驱 动内生动力,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争 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壮大创新主 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提高创 新平台能级,激发创新人才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聚 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一圈一带两区”区域 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强化沈阳、大连核心城市引领 ,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强力推动以大连为龙头的 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建好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 略先导区,高水平建好辽东绿色经济区,尽快补齐县域经 济短板、抬高辽宁高质量发展底板,全力构建区域协调发 展新格局。 坚持人民立场,转身向下抓落实 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 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没有群众的充分发动 ,就没有辽宁的全面振兴。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新挑战,只 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到基层和群众中发现问题、听 取意见、攻克难关,才能凝聚起振兴发展的磅礴之力。 躬身向下问良策。破解振兴发展难题的办法蕴藏在基 层和群众之中。当前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任务重,科学精准 抓好疫情防控、金融风险化解、加强应急能力体系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难度大,需要眼睛向下 看、身子往下沉,多到矛盾多、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 研究破解之道。我们修订政府工作规则,作出重大决策前 ,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专家学者 、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让干部腾 出更多时间到基层、到一线、到群众之中,到科学家、企 业家、工人、农民、教师之中去听意见、问良策,和群众 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一起向未来。 倾情为民增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民生也是抓 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重要论述既明确 了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指出了振兴发展的着力点。我 们聚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政府过紧日子 思想,把有限的财力向增进民生福祉倾斜,全力解决老百 姓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优先做好大学毕 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着力 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落实好国家“双减”政策,着力办 好公平优质教育。深入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切实减轻老百 姓用医用药负担。持续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确 保老有所养。在实际工作中,倾力倾情关心解决群众的“小 事”“琐事”“烦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实在更明显。 依靠群众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党执 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具体到一个地 区也是这样,必须相信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形成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思维习惯和 政治本领。我们通过与政协建立定期协商议政会议制度等 办法,就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引领、保障和 改进民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工作,定期听取各方 面意见建议,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各项决策 和工作都能符合实际、赢得各方面支持。注重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战斗性,提 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 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凝聚起团 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坚持创新思维,讲究方法抓落实 方法对路,事半功倍。只有掌握抓落实、善落实、落 得实的科学方法,才能让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小切口、场景化抓落实。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 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 节、关键节点。以小切口推动工作大落实。比如,推进营 商环境建设,我们提出从只提交一次材料、高效办成一件 事等小切口、小场景破题。切口越小越具体,市场主体感 受越鲜明越深刻,改革才会更有效更深入。坚持树牢强烈 的场景意识,形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努力把理念、计划变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践,把美好 蓝图变成一幅幅生动的“实景图”。 坚持用数字说话、让数字说话。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具体化。心中有“数”,其实就是心中有“责”,努力“致 广大而尽精微”。在纷繁复杂的“报告”“报表”中,如何透过 各项工作指标找到联系、发现本质、作出决策,是一项基 本功、一堂必修课。我们要求干部成为“懂数字”的行家里手 ,对工作中碰到的数字必须敏感、较真、一抠到底,做到 手握“明白账”、不当“糊涂官”,做到说问题一针见血、说情 况一目了然、说建议一步到位。 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清单化 是落实工作的有力保证。政府工作千头万绪、量大面宽 ,做到有序推进最好的方式就是实施清单化管理,一项一 项跟踪推进、一个一个问题销号、一桩一桩精细落实。项 目化是政府推进工作的主要抓手。谋划落实工作不能泛泛 而谈,一个重要方法是把任务具体化为一个个可落地的项 目。工程化是系统观念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围绕基础设 施建设、民生保障、绿色生态等工作,提出城市更新、畅 联辽宁、健康辽宁等一批重点工程,以系统化、具体化的 工作落实,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理念抓落实。市场活力不足、 法治环境不优,是制约辽宁振兴发展的顽瘴痼疾。我们牢 固树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的导向,养成把握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手段推进工作 的习惯,重拳整治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多头多层重复执法 、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治经济。 我们强化政府系统法治意识,加大法治建设力度,把政府 活动全部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机制抓落实 系统观念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和重 要工作方法。我们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强化抓落实举措的系统集成 、协同高效。 善于以系统思维统揽全局。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既在战略上布好局,也在关键处落好子。聚焦做好产业 结构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工作,以 精细化战术推动破题开篇,既避免把整体目标任务一分了 之、层层加码,也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 。注重形成工作闭环,对每一项工作都有顶层设计、部署 推动、具体指导、督查评估、总结反馈;做到明确主体责 任、分管责任、具体责任,形成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 责任的责任链条,做到尽责有人为、失责有人追、奖惩有 人担、落实有合力。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结合。一切奔 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完成目标去、奔着达到效果去,不解 决问题不放手,不见到成效不罢休。紧紧抓住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问题,从纵向横向比较中找差距,围绕经济发展新趋势 ,积极谋划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推动产业数字化 蝶变、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从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 中找问题,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痛点、人民群众普遍 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推进的难点,谋实策、出实招、求 实效。 树立强烈的底线思维和斗争精神。实现伟大梦想必须 进行伟大斗争。当前辽宁振兴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各类风险挑战的集中显露期,必 须以敢于斗争的历史担当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发展 。引导党员干部坚决摒弃“绕道”作风、“躺平”思维,事不避 难、义不逃责,切实破除阻碍振兴发展的痛点堵点;掌握 斗争策略,善于根据斗争形势变化,把握时、度、效,及 时调整火候;提高防范化解风险能力,让干部在斗争中经 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在斗争中学会斗争,把风险消除 在萌芽状态;注重提高干部抓发展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努力成为推动振兴的行家里手,在成功应对风险挑战和 攻坚克难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辽宁精 彩华章。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 系 2022-01-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 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 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 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 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政治学既是追求有序公共 生活的学问,也是治国理政离不开的思想宝库。当前,中 国政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构建一套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 治学知识体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 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客观真实地认识中 国。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当时,国外政 治学理论蜂拥而至,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90年代 的“自由民主理论”,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的具有西方本土经 验的“治理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学科重建之初,由于自身知 识积累和学术创造能力较为薄弱,译介西方理论成果有一 定必要性。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大量政治学理论 ,是在美国政治学知识体系主导下进入中国的,并以其概 念、框架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现代化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阻 碍了学术界对中国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事实上,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多种多样,决不只有欧美 发达国家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标准。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 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 ,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 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中 国政治学研究要真正提出中国问题、给出中国解决方案 ,就必须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构建中国政治学标识性 概念,通过概念进行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进而形成 完整而严密的话语体系,在世界学术格局中作出特有贡献 。 概念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持续不断地进行学术研究的 产物,是对事实或理论的概括,是构建话语体系和知识体 系的重要基础。当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已产生和供给 了一批有效的政治学概念,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 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自我革命、大一统政治、使命型 政党、服务型政府、贤能政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家 户制、增量民主等。这些概念是“以中国为中心”和“以中国 为方法”而构建的具有解释力的标识性概念,也是中国政治 学学术共同体的身份标识。中国政治学研究应在已有成果 基础上,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将历史、田野和比较带入中 国政治学,推动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不断丰富更新,以解 释“中国之治”的成功实践,并实现与西方政治学的有效对话 ,提升国际话语权。 一是将历史作为一种方法论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中国历 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从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中走出来的。将 历史作为一种方法论视角,旨在从总体上关注独具中国历 史特色的政治史和国家史。钱穆曾指出,“中国历史自有其 与其他国家民族之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 。亦可说中国民族性擅长政治,故能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 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得 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 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在中国式现代化研 究中回应时代的真问题,体现为在扎实的学术研究中,要 有清晰的理论自觉,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增强历史自觉和 学术自觉,围绕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产生新的研究范式、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建立自己明 确的范畴和路径特性。 