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2022年教育类文稿汇编(33篇)

加入Vip免费下载 立即下载
善用“大思政课”创新育人格局 2022-09-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建设,围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 论课改革创新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教育战线育人 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 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 亲和力、针对性”。近日,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的《全面推 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 台”、建好“大师资”。学校要根据这一方案精神进一步用好 用活各种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力提升 育人效果。 建设“大课堂”,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 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必须深刻认识 “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把道 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 建设“大课堂”,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将马克思主义科学 真理传递给新时代的青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打下 坚实基础。 建设“大课堂”,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 课程体系,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及“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 ,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 建设“大课堂”,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和 人民一百多年的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 宏的史诗,这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要用 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 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将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素材,围绕国家时 政热点,例如脱贫攻坚、抗疫斗争、北京冬奥会等生动实 例,激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建设“大课堂”,要进一步转变原有思政教育观念,牢固 树立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观念,更加注重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实观照。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历 史与现实的时空维度中洞察发展规律,从个人理想与社会 理想中勇担使命责任。深化教学方式创新,强化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 式、互动式、议题式、情景式等教学新模式。 搭建“大平台”,激活新时代社会“大课堂” 无论课上还是课外,思政教育都要更加注重启发性教 育。面向未来,思政课教学需在思想启迪、理论武装和实 践指导等环节,下功夫、做细活。探索社会“大课堂”的教学 新方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 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夯实思政教学的深度。 搭建“大平台”,要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近日,教育 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公布首批453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 地。要利用好现有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运用校外资 源,来弥补传统学校教育资源的短板。如采用沉浸式教学 法、情景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走进纪念馆、 革命旧址、博物馆等场所深入学习和体验,将思政课堂搬 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 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搭建“大平台”,要进一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 同行。思政课程的关键在于通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武装头脑、塑造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 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 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 想意识、言谈举止产生影响,尤其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新理论成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其他课程教学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课程,使思政 课程和课程思政紧跟形势变化,直面时代要求,把握时代 大势。 建好“大师资”,培育立德树人“大先生”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伟 大进程中,造就一批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是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重要标志,意义重大、任务紧迫。近年来,我国思政 课教师队伍快速壮大、结构优化、整体素质大幅提升,职 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明显增强,一支可信、可敬、 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正发展壮大。 建好“大师资”,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得思政课教师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 学识、有仁爱之心,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 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清 ,使思政课真正起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实效 。 建好“大师资”,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形成英雄人 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巨匠等先进代表,以及革 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讲解员 、志愿者经常性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拓展“大格局”,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大思政课”大就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 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要坚持系统观念,练 好内功,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 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讲好“大思政课 ”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 拓展“大格局”,要形成思政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搭建大资源平台,建设全国 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做优一批 品牌示范活动,全方位形成多元协调育人环境。通过发挥 学校党委在领导和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大思政课”在党 委统一领导中协调有序推进;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建设,为“大思政课”提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科学合理的 教学内容、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使“大思政课”在学校教育中“茁壮成长”;通过家庭良好的 习惯养成、家风熏陶、榜样示范,使“大思政课”在家庭教育 中“生根发芽”;通过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认可和参与等方 式,使“大思政课”在社会各界协助下“焕发生机”。 拓展“大格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大思政课 ”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网络教育一体化的协同 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 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 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旨在启发广大思政工作者网上 网下融合发力,让“大思政课”无处不在。 “青年者,国之魂也。”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聚焦 青少年成长成才,坚持守正创新、立足特色、上下齐心、 通力合作,通过办好“大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 势而新,构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立大志 、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通过深入推进“大思政课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 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更多堪当时代重 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用鲜活的现实素材启迪学生 2022-09-13 今年9月秋季开学,我以“荣誉班主任”的身份在线讲了 开学第一课——《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课上 ,寄语大学生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把国家发 展需要和个人专业兴趣相结合,谱写“奋斗者正青春”的华美 乐章。 疫情突发那年春季开学,我以“荣誉班主任”的身份,以 《把疫情当成教科书》为题,针对学生面对重大疫情的担 忧,分享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体验,引导他们感悟国家集 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019年起,我校开始以“荣誉班主任”的形式,引导和扶 持0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荣誉班主任”走进课堂,召开主题 班会,开辟“荣誉班主任有话对你说”网络思政专栏…… 作为一名地方高校的校长,作为一名从教30余年的老 教师,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的体会是,要将思政课 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用好鲜活的现实素材启迪学生思维 ,与学生共成长,与青春共飞扬,与时代共振荡,进而为 讲深讲透思政课开创新范式,打造鲜活实践新样本,营造 铸魂育人新生态。 平视交流,以共振共鸣共情引领学生情感归属 选择以“荣誉班主任”的身份切入,初衷在于凸显老师与 学生之间平等交流这一关系。其具体做法,一是制度化常 态化。每月选取一个学院的一个班级,围绕一个主题召开 一次主题班会。每学期开学,校领导带头开讲“第一课”,各 二级学院负责人围绕党的建设、师德师风、内部治理等主 题组织“第一讲”,活动蔚成新风。二是全方位全覆盖调研主 题。紧紧围绕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身心健康、情感灵魂等 方面的困惑和问题,提前调研征集,列置学生心之所想的 话题,有的放矢地分析和回答这些问题,彰显发声价值。 三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班会以自 发的思考讨论形式为主,为学生创造思考和发声的平台 ,侧重启迪智慧开启思维,重引导,忌说教,在思想的碰 撞中启迪心智。四是把准时间节点。坚持结合新生入学、 抗疫攻坚、建党百年、“五四”青年节、毕业生离校等特殊节 点和关键时期,开展主题鲜明、有温度有热度的主题活动 。五是平视交流互动引导。校长变身“荣誉班主任”,随之而 来的是平等交流、充分理解和心灵尊重,加之网络留言区 交流互动,使思政课教育如盐在水,充分满足了青年学生 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诉求。 以文化人,创办有温度有热度有鲜活度的网络思政阵 地 当下,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种信息接 受态势的转变必将成为思政工作不容回避的受众特征,也 是学校教育实现思想引领的信息场域和时代印记。我们在 网络上开辟“荣誉班主任有话对你说”思政专栏,充分发挥文 化“涵濡浸渍”的作用,尝试将“荣誉班主任”主题班会移驻网 络空间。网络思政专栏延续“荣誉班主任”的讲课风格,聚焦 现实关切,传播时代先声,小切口,重实操,既重“理论教 化”,更重“观念内化”,主要涵盖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学 习就业、人际交往、心理疏导、为文写作、自我管理等方 面的内容,涉及大学生学习、情感、求职、习惯养成、人 际关系、价值观念等方方面面,都是青春期大学生所需所 求所盼和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年学生非常认可利用微 信推送的文稿,将思政课随时“学”在身边,“放”在掌心。 内容为王,用鲜活的现实素材启迪学生 无论是理论问题还是现实困惑,研深悟透、博学多才 、真懂真信都是做好思政工作的前提。我们始终结合真挚 的思考体验,坚持“我手写我心”,构架理论支撑,辅以现实 材料。在赴南梁革命纪念馆举办《追忆革命先辈足迹汲取 成长智慧力量》主题班会后,学生纷纷表示:“在今后要以 南梁革命先辈为榜样,做好国旗守护者,南梁精神践行者 、传播者,用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 使命担当。”线下主题班会通过小主题引发大思考,线上“荣 誉班主任有话对你说”通过小切口阐释大道理。撰写的原创 文章中,《肖申克的救赎:自我惰性与创塑》等文章从做人 做事的视角切入,为青年学生提供为人处世和社会交往的 指引,出实招,见真情,成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来 功能;《心灵鸡汤赶不上好习惯的能量》等文章从行为习 惯、自我管控的角度着眼,对青年学生精神面貌、生活作 风进行导引,润物无声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人生态度。百余 篇文章,都从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细微处探寻,微言大 义,既尊重学生天性特点,又遵循青年成长规律。此外 ,网络推文本着“图文共赏,以图促思,赏心悦目”的原则 ,邀请专业教师结合文字内容主旨创作130多幅插图,增强 推文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爱读爱看,轻松阅读,助力 共情共鸣,打造了兼具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感染力 的文化产品。 构建“同心圆”,主动作为凝聚合力 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育主体、每一种教育形式在青 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承担任务的侧重 点不同,必须构成体系,协同发展。随着“荣誉班主任”思政 工作在线上线下两方面的深入推进,师生心理距离得以拉 近。 实践证明,不论是以“荣誉班主任”的身份走进主题班会 ,还是移驻网络空间开辟专栏,在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上成效明显:一是赋新能辟新径,打造鲜活新范式。在现 有思政教化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新探索,开辟了新天地,占 领了新场域,使思政工作进网络的范式得以拓展和扩容。 二是接地气入人心,春风化雨育桃李。