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人才专题研讨材料汇编(5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人才专题研讨材料汇编(5篇) 构建高质量文化育人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高校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 重要举措。构建高质量文化育人体系,必须把握好以下四 个关键点。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牢 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提出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一是推进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 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科学真理性,坚定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二是推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充分利用思政课的主 渠道作用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浸润,推动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三是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制。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意识、规范意识、责任意识 ,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 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马克思主义 鲜亮底色不褪色、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松弦。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一是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孕育沃土。开展“中华经典诵 读”“中国传统节日大家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 ,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 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是继承 革命文化。排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和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 文艺作品、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 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 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 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前进方向。教育引领青年大学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的继承性、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开放性,熔铸团 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 价值、中国力量。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 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 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弘扬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做好教育引导。通过理论宣讲 、舆论宣传等方式,面向青年大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讲清楚关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 、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讲清楚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另 一方面要注重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悟 ,使内在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外在的自觉行动。 创新推进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深耕向上向 善的品位文化。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广 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宣传教育。广泛邀请文化大家、学术大师来校 举办高水平讲座,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品位和含金量 。二是繁荣喜闻乐见的品牌文化。大力开展以大学生年度 人物评选、寻找好青年、大学生科技节、艺术节等为代表 的品牌文化活动,培育一批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文化 活动品牌,不断打造校园文化的新平台与新亮点。三是打 造典雅庄重的典仪文化。组织好“五四”“七一”“国庆节”“烈 士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活动,筹办好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颁奖典礼等典礼类活动,做到既隆重、热烈、简朴,又 兼具家国元素和时代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熏 陶,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 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对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 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存在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以及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 等教育创新发展,使其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质量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新时代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 体系,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新 时代使命推进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新教育要求深化高 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和新发展格局谋篇高等教育信息化 x.x行动,让改革创新贯穿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 、各领域。 以新发展理念 引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 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 ,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落实“十四五”规划、构建新 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 展同样需要新发展理念来引领。 高等教育要在创新上下功夫,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挖掘校内外育人要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校自 主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驱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等教育要在协调上下功夫,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 念,着力破解高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立党委统一 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 合的工作格局”;高等教育要在绿色上下功夫,从教育的本 原去思考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问题 ,用自然的眼光和生态的机理去审视和发展高等教育,促 使高等教育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高等教育要在开放上 下功夫,以人类情怀、世界眼光和中国特色高度,推动高 等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 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 育要在共享上下功夫,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发展理念,牢 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为师生谋福祉、为 学校谋发展、为社会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以新时代使命 推进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 命,伟大使命呼唤高等教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 明晰自身发展的主要矛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 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 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体系离不开高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把教师教育和 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 以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 根本动力,加快建设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新时代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四个服务 ”“九个坚持”的总体要求,坚持兴国必先强师的战略定位。 首先,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要通过落实“思 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及推动“思政课 程”和“课程思政”的融会贯通和同向同行,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扎实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建立和完 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高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 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培育弘 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 机制,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最后,加 快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高校要通过健全高校教师发展 制度和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新形势对人才培 养的挑战,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营造 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 人的能力和素质。 以新教育要求 深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深 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 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 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 题”。20xx年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明确指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加 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等。 按照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教育评价的指示精神,高等 教育理应主动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倡导综合运用多 种评价手段,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环境,促进构 建公平公正的高等教育体系。首先是分类发展的高校评价 。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通过分类评价牵引 高校内部治理变革,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按照精准定位、分 类评价、创新发展要求,实现分类发展和办学内涵提升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其次 是师德优先的教师评价。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既要 强化教学科研并重导向,重点考评教师的师德表现,还要 强调教书育人为先理念,突出考核教育教学实绩,更要改 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体系,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 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最后是综合发展的学生评价。对 高校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变为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 ,建立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综合评价体系。新 时代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要坚持“五育并举”,完善综合素质评 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 合素质。 以新发展格局谋篇 高等教育信息化x.x行动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 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新发 展阶段的起点上,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 格局,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教育信息 化x.x行动计划》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 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 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信息化改 革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现代化、推 动构建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高等教育要以信 息化x.x行动改革为根本动力,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 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 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 资源,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量子科技等 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结构路径、技术路径和 制度路径三个层面激活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首 先,从结构上重构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高等教育体系。高 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打 破高等教育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壁垒,协调自身学科专业 结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以及有效回应教育外部信息化发展 应然要求,实现转型高校自身的结构、功能定位与整个教 育系统、社会系统相协调。其次,从技术上构建信息化时 代人才培养新模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技术路径是通过聚 焦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教学 评价的升级、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资 源共享、协同机制,构建网络育人共同体,推动信息技术 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变革。最 后,从制度上构建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积极探索高 等教育信息化的制度路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 ,确定对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要素的增量变化、组合方式等 规则,建立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 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建成“互联网 +”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和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办学理念 等基础性元素,但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校的育人方式。育人方式是“怎样培养 人”,贯穿于学校各种教学活动之中,“五育融合”理念引领 下的教学活动,催生着育人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追求知识转向建构关系。传统教学总是希望尽 可能多地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夯实学科根 基。随着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学习首 先是一种关系建构——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 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学生与父 母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学生就会有安全感,就会 心无芥蒂地接纳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的各种信息。安全 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乃至一生都能幸福生活 的重要基础。 二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可 以自主把控学习进程,往往就会更加用心学习;如果学习 活动是他人安排的,学生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 ,那么可能就会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 三是从注重记忆转向促进联系。如何更好记忆知识一 直是教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但随着新知识以指数级飞速发 展,以及移动存储技术的日益便捷,知识记忆已经不再是 教学的唯一重点;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相互关联 的知识纳入合适的框架之中,逐渐成为教学新的着力点。 “五育融合”为教师和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结构 性、整体性、系统性视角看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新空间、新 途径。学校常见的各种学科并非天生存在而是人为划分的 ,分科教学在追求教学可操作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 度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因此,促进相互联系 、相互融合的教学,正是回归教育本源、回归生活本源的 重要途径。 四是从间接经验转向直接经验。知识只有与现实生活 相联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知 识的真正价值所在。当下,学生之所以感到课业负担过重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的内容太过单调,间接经验 的学习活动太多,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太少,两者之间也 缺乏协调。“五育融合”的教学是知识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 协调的教学,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也要努力为学生 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知识 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滋养、实现能力的 提升、锤炼完整的人格。 育人方式的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一方面要 对“五育融合”理念拥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 “上下连通”的衔接工作——上接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方案以及 课程标准要求,下连教学评价的相关标准,在明晰上下两 方面基准的情况下,思考如何将“五育”恰当融入教学活动之 中,在育人方式转变上作出积极探索。教学是一项非常复 杂、充满各种变数的活动,也是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