二是将田野带入中国政治学。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 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新 中国成立70多年来,实现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 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植根中 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具有 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能够持续推动拥有14亿多人口 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 现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坚实的实践逻辑 ,要求我们在田野中发现事实和问题,并进行独立思考 ,打造标识性概念。中国政治学的标识性概念应该是发现 “真实”的知识,扎根中国现代化实践并能够解释中国式现代 化道路;它应该是被“相信”的知识,是认识主体所能够把握 和相信的;它应当是被“确证”的知识,建立在科学严谨的论 证基础上。 三是在比较的视野中研究中国经验。比较研究既可以 是哲学层面的思辨,也可以成为实证政治科学的研究视角 。在人类认识复杂世界的过程中,已有的理论概念为政治 学学科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储备,但社会科学 具有民族性色彩,我们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 ,要有分析、有鉴别。将比较的视野带入中国政治学,能 够探索和拓展有助于理解和阐释中国实际问题的政治学理 论,形成可以与西方理论对话的标识性概念。比较的视野 告诉我们,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一向度的现代化,而是协 调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同时,突 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单一文明形态,实现了从物的现代 化到人的现代化,从经济的现代化到全面的现代化的飞跃 。比较的视野,有助于扩展人们对不同政治模式的认识 ,激发人们去发现和概括关于复杂政治现象的一般理论 ,从而获得中国政治学的标识性概念。 当前,学科协作、知识共享、理论互补,成为一种新 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依托跨学科的协作,借鉴其他学科领 域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储备,推进中国政治学在前沿领域的 知识生产。中国政治学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充 分运用人类创造的知识积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建立 一整套自主性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从而使各种政治学 知识有机结合成完整的解释系统,为诠释“中国之治”贡献智 慧支持。 (作者:宋雄伟,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 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确保“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 刘芳彬 2022-01-2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一国两制”作出了基 本总结和重要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两制’是中 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 的一个新思路新方案,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 的新贡献,凝结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国智慧。”香港 、澳门回归祖国20多年的历史证明,实行“一国两制”,有利 于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香港、澳门根本利益 ,有利于维护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根本利益,“一国两 制”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 要制度,“一国两制”首先实践于香港。1984年,《中英联合 声明》签署,实现了“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中华 民族百年耻辱,“一国两制”由构想变成现实,香港实现了和 平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开启了“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 香港、澳门自回归祖国之日起,就重新纳入国家治理 体系,成为直辖于中央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走上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香 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不断深入。香港、 澳门经受住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冲击 ,香港继续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 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澳门经济社会实现飞跃性发展,成 为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实践证明,“一国两制”不仅是解 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是行得通、办得到 、得人心的。“一国两制”开创了国家治理的新模式,为人类 政治文明演进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崭新课题和全新实践,“一国两制”在探索中稳步前 进。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强调,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坚 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 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坚定落实“爱 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从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香 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支持特别行政区完善公职人员宣 誓制度,到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增强港澳同胞国家 意识和爱国精神,党中央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标本兼治 的举措,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为推进 依法治港治澳、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打下了坚实基 础。实践证明,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才能 推动“一国两制”事业行得稳、走得远。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一国两制”事业的 开创与成功实践。经过不懈探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 对坚持“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更深刻、方向更明确、信心更 坚定。随着实践不断深入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国两制 ”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彰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成功实 践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 刘起军 2022-02-1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 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教育引导广大党 员、干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 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增强 过硬的担当本领。”这对在新时代培养选拔德才兼备、忠诚 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担当是履职之要,是党的干部的必备素质。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 的真本领”“必须做到能力过硬,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 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敢于担 当,体现的是作风和勇气;善于担当,体现的是本领和能 力。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只有本领过硬,多几把刷子 ,才有敢于担当的底气。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不怕棘手 问题,敢接“烫手山芋”,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 上,才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履好职、尽好责。 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 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 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 想问题、办事情。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 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 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始 终秉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 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要求党员、干部 淬炼敢于担当的品质,坚持不懈锤炼战风斗雨、攻坚克难 的本领,因而能够带领人民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步步勇毅 前行。 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提高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 。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 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 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把稳思想之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 力。党员、干部所处岗位不同,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各异。 增强过硬的担当本领,需要常葆精进之心,立足岗位职责 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技能,学懂政策法规、学精业务知识 、补齐能力短板,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使专业素养和 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坚持 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刀在 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党员、干部只有在实践中经风雨、 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 铁肩膀、真本事。我们要自觉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到 重大任务重大斗争最前沿、到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 位去磨练,自觉练好破解难题的内功、储备开拓创新的势 能,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中勇于担当、善于 作为,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 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交出党和人民 满意的答卷。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娄勤俭 2022-03-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习近平总书记的 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理 念、目的、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高质量发 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推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征程上 不断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正确发展观、现代化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站在人民大 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 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 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 质,彰显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和价值 追求。在发展目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什么人的问 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 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发展力 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 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 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 礴之力”。在发展成果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改革发 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 记的重要论述,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 、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 念源远流长。与传统民本思想不同的是,我们党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建立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一基础上,我们党“打江山”为 的是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守江山”为的是更好地 为民执政、建设好巩固好人民政权,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 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底 气。