借助网络互动的优 势,无论是引发的思考、激发的力量,还是启迪的智慧 ,都显现了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三是拓主 体丰载体,破圈辐射提质效。随着青年学生的普遍关注和 教育成效初显,“荣誉班主任”工作的主体、载体和受众不断 拓展“破圈”。主体的“破圈”打破了以往思政课以思政课教师 为施教主体的“壁垒”,充分发挥了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专业影 响力,汇聚主流价值,多角度呈现,大范围辐射,提升了 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须立足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着眼高 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任务,持续深化、学研思考、科学架 构,在主体、载体和受众三个方向主动作为,将“荣誉班主 任”相关前期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素材,不断总结和深化活动 成效,拓展思政育人新境界。 争做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大先生 2022-09-0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4月 ,习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 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 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军队院校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广大教员必须牢记习主 席嘱托,努力成为引领学员成长成才的大先生。 一 强国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进入新时代 ,习主席围绕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 述,特别强调教师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为军队院校加强教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 南。 明确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方向。教师是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习主席高度重视教师的 作用,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 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指明了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神圣 使命。习主席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培养,先后提出“有理想信 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 ,以及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 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素质要求,勉励广大教师“做 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 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体现了 我们党对教师的殷切期望。习主席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指出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强 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突出 了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明 确了广大教师成为大先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也为新时代 培养和造就大先生指明了方向,必须成为军校教员的奋斗 目标和自觉行动。 彰显一流军事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习主席高度重视 我军院校建设,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在中央军委人才工 作会议上,习主席鲜明提出“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加快 建设一流军事院校、培养一流军事人才”的指示要求。把人 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院校要率先达到一流,高 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基石。当前,院校建设对高水平师资队 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拥有 一批知战练战、研战教战的大先生,是我军院校发挥育人 作用和争创一流的基础支撑。 体现一流军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人才是推动我军 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 ”院校教育是我军人才培养主渠道,军校教员是军事人才成 长的“酵母”。习主席在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要坚持面 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 ,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在视察 国防大学时指出,要引导教员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苦练 内功,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师,带出一批会打仗的高徒。 今天的人才布局决定着明天的人才格局,现在院校打下的 底子决定着未来我军的样子。办一流教育,就是要用优秀 的老师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培养大批堪当强军重任的一流 人才,呼唤更多锻造“钢筋铁骨”的大先生。 二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对于广大教师尤其是军校教员 而言,做学员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既是任重道远 的成长砺炼,也是拼搏进取的努力方向,具有丰富的精神 内涵和时代要求。 大先生须有大境界,胸怀“国之大者”。我军是党绝对领 导下的人民军队,军校姓军更姓党。从红军大学、抗日军 政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各类院校,再到今天全军院校 格局的重塑重构,我军院校始终坚守从思想上政治上建校 治校的基因血脉。院校是青年学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 形定型的地方,教员“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是学员立身做 人的镜子,其思想政治表现对学员成长具有很强的示范引 领作用。但凡大先生,必然是忠诚于党的模范践行者、信 念坚定的倾心播火者、学员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要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铸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把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 育结合起来,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厚 植家国情怀,把爱国心、民族魂、强军志自觉融入个人成 长成才的奋斗之中。 大先生须有大情怀,潜心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要像春蚕吐丝 那样竭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润 心田,像孺子牛那样做人梯。大先生心中必有大爱,无不 是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将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当作最大荣耀,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当 作最大幸福。“三尺讲台”连着课堂和战场,今天的军校学员 就是明天的战场指挥员。每名教员都应该把心思精力放在 人才培养上,把对军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员的爱融 为一体,认真讲好每一堂课,真诚、耐心、热情地教育好 每一名学员,真正让军事教育事业成为一项有温度的事业 。 大先生须有大学问,深耕学术厚土。大先生是大学的 一面面旗帜,不仅能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作一流贡 献,更能提升大学的整体学术水平,增强大学的竞争力和 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立志做大先 生,就是要严谨求实、追求卓越,努力成为笃学精业、学 识渊博的学问之师;要诲人不倦、教之有方,做精于授业 解惑的名师大家;要深耕基础前沿,紧盯国家军队战略急 需,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躬身实践中引导学员追求 真知真理、勇攀科技高峰。 大先生须有大格局,奋楫强军胜战。责重山岳,能者 方可当之。为战育人,是军队院校与地方高校的本质区别 。军校教员治学育人,就应当深研打赢之道、苦觅制胜之 策,这也决定了大先生必然心里始终装着强军事业,把国 防和军队建设需求作为抓教学、搞科研的第一导向,潜心 培养大国战将、科技帅才,埋头铸造强国重器、强军利剑 。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准确把握世界 军事发展趋势和现代战争规律,主动适应战争制胜观念、 制胜要素、制胜方式的深刻变化,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 打赢育人才,打仗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 教学什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打赢现代战争。 大先生须有大人格,展现师者风范。“有人格,才有吸 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立志成为大先生,就要以高 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员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员树 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员心中。院校是做 学问、搞研究的地方,做大先生就是要“捧着一颗心来,不 带半根草去”,把“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内化为个人品 行气质,渗透进教学科研工作,淡泊名利、静心笃志,用 实干奉献肩负起新时代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军队院校要大力营造尊师重 教的良好氛围,让成为大先生、成就大先生蔚然成风。 深度推进战教耦合。晓于实战方能为战育人。要大兴 研战、教战、学战之风,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 环境,引导教员深研现代战争和作战理论,深谙现代战争 制胜机理。实践是人才成长最好的课堂。要鼓励教员到重 大军事斗争、重大演训活动一线摔打,到基层、艰苦边远 地区、吃劲要紧岗位锻炼,在火热军事实践中经风雨、见 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要打通院校教学与部队训练的“中 梗阻”,走开军校教员与部队干部双向代职路子,让“冒着热 气”的演训成果进入课堂,在砥砺自身中提高为战育人实效 。 健全评价激励体系。人才评价是事业的指挥棒,科学 的评价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要加快建 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 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真正让有真 才实学的人有用武之地。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发挥军 兵种资源优势,发挥院校的品牌、土壤、积淀等自身优势 ,名家带团队、名师带高徒,加强领军拔尖人才、中青年 骨干人才培养。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对取得重大成果、作 出突出贡献的教员,在职务晋升、待遇调整、评功授奖等 方面予以倾斜,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鲜明导向 。 提高服务保障质效。院校领导和机关要强化服务育人 理念,真心诚意为教职员工“端盘子、搭梯子、建台子、指 路子”,不断完善工作、学习、训练、生活等各项条件,构 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官兵满意 的保障体系。在通往成为大先生的道路上,教员更需要组 织温暖的“炉火”。领导和机关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真心实 意解难帮困,妥善解决好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难心事 ,让大家能够更好地安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努 力形成教员人人尽展其才、大先生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2022-09-08 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回 忆他初中一年级上政治课时的情景:“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 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 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 ,我听了很受震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 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 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好老师既能教给学生知识技能 本领,又能启迪学生心灵、影响学生德行。习近平总书记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 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 ’和‘人师’的统一者。” 做好“经师”,就要精通专业知识。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 本职责。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本人也必须坚持学习 ,在专业领域潜心钻研,不断充实提高。语文特级教师于 漪大学毕业后先教历史,后来转岗教语文。“那时候,我每 晚9点前工作,9点后学习,两三年下来,把中学语文教师 该具备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该具备的文、史、哲知 识,该了解的中外名家名著过了一遍。”于漪从“不入门”到 很快成为骨干教师,再到成为“人民教育家”,都离不开刻苦 钻研。除了本专业知识,好老师还要有各方面丰厚的知识 储备,特别是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要涉 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正确解 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消除学生的思想困惑,并在教学中拓 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心智。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还要善于传授知识。用生动的语言、灵活的形式引导学 生学习,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把 知识学深、学透、学活。 成为“人师”,对涵养德行提出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 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大先生”之“大”,不 仅在于专业领域学有专长,还在于能够以德立身、以德立 学,在做人做事上为学生作表率。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 黄大年,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了国家,一切都可以舍 弃。“植绿富民”的李保国,坚韧不拔、不畏辛劳,把科技成 果和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扎根山乡、教书育人的张桂梅 ,忍受病痛、倾尽所有,帮助女孩子走出大山、走入大学 。这些教师不仅教书育人、恪尽职守,还以自己的模范行 为、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弘扬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 。