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启发群众、放手发动 群众,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站稳人民立 场,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 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 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 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一切束缚先进生产力 和群众创造力的制度障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推进了中 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 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证明 ,人民是我们党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深刻认识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 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 而兴,看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抓任何工作,首先都要 看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谋划工作时人民利益是逻辑起点 ,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 要干到底;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坚决不干。从党领导 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从团结 全民族抗战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到带领广大人民建立新中 国,从“一化三改”到改革开放,从全面小康到促进共同富裕 ,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 们党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 根本出发点,自觉站在人民立场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 进落实。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用好群众路线这一重要法宝。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 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百 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一个重要的 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 智慧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相信群众、尊重 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善于把群众 的意见集中起来,转化为党的方针政策,再到群众中宣传 执行,在群众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深化认识 、改进工作;锤炼“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优良作风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赢得人民群众 拥护和支持。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 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 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全民性决定 了发展成果必须全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容的全 面性决定了发展成果必须全面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过程的阶段性决定了发展成果必须渐进共享。我国地域广 阔,各地情况不尽相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 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共享发展也需要经历一个水平不断提 高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必须立足国情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 不前,也不好高骛远,把握好节奏、久久为功,让人民群 众不断感受到生活的新变化。 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 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 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和实践要求,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 本国情。十几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 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推 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善于在变化变局 中看到机遇,科学把握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 ,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更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用好机 遇中创造新的更大机遇,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二是把 创新驱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解决 “卡脖子”问题,努力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三是持续优化 良好市场环境,坚持公平公正,促进良性竞争,着力营造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调动人 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提升国家总体安全水平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人民的 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 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 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 能一蹴而就,不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对其长期性、艰巨 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战略的 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咬定目标,久久为功。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必须继续做大蛋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 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 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聚焦缩小地区差距,深入落实 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 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聚焦缩小城乡差距,坚持 “四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聚焦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分配制度 ,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通过十几亿人共同努力 ,一起迈入现代化。 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 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征 程上,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涵 养更为充沛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 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守好 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 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以 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建设生态文明 ,推进绿色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 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 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提 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 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 观,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 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 作全过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 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 色转型。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 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中 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现代 化观,必须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进步规律,强化全球思维、 国际视野,敞开大门欢迎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深入推 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本领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我们要坚 持不懈推动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建 设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规则制定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奋力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为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同步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 性 麻国庆 2022-03-1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把推 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 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强调只有顺应时代变化 ,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 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 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 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 关系,在共同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 ,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 具体利益。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底色,也是推动各民族共 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共同性是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中结成的有机联系,也是 各民族发展的方向。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分”与“合”体现了 中华民族走向团结统一的历史过程。暂时的“分”不等于“分 裂”,“分”以后是更大范围、更多民族、更高层次的合;“合 ”则是民族大交流大交融,“合”的结果是国家的统一与民族 的团结。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历经这种“分”与“合”的过 程,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民族历史 上“分”与“合”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分之又合、合之又合”的关 系,这种关系必然“磨合”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我们辽阔的 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 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 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共同性”是中华民族的底色 ,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也是增强中华民族 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增进中华 民族共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 线,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 ,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 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历史、空间、文化、经济 、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共同性,只有不断增强各个领域 的共同性,才能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项基础。把推动 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 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将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 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经济上实现 共同繁荣,社会上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兼收并蓄,心理 上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在共同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中,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 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高度认同,必然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不断推进中华民族 共同体建设。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握好共同 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 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原则。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因此在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实际,突出 区域化和精准性,更多针对特定地区、特殊问题、特别事 项制定实施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 ,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 整、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等方面强化政策引 领。支持民族地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工作,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同时,各民族地 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 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 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国家层面应支持民族地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提升自我发 展能力,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通过区域化、差异化、精 准性政策支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聚焦各民 族群众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 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是中华民族 的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 ,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真正做到了一个民 族都不能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族人 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 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 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各民族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更 加强烈,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性进一步增强的具体表现。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靠的就是实干,各民族在实现共同 富裕的伟大实践中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在实干中提升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国家层面在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 程中,要及时有效回应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 ,推动各民族地区发展得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 化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 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并随 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细化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 史性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对实现“中 国式现代化”进行了谋划和部署,强调我国的现代化是人口 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56个民族作为一个整体 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就难 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也不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进程中,一方面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 推动各民族共同建设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要 通过推动各民族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增进中华民族的共 同性,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更加牢不可破。 (作者:麻国庆,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 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 2022-03-3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 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进一步作出系统概括 ,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 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 重要论述,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阐明了要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我们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 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任务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 为践行初心使命的基本途径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中 国成立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均提出了与时代条件 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 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 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明确 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并据此明确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 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 和文化需要。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 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 强国,领导人民开展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 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 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 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一时期,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解决这个 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 代化,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 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 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明确总任务,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完成好我们党肩负 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 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 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 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与此 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 活需要日益广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 明前景,但前进路上还会面临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 风险挑战。明确总任务,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为任何风险 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 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 明确总任务,指明了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奋斗方向,汇 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我们党在不同 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 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 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 民砥砺前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 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 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明确总任务,有利于凝 聚起亿万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磅礴力量,朝着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 前进。 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为使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我们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我国现代化 建设作出部署。196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两步实 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 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 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 界前列”。改革开放后,基于对国情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 党逐步形成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 化的“三步走”战略构想。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总体小康的 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以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 成立一百年为时间节点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 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 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战略安排。 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 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 安排的战略构想,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是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 ,在正确研判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条件 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它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 目标的时间节点从本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并将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充实提升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学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 始终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 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现代化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 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基于对共产 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 刻认识和对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 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 ,“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 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十几亿人口 的现代化。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 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 ,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必将极大改写世界现代 化的版图,对人类发展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此大 规模的人口实现现代化,其任务之艰巨,所面临的挑战之 严峻,所遇到的困难之巨大,在人类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的。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探索出更高质量 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路径、方式和方法。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全体人民 共同富裕,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 现代化老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前 ,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要把促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作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西方一些国家 在现代化过程中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积累,导致物质主义膨 胀、奢靡之风盛行,最终出现了“精神家园的失落”。中国式 现代化不能重蹈这些国家现代化的覆辙。应该认识到,无 论哪个方面存在短板,现代化都很难持续健康地推进下去 。我们不仅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提升全民精神生 活品质。要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精神文明程 度,实现物质繁荣和精神富足相统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 化过程,是与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占用、对生态环境的严 重破坏相伴随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 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 消耗”,要“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 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将构建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为目标追求,努力为子孙后 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 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 黩武的基因。”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对外扩张 掠夺,不仅给他国带来了巨大灾难,也让本国人民饱受战 争痛苦。