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 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应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 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引导学生,做学 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 ,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一支高素 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 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 己,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的 好老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人格魅力呵 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为国家培养更多 栋梁之才。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 路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2-09-06 内容提要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坚 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 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 求;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 ;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积极探索扎根 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 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 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 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实现中华 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为推动高等教育 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 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 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大学建设 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我国高等教育是在 中国共产党亲自开创和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立 足中国国情、解答中国问题、惠及中国人民的探索中不断 壮大的,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征的 发展道路。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覆盖办学 治校各领域、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旗帜鲜明用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广大 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 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 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 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和基层党 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不断 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 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大力培养矢志报国、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 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 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 、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 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 根本标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 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培养时代新人要以德为先。一个人立德之源是爱国 ,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 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讲好思想政 治理论课这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挖 掘红色资源,改进教学模式,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育人效 果。培养时代新人要坚持全面培养,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高质量“思政课程”与“课程 思政”同向同行,树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教育观 ,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时代新人要遵循 客观规律,主动契合青年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认知规律,突 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话语体系、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 ,不断增强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切实引导广大学生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有力支撑集成攻关、自主创新的战略需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 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 术攻坚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 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迫切需要把打造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 ,提升硬实力、展现新作为。要着力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 养能力,全方位完善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 用和保障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 基础研究人才、大师级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 着力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以“四个面向”为指引 ,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激发协同创新这个“动 力源”,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勇于探索,突破瓶颈 。要着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调整学科结构 、搭建合作平台、创新育人载体、建立协同机制,主动适 应新发展格局,支撑实现国家战略布局,带动经济带、城 市群、产业链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 主动担负回答中国之问、彰显中国之理的历史责任 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 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 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 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 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 ,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 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 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是对高校的 殷切期望和殷殷嘱托。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成为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中,让具有重要文化价 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后继有人。要努力成为建 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排头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 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要努力成为建构中华文明现代传播体系的生力 军,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 优势,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作用,传播中 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造就严爱相济、润己泽人的“大先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 多次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广大教师做“四有 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坚持“四个相统一”。在中国 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努力做 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严爱相济、 润己泽人”“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做学生为学、为 事、为人的大先生”。 高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严把师德底线。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资格准 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各个环 节都要把住师德关。要集聚高端人才。一流大学需要有一 批具有学科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对于享有学术盛誉的战略 科学家和极具潜力的青年才俊,要从政策、资金、平台等 方面给予特殊支持,使他们能够安心、热心、舒心在学校 工作。要健全发展机制。高校要科学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规 划,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给优秀中青年人才搭平 台、压担子,放手培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 成长,最大限度地把能力释放出来、把才华展示出来。 积极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 、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 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 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 学的新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 居世界首位。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 路,要把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 扎根中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古 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 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要找准自身的价值定位,在“四为 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 后。大国博弈和国际竞争的新走向更加昭示我们,要聚焦 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 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 技联合攻关,汇聚全球资源和天下英才“合力解题”。我国高 校只有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与国外高等教育 多对话、多来往,才能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提升国家形象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真正彰显中国特色 、达到世界一流。 打通高校劳动教育课“最后一公里” 2022-08-30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基础,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高 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劳动 教育“是什么”认识不足,“做什么”千篇一律,“怎么做”缺乏 新意的短板,出现重“德智”轻“美劳”、重理论轻实践、重劳 动轻劳育、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因此,探索创新劳动育 人路径,提升劳动育人水平,需要高校要在育人体系、长 效机制、文化意识等方面下足功夫。 探索建立理论和实践双轨并行、纵向交互,打通劳动 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探寻真理。创新高校劳动育人体 系,需坚持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并行,贯穿始终,并与人 才培养、思政工作、管理服务纵横交错、深度融合。 一是将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横向融合,推进劳动教育 “三进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劳动课程建设,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考核评价机 制。打通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界限,充分调动专业 课程中的劳动平台资源,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加强 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形成学校统一领导、专家全面指导、 师生共同参与的教材管理体系,选用、编写适合各高校特 色的专门性劳动教材。推进高校劳动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建 设,编制劳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推动区域化劳动 教育的发展。创新劳动课堂教学模式,如翻转式课堂教学 模式等,优化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体验感。 二是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横向融合,在劳 动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劳动 教育二课堂建设,完善劳动教育思政评价体系,将“二课堂 成绩单”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立劳动专项奖助 学金。发挥团学工作人员、辅导员的特殊角色定位和思政 教育作用,开展“宿舍文化周”“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将劳 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大学生劳动实践类社团 建设,鼓励开展“辅导员指导-社团引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 践活动。将心理辅导中的“运动减压”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走出去、动起来、笑开怀”。 三是劳动教育与管理服务横向融合,开创师生共同参 与的管理服务劳动育人新格局。探索建立高校勤工助学大 数据体系,通过搭建网络平台,确保高校“三助一辅”岗位需 求与大学生专业背景、课余时间、家庭状况、工作意愿、 专业技能等信息双向匹配,创新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管理 服务工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感”。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劳动育人模式,形成“深层次 、全周期、多维度”的劳动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全员劳动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教学及教辅人 员、思政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主体作用,并在组织 协调、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等层面,为高校劳动教育主体 提供激励保障。加强组织保障,统筹劳动育人资源,构建 由党委统一领导,教学人员为主、家庭人员为辅、思政人 员引领、行政人员保障、社会企业支持的“五位一体”多主体 参与的劳动育人保障机制。 二是坚持全过程劳动育人,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等 教育“招生-培养-就业”各阶段,实现劳动教育的全周期管理 。深化劳动育人,是一项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工程,需 要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予以保障。各高校要从大学生参加 劳动教育的需求着手,分阶段规划好劳动教育的整体安排 ,实现劳动教育的精细化、过程化管理。各高校在劳动教 育实践中,可根据大学不同阶段的培养需求,探索建立全 过程的劳动育人保障机制:大一学年开展集体劳动实践 ,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或社会实践相结合;大二学年开 展个人服务性劳动实践,包括假期返乡参与农活、工活、 家务活等各类劳动实践;大三学年开展专业生产劳动实践 ,包括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进行课程实习、创新创业、科研 创新等等;大四学年开展实习就业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 在职业环境下积累工作经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是坚持全方位劳动育人,聚焦校内、校外各种不同 类型的劳动资源,形成集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 、手工劳作、科研创新为一体的全方位劳动实践育人体系 ,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多维度的平台保障。依托高校“双创 ”平台,以项目建设、技能竞赛、企业孵化等为抓手,在创 新创业中推动劳动育人。以冬奥会志愿服务为契机,完善 高校志愿服务奖励嘉许制度,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 度。针对学术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侧重于开展科研创 新的劳动实践教育,鼓励学生提前“进科研、进项目、进团 队”,保障科研创新平台的育人效果。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课程,设立“求职班”“技能班”等实践平台,推动“产学 研”合作在劳动育人方面的创新。 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推动劳动教育从“量 ”到“质”的转变 一是弘扬青春“工匠精神”,传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 绵至今的劳动文化传统,深化大学生关于劳动价值的思想 认识。所谓“工匠精神”,是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劳动精神 、求实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在劳动实践中的体现 ,具有“知行合一”“天道酬勤”等哲学思想内涵。大学生作为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刮起“工匠精神”青春风暴的青 年主力军,高校应承担起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的时代责任,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劳动的目的 和价值,培养“工匠精神”。 二是弘扬青春“劳动精神”,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劳动价 值的理解。加强劳动教育,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 精神,打造高校特色的劳动育人模式。其次,通过劳动教 育,培育高校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 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 惯,提升劳动素养和技能。 三是弘扬青春“劳模精神”,强化高校劳动文化氛围,推 动劳动教育从量变到质变。高校通过创新开展“劳动实践月 ”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宣传展”等文化宣传活动,进一步提 升校园劳动文化氛围,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推进 劳动育人与文化育人同向融合。劳动育人的核心在于“育 ”,高校要在解决劳动教育“从无到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 ,强信念、抓精髓、保目标,坚持文化引领,推进劳动教 育“从有到精、从量到质”的转变。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2022-08-2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首在立德。2022年 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育人的根 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快推进 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展 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 人,迫切需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青少年道德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凝聚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努力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育人育才更好统一起来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育人 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是培养社会发 展所需要的人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关键在于抓 住育人这个根本,下大力气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 修养,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成为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 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优秀人才。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对国家而言,道德是社会 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 基础性力量。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个体处理与他人、社会 关系以及个人自身和谐发展的核心依据。正因如此,古往 今来,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无不高度重视推进教育事业发 展,无不高度重视培育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中华民族历 来都有重教崇德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倡导实施“德政”,主 张统治者要成为“圣主明君”式的政治楷模;通过培育涵养 “德才”,主张读书人要坚守“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通过确 立和践行“德目”,主张普通百姓要维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以德育人、以德治教,始终坚持育 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教育工作 的首要位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 民、奉献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坚持立德树人,必须科学把握育 人和育才的辩证关系,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 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学生立大德、成大才,牢固 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努力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 教育是一项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 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事业。作为这项事业的根本任 务,立德树人则是围绕学生、观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复杂 系统工程,内在蕴含着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等多重规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必须自觉遵循青少年道德发展规律,不断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教育过程来看,道德发展是一个由知到行、由浅入 深、从自发到自觉的动态养成过程。正确的道德认知是道 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认知集中体现为青少年对道德 价值和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对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习和践 履。自觉的道德养成是道德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道德认 知为基础的自主性建构。这种建构集中体现为青少年对社 会道德秩序的顺应和接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和坚守。积极的道德实践是道德发展的归宿和落脚点,是 道德认知和道德养成不断巩固、深化的结果,集中体现为 青少年在不同道德情境下的行为选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必须遵循道德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引导青少年 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 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 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从教育对象来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和 “灌浆期”。这一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 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再加之,今天的青少年长期 生活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条件下,没有经 历近代以来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血与火的考验少了,人 生阅历相对有限,价值选择相对多元,容易受到消费主义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因素的影响。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当今青少年学习生活特点及其道 德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科学的价值规范和道 德教育,引导青少年筑牢“中国心”,唱响“中国情”,彰显 “中国味”。 汇聚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要将 立德树人放置于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上升为检验衡量学 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具体来说,就要将立德树人融入 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 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在学科体 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各方面,汇聚形成全 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汇聚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关键在于强化全体教职工的 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将立德树人确立为广大教育工作者 共同的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夯实全员育人的认识基础。 根据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结合教职工不同的工作属性、 内容范畴、服务对象,建立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 任清单,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机制,切实处理好全员参与 和部门负责、一体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汇聚形成全过程育人合力,关键在于统筹推进大中小 学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入学校课程设 置、教材选择、备课授课、质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以及学 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并将其延伸至包括成人教育 、老年教育、学校教育等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构建 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一体化育人机制。 汇聚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关键在于善用“大思政课”培 根铸魂。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 度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各 方面力量,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机 制,逐步形成时时有育人、处处有育人、事事有育人的“大 思政”格局,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韩丽颖,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心教授)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走出一条建设中 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2022-08-25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 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 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 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我们要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 才,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 斗,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 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对 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深入贯 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论 述精神,把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办 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聚焦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必须进一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 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 组织力,引导高校党员干部提高党性修养、砥砺政治品格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办 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赓续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 强调:“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为 我国高校扎根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 供了根本遵循。