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通过持续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融入 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价值链,不仅大幅提升了自身发展 水平,也为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和 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 新机遇,在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全世界人民 广泛受益。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欧阳淞 2022-03-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 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 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科学阐明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 义,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 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深入 学习、深刻领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是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体现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 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人类社 会发展进步的科学真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引领时代、指导实践。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以贯之坚持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鲜 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充分彰显了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理论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 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 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 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 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新的赶考之路上 ,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立足我国实际,回应现实需要,以我们正在做 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 践的新鲜经验,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 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党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 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并从13个方面 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 的历史性变革,重点总结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 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提 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思想,这是对马克 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方面,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提出坚持和完 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说的新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提出坚持和加强党 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 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这是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等 等。这些具有原创性的新论断、新命题、新理念、新战略 ,蕴含着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层面的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运用系统观念 和系统方法全面统筹和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 域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 略,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重大时 代课题并经过实践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形势环 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肩负任务的繁重性和艰巨性世所罕 见、史所罕见。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 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 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 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国内国际 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 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 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 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 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 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 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 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之所以能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 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 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 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 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 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世纪之问 ”,深刻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具有重大世界意义、深远历 史意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的目标和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进;深刻回答了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政治保证和科学路径的重大问题 ,这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立足中国实际、依靠中国人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 史主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 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 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 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自 身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历史使命,踔厉奋发,开辟了二十 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二十一世 纪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党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 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 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等的提 出,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消除贫困、疫 情防控、国家治理、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中国方案的提出 并产生广泛国际影响,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 大贡献。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在创造人类文 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通向现代化提供全新路径选择,以 历史性成就和世界性贡献极大提升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 信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 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相结合,实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二十一世纪世界潮流的 融会贯通,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 民族魂和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而深刻地彰显了中华民族 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精神风范,集中而深刻地展现了中 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是中华文化和中 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中华历史文 化的深厚土壤,成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 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 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 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实现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 记在文章、讲话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 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讲中国道路,鲜活生动、 言约旨远,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精神作为 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党的十八 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鲜 明提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 神、伟大梦想精神不断迸发出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既以大量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跃升,又把中国共产党 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起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切实把握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促进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2-03-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 长期执政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阐述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指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 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我们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 力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 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实现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 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自 成立以来,始终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 ,强调“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 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 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 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 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 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 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基本实现”。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我 们党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重要特征。”这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 系。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凸显了我国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 使命。富裕是各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但和西方现代化不 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 人的富裕。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 ,为解决贫富分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中 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 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正确处理效率和公 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 基础性制度安排,既不断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 促进共同富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 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 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在百年 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 史诗,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