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 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长期以来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高校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 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把广大师生凝聚在党 的旗帜下。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 一流大学的新路,要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 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长效化,让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校园传承弘扬,教 育广大师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 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更好把握党的 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 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通过建好用好校史馆、开展 好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励广大师生从我国高等教育发 展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 坚定意志,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立 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 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 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党的 十八大以来,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住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不放松,全面推进思政课这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关键课程的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 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校园生活中、融入学生个人发 展中。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大学的新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 道德教育,激发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健全立德树 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 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 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 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 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 型人才。”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天,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把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不断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实施重大研究专项,书写了学术 报国、科技报国的优秀答卷。新时代新征程,走出一条建 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关 心国家命运、关心社会现实、关心人民需求,发挥好自身 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师 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有建树,在解决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上见实效;不断完善教育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机制,不断提升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 能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 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 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 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 、取得好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改革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2022-08-24 探索建立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思政教育 、治理体系与文化生态,推动组织架构的优化重组和流程 再造,加快形成协同联动、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发展共同 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 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实现高校高质量、 内涵式发展,我们要正视困难差距,坚定信心、深化改革 ,提升改革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稳定性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 坚持政治思维,党建领航促改革。站在办好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合 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与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治理体系与文化生态 ,推动组织架构的优化重组和流程再造,加快形成协同联 动、深度融合的改革创新发展共同体。以“献身国防”的红色 基因和“航空报国”的蓝色梦想,推进构建“精准育人”思政工 作体系。 坚持辩证思维,瞄准问题谋改革。改革就是要奔着问 题去、盯着问题改。对于在治理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创 新等方面存在的难题问题,我们要勇于正视、勇于担当、 勇于作为,用好改革这一硬招实招,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解 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群为主 体,力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群为两翼的学科群建设新 体系,打造“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 高标准学科布局。深化教师职称评审、研究生成果分类评 价、校院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有序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 设,全面提升大学治理能力,推动学校有特色、高质量、 内涵式发展。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全局抓改革。改革是一项关涉全 局、覆盖全面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统一领导、抓住关键、 持续用力。当前,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 ,发挥好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将“破五唯”贯穿到办学治校 的各环节,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及选 人用人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深化本科、研究生教学改革,统筹开展一流专业、一流 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开设院士等学者走上讲台等一系列 前沿课程,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 坚持底线思维,蹄疾步稳促改革。改革越进入深水区 ,就越要保持忧患意识,越要集思广益,集聚师生智慧。 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围绕师生、关注师生、服务师生,积 极争取师生发自内心的支持,将自上而下的改革变为自下 而上的共识,让师生自发地支持改革、推进改革。 坚持开放办学、开放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共赢,着 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样板。学校与南京市政府共建 南航国际创新港,与航空工业、航天科技等央企共建实验 室,与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广大师生搭建一流 平台。 “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 方向、突出重点。”我们将不断深化改革,以高效能改革创 新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稳致远。 教材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价 值导向 2022-08-23 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 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有关单位及27名失职失责人 员受到严肃追责问责处理,释放了教材无小事、必须从“国 家事权”的高度予以重视的鲜明信号。此外,教育部同步发 布中小学教材教辅排查整改情况、公布人教社小学数学教 材插图重绘工作完成情况,回应社会关切。 从调查情况看,通报既指出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又 透过现象看本质,指出相关责任单位三审三校制度落实不 严格、教材审查指导不足监督不够等问题,同时查明人教 社与插图作者不存在经济利益输送,对人民群众的关切一 一作出回应。从处理情况看,受处理的既有主管部门也有 直接责任单位,相关失职失责人员受到处理。从整改情况 看,既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2022年秋季开学前完成小学 数学教材插图重绘工作,又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全国中小 学教材教辅和进入校园课外读物的插图及内容。 教材无小事。哪怕是一字一词、一图一画,都不能有 任何疏忽。此次事件中,教材插图存在多方面问题:不美 观向上,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存在差距;不严肃规范,个 别插图甚至存在错误;不细致准确,部分插图容易引人误 读……这与教材本应承担的育人铸魂功能格格不入。这也 说明,教材建设中,即便是版式设计、插图绘制也不单是 个技术活,它考校的不仅是专业功底、美学素养,更有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要求的深刻把握,对传承文化 自信、育人铸魂的责任感。 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 价值导向,做到科学、严谨、认真对待。教材是育人育才 的重要依托,教材建设是铸魂工程。有什么样的教材,就 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未来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 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 目标实现。我们党历来重视教材建设,强调教材建设要体 现党和国家意志,注重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整个社会对教 材建设坚持正确导向同样形成共识、怀有期盼,这也正是 此次事件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因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教材建设必须始终牢牢 把握的方向。 确保教材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价值导向 ,不断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 品教材。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 彻党关于教材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好育人育才的 重要关口。要旗帜鲜明擦亮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底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坚决守 住价值观防线。要不断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教材编制、审 查、使用、维护、监管各环节相关制度,全面落实教材编 写、审核、出版、印制发行、选用使用等各方面主体责任 ,坚持“谁编写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做到“凡编必审 ”“凡选必审”“管建结合”,以高质量教材更好落实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 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举一反三、全面检视教材编审 选用出版发行的制度机制,不断打造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 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更高质量农业职业教育 2022-08-23 日前,有媒体援引农业农村部消息称,农业农村部将 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农业领域职业教育,指导各地农业农村 部门统筹用好职业院校等教育资源,加快培养高层次技术 技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养“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 、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农业人才建 设的迫切需求,是破解“三农”问题、提高农业农村劳动生产 率、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输送农业领域优质人才 ,农业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有作为,但也面临重 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宏观上,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体系,农业职业教育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尤其是 本科及以上的农业职业教育成为明显短板,限制了各类农 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制约了农业高层次创新性人 才的培养。在微观上,多方面的困惑和挑战普遍存在,如 农业职业教育认同度低、生源差,“爱农”思想教育不够、人 才流失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实践型教师明 显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设置陈旧 、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滞后等。 为了更好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农业职业 教育体系。既要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统筹、县乡村 三级相衔接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也要科学布局中等职业 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和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 研究生等人才培养的规格、梯次和结构。着力打通和拓宽 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和发展通道,全面满足 “三农”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农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即以农业技术技能教 育为主。但随着现代产业技术复杂性的增强,其背后的科 学支撑需要跟上,因此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需要增强。为 了应对未来快速发展的职业变化,职业教育也需要提升学 生的思维能力。之前,国家层面印发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及 改革的相关文件,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导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等要求。加速职 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推动普通高等教育整合相关非传 统教育资源,发展成应用科学大学或多科技术学院,开展 应用型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在发挥知识和原理教学优势的 基础上,向应用型教学和产教融合延伸。另一方面要推动 部分中等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延伸,在保 持技术技能型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向知识体系教育延伸,加 强对知识技能型人才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农 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农业职业教育也可以向 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开展实施 动手能力培养和职业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对职业的认 知、职业理想、职业伦理和“爱国爱农”思想,实现普通教育 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实现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办学体制、运 行机制、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 新。要健全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参与、市场运作和 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形 成多种主体参与的办学体制。各级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投 入,提高软硬件水平,并通过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 施保障教师的报酬待遇权、进修培训权等举措,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 要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技能标准体系为结合点,围绕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探索“农科教融合、育训创一 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 术实现信息互联、经验推广、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教学质 量。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适应农业农村 发展的需要。创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通过丰富评价 模式、手段、指标等方式,突出核心技能、建构知识基础 、培养勤劳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优化农业职业院校的人 才培养质量,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让家国情怀根植香港青少年心底 2022-08-22 9月1日,开学典礼,安排升挂国旗及奏唱国歌;9月 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分享抗日电影观后感 、默哀悼念抗日战争死难者……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 局向全港中小学公布新学年的“国民教育│活动规划年历 ”(以下简称规划年历),并建议各学校参照年历所列内容 策划国民教育活动。这一措施有助于全港中小学系统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香港青少年的家国情怀。 规划年历包含10月1日国庆节、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等 17个重要日子,每个日子都列出了详细的活动建议。例如 2022年10月1日国庆节,特区政府教育局建议学校举办庆祝 活动,设置展板介绍科技、交通等方面的重大建设成就 ,安排学生就国家近期发展成果进行资料搜集、专题研习 和分享等。此外,规划年历还提出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 安排历史课讨论“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在国家宪法 日进行有关宪法与香港基本法的知识问答等活动安排。 曾经,反中乱港分子居心叵测,把国民教育污名化 ,甚至炮制“毒教材”、推出“毒考题”、用歪理邪说误导蛊惑 香港青少年,害人不浅。“黄师”(持反中乱港立场的教师 )们利用课堂大肆宣扬“港独”思想、美化暴力行为,散播 “违法达意”“公民抗命”“仇警仇中”等极端言论,怂恿学生做 “政治祭品”“街头炮灰”。正是受到这类思想的荼毒,一些心 智尚未成熟的香港青少年被黑暴势力裹挟而为政治“献祭 ”,付出一生背负犯罪案底的代价。“修例风波”以来,全港 因涉及相关违法行为被捕的人员中,逾四成是学生。这样 的数据令人痛心,为教育“排毒”,成为香港的当务之急。 青少年是香港的未来,是“一国两制”事业的接班人,从 小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是香港全社会的责任。 今天,随着香港国安法的深入实施和“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 的全面落实,香港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发展态势不断巩 固,香港教育也正迎来风清气正的时刻。香港特区政府全 力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拨乱反正,纠偏改错,积极说好中 国故事和香港故事,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规划年历的制订,正是为了让国情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也能更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 如今年元旦香港理工大学举行升旗仪式、师生们着正装出 席,仪式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看着国旗升起,一股自豪感 油然而生”,富有仪式感的体验式教育,效果非纸上得来可 以替代。 除了推出规划年历,特区政府教育局及香港各界还推 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能够让学生深度参与的国情教育措施 。例如特区政府教育局近日向全港中学发出通告,表示将 为高中必修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公民科)提供21条内地 考察路线;不久前,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成立的爱国教 育支援中心正式揭幕;“紫荆文化杯”全港中小学生“庆祝香 港回归祖国25周年”知识竞赛总决赛暨颁奖礼日前在港举行 ……所有这些积极举措,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帮助 香港青少年从不同侧面、以多元方式了解祖国的文化、历 史和现状。 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 未来,则香港有未来。相信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在香港的全 面推行,越来越多香港青少年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 意识,认识到祖国是香港最大依靠,是香港抵御风浪、迈 向未来的最大底气。由此,他们将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 大局,与时代同向、与祖国同行,用实际行动投身到建设 美好香港的行列中来,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各国实践 2022-08-18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 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大会发布了题为《超越限制 :重塑高等教育的新方法 (BeyondLimits:NewWaystoReinventHigherEducation)》 的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概述了未来十年高等教育 发展的关键原则和变革方向。其中,机会公平始终是高等 教育领域经久不衰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重点保 障的教育权利。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入学率急剧增 加,但在各国内部、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间依然存在巨大 差距,社会出身仍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主要因素。 “路线图”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包容性和多元化,是 实现社会正义的迫切需要。各国政府有必要为所有学习者 消除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障碍,并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的教 育权益。为此,在长期教育发展中,世界各国陆续推行了 各类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形成了不同的 经验积累。这些政策植根于各国本土的文化体系与教育制 度,并致力于解决该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机会不公平、就学 受歧视、资源不充足等问题。 1 扩大供给 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世界各国普遍且优先采 用的根本举措,就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机会供给,着重增加 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扩招政策直接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推向大众化乃至普及 化。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9月的数据,全球已有75个国家和 经济体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扩大高等教育机会 供给,增加高校招生数量,促使弱势阶层群体获得更多的 受教育机会,即便是在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招生模式下 ,都对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产生直接显著的积极影响。 以英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英国社会有72%的 成年人属于劳动阶层,然而地方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只有 31%来自劳动阶层,这一比例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中更是 仅占10%左右。政府逐渐意识到,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 求与日俱增,而精英招生政策却使得许多来自社会弱势阶 层家庭的学生难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20世纪60年 代,英国政府发布的《罗宾斯报告》指出,应为愿意接受 高等教育且学业成绩合格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 动英国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扩招进程。由此,英国高等教育 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型,逐步告别了传统的贵族模式,为平 民阶层广开大门,全日制高等教育学生数从1962年的21.6万 人增加到1980年的56万人,女性、劳动阶层接受高等教育 的比例显著提升。 当然,教育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所有阶层的机会同 比例增长。有学者指出,从爱尔兰、以色列等多个国家高 等教育扩招经验来看,新的教育机会往往先被优势阶层占 有。同时,在保证获取相同教育机会的基础上,优势阶层 亦能优先获取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弱势阶层虽然机会增 多,却更多获得的是低质量、低水平的教育机会。因此 ,随着高等教育扩张,各个群体受教育的绝对机会都在增 长,但教育机会数量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质量上的不公 平也更为突出。这也意味着,在扩大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 同时,仍需要通过其他政策手段对弱势阶层予以保障。 2 政策倾斜 实现不同群体间的机会公平 除扩大供给外,各国普遍采取的另一条针对性途径 ,是在高校招生过程中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校园代表性 不足的群体,予以一定倾斜和照顾。在受政府影响较大的 高等教育体系中,倾斜性招生政策往往以明确的配额形式 出现,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务必招收规定比例的弱势群体学 生。例如,印度、巴西等国以及美国部分州立大学均出台 过相关政策。 以印度为例,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表列种姓和 表列部落往往受到不平等待遇,其中就包括教育机会的不 平等。为缓解这一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印度开始在 政府所属的教育机构中推行倾斜政策,为落后阶级和部落 保留一定比例的入学名额。2007年,印度通过了《中央教 育机构(入学名额保留)法》,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和 其他落后阶层学生分别保留15%、7.5%和27%的招生名额。 其中,针对其他落后阶层的保留名额仅适用于中央政府所 属高校,包括印度理工学院院校集群、印度中央大学院校 集群和印度管理学院院校集群等。2019年,印度政府进一 步允许在教育机构中为经济弱势群体候选人保留入学席位 ,将不超过10%的招生比例给予那些没有纳入低种姓特留权 范围但又属于低收入的群体。 在巴西,联邦政府制定了强制性倾斜法令,要求所有 联邦大学为来自公立中学的应届毕业生、低收入家庭学生 以及少数群族(非洲裔和印第安人等)保留50%的招生名额 。例如,巴西利亚联邦大学为巴西非洲裔学生保留20%的入 学名额,而这一配额在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更是达到了 40%。 美国的部分州立大学也存在一些类似配额的倾斜政策 ,如在加州大学系统的招生中,有一项“特殊才能合格性标 准”,约占录取学生总数的6%。其中,4%面向经济落后地 区及其家庭,其余2%则特别考虑由于特殊情况未能达到其 他录取标准的学生,类似退伍军人、残疾学生等。 配额政策以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为各类弱势群体学生 保留一定比例的受教育机会,有助于提升各类学生的校园 代表性,也被视为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硬”手段。但此 类政策往往受到来自非倾斜对象的批评,被指出存在招生 逆向歧视、配额比例偏高、受益学生录取标准降低、录取 学生大学学业表现不佳等问题。 3 综合评价 让弱势群体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 在部分国家,例如美国,采取的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 主导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这样的招生方式,可以在录取 评价中充分考虑弱势学生的背景,也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机 会公平的主要方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族裔民权运 动、妇女运动兴起,肯尼迪政府于1961年签署实施《平权 法案》(又名“肯定性行动”),旨在高校招生、公司招聘、 政府招标等公共领域适当照顾少数族裔和女性,以消除他 们受到的歧视。尽管在过去的60年间,《平权法案》在美 国各州几经修改甚至废除,但其思想却逐渐被大学吸收 ,在当前美国高等教育招生评价中得以保留,用以追求校 园多样性,同时也维护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农村学生 、低收入群体等校园代表性不足群体的受教育机会。 综合评价意味着,要全面评估申请者的完整申请档案 后,再决定是否录取;强调以“全人”的考察视角,将申请者 置于其自身家庭、社区、高中所能提供的学习机会下进行 评估。当一名弱势群体学生展示了基于有限学习条件下取 得的学习成就,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坚毅、努力以及其 他方面的优秀品质,哪怕他在部分成绩、课外活动等方面 与同龄人存在差距,也更容易受到招生人员的赏识,获得 录取机会。 无独有偶,日本高校在对海外归国子女的招生中,也 采取了有别于一般入学考试的综合评价方式。由于此类群 体长期居留海外,不具备在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所 以对他们的综合考试免除或减少对学业成绩的测试和考查 ,更重视申请材料和面试选拔,评价尺度也更加多元化 ,从而审慎判断学生的能力和资质。 当然,充分考虑弱势背景的综合评价,也受到一些质 疑。例如,招生人员可能存在价值观层面的主观倾向,学 生不知道被录取的真正原因(是完全基于自身实力,还是 受到平权政策补偿),难以统计究竟有多少弱势学生受惠 于政策等等。因此,此类措施也被视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的“软”政策。 4 经济资助 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机会 许多国家认为,阻碍教育机会公平的第一座大山仍然 是经济因素。因此,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资助,能够显 著提高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并在就学过程中确保他们 不会因财务问题而被迫失学、放弃大学梦想。同时,通过 经济资助,也能间接鼓励高等教育机构招收低收入群体学 生,以实现不同收入层级群体的机会公平。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都各自出台了针对低收入家庭 学生的经济资助或助学贷款政策,如佩尔助学金、联邦补 充教育机会补助金等,促使低收入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更 高成本的教育。另外,高校通过学生学费间接获得了政府 资助,也正向激励了学校招收更多低收入学生。以联邦佩 尔助学金为例,2017至2018学年,68%的助学金流向了美国 公立高校,17%流向私立营利性高校,15%流向私立非营利 性高校。 在巴西,虽然联邦大学和州立大学是免学费的,但超 过75%的本科生就读于私立机构。因此,巴西政府实施了 “大学为所有人开放项目”,为低收入学生提供奖学金,并通 过免税政策鼓励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招收低收入学生。 当然,“路线图”也呼吁更多国家采取“针对性免学费”政 策,即最贫穷的40%至60%的学生可以享受免费高等教育 ,而来自最富裕家庭的学生则需要缴纳学费。这种方法在 财政上是长期可持续的,也间接实现了社会上最富有的群 体向最贫穷的群体提供教育补贴。 5 扶植高中 引导中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教育机会公平,关注点不应仅停留在高等教育本 身,而是从幼儿教育开始至各个教育阶段都应该重视的问 题。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的《二十一世纪的高等 教育:展望与行动》中就指出,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应 在必要时强化与其他层次教育特别是中等教育的联系。因 此,通过高校招生对中等教育进行引导并产生影响,也被 部分国家和地区所接受。 例如,法国政府划定了“教育优先区”,这些区域中贫困 学生、外籍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的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学区 。法国精英高等院校为“教育优先区”设置预科班,实行特殊 类型考试招生,并推行中学生辅导项目。以巴黎政治学院 为例,该校实施了“优先教育协定”,与“教育优先区”的高中 开展合作,将入学考试和选拔的部分权力委托给合作高中 ,为学生开辟一条特殊录取通道,缩小了优先区与其他优 质学区的教育差距。 同样,美国得克萨斯州自1998年采取了百分比计划 ,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计划确保得州所有高中班级排名 前10%的学生,都能进入该州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有效保 障了身处薄弱学区、处境不利的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的受 教育机会。同时,该政策也使得那些原本不受欢迎的高中 能够招到较高质量的学生,减少了高中学校间的质量分层 。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实施了各种形 式的教育行动,形成了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全球经验 。但是,高等教育要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可以接受的教育 ,仍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正如“路线图”所倡导,将公平和 非歧视作为高等教育的优先事项。面向未来,在普及高等 教育的进程中,应将公平和非歧视纳入法律法规、政策和 制度文化中,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附加”的管理手段,从 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每一位希望接受教育的人公 平敞开。 好家风要“有模有样” 2022-08-16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 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 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 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 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 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 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 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家庭、家教和家风,多 次在讲话中谈及家风,如:“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 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 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 好风气”,“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 后代最好的遗产”。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 施,其中有5处提到家风,可见家风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 好家风须“有模有样”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儿童从父母和其 他家人那里学习道德规范、社会行为准则等,家庭成员的 行为对孩子具有代际传递作用。家庭文化、家庭关系、家 庭结构、家庭支持网络等均会对家长的行为产生影响,家 长的行为又通过代际传递使孩子模仿、习得。有研究发现 ,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行为有约三分之一和外祖母的教育相 同。孩子的认知与发展又与父母关系密切,因为孩子认识 世界是从家庭、家长、家风开始。家长如何与邻里相处 ,家庭如何安排日常生活、家庭活动,这些家风的具体元 素对孩子形成良好行为具有奠基作用,对其认识生活与世 界具有桥梁作用,对其陶冶性情与品德具有熏陶作用。为 此,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条就提出,为了引导全社会注重 家庭、家教、家风……制定本法,并在第四条要求国家工 作人员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 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 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 “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 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 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 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 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 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 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这 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搭好“四梁”,构建好家风的核心要素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和气质,不同的家风形成了千 家万户不同的形态,也影响着家庭成员的风貌。家风由很 多要素构成,主要有四个核心要素。 第一是家庭关系。家庭的本质是家庭关系,夫妻俩构 成了家庭,形成了夫妻关系,有了子女后形成了亲子关系 ,有了孙辈后形成了隔代关系……家庭关系直接影响家风 形成。夫妻关系和睦、互相体贴、尊重长辈、爱护子女的 家庭,孩子生活在温暖中,也会懂得爱护和关心他人,从 而形成友善的家风;如果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就会生活在 害怕的氛围里,逐渐形成胆小怕事、憎恨他人的家风。 第二是家庭生活。家庭的主要议题是生活,家庭如何 安排日常生活,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家庭每位 成员的气质,也直接影响家风的形成。如果家庭重视一日 三餐、经常运动,那么这个家庭更易形成热爱生活的家风 。如果家长每天刷手机、打麻将,对家庭生活不上心,那 么这个家庭更可能形成鄙视劳动、游手好闲的家风。家庭 生活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也有特别的教育意义。陶行知 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 就是坏的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马虎的生活 就是马虎的教育。 第三是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家风的精神内核,家庭 文化由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思想等呈现出来。家庭 的物质生活如服装、家居物品等是文化,家里的饮食、休 闲、消费等也是文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道德行为等同 样是文化,这些元素由表及里共同构成家庭文化。 第四是行为规范。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 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 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 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 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 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 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家庭行为规范就是一个家庭 的规矩,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因此,家庭关系、家庭生活、家庭文化、行为规范是 家风构成的四个核心要素,要建设良好家风就要搭建好家 风的四个“大梁”。 立好“八柱”,优化家风建设路径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围绕家风的“四梁 ”,从八个方面加强优良家风建设,这既是家风建设的主要 路径,也是家风的“八柱”。 家庭关系中,要重视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家庭是一 个系统,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隔代关系、同胞关系等是 家庭中的次系统。建设优良家风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 系和亲子关系。 家庭生活中,要重视沟通和示范。沟通是家庭生活的 润滑剂。良好的沟通是双向的,是心理互动的过程,是心 理相融的基础。心理相融又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因此 ,建设优良家风要重视沟通,尤其是亲子沟通对孩子的成 长更是意义重大,它深刻影响着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心 理健康、同伴关系以及学业成就等。另外,身教重于言教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特别注意给孩子做示范,家风就是 在家长日复一日的示范和熏陶中逐渐形成的。 家庭文化方面,要更重视尊重和学习。建立良好家风 要秉承尊重的理念,尊重的本质是按规律办事,尊重家庭 成员的特点。比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父辈要尊重 祖辈的生活习惯等。“腹有诗书气自华”,家庭还要形成好的 学习氛围,使家庭成员在书香中增长见识、修身养性,形 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用书香浸润好家风。 行为规范方面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建立好家风要先 立好规矩,规矩是家庭生活运行的准则,是家庭价值观的 体现。家长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请孩子和家长一起立家 规,大家共同去遵守。家人一起讨论和订立家规的过程也 是建设良好家风的过程。家风是通过行为呈现出来的,好 行为形成好习惯,好习惯构成好家风,家庭生活注重培养 良好习惯就是在建设好家风。 为高校立德树人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环境 2022-08-11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风气的好坏,直 接关系到新时期高校社会形象和高校发展方向,关系到人 才培养的质量。高校纪委要牢记职责使命,把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内容,一以贯之强化 政治监督,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 校园生态。 以坚强有力的政治监督涵养清新清朗的党风政风。高 校的党风政风关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从近年来巡 视监督和日常监督发现的情况看,一些高校还存在党的领 导弱化、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等问题。作为高校纪委,首 先要增强政治意识,强化政治引领,以坚强有力的政治监 督不断涵养高校清新清朗的党风政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 治规矩,要加强对高校党委和各级党组织执行党章党规、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监督及 时发现与立德树人大方向偏离的“变通、变形、变异”行为 ,及时查处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拉山头、搞圈子文化等违 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确保高校各级党员干部始终把 党的纪律规矩记在心上,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障党的教育 方针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要综合运用列席会议、听取汇报 、查阅资料、个别谈话等方式加强对学校各级党组织贯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落实 党的教育方针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落 实巡视巡察整改任务等情况的监督,严肃查处在政策落实 上打折扣、搞变通、应付差事、推诿扯皮等行为,确保党 中央决策部署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持之以恒 纠“四风”树新风,聚焦高校党建工作“重形式、轻内涵”“走 流程、轻效果”问题,日常管理中的“文山会海”“检查评比多 ”问题,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急功近利、舍本逐末问题等,坚 决进行纠治,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要坚决查 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以及公 车私用、铺张浪费等奢靡享乐之风,一以贯之保障中央八 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在高校落实。要聚焦基建工程、 科研经费、资产管理、物资采购、招生考试等重点领域 ,综合运用审计、信访、校内巡察等方式,加大检查力度 ,坚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确保高校党风端正、政风清明 。 以严格的执纪执法涵养崇德尚教的师德师风。传道者 自身首先要明道信道,立德者更应以身作则、以德树人。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高校纪委 要立足职能职责,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加强。坚决压实 主体责任,通过开展教育提醒、集体约谈、案例通报等方 式,持续压紧压实高校党委和二级党组织高校师德师风建 设的主体责任,确保时刻加强对本部门教职工的纪律约束 。针对日常监督和查办案件中发现的师德失范问题,要及 时推动学校召开警示教育大会通报典型案例,切实做好以 案明纪、以案促改。畅通问题线索来源渠道,在推动师德 师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要主动发现问题,通 过日常谈心谈话、实地监督调研等手段,及时发现存在的 问题,确保问题抓早抓小,动辄则咎。要畅通和拓宽信、 访、网、电举报渠道,及时受理来自学生、家长以及社会 的问题反映,推动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的师德监督体系。 从严执纪执法,紧盯高校教师在考试、推优、绩效考核、 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 作假等行为,紧盯从教不廉、职业纪律涣散、专业素质不 精、从教风气不正、师表形象不佳、生活作风腐败等问题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 以旗帜鲜明的思政工作涵养正气充盈的校风学风。思 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高校纪委要准确 把握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把更深入、更广泛的思想政治 工作有效嵌入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党的 创新理论入心入脑,要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建立第一议题 制度,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 习宣传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 课堂、进教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教育引导高校 师生树立政治信仰,培育家国情怀。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深入推进廉洁校园建设,创新性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月活动,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课堂 教学、师生组织生活、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风清气正的 学术生态和文化生态,以良好的清廉校园环境教育引导广 大师生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履职 尽责提供政治保障,高校纪委要帮助共青团组织持续提升 政治能力,不断改进和强化工作作风,筑牢拒腐防变的思 想防线。要推动高校党组织帮助各级共青团组织建立健全 联系和服务青年的长效机制,激发出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 应有的形象气质和精神风貌,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高校青年 中的引领力、服务力、组织力,让团员和团干部真正成为 高校青年愿意追随的榜样,为营造正气充盈的校风学风充 分发挥带动作用。 以心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困境的破解之道 2022-08-09 在全球范围内,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 亡原因。青少年自杀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而且 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一现象背后,是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学生 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却尚未随之减少。本文尝试分析当前学 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道。 筛查干预不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全部 回顾我国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自1994年《中共中央关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 出“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推动和 指导大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近年来,受疫情等 事件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持续上升,成 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关注焦点。为了应对这一现象 ,各地各级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 的筛查及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通过筛查及时发现和检测 出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是预防出现危机事件的有力举措 之一。然而,心理问题筛查和干预工作绝不能等同于学校 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这类工作的对象和服务群体只是已 经存在异常的少数学生。我们对自杀学生进行的个案分析 发现,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非总是心理疾病导致 ,相当一部分是由突发事件引发的应激反应。这类事件 ,很难通过常规的心理问题筛查、发现和避免。要避免这 类事件的发生,需要从学生的人格、价值观等个体特征的 培育,以及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一系列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筛查只能发现既有的不良结果,却无法防止 这一结果出现。唯有学校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校氛围 ,学生具备科学价值观和健全人格,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心 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 接班人,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格、 健全人格和科学价值观,而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 要且积极的影响。 学生心理健康直接受教师影响 作为教育者,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 已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师心理健康状态会对学生的 心理健康和学业产生消极影响,他们较难与学生建立起积 极的、具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无法有效开展班级与课堂管 理。存在情绪困扰的教师不仅无法帮学生应对情绪问题 ,教育教学效能下降,还可能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严重者会导致学生出现师源性心理障碍。支持性师生关 系能够降低学生的抑郁水平,提高学生幸福感。教师还可 以通过识别和干预有心理健康问题风险的学生来促进学生 的心理健康。 可见,在学校里学生心理健康不是孤立发展的。学校 教育不仅要通过“教”,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更要通过“育”,实现价值引领,塑造学生健全 人格。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与核心应该在“育”,而非 “治”。以心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 以心育人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途径 维护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的第一责任,素质教育的 基础是“心育”。心理健康是道德形成的前提,是健康人格养 成的基础,是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离开了心理健康培育的知识传授无异于建设空中楼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教师“关爱学 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 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应开 展以班主任为主导、心理健康教师为辅助的全方位心理健 康教育。 在学校中,师生是心理健康共同体,抛开任何一方的 心理健康,去维护另一方的心理健康都很难取得成效。只 有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通过提高教师的职 业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让教师真正关 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心育人,通过自己健全的人格和科 学的人生观引领学生。因此,应从政策制定上明确教师职 业心理健康保障的重要性,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与促 进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并提供相应保障措施;建设适合 中国社会文化及教师职业特征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体 系,并适时发布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为教师综合素质 提升把好“心理关”。学校应把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心 理健康常规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包括 学生,还包括全体教师。应对教师开展有关心理学知识培 训,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以及基本的预警和 危机干预知识,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助推教师将 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中,形成 “以心育师——以心育人——立德树人”的良性循环。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人才高地 2022-08-05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在生产力要素中 居于支配地位,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杰 出人才作为人民群众的突出个人代表,为推动社会进步发 挥着特殊重要作用。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从生产力 角度看,正是一部人才持续发挥作用、推动创新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来有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优良传统。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才工 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 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 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对高素质人才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 突破向面的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 自强提出了迫切要求。一流大学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 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战略力量,要对标“国之大者”,清 醒认识当前一流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 ,尤其要针对人才队伍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人才创新体 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人才评 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等重点难点问题,拿出实招 、做好实功、注重实效,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 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以人才成就事业,在深入实 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使 命担当。 完善人才第一资源“大格局”,构建人才工作“新理 念”。要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 、着眼服务大局,最大程度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力 量,教育引导学校人才队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要不断完善党对人才 工作的全面领导机制,巩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才工作 小组统筹谋划、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落实的人才工作 格局,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尤其要让学校基层党组织 成为团结凝聚人才队伍的战斗堡垒,为扎实推进人才工作 提供坚强保证。要坚持系统观念,强化辩证思维和系统思 维,加强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 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从世界的、历史的、发展的、辩 证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工作的主 攻方向,一体化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全力打 造令人向往、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拓展人才引领发展“大思路”,强化人才工作“新机 制”。要进一步凝聚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共识,巩固人才 作为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校之基的战略地位,切实从 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落实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 新战略新举措,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在前沿 探索中发现人才、在攻坚克难中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 培养人才、在强校发展中激励人才、在一流建设中成就人 才。要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下力气破除人 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 制障